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数字化常态下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2021-12-21 18:1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史真真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

基金项目:浙江省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金资助“数字化常态下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究 ”(项目编号:2021YB07),主持人:史真真。

摘要:在金融供给侧改革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新时代背景下,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把控普惠金融和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的新趋势,聚焦乡村地区特色化生产经营和金融生态环境优化两大主题,通过实地问卷、访谈座谈等形式实施精准调研,在详细、全面的数据分析和区域比较分析基础上,厘清了乡村金融供给和需求的匹配关系及金融需求的新变化,数字化普惠金融化解乡村地区日益凸显的结构性金融供需矛盾要在拓展金融服务载体、创新涉农金融产品、活跃乡村金融市场、强化金融产品和服务的精准有效长效性、做大做实做强特色产业链等方面创新路径。

关键词:数字化;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瓶颈;路径  

十九大报告战略性地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其无疑是当今中国社会最大的短板和弱项,而农村市场对扩大内需、保持国民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瓶颈。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实现乡村振兴当务之急是围绕农业农村农民之所需,保民生、促脱贫、扶生产。然而仅靠目前的乡村资源实施农业农村数字化、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目标是不现实的,“共谱乡村振兴新篇章,为有源头活水来”,资金的供给无疑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而解决了源头活水,才能从根本上赋能乡村振兴。

一、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数字化转型的必要性

(一)切实解决农业农村数字化的资金诉求,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在春耕备耕关键期、农产品销售与休闲消费的黄金期、农民工就业的工资性收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等都受到疫情影响。但是我们在危机中更应该看到数字化带来的新契机:根据测算,新口径下以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

施、创新基础设施为主的新基建未来五年的投资规模最高可达11万亿以上;以直播带货为热潮的新型业态加速推进电商扶贫;与物联网、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深度融合的智慧农业发展迅速崛起成为世界主流。在新基建的支撑、新业态的引领、新技术的推动下,农业农村数字化是大势所趋[1]。而农业农村的数字化是一个浩大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其发展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金融方面更是需要资金的注入、农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依赖于农村特色产业链的供应链金融的普及等等。延伸延宽乡村地区数字化普惠金融业务,使其有效开展和不断创新将有利于切实解决解决农业农村数字化的资金诉求,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实现数字化普惠金融和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同频共振,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自从十八大以来,2014年至今,历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和创新支持三农发展的议题。201812日国务院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和926日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总体决策和具体部署,是新时代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为了深入贯彻以上部署和要求,做实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切实提升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效率和水平,2019211日,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指导意见》。普惠金融本意即指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等弱势群体是其重点服务对象。近几年,金融科技在智能放贷、信用信息共享、失信惩戒、风险预警等方面不断赋能普惠金融的有效推进服务乡村振兴,疫情因素又进一步加速了金融机构全面的数字化转型。为此,实现数字化普惠金融和农业农村数字化的同频共振,将会畅通农业特色化经营的融资渠道、有效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加快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全面实现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

(三)根植于乡村实体经济需求,做实做强做优商业银行普惠金融服务的数字化

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投入“跑马圈地”,但其生存内核还是服务客户,借助金融科技引领的数字化转型做实做强做优普惠金融业务亟需关注目标客户群体的诉求,提升用户体验度,增强客户黏性。为此,深度调研乡村地区农业农村数字化的现实困境和资金瓶颈,尤其是特色化生产经营、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消费升级引致的新型金融需求,基于产业链的延展延伸、基于生活场景的多元变化、基于理财诉求的不断涌现等,根植实体经济需求,为农民增收致富提供高频、碎片化、不断升级迭代的产品和服务。另外,在乡村地区数字化普惠金融的实施更要聚焦其数字化风控能力,实现过程化风险预警与控制:审批阶段强化数据搜集、整合、诊断及分析;资金运用阶段强化实时交易流水监控及数据反馈;贷款催收阶段强化工具与风险匹配化;风险化解阶段强化实时控制、分散及惩戒,最终实现客户需求满足与风险防控能力齐头并进,为乡村振兴提供有效的金融支撑,提升商业银行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助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

