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策略探讨
黄增和1,2 (1.阿克苏地区库车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新疆库车 842000;2.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宁波 315000) 摘要:数字经济时代,直播电商异军突起,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农村电商直播在助力数字乡村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农村电商直播发展也面临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直播形式同质化严重、直播人才匮乏等问题。新形势下,需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创新直播形式,加强直播人才培养,优化直播营销策略,推动农村电商直播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数字经济;农村电商;直播电商;发展策略 一、引言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直播电商异军突起,成为带动消费、助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2022年,中国直播电商市场规模达到12601亿元,同比增长19.6%。农村电商直播作为直播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农村电商,积极发展直播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在此背景下,如何抢抓机遇,破解难题,推动农村电商直播高质量发展,值得深入探讨。 二、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的必要性 1.助力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数字乡村,促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农村电商直播是发展数字乡村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一方面,农村电商直播能够充分发挥互联网在渠道下沉、流量聚集等方面的优势,解决农产品“最初一公里”问题,让农产品“走出深闺”,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另一方面,农村电商直播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人员就业创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农村电商直播还有利于改变农民生活方式,发展智慧物流、智慧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构建产业生态,为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据商务部监测,2022年,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39万亿元,同比增长10.5%,成为拉动农村消费的重要引擎。 2.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民收入 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一直是制约农民增收致富的瓶颈之一。农村电商直播为破解这一难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径。通过直播卖货,农产品不必经过层层中间商,由农民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有利于提高农民的议价能力和收益水平。据统计,2022年,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891亿元,同比增长14.3%,为农民增收作出重要贡献。以“农村淘宝”为例,截至2022年末,“农村淘宝”已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的约3万个村,为农民直播卖货、增加收入提供广阔空间。一些农民主播善于利用直播展现产品优势,讲好品牌故事,线上线下联动销售。如四川省青川县竹园村村民余玲,通过直播销售竹编工艺品,年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带头人。可见,农村电商直播为农产品打开销路,对于提高农民收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3.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优化购物体验 随着消费水平提高,消费者的个性化、多样化需求日益凸显。相比传统的图文展示,直播能够更直观、更立体地呈现农产品的质地、口感、原产地环境等,为消费者提供沉浸式、交互式的购物体验。在直播间里,消费者不仅能看到农产品的生长过程,了解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还能与主播实时互动,获得专业、贴心的购物指导。同时,消费者还能通过弹幕、点赞等方式与其他消费者交流互动,获得更多商品信息和使用反馈,做出理性消费决策。一些农村电商平台还推出“30天无理由退换货”“假一赔十”等服务,进一步提升消费者购物体验。调查显示,2022年,49%的消费者更倾向于线上购买农产品,直播带动农货上行成为新趋势。可见,农村电商直播紧贴消费需求,让农产品“品质真、价格亲、物流近”,为“农产品上桌、生鲜进城”铺就便捷通道。 三、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现状 (1)直播形式多样化 农村电商直播呈现出多样化特征,直播场景多样化,既有田间地头的“原生态”直播,也有农家小院的“接地气”直播,还有展厅仓储的“专业化”直播,让消费者“云赏”美丽乡村。如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三星村,通过田间地头直播,将蜂蜜柚的采摘、包装等过程展现给消费者,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直播内容多样化,不仅有特色农产品推介、种植养殖技术分享,也有乡村旅游、农事体验等,极大丰富了直播内容。