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初探
郑淼茜 曹阳 郑向平 福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摘要:本文从政府质量监管角度出发,基于从市场机制的组成及其与质量管理之间的辩证关系探寻政府质量监管职能的定位与改革,并从市场机制为视角对我国政府开展区域质量监测进行SWOT分析,并提出政府关于区域质量监测指标的初步设计思路。 关键词:市场机制 区域质量监测 质量监管 对大多数人而言,对于质量检验或检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各个行业、领域以及所有企业质量均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名词。从“质量监测”字面而言,它指的是对某种载体的质量元素实施监视、测定或监控等技术处理的过程。对于本文所提出的“区域质量监测”概念,主要从政府机构角度出发,对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公共质量状况所开展的质量信息采集侦测、质量数据分析处理、动态质量状况监控等一系列质量监管技术手段,力求为政府机构公共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决策、突发事件处置、维护良好的社会质量秩序等提供强有力的质量数据信息支撑。 一、市场机制予以政府质量管理的内涵及外延 (一)市场机制与质量管理的辩证关系 为了更好地做好社会质量管理,不仅需要了解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与特征,关键必须了解市场机制主要要素与质量变动之间的关系。即从市场机制的三大组成要素着手,探寻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及价格机制与质量变动之间的关系。 第一,在供求机制方面,当市场供大于求时,商品生产者必然会选择从质量角度着手提高优质品降低低质品的比例来扩大利润空间;当市场供不应求时,质量问题似乎无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关注,其必然会把注意点集中在产量的扩大。 第二,在竞争机制方面,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表现在价格与质量两个方面。通过追求价格的竞争往往无法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通过提升质量来实现有力竞争逐步取代价格的竞争,且贯穿于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成为现代社会主导的竞争方式。而在竞争机制方面必须防范的是由于商品短缺生产者所追求的产量竞争对于质量竞争的不利影响,导致许多质量低下商品的出现。 第三,在价格机制方面,价格是市场运转的核心名词,在商品经济的一般条件下,同类商品是根据不同的质量按不同的质量来交换的,可见价格的高低是以质量的高低进行转移,根据价格与利益的关系就会促使商品生产者不断地去改进商品质量。但是由于受各国各种政策因素的影响,各种低质高价、高质低价,不同品质的商品价格偏差很小等情况总是屡见不鲜,因此,充分发挥价格机制的杠杆,实行按质定价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能够实现商品生产者的价值最大化,而且又能够促进社会总体产品质量的提升,实现双赢的价值。 (二)基于市场机制的政府质量监管职能 虽然市场机制对于市场的正常运作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市场资源起着有效的配置作用,但是基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诸多前提,市场机制必然存在着运转失灵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政府这个重要角色的参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质量等公共职责的界定并不是由它自身确定的而是由市场来规定。 为此,首先政府必须获知市场运作的基本要素,其次掌握当前市场的运转现状,再者分析市场运转中质量要素与其市场要素之间的辩证关系,适时捕捉市场运转的质量信息,做好市场质量信息的采集与收集工作,对市场运转的失灵进行预警与研判,方可真正实现基于市场经济为前提的政府质量、经济、公共服务等各项职能的监督与管理作用。 二、以市场机制为视角开展我国政府质量监测的SWOT分析 (一)优势:市场机制通过对资源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从而表征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隐含于市场机制背后的质量问题又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因素。为此,立足市场机制开展的政府质量监测一是有利于实现当前政府职能的转型,科学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二是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管部门的职能定位,对社会质量监管做到有的放矢,而不是无病呻吟;三是基于市场机制的视角,有利于政府质量监管部门更好地把脉市场,针对市场失灵信号及时捍卫社会质量管理的公正性与公平性,更好地维护市场经济运行的规范与秩序。 (二)劣势:政府在信息资源的保有量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政府在对其的运用与分析方面却略显不足。一是当前基于政府部门职能的不同,所积累的大部分数据处于部门各自归属状态,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与沟通模式尚未全面打通,数据不同程度仍存在着被封存、样本空间受限、利用率低等问题;二是政府质量监测与市场运行仍存在隔离区间。政府未建立起全面且科学的质量信息捕捉网络,质量监测的定位仍未明晰,信息的获取渠道与来源较为狭窄,可见政府与市场运行之间的监测脉络尚未彻底打通。三是上述两项因素使得当前获取的质量信息数据无法实现海量样本,对数据的挖掘、分析及应用上存在着较大的瓶颈,降低了现有数据的价值空间。 (三)机遇:首先,政府职能定位转型的新要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要求政府把微观主体的经济活动交给市场调节。政府由原来对微观主体的指令性管理转换到为市场主体服务上来,未来经济、社会及科技等各领域的高速发展将给政府职能转变带来不同的内涵。其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质量的考量。当前我国经济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强劲发展已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这引发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第二次历史性转变,其实质就是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再者,科技新载体引发数据信息新思维模式。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引领社会进入大数据思维模式,同时也为社会的公共管理提供全新的平台与渠道方式。 (四)挑战:一是以职能转变为前提,政府质量职能部门如何构建有效的与市场运行机制相接轨的数据信息监测体系,实现对数据信息的数据采集、存储与评判;二是打破旧有的数据保有格局,如何实现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源进行数据挖掘与分析,从而最大程度发挥数据的价值,服务于政府公共质量的决策服务。 三、构建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将建立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通过对市场运行状态的监测、比对与分析,关注质量在经济与市场运行过程中的演变与发展趋势,以期实现政府的有效质量监管。为此,该体系分为3个一级指标,即经济运行指标、市场运行指标和政府质量监控指标。 (一)经济发展运行指标。该指标主要用于反映某时期内区域经济运行与发展的特征与趋势。在该指标项下下设5个二级指标,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失业率、总供给指标、总需求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GDP):该指标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货物和服务)的最终成果,是社会总产品价值扣除了中间投入价值后的余额,也就是当期新创造财富(包括有形和无形)的价值总量。它作为国际可比性指标,除了关注其本身及其增长速度之外,我们更要针对该指标的自身局限性,其数值增长的背后所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与生态污染等因素,必须从质量的角度综合审视该指标数值的真正表征。 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作为价格指数的组成之一,该指数主要用于反映城乡居民购买消费品和服务项目水平的变动情况,是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居民消费政策、工资政策以及进行国民经济核算的一个重要依据。同时它还是反映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重要指标。 3、失业率:该指标指的是一定时期满足全部就业条件的就业人口中仍未有工作的劳动力数字,旨在衡量闲置中的劳动产能,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失业状况的主要指标。失业率背后的原因将表征出经济发展及市场竞争的现状。 4、总供给指标:主要指三大产业的生产与增长。当前我国的第一产业指的是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第二产业指的是工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第三产业指的是除了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具体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业和仓储业。二是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业、保险业、综合技术服务业、水利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居民服务业等等。 5、总需求指标:包括了投资、消费及出口这“三驾马车”,具体指标包括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出口总额。 (1)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是社会固定资产再生产的主要手段,它主要分为建设投资与房地产开发投资两个部分,具体又包含基本建设、更新改造、房地产开发投资和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四个部分。 (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的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行业直接售给城乡居民和社会集团的消费品零售额。它是反映各行业通过多种商品流通渠道向居民和社会集团供应的生活消费品总量,是研究国内零售市场变动情况、反映经济景气程度的重要指标。 (3)进出口总额:是指实际进出口我国国境的货物总金额。用于观测区域范围内与世界其他经济体之间发生的各项经济活动的货币价值之和。其中,我国规定了出口货物按离岸价格计算,进口货物按到岸价格计算。 (二)市场质量运行指标。该指标主要从市场的两大构成主体角度进行质量信息的收集与监测,即生产者与消费者,由此形成2项二级指标即行业生产与发展能力、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 1、行业生产与发展指标。企业是组成行业的基本元素,为此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生产发展能力与企业质量管理能力。 