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公共管理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公共管理 >

我国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

2014-03-12 22:58 来源:xdsyzzs.com 发布:牛玲 阅读:
牛玲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摘要:我国的劳动力流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但仍面临者农村人口空心化、结构性矛盾、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的挑战,因此我国需要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并完善针对流动人口的城市住房制度。
关键词:劳动力;流动;农民工
劳动力流动流动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人口转型过程中的突出特征,这样大的流动劳动力规模在人类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在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上也从未遇到过, 对中国社会的长期稳定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一、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状况
流动人口作为当代中国一个独特的人口群体, 在改革开放之后, 其规模、结构和作用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 我国流动人口数量持续增加。
根据2010年进行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中,居住地与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不一致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为2.6亿人,除去市辖区内人户分离的人口10036万人,流动人口达到2.2亿,而2000年的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与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流动人口数分别为1.44亿与1.5亿,相比增加2000年增长81.03%。,增长82.89%。
从年龄结构上看,2009年全国流动人口平均年龄为27. 3 岁, 以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为主,  20~ 44 岁人口占全部流动人口2/ 3,而又以15~24岁年龄组为多,占到全部迁移人口的将近35%。 从性别结构来看,  依据2000 年人口普查资料计算, 当时流动人口的性别为107. 3, 到2005 年, 流动人口性别比下降到101. 2, 男女两性流动人口在数量上达到均衡,分年龄来看 , 流动人口性别结构随年龄有所变化。; 15~ 29 岁流动人口中, 女性占55. 9%; 而30 岁及以上流动人口中, 女性比例为47. 8% ,略低于同组男性流动人口比例。
二、我国劳动力流动面临的挑战
1. 劳动力流动呈金字塔状
从人群结构来看,我国流动劳动力分为三类,呈现出金字塔形状。第一类是低端劳动力,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 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数量已达到1.5亿人,占全国流动劳动力的70%以上,他们大多数只有初中文化水平,没有受过专门的职业技能培训,集中在低薪或高危的行业,收入水平较低,构成了劳动力流动金字塔的最底层。第二类为中端劳动力,由半技术及技术型劳动力构成,其人员大多具有初、中级专业技能,中端劳动力主要满足直接投资于大中城市的制造业和服务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第三类是高端劳动力,它是由专业人士组成,其从业人员普遍具有大学以上文凭或相关专业资格证书,这类人员主要满足对中、高层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的需求。
这三类劳动力使劳动力流动呈现出底部大头部小的金字塔型结构,这一结构既反映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也反映在分化后从业人员的工资水平方面,低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极低,高端劳动力的工资水平较高。
图4  劳动力流动金字塔
2. 劳动力市场流动壁垒仍十分突出
201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皮萨里德斯强调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存在三大壁垒,一是住房成本过高,二是社会福利不能转让或者受让,三是劳动力教育水平不足。在我国, 这三大壁垒也对劳动力市场流动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第一,近几年来,我国大中城市的住房价格快速攀升,居住成本不断提高,对劳动力有效流动造成一定影响。根据国家人口与计生委的调查, 超过半数流动劳动力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10 平方米及以下, 21. 3% 的流动人口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在5 平方米及以下,农业流动人口住房情况更加堪忧,住房面积狭小, 60. 3% 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10 平方米, 其中23. 4% 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不超过5 平方米。流动人口, 特别是农业流动人口居住面积小、环境质量差, 国家和地区相关部门也对此表示关注,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各地针对农民工住房问题进行了一系的尝试, 以求解决该问题, 包括政府建设面向农民工的低租金住房、将进城务工人员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等等, 但实际获得廉租房服务的流动人口屈指可数,流动人口的住房成本已成为生活中的最大开支。
第二,由于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存在,一直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有巨大差别。近年来,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但社会保障局面仍存在很多问题,尤其值得注意的就是流动人口参加社会保障的比例较低,中西部地区的农民工参保比例明显低于在东部地区务工的农民工。由于这些流动劳动力灵活性很强, 频繁辗转于全国各地,因此他们对社会保险关系的顺利转移接续有着迫切的需求。虽然国家和政府制定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规定, 但在跨地区转移社会保险关系时, 实际操作层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各地社会保险政策不统一, 管理方式不一致,社会保险机构效率低下等,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不畅等。
第三,虽然流动人口受教育水平有所提高, 但仍有53. 2%的人仅仅是初中毕业, 更有13. 2% 为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 还是难以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并且,流动人口就业技能培训也不能满足就业需要,在接受过培训的流动人口中, 受教育程度越低, 接受过政府培训的比例也越低。仅有6. 6%的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接受过政府培训, 初中文化程度、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流动人口中, 相应比例分别为7. 1% 和11. 1% ,给农民工出外寻找工作和降低转移成本带来了很大困难。
3.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影响巨大
户籍制度将人们的身份固定化与合法化,对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两种不同身份的人采取了不同的就业态度,形成城乡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农民被排斥于城市之外,致使进城农村剩余劳动力整体上处于“边缘”地位,难于实现由“农民”到“市民”的角色转换,在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工伤、医疗等方面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市民待遇。
虽然近年来户籍管理制度已经经过数次改革, 但是城乡人口之间不平等问题仍然存在,同时给城乡之间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差异,使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得以强化,进一步限制了农村劳动力从农村向城市稳定和持续的转移就业。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使得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和他们的家属不能得到在城市永久居住的法律认可,因此,所有在就业政策、保障体制和社会服务供给方面对外地人的歧视性对待都根源于户籍制度,严重地妨碍着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配置劳动力资源功能的发挥。
