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处理当前统计工作的三大关系
罗小青 江西省吉水县统计局农村经济抽样调查队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经济领域呈现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格局多样化的趋势,社会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加之地方绩效目标考核的实施,统计工作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越来越大。统计工作如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更好的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应当将统计工作事关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局来考虑,正确处理好当前统计工作三个方面的关系。 关键词:主要与基础,综合与部门,任务与基础,三大关系 一、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基础指标相协调的关系 当前一些统计数据上报制度的不完善,以及受经济利益和工作绩效的影响,一些主要统计数据的上报,总是有较大的起伏,甚至一些指标数据与真数的差距悖于常理,为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和省统计部门从前年开始出台主要经济指标评估制度,依据一些最基础的指标数据与第一次上报的主要指标数据之间相关性和协调性来评估主要指标数据的上报质量,其本质是一种数据质量的内部监控体系。我们根据基础指标的作用将其分为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基础指标评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投、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服务业增加值。第二层级基础指标既是主要指标,又是评估综合成果GDP的基础指标。相关评估关系见下图。 部分主要指标增长速度协调性评估关系简图 以上评估关系简图充分说明第一层级的基础指标数据的重要性。在第一层级的基础指标数据中,我们根据其评估权数的大小,分为评估的重点指标和次要指标;在工业增加值评估中,工业用电量增速和工业税收增速两个指标涉及的权数分别为40、20,占总权数的60%,其它几个指数占40%的权数;在固定资产评估中建筑营业税、建筑业产值、本年新开工项目占上报项目比重等指标涉及的权数分别为40、20、20,占总权数的80%,对固投的评估影响相当大;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评估中,批零业增值税增速和住餐业营业税增速两税权数各为25,占总权数的50%,对确定当地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起决定性作用;对规模以上服务业增加值评估影响大的是服务业税收增速和规模以上服务业单位数。在GDP评估中,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以上服务业中的细分指标直接参与GDP核算,财政总收入,工业增加值,固定资定投资等三个指标的增速位次成为评估GDP实际状况的决定性的因素。 二、正确处理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相配合的关系 县域内行使综合统计职能的部门是统计局,行使部门统计职能的是其它职能部门。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联系紧密,但又职责分明,任何混淆其职能,模糊其职责的实践都不利于统计事业发展,然而在当前的统计工作中,这种职能不明,职责不清的现象呈现愈来愈普遍的趋势。 (一)综合统计“越位”现象严重。前些年,由于各种评比、考核增加,统计数据失真越来越严重。为扭转这一局面,并伴随着上级统计部门业务分工愈来愈细,统计部门大包大揽各项部门统计调查的情况越来越多,而上级统计部门下达工作任务时,经常只要求统计部门独立运作,很多本该其它职能部门承担或牵头的任务就落在了县级统计局,这种矫枉过正的结果导致三种不利局面:一是加重了县级统计局的负担;二是使县统计局由部门统计的督导者,变为了实际工作的操作手,职能明显“矮化”;三是经常性地“抢夺”一些部门统计的日常业务工作,造成了统计部门无所不能的假象,这也成为了某些职能部门推脱责任的最佳理由。 (二)部门统计“缺位”现象增多。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观认识的“缺位”。有不少职能部门的领导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以随意的心态对待统计工作,导致一些职能部门统计机构不健全、统计人员素质差,工作不规范,报表、资料报送不及时、不准确。二是实际工作的“缺位”。某些职能部门借口综合统计部门实际工作中某些“越位”行为,趁机卸下自己应尽的职责。 要切实理顺综合统计和部门统计的关系,就必须促使统计部门主动不“越位”,其它职能部门依法不“缺位”,并且对统计部门给予更多的关心和帮助,把统计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考评内容,切实提高基层统计部门的地位,确保其能承担起应尽的职责。 三、正确处理统计工作压力增大与统计基础薄弱相矛盾的关系 当前正处于现代统计方法制度改革关键期,加之各地绩效目标考核的不断推行及考核指标的过度细化,统计工作任务越来越繁重,与之相对应的则是基层统计基础弱、人员素质低、内外环境差等矛盾。 (一)统计力量与统计任务相矛盾。一方面是我国统计力量上强下弱,呈倒“三角形”。上层统计机构设置健全、人员多,力量相对较强,而基层统计机构尤其是乡镇统计机构设置单一、人员少,力量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是统计任务上轻下重,正“三角形”。从国家到省,再到市、县、乡镇,由于既要完成上级布置的任务,又要满足为当地服务的要求,所以任务是层层加码,越到基层,任务越重。 (二)统计环境与自身工作相矛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统计调查方式不断更新(由纸质版转向国家“一套表”联网直报,由层层汇总上报到一击到位),统计调查单位的数量急剧增加,社会关注度越来越高,但统计工作环境却未发生根本的变化。一方面是对象配合程度仍然不高。企业由于认为统计工作对自身经营的作用不大,对统计工作的支持和配合程度不强,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和资料可信度不高。另一方面是统计执法难度继续加大。由于统计方法制度本身的滞后性,以及统计数据的政绩化,各地为了政绩工程通过各种方式让利企业,鼓励发展。然而,大部分外资企业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下,唯利而来,流动性大,给统计执法造成较大压力。 (三)人员素质与业务需求相矛盾。当前,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对统计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完成好历史赋予统计人的新使命,就需要一批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懂经济、精统计、能吃苦的人才。而据调查,当前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整体业务水平不强,加上社会地位弱、待遇低,基层统计人员多为兼职,流动性大,统计队伍极不稳定。 当前统计工作压力增大与统计基础薄弱是同时存在的现实。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关系到统计源头数据的质量,关系到统计工作的生命,需要我们认真应对和改进。 一要努力提高自身能力。应在明确各级统计机构职责的基础上,逐步增加基层统计力量,尝试在村和社区一级明确统计职能,固定统计人员,并努力保持人员的相对稳定。还要提升基层统计人员的调查、采集、处理、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以适应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需要。 二要努力改革制度方法。要在保持统计制度相对稳定的基础上,控制调查频率,特别是严控商业性调查,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要精简统计报表,力争做到“一表多用”。要逐步取消统计数据作为地方政府政绩考核的依据,还统计数据“原生态”。 三要努力改善工作环境。既要改善内部环境,重视统计基层建设,保障统计人员应有待遇,加大对基层统计的投入,改善统计人员工作条件,提高统计人员社会地位,稳定基层统计队伍。又要改善外部环境,加大统计法制宣传,提高社会对统计认知度。通过加强法制建设和扩大统计宣传,使企业单位、公众公民进一步了解政府统计与其它社会调查的区别,了解合法报表与非法报表的区别,明白依法提供统计数据是应尽的义务,而虚报瞒报和拒报都是违法行为。 四要努力提高执法力度。要增加投入,增派人员,加大培训,建立一支强有力的统计执法队伍。加大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全民统计法制意识,增强社会公众对统计工作的配合度。要始终把统计执法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提高统计执法的公信力,确保统计数据质量这一生命线。 参考文献: [1]崔鹏达.大数据时代下政府统计工作的变革[D].长春:吉林大学,2015. [2]初广香.县级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东方企业文化,2015(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