企业生产发展能力又分为市场运营能力与研发技术能力。 (1)市场运营能力:主要通过企业销售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以及资本增长率3个指标来体现。其中,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反映的是相对化的销售收入增长情况,与绝对量的销售增长额相比。总资产增长率是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发展性高的企业一般能保持资产的稳定增长。总资产增长率越高,说明企业本年内资产规模扩张的速度越快,但应注意资产规模扩张的质与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避免盲目扩张。[3]资本增长率是企业本年净资产增长额同年初净资产的率,反映企业净资产当年的变动水平。上述三项指标主要反映的是企业在市场中的总体发展水平。 (2)研发技术能力:主要包含了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技术改造经费投入比重、研发人员比重以及新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用以表征企业能否立足现有的生产条件,把握市场需求,充分运用其所积累的科技资源开展创新与创造,为企业带来可持续的发展动力。 企业质量管理水平主要由企业质量战略管理能力与企业质量战术执行能力两个部分组成。 (1)企业质量战略管理能力:主要包含企业质量战略的制定、质量战略的部署以及质量战略的调控。用以表征企业是否将质量设立为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之一,围绕质量为核心开展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谋划。 (2)企业质量战术执行能力:一是生产过程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原材料质量控制程序与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程序。二是不合格控制能力,包括不合格品的识别、不合格品的控制以及不合格品的处置。三是纠正预防措施管理能力,包括纠正预防举措的制定、纠正预防措施的实施。 2、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 借鉴顾客满意度模型,消费者质量满意度主要包括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消费者对质量的感知、消费者对价值的评价。 (1)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主要指的是消费者通过广告、个人经验以及他人的评价等途径所获知的对产品总体质量水平的预期评估,不仅是决定消费者是否购买的关键因素也是实施质量满意度评价的重要前提。 (2)消费者对质量的感知:指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或服务后对其质量的实际感受,包括对符合个人特定需求程度的感受、产品可靠性的感受和对产品质量总体的感受,与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形成鲜明的一致性对比。 (3)消费者对价值的评价:消费者在综合产品或服务的质量和价格以后对他们所得利益的主观感受,即“给定价格条件下对质量的感受”和“给定质量条件下对价格的感受”。 此外,消费者质量满意度评价还通过收集消费者抱怨与消费者忠诚两项指标作为辅助性指标,来综合评判消费者对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评价。 (三)政府质量监控指标 政府质量监管部门基于自身的工作职能所开展质量抽查、监管与推进工作所获取的数据信息同样不容忽视,本文将此项指标主要划分为产品质量监控指标与区域质量推进指标。 1、产品质量监控指标 (1)商品监督抽查合格率:该项指标主要针对国内市场所开展的商品监督抽查工作,每年政府相关部门均会针对国内市场上销售的商品制定相应的抽查目录与抽查实施规则,并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公开,确保并促进社会产品的质量提升。 (2)进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该项指标以进出口的外贸商品为主要抽查对象,重点抽查检验法检目录商品之外的商品质量情况以及跨境电商新业态的商品质量,每年政府相关部门均会在收集分析近几年抽查情况的基础上,设立参考抽查商品种类,并将抽查结果向社会发布。 2、区域质量推进指标 (1)标准化建设能力:标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是企业组织生产和经营的依据,只有高标准才能有高质量。该指标是以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为导向,着力构建适应社会发展、系统全面的技术标准体系,主要包括标准体系建设、公共服务标准等。 (2)认证认可建设体系:该项主要强制性认证监管、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市场、认证机构发展等各种组成要素。 (3)检验检测建设能力:检验检测是产品研发、产业发展、商业贸易、市场消费和社会运行的重要支撑和保障,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该项指标可包含着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方重点实验室、实验室认证认可通过率、第三方检验检测机构比重等指标。 (四)基于市场机制的区域质量监测指标体系集成表 参考文献: [1]郭克莎.略论市场机制与产品质量[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1):6-10. [2]王铁旦,刘卓慧,高志方,彭定洪.市场机制下政府公共质量管理作用的研究[J].中国质量,2014(1):31-33. [3]张明龙.论市场机制的运行特点及完善对策[J].长白学刊,1993(4):34-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