4.劳动力市场出现结构性矛盾
各地持续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表明了劳动力市场在供求总量及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经济发展方式的变化势在必行, 在从劳动密集型到技术密集型转变的过程中, 需要新生代劳动力拥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和劳动技能。而占流动劳动力绝大多数的农民工整体受教育的水平偏低, 技能素质普遍较差, 难以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的缺乏, 使得大量的农民工无法适应产业结构升级以及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 面对旺盛的技工市场需求, 只能与机会擦肩而过。
另一方面,在目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占外出农民工的六成以上。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受教育时间更长,生活经历相对简单,在择业上更注重自身发展,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也向更高层次发展,市民化意识不断增强,希望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的愿望更加强烈。可我国还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行业及建筑、采矿等行业,这些工作由于劳动时间长、劳动条件差或收入水平低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期望与要求,因此很多工作出现了招工难的问题,而又同时存在部分劳动力失业的情况,导致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5. 农村人口空心化带来更多挑战
农村人口“空心化”是指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导致农村人口下降和农村青壮年人口比例下降,农村剩下的人口大多数是老人、妇女和儿童。中国农村人口空心化是20 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的新现象,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而言,农村人口空心化对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将造成持续的挑战。
农村人口空心化伴随着农村人口的高度老龄化,这个过程实际上是农村年轻人离开老人进入城市的过程。年轻人口外出打工之后,老年人承担起了更多的种地任务,并没有从儿女外出打工中增加多少收益,更严重的是他们失去了子女在家时的日常生活照料,只能自我养老。同时,农村人口迁移过程对农业生产转型和农村土地制度也带来巨大挑战,农村许多耕地随着农村人口流出而得不到有效利用,“人去地荒”的情况越来越多。可以预计, 随着农村新增劳动力进一步流出和大龄劳动力的老龄化,在土地制度没有相应调整的情况下, 农村土地抛荒的情况将更加严重。因此,如何根据农村人口下降和人口空心化的进程, 适时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农村土地制度,以实现农村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是中国农村未来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应对劳动力流动挑战的措施
1. 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结构的梯度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应加快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进程, 加大企业的资本和技术投入,将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产业转移到内地,从而减少东部企业对低成本和青年农民工劳动力的依赖, 实现持续发展。 同时,发挥中西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降低劳动力的转移成本,促使产业发展进行空间优化,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合理分布,形成人口流动与生产力布局相协调的格局,缓解农民工地域结构矛盾。
2. 加强对流动劳动力的教育培训
国家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人力资源的投入和开发。首先, 政府要大力普及义务教育,尤其是要加强农村地区的基础教育, 推进农村义务教育课程改革, 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其次,应重视发展职业教育,扩大农村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加大政府对中等职业学校的投入。再次, 加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重点培养技术熟练型农民工,大幅度增加政府对农民工培训的投入,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以适应劳动力需求结构变化的要求。
3.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我国应逐步改革现有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劳动福利、工资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子女就读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待遇,为统一的全国劳动力市场创造条件。从长期看,要在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市场准入、政府投入、劳动保护、社会保障和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和实践,消除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探索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有序、稳定转移。
4.健全社会保障制度
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覆盖到城乡各类职工, 这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基本要求。必须进一步加快城市化步伐,缩小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差距, 根据我国区域特点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制度。2010 年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是国家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法律, 它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社会保障的范围、资金筹集办法和管理体制, 规范了社会保险中国家或政府在其中的责任,并确立了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目标,这意味着不同地区的企业缴费率将统一,有助于推动实现劳动力跨地区自由流动及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人力资源,解决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难题。
5.完善针对流动人口的城市住房制度
政府应增加廉租房建设,有条件的地方和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提供低租金房屋,让更多的流动人口享有申请廉租房的资格。流动劳动力集中地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可以建设集体宿舍,使公积金覆盖范围扩大到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城镇各类就业群体。同时针对流动人口不同的选择,逐步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转接、转移和提取制度。
参考文献:
[1]蔡昉.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201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7
[2]段成荣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流动人口变动的九大趋势.人口研究, 2008(6)
[3]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司.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中国人口出版社,2010.6
[4]翟振武, 段成荣, 毕秋灵.北京市流动人口的最新状况和分析.人口研究, 2007(2)
[5]国家统计局农业司:《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