二、乡村地区实现数字化普惠金融的主要瓶颈

疫情加速了各行各业数字化转型的步伐,深入调研浙江省乡村地区及周边县市农业农村数字化的现实困境和资金瓶颈,通过数据分析显示当前乡村地区数字化普惠金融主要存在以下5个问题:

(一)农民收入形式愈加多元化,贷款需求呈现多样化趋势,但金融供需矛盾依旧突出

借助国家乡村振兴的时代春风,调研地区搞个体经营、特色化种植养殖甚至自办企业的越来越多,由此引致的贷款需求呈现多元化、复杂化趋势,贷款意愿不断增强。尽管金融服务不断下沉乡村,但调研数据显示融资需求通过亲友借款来满足的比例还是最高的,正规银行类金融机构融资比例不超过50%,长此以往金融供需矛盾将更加凸显,定会限制融资规模,引发潜在风险,阻碍产业壮大和农民增产增收。

(二)缺乏有效的激励补偿和担保机制,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制度较为僵化

调研数据显示,政府贴息贷款和担保贷款等传统贷款种类成功率最高,高达62%的比例,乡村地区金融产品创新动力不足。经过实地访谈,有的是受困于数字化技术支撑不足、金融创新和风险防范的矛盾难以化解,有的是囿于严厉的责任追究制度和僵化的绩效考核制度,还有的基于风险分担机制和担保品创新机制不健全等,金融机构为了更好地支农助农需要进行制度革新,建立有效的激励补偿和担保机制。

(三)农民投资渠道单一,理财知识匮乏,银行的服务和宣传不到位

在对投资理财状况的调研分析中发现,投资理财的供需矛盾异常突出,高达69%的调研对象不了解银行的金融理财工具,对银行的理财产品知识普及宣传不满意。其实乡民们的生活逐渐富裕起来,伴随着财富增值意识的不断觉醒[3],作为金融机构因地制宜地挖掘乡民们的投资理财需求,适时推出和推广匹配度较高的金融产品也是银行等金融机构亟待开发的市场蓝海和金融服务创新的角逐点。

(四)金融生态环境欠佳,制约了农民获得有效的金融服务

虽然乡民们主观上已经意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但是关于自己信用档案的涵盖内容、查询方式及如何良好维护的知识不甚了解,调研地区冒名顶替和老赖现象还是屡见不鲜,风险防范意识淡薄。政策宣传不到位、信用建设力度不足、惩罚惩戒制度缺失严重影响了整体的金融生态环境和金融秩序,由此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农民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

(五)乡村地区产业发展参差不齐,优势特色产业链建设亟待加强

1  调研数据与均值偏移度的地区差异分布表

表1  调研数据与均值偏移度的地区差异分布表

通过调研地区的对比分析,虽然每个地区的特色优势不一样,如表1所示,新杭镇产业基础较为雄厚、当地产业链发展较为成熟可以吸纳较多地本地人就业;金竹镇的农业产业链发展很全面再加上以此为依托的休闲旅游的异军突出,所以乡民们较多依赖种植养殖来增加收入;而龙溪乡正好相反,只是简单的淡水养殖但是产业化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外出就业的人数比例就高了,其乡民比较贫穷,为此选择房屋购置基本生存的贷款需求偏高。所以由上表得出基本的共识就是建设特色产业链更有利于产业壮大,激发致富意识,畅通致富渠道,实现乡村振兴农民生活富裕的美好愿景。在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延长的过程中,与金融供给的匹配度不高+乡民内生动力较差,有些具有较高特色资源的村庄产业链开发和建设几乎是刚起步甚至空白。

三、数字化常态下普惠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路径

数字化常态背景下,基于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持续纵深推进,金融机构应放眼广阔的乡村市场带来的机遇,要条分缕析乡村振兴过程中凸显的金融供需矛盾[4],提升数字化普惠金融的有效性和长效性。

(一)完善金融基础建设体系,拓展金融服务载体,创新金融产品,化解乡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的突出瓶颈