如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岜盆村,开展“乡村景区云直播”活动,通过“网红书记”现场直播,推介红色旅游资源,直播主体多样化,涌现出农民网红、能人带头人、农技推广员、驻村第一书记等,形成多方参与的生动局面。如江苏射阳县特庸镇网红书记徐晨亮,通过直播卖大米、卖蟹苗,年销售额超1000万元。 (2)直播内容丰富化 农村电商直播内容日益丰富,不断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特色农产品直播,展示农产品独特魅力。如新疆阿克苏地区库车县龟兹乡,通过直播展示“一村一品”红旗坡大枣,讲好“红色故事”,传递“红色情怀”,提升农产品文化内涵,农事体验直播,让消费者“云体验”现代农业。如江苏兴化市千垛镇,通过直播带领网友参与水稻插秧,体验农耕文化,文旅融合直播,促进农旅融合发展。如贵州丹寨县排调镇,依托国家级非遗“排调”资源,开展音乐云直播,打造“音乐之乡”IP,公益助农直播,凝聚社会各界力量助力乡村振兴。如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开展“县长直播带货”活动,帮助贫困村销售农特产品。 (3)直播规模扩大化 农村电商直播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直播平台不断涌现。除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平台纷纷开设农产品直播专区外,抖音、快手、小红书等短视频直播平台也成为农村直播的新阵地,直播农产品种类不断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目前通过直播售卖的农产品品类已超过2000个,覆盖粮油、果蔬、茶叶、食用菌、中药材、水产品、畜禽肉蛋奶等各个领域,直播带货规模不断增长。2022年,全国农货直播带货超3000亿元,涌现出一大批直播销量过亿的农产品产业带。如云南澄江县,通过直播带货,澄江黑米年销量达600多万斤。 2.农村电商直播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质量参差不齐 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不高,是制约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的瓶颈之一。一方面,不少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基地零散,生产管理粗放,产品质量不稳定。如一些地方的花生、红薯等,个头大小不一,品相欠佳。另一方面,农产品分拣分级、包装储运等环节缺乏标准化操作,影响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农产品品类众多,而专业的质量检测机构偏少,对农产品质量的全流程监管难以实现,给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隐患。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直播渠道,销售“三无”产品,给消费者造成经济损失,损害农村电商直播公信力。 (2)直播形式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 当前,农村电商直播同质化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从直播场景看,大多局限于生产基地、农家小院等,缺乏特色。从直播内容看,过于注重“带货”,忽视农耕文化、乡土人情等内容的挖掘和呈现。从直播互动看,大多停留在产品介绍、优惠促销等浅层次互动,缺乏针对性的互动话题设置。从直播形式看,以图文直播为主,AR/VR、短视频等新技术应用不足。可见,农村电商直播在如何讲好“农村故事”、传播“乡愁文化”、增进与消费者的情感链接等方面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3)直播人才匮乏,专业化水平不高 农村电商直播专业人才匮乏,是制约行业提质增效的又一掣肘,直播人才总量不足。农村电商直播需要既懂农业、又懂营销的复合型人才,然而大多数农民文化水平偏低,对电商、直播等领域知识了解不多,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直播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一些地方缺乏系统、持续的直播人才培训,难以为农民网红成长提供有力支撑,直播人才服务保障不到位。针对直播人才的政策扶持、要素保障、融资支持等不完善,网红农民创业积极性不高。 (4)直播营销缺乏体系化策划和运营 农村电商直播营销有待进一步提升,缺乏体系化的营销策划。不少直播团队对农产品特点、目标受众、营销渠道等缺乏系统分析,营销策划不到位,难以实现销售转化和品牌塑造的良性互动,忽视客户体验和用户运营。过于关注“带货”,忽视消费者沉浸式体验,以及直播过程中的用户导流、用户留存等,直播转化率不高,售后服务不规范。物流配送滞后、快递包装简陋、售后维权渠道不畅等问题突出,影响消费体验[1]。 四、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策略 1.加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建设 (1)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制定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技术规程和质量分级标准,因地制宜推广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调整种养结构,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在田间管理、采后处理等关键环节严格执行标准,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率。加快推进农产品分级分类、包装贮运标准体系建设,推进农产品产地分拣包装、预冷、仓储、冷链物流等环节标准化改造,实现农产品“分级分类、质量追溯”。探索建立第三方农产品质量检测认证机构,创新“互联网+食品安全”监管模式,实行农产品质量“一品一码”信息化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消费信任度。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化示范基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引领产业提档升级。