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知识图谱的时间银行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焦慧芳1 何梅2 田舫碧2 1.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115 2.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6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71904129);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18M643168) 摘要: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已得到广泛关注。因此,全面了解时间银行的研究发展,对科研人员、政企部门以及相关工作人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中国知网的数据库作为数据来源,采用文献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梳理了2000-2020年间发表的相关时间银行的文献,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分别从研究主题、演进趋势和研究热点进行多维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时间银行相关的文献呈现快速递增的趋势;时间银行的研究热点关键词为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社区养老、养老服务;主要的研究主题为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机制研究、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时间银行应用研究、时间银行参与意愿研究三个方面,并通过对这三大方向的文献整理发掘现有研究不足,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为时间银行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时间银行; 养老模式; 互助养老; 知识图谱 一、引言 人口老龄化是全球性的人口发展趋势,亦是世界上最难解决的人口问题之一。根据联合国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1]。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截止到2019年末,我国65岁老年人已达17600万,占比达到12.6%,较2018年新增945万人。预计到2050年我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20%-24%,达到超级老龄化水平[2]。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中国养老的无形压力成为了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如何创新养老服务和构建养老服务体系,探寻具备中国特色和本土化的养老经验与模式变成了当务之急。 随着我国养老压力的不断增大,针对政府供给养老资源有限和个人养老资金的储蓄不足问题,时间银行这一新型互助劳务养老模式为老龄化群体养老提供了新思路[3]。时间银行的概念最初是由耶鲁大学法学教授埃德加卡恩(Edgar S. Cahn)提出的,它是一个组织社区成员互相提供无偿服务的系统[4]。随着20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引入时间银行,相关学者根据其在中国本土化的发展对其进行了广义和狭义区分,广义是指各个年龄阶段的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同时,为自己以后享受同等时间的志愿服务积累时数;狭义上是指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积累服务时数,待自己年老需要服务时享受同等时数的服务[5]。时间银行作为一种新型互助养老模式,不同于现有国家养老、家庭养老、机构养老,时间银行是现有养老模式的延续与拓展,且时间银行的发展已经演变成共享经济理论的具体应用和实践的创新[3],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通过梳理发现,目前我国学术界以时间银行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还并不丰富,现有文献主要集中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机制研究[6]、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时间银行应用研究[7]、时间银行参与意愿研究三个方面。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主观性分类与定性描述,客观性与定量化不强。为此,本文采用文献计量的方法,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基本现状、研究热点与演进趋势进行定量化分析,以期深化对时间银行的认识,发现研究不足,进而提出该领域的未来研究方向,为我国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借鉴。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运用citespace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实证分析。Citespace是美国Drexel大学的陈美超教授开发的一种免费的基于JAVA的软件[8]。通过关键词、文献耦合等可视化功能绘制出科学知识图谱,并根据节点的大小、网络连接度等要素,展现和分析知识关联状态以及学科前沿的演进趋势[9-10]。