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居民生活中市场的缺斤短两现象》结题报告
杨正宇 北京一零一中学 摘要:居民生活中,买菜是必不可少的一件事,然而有些时候我们总会在买菜时遇到缺斤短两的问题,我们作为消费者,利益在其中也受到了一定侵害。鉴于笔者对于居住地周边市场中缺斤短两的现象进行了调查,并对秤的结构作了研究。进入到菜市场中进行了实地调查并采访了一些常买菜的老人。从研究中笔者发现缺斤短两现象在监督管理之下仍然存在,尤其是流动摊位情况更加严重。针对研究结果我们总结出一些能有助于消费者判断并能有所防备的一些方法。 关键词:居民生活 消费者 缺斤短两 防备 一、课题背景 缺斤短两是不法商贩侵害消费者利益的惯用伎俩。近期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频频揭示,超市中一些定量包装的冷冻食品、饮料等存在实际净含量与标注含量严重不符的情况,而在农贸市场里的蔬菜、海鲜、水果缺斤短两现象更是非常普遍。我们不禁要问,偌大市场何以管不好一杆秤? 据了解,目前很多市场的摊位普遍使用的是八两秤。不法摊贩一般采取报低价吸引顾客,但在分量上做手脚捞回来的方式来赚取利润。顾客往往关注谁家价格更便宜,却很少考虑秤上是否有猫腻。电子秤可以做手脚的方式很多,有的不法商贩通过对贮存键的操作,暗自把上一次过秤的重量的一部分贮存起来,加到下一次过秤物品的重量之中。有的不法商贩通过对按键快速操作,每次都在重量和单价上暗中加上零点几再相乘。 值得注意的是,在市场里缺斤短两几乎已是摊贩之间公开的秘密。有的摊贩竟然对常去光顾的顾客说“你在我这里买,虽然贵一些,但保证不缺你分量。你去任何别人家,都不会给你足秤。”事实上,此言不虚。这真是“短你秤,没商量。” 很多顾客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已“中了招”,有的虽然事后察觉了,但往往因住得远,回来维权不值得。有的则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自认倒霉。长久下来就更加助长了这种欺诈行为,累积下来的损失也不可小觑。 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再让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屡次出现在北京,不应该再让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在首都之地“招摇过市”了,应尽快得到妥善的解决。 鉴于此现象,在生活中可以说比较严重且与我们个人生活密切相关,笔者决定研究此课题,通过各步骤研究既可以让消费者少在这方面受经济损失,也能呼吁大家多关注这方面的漏洞,以便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二、目的及意义 目的: 1、了解菜市场中缺斤短两现状。2、总结在哪类商品中或哪类市场中缺斤短两现象比较严重。 3、了解常用秤的内部构造。4、总结常见的做手脚方式。5、为消费者提出建议。 意义:帮助消费者认识缺斤短两的现状,为以后的消费打好预防针。提出有意义的建议和应对方法能在实际上对消费者有所帮助。 三、研究方法 (一)资料搜集法 (二)实地调查法 (三)居民访谈 四、结果与分析 (一)有关菜市场现状的调查 本次调查,涉及食品4大类,20小类,其中4大类分别为肉类、水产品类、水果类以及蔬菜类。 调查结果显示: 肉类食品中,购买肥牛肉6.2斤,多收费10.2元,价差百分比为5.37%;购买牛腱子2.3斤,多收费5.3元,价差百分比为7.36%;购买鸡翅根3斤,多收费4元,价差百分比为10%;购买鸭边腿6斤, 多收费7.2元,价差百分比为20%;购买猪肉3.6斤,多收费6.8元,价差百分比为13.