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心理对“空巢青年”的离职影响
何大新 花涛 凤舒畅 马孜默 安徽大学 基金项目:2019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基于Price-Mueller模型的中小企业“空巢青年”离职率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随着“空巢青年”群体数量增加,社会心理特征愈加明显,其组织离职倾向可能会异于“一般员工”。本文在Price-mueller模型基础上分析论述,通过社会心理特征对“空巢青年”离职倾向影响的探究,提出了社会心理特征对“空巢青年”离职倾向的影响不显著的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关于离职倾向的研究。 关键词:社会心理;“空巢青年”离职倾向; Price-mueller模型 随着当前人力资源竞争加剧,企业员工流失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困扰之一,据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员工离职率高达20%[1],远远超过企业平均离职率,这对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十分不利,一经流失,将对企业的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带来损失,可能还会一定程度影响组织氛围和企业发展战略。所以,研究中小企业员工离职因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依据研究员工流失经典模型之一的price-mueller(2000)模型,分析社会心理特征对“空巢青年”离职的影响机制。 一、“空巢青年”概述 “空巢青年”是指独自在大城市打拼、长期处于独居状态的青年。目前我国独居青年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根据“阿里巴巴空巢青年图鉴”的调查数据显示,早在2017年,我国20岁~39岁的“空巢青年”数量已突破五千万,其中男性占比64%,九零后人数占到61%,其中深圳超过北京、上海,一举成为最火爆的“空巢青年”聚集地。他们孤身一人去往大城市闯荡,身为城市的独行者,情感上的孤独往往使他们比普通人更需要安全感,根据闲鱼平台发布的“空巢青年”租房数据(2017)显示,90后成为租房主流人群,其中“空巢青年”更是占租房群体的32%,这足以显示出“空巢青年”规模之大,数量之多。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统计数据中,无论是处于刚入职工作仍在为生活奔波、还是经济条件已经得到改善的“空巢青年”,往往都面临着转租房屋的困扰,而致使他们反复搬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工作的频繁调动和转换。且该群体多在小型、中型企业就职,由于他们面临着缺少情感依靠、生活压力大、薪酬待遇不够高等困境,并且往往不满于现状、对企业忠诚度不高,这些因素都增加了“空巢青年”频繁跳槽的风险,从而导致了中小企业员工流失率高的问题。 二、Price-Mueller模型简介 引起企业员工离职因素很多,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很多,综合文献可以整理概括为宏观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用工制度等);中观因素(企业制度、报酬体系、管理制度、组织承诺、组织压力及工作满意度等);微观因素(个体人口特征、年龄、性别及受教育程度,家庭和婚姻等)。 James L. Price是美国研究员工离职问题的专家,Price-Mueller模型是研究员工流失历史三大主流模型之一,Price-Mueller模型的核心假设包括:员工进入某一组织带有其期望,期望得到组织的满足就会感到满意,其组织认同与归属越强;员工与组织存在价值利益交换,组织给员工的价值利益用来交换员工的服务价值;在组织中,员工会追求利益最大化。该模型包括环境,个体,中介、结构的多因素变量影响,环境变量包含组织外部机会和亲属责任,Price认为,亲属责任对降低员工流失,保持组织当前雇佣的正向关系作用积极,而更多的外部机会则对组织当前雇佣关系的满意度增加负向影响;个体变量包括各类培训及培训程度,工作参与度,积极、消极情感,培训是对员工增加知识、技能为其所有,这种关系越强越会增加员工流失,工作参与度的高低可以导致对组织工作满意度和承诺的正向关系,员工情感的积极、消极变化是一个带有个性的变量,影响员工流失;结构化变量与工作的公平、自主、压力、薪酬、晋升、社会支持等有关,这些变量通过对组织工作的满意度和组织承诺度间接影响组织员工流失;而这其中的包括工作满意度、组织承诺度、工作搜寻和离职留任意愿为中介变量(Price2001)。 模型认为环境变量会直接影响员工离职意愿和行为;个体变量和结构变量将通过影响中介变量而间接影响员工离职意愿和行为。通过分析,参考国内外“空巢青年”(单身青年)的社会心理独特特征,这一群体在组织内的离职因影响包含上述个别因素,主要包含在微观因素内,但又突出表现了这一群体的社会学独特特征,异质性大于同质性,故在本文中将“空巢青年”这一社会学特征尝试作为研究中小企业员工离职因素之一,以作探究。 三、社会心理对“空巢青年”的离职影响 空巢(单身)越来越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单身社会正在成为一次回无法避免的社会变革。