加大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与标准化生产相适应的农机具装备补贴、信贷等配套政策,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指导。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情况作为农业生产者信贷、保险、财政补贴等支持的重要依据。研究制定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激励措施,调动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 (2)发展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 充分利用农村电商直播平台,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区域公用品牌宣传推介。引导农民申请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和区域公用品牌使用,提升农产品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具备条件的地区开发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直播专区,集中展示推介当地特色农产品,打造网红农产品集群。借助直播平台大数据分析,了解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偏好,精准匹配供需资源,实现订单农业和定制农业发展。支持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组建区域公用品牌联盟,集中打造区域农产品品牌形象,拓展农产品营销新渠道。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与农户、农民合作社的利益联结,通过订单农业、入股分红等方式,让农户共享品牌发展红利。 加强地理标志运用和保护,严厉打击地理标志假冒侵权行为。完善地理标志产品溯源机制,运用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实现产品信息可追溯、过程可查询、质量可控制,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中积极引入信用机制,将违法违规行为纳入失信惩戒范围[2]。 2.创新直播形式,增强互动体验 (1)丰富直播场景,突出农村特色 挖掘农村独特魅力,因地制宜打造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直播场景,充分利用农村秀美山水、创意农园、特色村落等资源,开展沉浸式直播,彰显乡土风情,如重庆市綦江区“网红村”郭扶村,将稻田打造成巨幅“山水田园画”,开展稻田插秧、稻花鱼捕捞等体验式直播,吸引众多消费者“云观光”。积极发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通过直播展现文化底蕴、讲述动人故事,拉近与消费者距离,如河北蔚县将“剪纸”等非遗项目与直播结合,通过“非遗传人”现场展示剪纸技艺,让消费者“云”品非遗魅力。鼓励农村能人、返乡大学生等,利用独特生活体验、创业故事开展直播,展现新农人风貌,支持将农事活动与直播相结合,邀请消费者“云体验”农事,感受丰收喜悦,如“我是农民”APP推出“春耕云农场”活动,网友可线上认领一亩責任田,通过直播“云监工”,参与春耕全过程。 (2)运用VR/AR等新技术,增强消费者沉浸感 积极运用5G、VR/AR、3D建模等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交互式的消费体验,利用VR技术,实现农产品生长过程、生产加工、仓储运输等环节的全景展示,让消费者身临其境地了解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基于AR技术,开发农产品种植、加工、包装等场景的AR应用,为消费者提供更直观、生动的认知体验。如湖南某农业企业开发的“AR屠宰”小程序,用户可通过手机实时查看生猪屠宰、分割、检疫等环节,有效提升消费信任度,再如浙江安吉县开发的“白茶VR体验馆”,消费者可360度全景游览安吉白茶产地,体验采茶制茶乐趣,感受“茶韵人生”。鼓励农业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加快VR/AR内容生产,丰富沉浸式体验场景,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VR/AR关键技术研究,加快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完善VR/AR等新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的标准规范,提高直播内容质量和互动体验。 (3)开发直播互动小游戏,提升粉丝活跃度 开发契合直播内容、贴近用户喜好的互动小游戏,增强粉丝黏性,可开发农场养成类游戏,引导消费者参与农产品种植过程,体验农耕乐趣,如江苏仪征“万粮田”开发的“云种地”小程序,消费者可以“云认养”稻田,通过浇水、施肥、除虫等方式参与水稻生长,最终获得相应产品,也可开发农产品品鉴类小游戏,提高消费者对产品品质的认知,如安徽石台县开发“品茶大师”小游戏,消费者通过视觉、嗅觉、味觉等多维度了解茶叶品质。鼓励农村电商直播团队与游戏开发公司合作,依托农业资源,开发寓教于乐的“农创”游戏,引导农村青年学习游戏开发技能,投身“农创”游戏开发,讲好“三农”故事,在直播互动中创新推出随机红包、限时秒杀等营销玩法,有效提高消费者参与度和购买转化率,积分赢奖、幸运抽奖等小游戏也可调动消费者参与热情。[3] 3.加强直播人才培养,提高专业化水平 (1)开展网红农民培训,提高直播专业技能 制定网红农民培养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直播技能培训,通过分级分类培训,着力提高网红农民的语言表达、形象塑造、产品展示、营销策划、团队管理等方面能力,积极开展师徒结对、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实训,让网红农民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提升能力。建立健全网红农民培养、使用、激励、保障制度,为农民直播就业创业创造更多机会,支持农广校、农民合作社、涉农企业等开展网红农民培养,建立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培养模式,鼓励高校开设农村电商、直播营销等相关课程,为农村输送直播人才, (2)引进专业直播人才,优化团队结构 大力引进专业的直播策划、营销、运营等人才,优化农村直播团队人员结构,支持农村电商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定向培养农村直播人才,鼓励返乡入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等投身直播产业,成立直播工作室、直播公司,为农产品直播销售注入新鲜血液。