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8.63%。 水产品食品中,购买活草鱼1.9斤,多收费1.8元,价差百分比为10.59%;购买北极虾1斤,多收费10元,价差百分比为12.2%;购买海虾2.1斤,多收费12.3元,价差百分比为13.67%;购买罗非鱼2斤, 多收费2元,价差百分比为14.29%;购买螃蟹4斤,多收费46元,价差百分比为11.5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2%。 水果类食品中,购买香蕉3.8斤,多收费2.8元,价差百分比为15.56%;购买芒果2.1斤,多收费8元,价差百分比为16%;购买红富士苹果2.4斤,多收费2.08元,价差百分比为13%;购买麒麟瓜9.6斤, 多收费9.68元,价差百分比为19.36%;购买沙糖桔3.8斤,多收费7元,价差百分比为15.56%;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6.51%。 蔬菜类食品中,购买豆角1斤,多收费1元,价差百分比为16.67%;购买小汤山黄瓜2.3斤,多收费5元,价差百分比为17.86%;购买白菜4.5斤,多收费0.9元,价差百分比为20%;购买胡萝卜1.1斤, 多收费0.42元,价差百分比为17.5%;购买铁杆山药4斤,多收费10元,价差百分比为20%;通过调查发现本类食品综合差异率为19.05%。 通过以上调查不难显示,蔬菜类差价百分比最高达19.05%,接近20%,可以推断小商小贩使用的基本都是8两秤;水产品类单价偏高,差价最大,仅11斤食品,就造成损失72.1元,且差价百分比均在12%左右。 在笔者看来,小商小贩们本着蔬菜水果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饮食中不可或缺的食品,就算是单价比较便宜,他们也能从在秤上做手脚,换取利润。而针对于肉类、水产品,本身在普通家庭中购买次数较少,小商小贩们就更是见怪不怪,争取一次捞你一大笔。这样水产品差价就会相对较大了。 可见,在同一市场,小商小贩使用的缺斤短两的手段是相同的。 (二)有关秤的结构 弹簧秤垫塑料 就能“缺斤短两”? “买菜时明明看到菜市场菜贩的弹簧秤已经归零,没动手脚,可找到‘公平秤’一称一斤居然能少出二两去……”一位热心读者给北京晚报发来电子邮件称,她发现只要弹簧秤的支撑面垫上地毯或塑料泡沫这样的“软物”,不管是称人还是称物都会立刻加重分量。 “软垫”弹簧秤:一斤只等于八两。 为了验证“软垫加重”理论的真实性,笔者做了两个试验。首先找到菜市场常用的8公斤圆盘弹簧秤,称自重一斤左右的物体,发现将其放在平整地面与放在塑料泡沫上,结果相差2两左右。而使用家用弹簧秤给重50公斤的人测量体重,秤在地毯上显示的结果为51.5公斤左右,而在水泥地面则显示50公斤整。 “秤不准的原因有很多,但如果不改变其内部结构,只是在它的底部垫上软物就能改变测量结果,应该是由其归零不统一和弹簧长度变化导致的。”北京工业大学数理学院物理系的张妍曾经推测了两种弹簧秤“增重”的原因。一是因为接触面不同导致归零不准:由于弹簧秤的支撑面在松软平面上,秤本身并没有实质接触硬面,此时归零的零点与弹簧秤在硬面归零的零点不同。当有重物上压时,秤体被重物压至与地面接触,零点值也就从软面转化到了硬面,称出的重量自然会有偏差。二是因为倔强系数的改变导致称重偏差:在秤下加置松软物体,某种意义上加大了弹簧的长度,而改变了“整体弹簧”的倔强系数。根据胡克定律,物体重量等于倔强系数乘以形变量,在物体重量不变的情况下,随着倔强系数的变化,形变量随之产生变化,而弹簧秤的指数直接反映形变量大小,即产生了称重上的偏差。 