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媒体时代的政务公开
吴婧 西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微博、微信是当下民众获取政务信息、监督政府权力运行的活跃平台。文章基于我国政务微博、微信的发展情况,结合实例浅析当前政务微媒体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功能拓展和内容创新提出建议。 关键词:政务公开;微博;微信 从建立新闻发布制度,到施行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普及政府网站,再到兴起政务微博、微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历经十年探索逐渐进入了微政务时代。 一、我国“微政”概况 截至2013年9月,新浪、腾讯两家微博平台认证的政务微博总数高达24.3万余个,其中政府机构官方微博16.1万余个。根据清华大学“政务微信观察”数据,截至2013年12月20日,全国政务微信已逾3500个。政务微博、微信不仅在数量上骤增,也在各级政府各个部门广泛覆盖。 二、微政效果及存在问题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借助新媒体来管理公共事务,提升政府公信力,已经成为科学执政不可回避的新要求。尤其是在重大公共事件和政策传播方面,微媒体的低准入性、即时互动性,显示出独特优势。但是,当前的政务微媒应用仍存在不足。 1.发布内容和传播效果有限 目前,政务微博、微信多停留于信息发布,传统的单向度通告色彩浓重。以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1月发布的信息为例,内容集中在领导会议、部门动态和国务院文件3类政务简讯,对网民的吸引力较弱。同时,账户活跃程度有限,互动不足。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1月共更新信息291条( 同时,政务微信也呈现类型化。一类接近于“微信手机报”,主要发布一般性的行业资讯;另一类是“客户服务系统”,公布办事的业务流程,更新天气预告、警情舆情等。两类都重在信息发出,对于民众咨询、投诉等回应上仅通过系统自动回复,缺乏针对性。 2.地区、部门、层级发展不均 多数政务微博、微信,缺乏制度化的运营保障和资源协调,造成了发展水平的参差不齐。横向看,政务微博、微信账户数量沿海多于内陆,与地区经济发展、服务水平相关。纵向看,各级各部门对微媒的使用情况存在差异。公安、气象部门开通数量较多,其次是共青团、司法部门、人民政府等,而文化、旅游等部门相对较少。同时,越基层的政务微博、微信的关注度也越低,传播效果有限。 3.账户推广和发现机制缺乏 政务微博、微信账户的进入门槛低,但是账户如何被广大网民“发现”和“关注”,则需要不同地区和级别的政务微账户实现网络化关联,精确定位、打造特色。例如,有公安部门的微信平台推出了机动车违章查询与处理功能,但用户很难知道这项业务是通过哪个具体微信账户来解决。所以,要让微媒体成为政府各部门沟通民意的重要渠道,必须率先打通“推广”环节,吸引用户的关注。 三、如何提升政务“微动力” 无论是微博还是微信,都已为网络问政搭建好了一个便利快捷的广域平台。只有充分了解微媒体特点,发挥各应用品类的优势,才能建立起一条倾听民声、服务于民的信息渠道。 1.双微合力,优势互补 虽同属于“微媒体”,但微博和微信各有特点。微博媒体色彩重,微信通信色彩重;微博是“一对多”波状扩散,微信是“点对点”直线传播。对于政府机构而言,微博是一个开放的大厅,民众自由集散、自主发声,意见发散、内容广泛,可展现多群体利益;微信则是一个小谈话室,亲近私密,能深度对话,充分表达个人意见,信息到达率更高。所以,微博的扩散性强,应以内容为核心;微信的双向性更突出,应以互动为重。在微博上,政务信息可即时更新,数量不限,需着重新闻价值;在微信上,政府公众账号,限制当日订制信息数量,应多用来解答群众具体问题。党政机构应打通微博、微信运营,让信息发布与政务服务更好地结合起来。 2. 特色内容,功能创新 不同地区、行政级别、行业部门的政务微媒,应该基于独有资源提升资讯服务的原创能力,保证用户使用粘性。同时,要积极拓展媒体功能,使得常态化的官民互动更加有效。 例如,微信更新迅速、海量发散,若无特别关注容易信息湮没;同时大量转发、评论带来信息源模糊,发布权威性削弱;发布信息按时间先后呈线性叠加,造成往期查询统计的困难。因此,如何增强检索、明晰信息源,是政务微博值得创新的功能。再如,对于微信,其双向私密性提供了良好的反馈通道。若将其发展成一种便捷有效的政务“问卷调查”、民意测验以及统计工具,交给民众人手一个的私密表决器,也具有特殊优势。同时,微信公众平台具备良好的客服特性,若实现政务信息订制,打造个性服务,也将会创新社会管理。另外,微信支付功能上线以来发展势头惊人,政务微信也可依据此平台,对好品质的建言献策和意见反馈给予一定奖励回报,可以调动民众互动的积极性。 总之,通过回应社会关切,提供民生服务,与公众良性互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演化成更“接地气”的政府信息公开平台,塑造出更人性化、更自律的政府形象。当然,只有不断拓展媒体功能,进行内容创新,才能促使政务服务更加开放和丰富。 参考文献: [1]人民网舆情监测室.2013年腾讯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发展报告[R].2013.12 [2]徐丹.24万政务微博转型进行时[N].人民日报,2013.10.24 [3]罗爱武.提高政务微博在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实效性[J].学理论,2013(28) [4]张意轩 杨文明.2013关于新媒体的猜想[N].人民日报,2013.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