针对乡村地区金融机构单一,居民投融资渠道匮乏的普遍局面,搭建平台鼓励银行、证券、保险公司不断入驻,深度调研,推出符合农业农村数字化和产业结构特点的信贷产品,创新更加灵活的担保方式;政府结合区域特色和产业特征,对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实现金融机构与产业项目的精准对接,同时根据现实需要,充分调动乡村闲置资金,联合金融机构、电商平台、物流公司等建立集融资、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站;完善金融基础建设体系,拓展金融服务载体,延伸金融服务触角,创新金融服务产品,畅通居民诉求渠道,提升乡村居民运用普惠金融服务创业致富的能力,化解乡村地区金融供需矛盾的突出瓶颈。

(二)建立风险分担补偿的长效机制,提高涉农不良贷款的容忍度,活跃乡村金融市场

针对农业生产容易遭遇自然灾害风险由此带来的信贷风险不可控和不可测的突出特征,通过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信贷损失补偿机制、地方风险补偿基金,引入保险公司、期货公司、抵押担保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多维一体的风险分担补偿长效机制[5];基于大数据征信模型推出智能信贷,开发初次贷款者与信用优良者信用捆绑的贷款担保制度,增强乡民融资需求的可获得性,活跃乡村金融市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本就是一项兼顾公共利益非单纯以盈利为目的的时代使命,银行层面要提高涉农不良贷款的容忍度,共同支持金融赋能乡村振兴的可持续性。

(三)强化金融产品服务宣传的精准性和有效性,优化乡村金融生态环境,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金融产品的服务宣传内容和方式要因地制宜,切实解决当地乡民们的基本诉求。政府要积极倡导和引领建设乡民们信用数据库,充分发挥信用数据的充实完善和诚信品德的构筑构建对信贷的引领、撬动、助推作用;联合金融供给主体建立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乡民给予提升授信额度、获得优惠利率等奖励,对失信乡民给予降低甚至取消授信、村内张榜公布、停发或扣划涉农相关补贴等惩戒措施;建立黑名单制度,打击乡村高利贷行为,培育人人守信用、村村树文明的良好风气,以信用为载体的诚信品德培养有利于乡村“乡风文明”的建设,提升资金的可获得性和乡民财富增值的能力。

(四)通力合作做大做实做强农村数字化产业链建设,多措并举激发内生发展动力

做大做实做强特色产业链建设是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育农户主体意识、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的重要举措。为此,可以成立特色专业合作社,折股量化,转化为集体股本,可以在做大做强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尽快实现保底分红,增加村民财产性收入;通过推行PPP模式、招商引资等形式吸引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到乡村地区进行资源开发、培训引导、市场拓展和资金供给等[6],实现村企共建进而打造品牌产业和支柱产业;追踪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手段的最新发展趋势,基于数据分析和技术支撑建立一套效率高、管控严、风险小的乡村信贷服务模式,推进农银电商平台、数字化供应链金融等模式的深化普及,实现数字化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链的捆绑式发展,延宽延长产业链,进行精深加工,集生产、加工、仓储、销售、旅游休闲为一体步步拓展稳扎稳打提高产业附加值,提升品牌质量、实施智慧农业,真正提高乡民们对普惠金融的获得感,共享金融改革发展和普惠金融数字化的红利。

乡村振兴战略为未来中国乡村发展勾勒出美好画卷,资金的源头活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一把利剑。只有政府、金融服务提供主体勠力同心,砥砺前行,才能化解乡村振兴的资金困局,从而共同谱写乡村振兴全面繁荣、中国社会全面小康的华丽篇章!

参考文献:

[1]曹凤鸣,周莹莹.普惠金融体系下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的研究[J].金融教育研究,2017(05):23-25.

[2]潘晓健,杜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纵深发展[J].经济纵横,2017(02):17-22.

[3]孙同全.从农户家庭资产负债表看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中国农村经济,2017(05):39-42.

[4]穆争社,穆博.论深化农村普惠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区域金融研究,2019(01):5-10.

[5]金仙玉.日本农村金融发展的经验和启示[J].农业经济,2019(02):88-89.

[6]李浩,薛涵文.农村金融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个文献综述[J].河北金融,2019(02):58-6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