因此,本文使用Citespace (5.6 R2 8SE64位)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处理与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以“时间银行”为主题,检索时间段为2000-2020年,共检索652篇,剔除报道、会议综述、书评访谈等非研究性论文,最后筛选出542篇论文作为本文分析的文献样本。通过分析检索文献的发文时间和发文趋势分布,我们可以判断该研究领域的重视程度,如图1。从总体趋势来看,关于养老领域中时间银行的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其中2019年发布99篇,为历年最高。可见,有关时间银行的文献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热度不断升温。具体而言,我们从图1可以看出,发展趋势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2000年-2011年,发文速度较慢。第二阶段为2012年至今,总体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2019年呈现集中爆发阶段。这些趋势与我国养老服务业的规划建设息息相关。其中2011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和2019年3月29日印发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 助推了这两个时间点的研究成果涌现。 图1 时间银行研究文献发布趋势 三、研究热点与趋势的可视化分析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主题概念的自然语言词汇。作为一个学术领域较长时间的关键词集合,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成果的总体特征、内在联系和发展方向等[11]。为此,本文通过提取时间银行的关键词并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计量分析,以揭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分析 本文通过对542篇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在citespace中设置运行参数:“Time Slicing:2000—2020”、“Node Types=keyword”、“Year Per Slice=1”、“Selection Criteria:TopN=50”、“Pruning: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最后绘制出了近20年时间银行的关键词知识图谱,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当前我国时间银行的研究主要围绕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养老模式的探讨,时间银行正为我国养老服务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表1则进一步罗列出频次高与中心度较大的关键词。我们可以看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养老模式、养老服务出现频次最高,分别达到了170次、73次、63次、 36次、34次。这些热点话题与目前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趋势不谋而合。在所有的关键词中,关键词关系最为紧密的是时间银行,中心性为0.23,基本与其他关键词都有共现关系。另外互助养老、志愿服务和养老模式与其他关键词的关系也比较紧密。同时,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智慧养老、区块链等关于大数据、云计算的关键性词汇出现在时间银行的研究文献中。 表1 2000-2020年时间银行文献的高频关键词 图2 时间银行领域文献关键词图谱(CNKI) (二)关键词聚类及热点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时间银行的相关研究热点,选取citespace中的LLR聚类算法,形成了7个聚类群,如图3所示。在可视化聚类图谱中,其中Q值为0.9103(大于0.3),S值为0.664(大于0.5),说明此聚类视图是显著且合理的。从关键词聚类视图看, 形成了互助养老、信息化服务平台、时间银行、机制、积极老龄化、志愿服务、老龄化共7个聚类群。然后考虑时 间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本文绘制出了基于关键词的聚类时间线图谱(见图4),这是基于关键词聚类分析的另一种形式,它可以显示每个聚类的发展。可以看出,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00-2015)是对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积极老龄化为主题的基础理论的探究。第二个阶段(2015-2020)是对时间银行信息化平台建设、时间银行机制的拓展研究,更多从时间银行的应用层研究出发。 对于相关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表2的聚类标签词展开,表2中的紧密度代表聚类词之间的相似程度,数值越高越代表聚类词之间的相似度越高。本文通过整理聚类图谱的相关标签词和已有文献资料,发现我国时间银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时间银行养老模式机制研究、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时间银行应用研究、时间银行参与意愿研究三个方面。 图3 时间银行文献的关键词聚类可视图 图4 时间银行关键词聚类时间线 表2 2000-2020年时间银行领域聚类分析 1.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研究 时间银行作为解决养老问题的一种有效工具,引发了学界对该模式研究的广泛关注。