这一现象的日渐增多对个体、组织,社会都产生了重要影响,这里主要针对组织离职的影响,通过文献解析发现这一群体大多属于未婚群体,深受中国传统婚姻观念影响,当前婚姻结缔成本过高,“空巢青年”的社会学心理表现为:(1)“先立业后成家”,加之来自家庭的心理压力,这一群体更倾向于在组织内部积极发展;(2)从统计报告发现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独立自主观念和自尊自信意识较强,同时还掌握着一门专业技术,即能证明它们在组织内部更能胜任职位,能更好完成工作;(3)这一群体具有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不断的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具有极强的进去组织内部发展的愿望;(4)这一群体一般处于大城市打拼发展阶段,“以事业为本”,进取、努力成就一番事业是其内在目的,在组织内部能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是它们的首选;(5)背井离乡,单身独居,以非家庭式生活状态存在,以个体空间为主,较缺乏社会活动,除了在自己组织努力工作外,很少与其他时空有交集,大多处于自己的独立空间或者是单身组织,理论上这会强化组织离职倾向,但要达到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必须具备较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故这一影响是偏弱的。不论是以上阐述的影响“空巢青年”内在机制主动还是社会基础被动的社会心理特征,它们都将更趋于组织内部的发展奋斗。 独自生活的人更容易拜访朋友或者更易加入社会团体,更容易聚集或创建有生气活力的组织,绝大多数单身者正投入社会和社会交往,借助媒体的无处不在,在个的体独自生活中紧密接触社会。当前大多中小企业都基于互联网云端办公,这种企业媒介方式加剧了这一群体特征的组织适应;该群体还具有“我不想为了自己的事再给别人添加更多的麻烦”社会心理特征,它们一直积极寻找工作,对自己的生活毫不气馁,不愿依靠任何人。在便于独立生活、基础设备完善的大城市;生活方式每时每刻都将发生变化的城市节奏;必须结婚的社会规范正在弱化和雇佣形式趋于不固定的环境下,在组织内部积极追求,不断奋斗成为它们的第一选择,这也是确认与别人有没有联系,自己是否还存在的社会心理验证,“工作即联系”。他们也不想与自己的组织失联后难以回归、愈加孤立的局面发生,显然它们的离职倾向在这一阶段内呈弱相关关系。 “空巢青年”群体是城市化与现代化的伴生产物,在社会进程中具体重要作用,是现代社会走向个体化的必然历程,目前中国的“空巢青年”较西方社会的单身化发展阶段存在一定差距,在中国具体情景下也存在一定差异,但不难发现之中还是存在许多契合的,在业缘关系中只是存在“空巢青年”个体休闲生活空间与职场网络的分离,存在一定的时空界限,这与该群体社会心理独特特征契合,也在接收范围之内,这并不影响“空巢青年”社会独特特征影响其组织内离职倾向的弱相关关系。 四、研究不足与展望 本文基于Price-mueller(2000)模型对“空巢青年”的社会心理特征在中小企业内离职因素进行探究,并论证了“空巢青年”社会心理独特特征与影响其在组织内离职倾向的弱相关关系,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文是针对社会学心理这一方面对“空巢青年”在中小企业内离职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无法全面的对“空巢青年”的离职因素进行分析讨论,未来应当更加全面的针对“空巢青年”在中小企业内的离职因素进行探究;另外,本文在数据的调查和论证方面,由于准备时间和人力等资源有限,并没有进行详细数据的调查和分析,由此导致了在数据方面缺乏说服力,在未来将会收集大量的数据并进行论证分析,使该结论更加具有说服力;此外,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献研究来探究“空巢青年”的社会学特征在中小企业离职因素的影响,而没有针对所要研究的内容进行举例分析,未来会将理论与实际进一步相结合,使研究结果更加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嘉文,寿先华.中小企业核心员工流失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26):41-42. [2]赵西萍,刘玲,张长征.员工离职倾向影响因素的多变量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03):71-74. [3]赵继新,王梦茜,赵大丽.基于price-mueller模型的互联网公司员工离职影响因素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8(05):93-101. [4]Price J L•Reflections on the Determinations of Voluntary Turnover[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power,2001.(7):600-624. [5]刘永安,王芳.影响员工离职意向的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06(06):42-44. [6][美]埃里克•克里南伯格.单身社会[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 [7]王磊,何林.单身青年?—2000-2010年中国单身青年特征与趋势分析[J].北京青年研究,2019(03):5-12. [8]何绍辉.“空巢青年”群体的多维解读[J].中国青年社会研究,2017(03):40-45. [9]范晓光,袁日华.社会变迁视野中的青年单身:一种社会学解释[J].中国青年研究,2006(12):8-10. [10]赵开开,于凤杰.“空巢青年”研究回顾与前瞻:阶段与特征,共识余分歧,重点与难点[J]. 理论月刊,2018(11):147-155. [11]陈小杏.“空巢青年”:中国社会个体化的映像与进路[D].黑龙江: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 [12][日]NHK特别节目录制组.无缘社会[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