不过,大家可能会想:“既然用指针式的秤会给黑心商贩可乘之机,那么去那些用电子秤的摊位总该没问题吧,毕竟电子秤应该没有办法动手脚吧。” 如果就这样放松了警惕,还是会被算计一道,出乎人们意料,现在的电子秤居然也可以被黑心商家用来欺骗消费者。 2010年3月12日中午,南国都市报记者来到了位于三亚市胜利路的鸿港市场进行暗访。在一家水果摊位前,记者表示想购买一些山竹,询价时,摊主表示每斤13元。当记者开始挑选山竹后,摊主不停询问究竟要买多少斤,并告诉记者,水果的单价是定死的,总价却不一定,如果买的多,会便宜一些,买少了只能是贵。 “总价还能够变化?”记者表示不理解。这时摊主走到摊子背面,蹲在一台电子秤前看着记者:“你要买多少斤,拿来称一称。”记者回答买5斤山竹。挑好后,摊主把山竹放在电子秤上,屏幕上显示为2.86公斤,共74元。随后摊主摁下了电子秤上众多按键中的一个,屏幕上的数据立即变成3.4公斤,总价也变为89元。随着摊主每一次摁下不同的按键,山竹的重量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总价也在不停增长。摊主告诉记者,第一次称重时使用的是足斤秤,第二次变成了“八两秤”,随后便是“七两秤”、“六两秤”逐级下减,山竹的重量及总价随之发生变化。 记者仔细观察摊主使用的电子秤,发现秤上分布着众多按键,有些按键上标有0到9的阿拉伯数字,有一些则标着不同的英文缩写。摊主介绍,电子秤上设有7个模式,从足斤秤到“三两秤”逐级递减,除了足斤秤外,剩下的模式是为了让水果的重量发生变化,从而令总价增加。记者了解到,所谓的“八两秤”等不同模式,是指计量单位上的不同,例如重量为8两的水果,在足斤秤上显示为8两,但在“八两秤”上,却显示为1斤,“七两秤”及“六两秤”等同理。 “每家摊位都是这么做的,我们见多了。”摊主说道。记者随后将购买的山竹放在市场的公平秤上,显示确实为2.86公斤。 的确,市场上的利益之争实在令人防不胜防。 但消费者真的就只能一直受骗么?我们相信一定不会,只要看穿他们的伎俩,就可以防止受骗,以下是我们的看法: 1.商贩们一般没有太高的学历,所以一般的商贩都会用的策略是:在货物上加重物。当然我们考虑的是秤,所以这种情况不予以讨论。 2.在秤上做手脚的方法有很多,以下为说明: (1)直接调指针法。就是直接将初始指针从0调高。本方法很容易被发现,所以商家的通常办法就是:秤上本有一个重物,此时指针不为0;而他要称东西时,先将要称的物品放上去,再将重物拿下,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 (2)偷梁换柱法。众所周知,弹簧秤的原理就是通过弹簧来实现力在长度上的可视性。变化量与力的一次函数中的斜率k,也就是弹簧的倔强系数,是这其中力转化长度的关键。不同弹簧有着不同的倔强系数。所以商家可以把弹簧换了,换一个倔强系数小的弹簧,这样原来1斤的东西可能就变成1.5斤了。 (3)软垫加重法。(即在上文中提到的) (三)部分采访内容 1.某奶奶:前些年的时候差分量差的可厉害了。一个月去买菜能碰上好几回,尤其是流动的那些地方。吃了亏,为了省事一般也很少回去再找他理论了。本来自个儿眼神儿也不好,脑子也不太灵光,那些小贩净坑我们这些老年人了。唉也没办法的,只能少去那些秤看起来不太靠谱的地儿。不过最近碰到的倒是少些了,而且我们认准了一个地方卖的菜好分量又没问题就常去,倒是也省了事了。 2.某阿姨:要说这个平时我们这些人也常遇见这事儿,经常是回了家之后拿秤一量发现差了好些,再回去找人有时候就没影了。后来就自己时时小心着点儿,出门带个秤觉得不放心就拿出来量量。一般大的菜市场里这种情况还好些,但是公平秤也少有人用甚至根本就找不到。像是路边上那种有的时候就很不靠谱了,最好还是少去。 3.