相关学者主要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就时间银行的内涵、困境与挑战、发展对策提出了各自的见解。祁峰和高策在总结以往学者对“时间银行”的理论界定后提出时间银行大致可以分成三类,即劳动代际交换说、劳动成果延期支付说以及志愿服务时间积累说[12]。时间银行作为新兴的养老模式嵌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后,在满足多层次的养老服务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人力资源、提高互助养老的可持续性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发挥了良好的作用[13]。但是在本土化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发展中,时间银行也面临着诸多的困境与挑战。陈际华基于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指出我国时间银行的发展面临的难点在于信任度和认同感、服务时间的计量标准、风险防范和“时间货币”的转让、继承及通存通兑等方面[14]。张文超和杨华磊则从政府、组织、公众三个层面剖析,认为时间银行运作中存在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组织管理制度建设滞后、工作人员及志愿者专业化水平低、组织信息化管理系统建设较为缓慢等问题[15]。所以基于上述的困境与挑战,相关学者就时间银行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许聪等人从国家、社会力量、服务市场三维层面提出了可持续性构建路径,注重发挥国家顶层设计、社会多元参与、市场化管理[16]。李明等人提出要制定和完善互助养老相关法律制度、吸引多元主体共同参与互助养老、建立和完善网络互助养老信息服务平台以及加强互助养老服务者的技能培训[17]。纵观相关学者提出的困境与对策建议,结合现有的资料,本文从政府、管理平台、参与方、时间银行模式本身这四个角度就时间银行发展的挑战与对策建立进行了归纳概括(见表3)主要围绕管理与服务效率、平台信息技术、时间币的计量与通存通兑等方面展开[18]。 通过对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梳理,目前学界的研究基本是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来展开对时间银行理论和运营层面探究。在研究方法上,目前较多定性分析的方法,来理清问题脉络。在研究理论上,主要聚焦在代际互助理论、积极老龄化理论、治理理论、福利多元理论等社会学理论,缺乏对交叉学科理论的应用视角。在研究问题上,较多侧重于时间银行养老系统运行机制的研究,从宏观层面的探讨较多,还未深入到微观层面对时间银行服务需求的指标构建的评价、服务质量度量体系研究、供需主体双边匹配的研究、时间银行与其他社区服务组织之间竞争和协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表3 时间银行模式挑战与对策发展分析 2.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时间银行应用研究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新技术为养老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基于新技术新理念的时间银行应用研究也相继提出,相关学者主要从共享经济、系统设计、新技术等角度探究时间银行的应用。刘媛媛等人将共享经济理论运用到养老产业中,提出社区共享养老的时间银行概念,提出时间银行要实现平台市场化运作[19]。梁磊等人针对时间银行的特性,结合养老服务需求,设计开发了一款养老平台应用系统[20]。樊新华等人依据社区货币理论和社区实践管理需求,将商业银行系统的管理模式引入时间银行系统的设计与应用[21]。高欣宜则提出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 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 模式,将PPP模式嵌入到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中[22]。这些基于新理念的养老模式构建与系统设计开发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时间银行的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特别是近几年区块链进入大众视野,区块链作为一个分布式的共享账本和数据库,具有去中心化、去信任、不可篡改、可追溯、集体维护、公开透明等特点[23] 。将区块链技术应用在互助养老服务中,构建互联统一且安全的时间银行运行平台,可以有效解决时间银行运行记录问题、最大限度避免隐私泄露问题以及提高时间币的结算和通存通兑问题[24]。当然目前将时间银行与区块链技术融合发展的模式正处于摸索阶段,要实现真正的应用目标,还需要区块链技术与时间银行的顶层设计进行大量的课题研究,包括密码学、数学、算法与经济模型等[25]。而且区块链的发展也面临诸多挑战,如系统崩溃、不可预见的漏洞、大众对区块链的技术接受度问题[26]。 纵观现有文献,基于大数据、互联网+、区块链等新技术新理念嵌入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目前面临的挑战,这些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也为时间银行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视角。鉴于目前此类文章还较少,未来的研究方向可以从共享经济、区块链技术、社区协同消费领域对时间银行的发展进行深入探讨[27]。如可以基于共享养老平台的视角去思考时间银行平台上供需匹配与激励机制的研究,通过模型构建,针对平台供需匹配矛盾问题进一步深入研究,探讨政府如何利用时间价值对平台的供需平衡进行调节。 3.