支持在有条件的乡村建设直播人才创业孵化基地,为直播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统筹利用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众创空间等资源,为直播人才提供场地、设备等配套支持,加大乡村振兴人才支持力度,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完善社会保障,为直播人才在农村安居乐业创造条件。建立完善农村直播人才共享机制,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区域性农村直播人才培养基地,打造“直播班”“网红班”,为周边地区输送直播人才,鼓励县域内直播企业、电商平台、农业产业园等联合开展“直播人才共享计划”,实现人才柔性流动,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搭建产学研用交流平台,加强直播人才交流学习,推动形成人才共享机制。[4] 4.优化直播营销策略,提升转化率 (1)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提高产品曝光度 针对不同类型农产品,制定差异化营销策略,实现精准触达,对于标准化程度高、品牌知名度高的农产品,可采取“明星直播+短视频”方式,借助明星网红的高曝光率,实现精准引流,要加强与知名直播平台的合作,利用其流量优势和营销资源,提高产品知名度,鼓励农业龙头企业自建直播基地,打造产品代言IP,实现常态化直播营销。对于初加工类农产品,可采取“企业直播+优惠促销”方式,通过企业直播间长时间讲解产品卖点、制定优惠政策,提高销量,要加强产品质量监管和品牌建设,通过产品品质赢得消费者信赖,要创新优惠促销玩法,针对不同消费群体制定差异化促销策略,提高客单价和复购率。对于预售类农产品,可采取“打卡直播+认养分享”方式,即消费者通过直播“云打卡”认养,并在社交平台分享认养心得,实现品牌形象和美誉度双提升,要加强产品溯源信息公示,增强消费信任度,可开发虚拟农场游戏,增加消费者参与感,要注重售后反馈,让消费者参与产品评价,积累口碑资产[5]。 (2)开展精准直播营销,提升转化率 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特征,实现精准营销,通过对直播平台数据、电商平台数据、消费者互动数据等分析,洞察消费者的地域分布、年龄结构、消费喜好、互动行为等,构建用户画像,有的放矢地开展直播营销。在产品推介环节,针对不同消费群体,设置个性化推荐,可根据消费者浏览、搜索历史,向其推荐相关产品;针对不同地域消费者,重点推介当地特产;针对不同年龄段消费者,推介适合其消费习惯的产品,通过个性化推荐,提高产品曝光的精准度。在优惠促销环节,根据消费者购买习惯,推送差异化优惠券,可针对高购买频次消费者,推送专属优惠券;针对潜在客户,推送首单优惠券;针对流失客户,推送续购优惠券,提高销售转化率。在售后服务上,基于客户体验数据分析,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收集消费者对物流、包装、客服等环节的反馈数据,不断优化服务流程,提高客户满意度,针对不同消费者提供差异化售后服务,如针对优质客户提供专属客服、延长售后时间等,2022年,基于大数据分析的精准直播营销,农产品转化率平均提升20%以上[6]。 (3)建立完善的售前售后服务,提升顾客满意度 围绕消费全流程,完善售前售后服务,在售前,要做好产品信息的充分披露,包括原料产地、生产工艺、品质等级、同类产品比较等,赢得消费者信任,要及时更新产品信息,保证信息真实准确,要提供在线咨询服务,及时解答消费者疑问,提供产品选购建议。在销售中,要及时解答消费者咨询,提供退换货、价格保护等服务承诺,要关注物流配送状态,做好客户跟踪服务,对于客户投诉,要高度重视,及时妥善处理,要建立客户档案,实现订单信息、物流信息、客户反馈信息的集中管理和分析利用。在售后,要做好产品配送跟踪,及时响应消费者反馈,要建立消费者维权绿色通道,畅通消费投诉渠道,及时有效地处理消费纠纷,要完善退换货流程,简化退换货手续,提高处理效率,探索建立农产品“保鲜到家”服务,从源头保障产品品质[7]。 五、结语 数字经济时代,直播电商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广阔机遇。农村电商直播要充分发挥数字化优势,加强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创新直播内容和形式,加强直播人才培养,优化直播营销策略,不断增强吸引力和影响力,成为联结农产品产销、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纽带。各地要高度重视农村电商直播发展,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强化要素保障,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推动农村电商直播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天娥.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电商平台的创新性发展策略[J].投资与合作,2023(7):98-100. [2]李潇如.数字经济背景下电商直播助农模式的困境与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评论,2024, 13(2):1546-1552. [3]王玉豪.数字经济背景下农村电商发展困境及策略探析[J].电子商务评论,2024, 13(2):3784-3789. [4]戴静雯.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产品电商直播营销的策略[J].全国流通经济,2024(1):40-43. [5]刘金美,王宣,朱子越.数字经济时代农村电商直播发展现状分析[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2):1-4. [6]鲁瑶.数字经济背景下农产品电商直播营销策略及创新路径探析[J].中国农业会计,2023,33(12):83-86. [7]蔡闻祥.数字经济视域下农村电商发展策略研究——以温州市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4,35(3):254-257.
课题项目:数字商务学院科研项目“推进新疆农村电商产业发展研究(KTZ2024-04);“天山英才”培养计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