某叔叔:我平常买菜买的也少,我们家周围这些菜市场我感觉还都挺诚信的。我想想啊,还真没怎么遇上过这种。不过我之前曾经有去过那种海鲜批发的市场,有一次买螃蟹当时没太注意,回来一看那袋子里尽是水了,把水倒干净之后得少了小三分之一的重量。我有朋友也遇到过这种情况,感觉在海鲜市场里这种情况挺泛滥的吧,都有点像是“潜规则”了,要么加配重啊,要么就直接在秤上做手脚。咱们想看人家还老大不乐意。人家偷偷摸摸这么做咱们也没办法对付啊,你说是吧? 4.某阿姨:哎,没错是遇见过,但是周边大型的农贸市场啊最近这几年倒是还挺不错的。我觉得分量缺的最严重的,应该算是好多景区旁边那些推着小车卖东西的吧。我是没买过,但是我听同事说她有次跟家里人出去玩饿了就在路边买了糖炒栗子回来吃,总共买了两袋,剩下一袋儿带回家来着。她本来也是突发奇想量量结果,这一看少了好多。白交了好多钱呐。她后来想想可能也是那秤不知道怎么给动了手脚了,自己也没防备。反正我肯定是不会去那样的摊上买东西的,不说缺斤短两了,质量也不见得安全。们还是觉得去超市比较有保障。 分析:由此可见在居民生活中这种现象的确时有发生,消费者也常会受到此类现象的影响。根据采访可知在某些管理较差的菜市场、街边的流动摊贩,景区附近的小商小贩和海鲜市场中作手脚的水分较大。且由于如海鲜市场中整个行业中的不正之风导致商户们已经很明目张胆,而且由于管理极其不规范或是流动摊贩常常一转眼就“不知所踪”,导致消费者维权比较困难。也有很多人因为缺斤短两的不是很多为图省事而选择“打掉牙往肚里咽”,只能自认倒霉。在利益至上的观念下,即使经过政府管理情况近年来有所好转,但在管理不到位的地方依旧有不少“胆大包天”的商贩们无视上级的规定,通过这种不正当的方式谋取私利。根据消费者们的经验,在秤上做手脚大致有分为,在电子秤上直接存储有初始质量,托盘秤调零明显不准,在物品中放入多余无用部分占多余质量或直接读数不准等情况。多数消费者选择可信赖的大超市、大农贸市场或是常去的比较熟的地方来应对此问题,也有些人选择自带秤测量来应对。 (四)研究心得 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我们了解了秤的构造,知道了商贩的小技俩,数据也让我们更清晰地了解了情况。 面对这种现象,消费者必须有自己的应对措施: 1.尽量去大超市或菜市场,那里的秤比较公平,不去路边小摊。 2.检查秤的下面有没有垫着软的物体,若有,则询问其是否可以将其抽走。 3.观察秤上在没有东西时指针是否为零。 4.观察商家在称东西时,有无添加其他重物,如盘子等。 5.观察商家是否向物品中放入多余部分,如水等。 6.若未发现以上问题,且仍觉得自己的物品缺斤短两了。就去现在大部分超市和菜市场都有的公平秤上称一称。 发现有问题的商家一定要举报,维护消费者的权益是每个人都应做的。 俗话说:无奸不商。而笔者认为做买卖的最重要的就是诚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那贾人无信,不知其客何以来也。商人的利益应从正当渠道得来,而非在秤上耍这点小聪明。“民以食为天”,买菜是大家生活中必需的一件事。若是在这样的事上商人都做不到诚信,消费者怎么能在日常生活中放心地买到食品,又怎么能以一种愉快的心态来看待生活呢?人与人间信任的建立也许更该从这种看似小的事做起,信任是一个安定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做这个研究并不是鼓励消费者草木皆兵或是教他们该如何跟摊贩斗智斗勇,只是因为现在我们还做不到完全诚信,就也只能告诫消费者多一份警惕之心了。即便如此仍真心希望不久的将来这种情况能越来越少,这个研究性学习能够成为“白做”的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