参与意愿研究 从现有研究来看,大多数学者是利用问卷设计法对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参与意愿和服务需求进行分析。目前的研究大多基于人口特征学作为自变量,研究参与时间银行的动机与意愿,在结论一致性上,普遍得出年龄、收入、教育程度、健康状况正向影响参与动机[28-29]。除此之外,李菁菁等人从老年人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社会特征对参与时间银行的意愿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与社区人员互动频繁和对社区满意度高的老人参与意愿越高[30]。杨帆等人则进一步进行延伸与拓展,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提出社会报酬、政府信用、资源保障和社会价值基础四大因素会影响参与意愿,其中时间银行带给个人的荣誉感、政府的信用、时间银行的技术保障三大变量会正向显著影响参与者的动机[31]。 在服务需求的研究上,基于时间银行模式的需求主要包括生活照料、精神服务和文化娱乐等方面[32-33]。石建成等人则从时间银行养老模式的服务需求的角度出发,指出当下养老需求呈现安全与精神需求并存,调查发现老年人在对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关爱、家政服务、维修服务等方面的服务选择有着明显的需求差异[34]。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变,未来的养老需求将侧重对于精神慰藉、社会参与、个人价值实现等方面的转变[35]。 纵观现有文献,对于时间银行的参与意愿研究还比较少,主要从人口特征学的角度来研究参与动机与因素。在参与意愿研究的方法论上,普遍是通过访谈和个案所进行的定性研究和问卷设计,研究过程中的定性化描述较多,缺乏对参与意愿模型的深度探讨与解释。因此未来以时间银行为主题的参与意愿和动机因素的研究应该进一步注重研究的实证性,增加客观数据的实证研究,将研究问题进一步聚焦,采用定量的手段,研究制约时间银行模式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解释其内在的因果关系,提出更具有操作性的对策与建议。 最后,通过上文对三大主题领域的文献分析,本文从研究主题、理论视角、研究方法整理出时间银行未来发展方向,如 表4 时间银行领域未来发展方向 四、结论与展望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对2000-2020年CNKI数据库中养老领域时间银行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在老龄化严峻的大背景下,我国学术界对于养老领域的时间银行研究展开了持续的探索,呈现出“由少及多”的局面,且随着我国养老产业的发展,相关研究会呈现不断递增的局面。 在时间银行的研究热点中,通过关键词共现的知识图谱分析,互助养老、志愿服务、社区养老、居家养老的频次出现较高,代表这类话题一直被关注。然后我们也可以关注到近两年相关文献出现了区块链、智慧养老等新兴技术的词汇。另一方面,通过关键词聚类的知识图谱分析发现,时间银行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模式研究、应用研究、和参与意愿研究三大板块,且呈现出交叉学科研究的态势。最后,通过关键词时间线图谱,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时间银行的研究经历了从理论研究到应用探索的阶段,内容在不断深化。 总体而言,时间银行作为一种低成本、积极老龄化的养老服务方式,被引入中国的二十多年发展中,得到国家、省和市多层面的支持,有失败有成功,总体是呈现不断摸索与积累的趋势。但就目前国内对时间银行的研究深度,本文认为还有很多不足(见表4)。所以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完善。第一,在研究主题上,未来国内学术界关于时间银行的探究可逐步向其他应用领域迈进,探索其在共享平台消费行为、服务质量度量、供需双方匹配机制等主题的研究。第二,在理论视角上,积极拓展现有社会学人口学的理论,运用多学科领域的理论来探索中国化的时间银行养老模式与经验,进而丰富时间银行的理论研究。第三,在研究方法上,要积极进行交叉学科领域的探索,逐渐从定性摸索来梳理时间银行发展脉络,到定量化评估时间银行的绩效、分析时间银行中供需匹配的最优决策等问题。 参考文献: [1]任季萍.人口老龄化问题: 挑战及其应对[J].理论探索,2009(01):98-100. [2]董克用.中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经济、社会影响[R]. https://wenku.baidu.com/view/e2ca4e7d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5.html. [3]李海舰,李文杰,李然.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研究——基于时间银行的拓展路径[J].管理世界,2020,36(03):76-90. [4]Kakar,A.K., Investigating factors that promote time banking for sustainable community based socio-economic growth and development. 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 2020. 107: p. 105623. [5]王泽淮.时间银行——社区志愿者服务的新形式[J].社区,2003(12):23. [6]隋国辉,蔡山彤,黄琳.新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研究——基于传统时间银行的改进[J].老龄科学研究,2019,7(04):41-50. [7]郑红,李英,李勇.引入社区货币对互助养老时间储蓄的作用机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金融创新[J].