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人力资源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人力资源 >

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微

2015-08-15 22:26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陈娟   长沙市晓园管理处

摘要:区域经济转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一个突变的过程,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在找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不协调的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  区域经济  协调发展

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改造等等,但是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人力资源的补充和供给。特别是区域经济转型中,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是一个突变的过程,往往产生很多新问题、出现很多新矛盾,如原有产业劳动力的安置和新兴产业劳动力的需求等等。这些特点使得区域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重要地位更加凸显,可以说,协调发展人力资源战略的正确与否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转型成败的重要一环。

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挑战

1.人口、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人口压力大、人均资源处于较低水平,大气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高端产业群的形成和宜居城市的建设,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2.经济总量的快速弥补具有不确定性

我国经济总量下行调整已是既定事实,也不可能在出现原有GDP增长2位数的奇迹,经济总量下滑造成了区域的经济总量出现较大缺失。在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短期内很难动摇第二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如何加快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尽快弥补这一缺失、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己经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3.区域发展不平衡

由于历史原因,东中部发展特色并不鲜明,支撑带动能力不足;西部发展相对落后,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区域间资源利用的联动效率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必须在东中西统筹协调中实现发展。

4.就业形势更加严峻

就业人员数量的持续增加,201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达到749万人,比2014年再增加22万人,而2015年就业需求与2014年相比没有明显的起伏。2015年中国外出农民工1.68亿人,而外出的农民工现有劳动者素质、年龄结构与城市功能定位、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使区域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现,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二、区域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不协调的问题

1.人才工作观念仍显落后

我国有些地区在人才使用过程中,还没有完全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许多单位仍然在用传统的人才观念评价看待人才,认为人才的投入纯粹是成本而非投资。比如仍然用学历、职称、行政级别等作为是否属于人才的评判标准,因而在人才培养的方式上,仍然采用学校学历教育,然后再经过组织安排的短期培训这种组织“催生”人才的方式,对在生产和工作中产生的真正实用型人才不去组织系统的培养工作,不去考核使用。

2.总量不足与结构性矛盾并存

目前来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很不平衡,人才总量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经济社会转型的需要。人才结构性矛盾日趋突现,比如,在中部某市区属体制内人才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占55%,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仅占2%。因而,在区域转型的过程中,对高学历、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更为迫切,总体层次较低将加剧人才结构性矛盾。从产业分布来看,企业专业技术人才80%以上的集中在制造业,第三产业的人才极度匮乏,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从区域分布来看,由于历史的原因,西部建设相对滞后,对人才的吸引力更为薄弱。

3.工作机制与政策体系尚需完善

我国许多地方人才政策运用和执行力度都略显不足,很多优惠政策都没得到很好利用,相关单位和个人都未能享受到政策好处,导致中西部地区成为了中高级人才培养的孵化基地,毕业生毕业后到珠三角、长三角去工作,就是比较熟练的技术工人也到发达的东部地区去发展,这是导致中西部地区经济至今还很难追上东部沿海地区发展速度的根本原因。目前西部地区人才载体仍显薄弱,区内总部型企业较少,缺乏规模效应和事业发展平台,难以形成对人才的吸引力;园区、产业基地等尚未达到承载高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削弱了人才承载能力。

三、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措施建议

1.树立新的人才理念

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新理念。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把人才资源的开发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作为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第一要务,努力使“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树立“大人才观”新理念。把人才作为全社会的资源来看待,切实消除人才壁垒,摒弃苛求人才“门第出身”,唯学历、唯职称等传统人才观,更新人才标准,拓宽视野,以新的人才理念指导人才资源开发建设工作。

牢固树立人才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理念。把人才资源开发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现有人才归位,力争使人才数量、质量、结构等与区域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战略相适应,最大限度地提高人才资源的贡献率。

2.开发专业技术人才

开发以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专业技术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管理机构职能,运用人才预测、规划制定、政策引导、市场调节、定向培养、转岗培训等手段,调整、引导第二产业富余的专业技术人才进入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人才总量。围绕数字娱乐、信息安全、休闲娱乐、高新技术等产业,重点实施数码娱乐、信息安全、环保和工业设计等四大人才工程,遵循“积极引进、大力培养、合理使用”的原则,完善人才引进、评价、竞争机制,逐步使这些门类的高级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结构趋于合理,在总量和质量上达到满足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需求。

基于各个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特征,人才发展战略规划将秉承国家科技创新的指导方针,深刻把握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立足未来五年甚至十五年的产业体系构建,有预见性地引入与产业相匹配的人才。通过以上对本地方经济转型期特点的分析,在明晰产业选择的基础上,通过政府、企业、专业化基地各方的共同参与,结合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培养和造就一批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高级人才,配合产业的迅速转型。

3.推进人才载体建设

首先,培育重点产业,着力建设科技园区。重点产业和科技园区是承载人才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实现人才核心竞争力最坚实的基础。打造重点产业,建设高科技园区,是推进人才载体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一,以引进项目为重点,夯实产业基础。第二,加强园区建设,构建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第三,依托主导产业和重点园区,加强工作站等载体机构建设。第四,打造一批专业化基地,大力实施招商引智。打造数码娱乐基地、信息安全基地、工业设计基地、微电子基地等专业化基地。第五,区校合作建立人才培养与开发基地。

其次,打造三大平台,支持人才相互交流。完善的人才平台对于区域的人才事业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提高人才工作效率、优化人才资源配置等都有很大帮助。因而,应加大政府扶持力度,重点建设信息发布、人才交流、社会化服务等人才工作平台,为企业和人才入区发展提供全面服务;打造渠道便利、信息畅通的信息发布平台;打造人才集思广益、实现柔性流动的人才交流平台;打造社会化服务平台。

4.营造良好区域环境

首先,塑造良好的基础环境。继续加大投资力度,保障重点道路工程建设,加密城市路网,改善道路交通环境;结合城市功能定位,加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城市建设;特别是西部开发过程中,要把环境建设放在首位,提高区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其次,完善社会化服务功能。伴随着市场环境在人才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人才工作也要抓住重点方向,以完善社会化服务为核心。建立高效的市场运作机制,推进人才中介组织建设。建立社会各方面的协作参与体制。

最后,形成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党委和各个部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高认识,树立“区域发展,人才为先”的观念,把人才工作放在突出的重点来抓,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营造全社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舆论环境和强烈氛围。

参考文献

[1]孙富安.论人力资源均衡配置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特区经济,20084

[2]姜玲,梁涵,刘志春.环渤海地区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联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05

[3]江科元.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研究[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10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