财经研究,2019,45(05):72-83+98. [8]Liu, z., et al., Visualizing the intellectual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innovation systems research: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Scientometrics, 2015. 103. [9]罗齐鸣,华建民,黄乐鹏,吴俊,张希黔.基于知识图谱的国内外智慧建造研究可视化分析[J].建筑结构学报,2021,42(06):1-14. [10]冀叶芃.基于CiteSpace 的碳政策下供应链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J].统计与管理,2020,35(09):121-128. [11]李文兰,杨祖国.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关键词词频分析[J].情报科学,2005(01):68-70+143. [12]祁峰,高策.发展“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的难点及着力点[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8,20(03):19-25 [13]纪春艳.农村“时间银行”养老模式发展的优势、困境与应对策略[J].理论学刊,2020(05):140-148. [14]陈际华.“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模式发展难点及应对策略——基于积极老龄化的理论视角[J].江苏社会科学,2020(01):68-74. [15]张文超,杨华磊.我国“时间银行”互助养老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J].南方金融,2019(03):33-41. [16]许聪,吴飞.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服务模式的可持续性选择[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02):12-16. [17]李明,曹海军.老龄化背景下国外时间银行的发展及其对我国互助养老的启示[J].国外社会科学,2019(01):12-19. [18]吕子苑.共享经济视角下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对策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9(11):115-117. [19]刘媛媛,毋瑶斐,田江楠,关含月,胡建梅.社区共享养老模式构建探析[J].中国商论,2019(21):191-192. [20]梁磊,郭凤英.基于“时间银行”养老平台模式体系研究及实践[J].新疆社会科学,2016(03):133-138+164. [21]樊新华,郑红.基于时间银行养老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9,9(02):73-77. [22]高欣宜.探索时间银行结合PPP 及互联网+嵌入社区居家养老新模式——以南京市时间银行促养老互助服务为例[J].营销界,2019(42):190-191. [23]孙文灿.区块链技术在养老服务中的应用[J].社会福利,2019(12):25-27. [24]谢祎,任政亮,黄业敏,尹若晗,陆恩帆,刘晨鸿.区块链视角下“时间银行”对居家互助养老模式的改进——基于广州市的研究综述与展望[J].公关世界,2020(16):40-43. [25]陈洁.基于区块链的社区互助养老“时间银行”模式初探[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3):48-52+94. [26]唐塔普斯科特,亚历克斯·塔普斯科特区块链革命:比特币底层技术如何改变货币、商业和世界[M].凯尔,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 [27]肖凯,王蒙,唐新余,蒋同海.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公益时间银行系统[J].计算机应用,2019,39(07): 2156-2161. [28]徐雅淇,朱敏,杨和颐,王超凡.“互联网+”背景下互助养老的参与意愿研究——基于江苏省时间银行的养老品牌分析[J].品牌研究,2020(04):134-138. [29]于佳慧.“时间银行”互助养老居民参与意愿影响因素分析——以沈阳市为例[J].现代商业,2019(23):47-48. [30]李菁菁,杜智民.城市老年人时间银行互助养老意愿研究——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3(02):75-81+87. [31]杨帆,曹艳春.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我国时间银行养老服务模式影响因素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04):381-387. [32]田北海,王彩云.城乡老年人社会养老服务需求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对家庭养老替代机制的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4(04):2-17+95. [33]黄俊辉,李放,赵光.农村社会养老服务需求评估——基于江苏1051名农村老人的问卷调查[J].中国农村观察,2014(04):29-41+51. [34]石建成,王文举,李耀.时间银行模式下中老年人的服务需求与影响因素分析——以南京市R社区为例[J].法制与社会,2020(07):139+146. [35]杜鹏,孙鹃娟,张文娟,王雪辉.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及家庭和社会养老资源现状——基于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的分析[J].人口研究,2016,40(06):4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