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新形势下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研究

2021-10-08 20:1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硕12

1.厦门国际银行博士后工作站   福建厦门  361001

2.上海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   上海   200433

摘要:中小商业银行是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载体,承担着金融支持本地实体、普惠小微、战略新兴行业的重要责任。然而在当前全球新冠疫情反复、国际贸易冲突加剧、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加的新形势下,中小银行资本金不足、业务种类单一、风险管理能力薄弱的缺点日益突出,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提高自身风险管理能力以应对外界变化。本文结合行业先进经验,从人员能力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科技能力建设三个维度提出建议。在人员能力建设方面,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强化研究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评审审批人员的专业能力,构建与业务量匹配的人员结构;在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建议中小商业银行建立总分行风险管理权限动态调整机制,同时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减少文案工作,提升工作效率;在科技能力建设方面,建议中小商业银行通过引进大数据分析技术,提升贷前、贷中、贷后的智能化、精准化风险管理能力。

关键词: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建设

在经济下行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信贷质量明显承压,传统业务增长乏力,银行各业务条线对改革创新的需求日益迫切,对中小商业银行现有的风险管理能力形成了较大挑战。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中小银行需要进一步压降项目集中度,更多的服务本地客户、中小客户及其他各类创新业务,这对中小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小商业银行可围绕“人员能力建设、“管理体系建设”、“管理流程建设”三条主线,逐步提升自身的风险管理能力。

一、人员能力建设

(一)强化研究能力建设,提高风险评审审批人员的专业能力

经济下行环境下,传统业务风险隐患增加,需要风险条线具备更加精细化的评审能力和更敏锐的嗅觉;新客户、新业务、新产品的介入,需要风险条线不断的研究学习,及时掌握新领域的风险特点。为有效应对新的经济形势和经营环境,建议中小商业银行着手长远、梳理强化风险条线的专业能力。

1.前瞻研究,切实洞察创新领域的业务机会和风险特点

(1)建立融合风险条线与公司金融条线的研究团队

评审条线由于日常工作的切入点在于对风险点的审视和把握,与业务条线的视角有着天然的不同,既要保持业务拓展的开放性,又要确保考虑风险之后的可落地性。随着业务种类的增加和复杂度的提升,就有必要建立基于风险视角的专业化研究体系。公司金融条线人员,既要保证产品设计的创新性,又要符合风险条线合法合规的要求,就需要在风险条线沟通的基础上设计产品方案与营销方案。因此,可以通过跨风险条线与公司条线设立研究团队的方式,从相关部门安排骨干力量成立研究团队,强化对特定领域业务机会的洞察和风险点的把控。

风险条线人员从风险视角开展行业研究,研究要务虚和务实并重,务虚研讨可以推动对宏观形势、行业发展方向、风险管理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增强战略思维、创新思维和辩证思维,提高评审人员的视野和宏观把控能力;务实研究要落到实处,形成具体的业务方向、风险评审要点和方法,对日常工作形成具体的指导和改进。公司金融条线人员从产品设计和营销方案的角度开展研究。团队成员通过沟通交流,既可以开放性的探讨行业发展情况、新业务新产品拓展机会,又可以更加深入准确的洞察其中的风险点和风险大小,从而推动新业务、新产品切实落地。

(2)持续开展未来业务深度研究

但在当前复杂的经济环境下,传统产品的已不足以支撑中小商业银行未来业务发展的需要。随着监管政策不断强调金融支持本地实体、普惠小微、战略新兴行业,哪些行业面临着较好的发展前景,哪些行业在发生整合及集中度的深刻变化,从而更加强化龙头企业的优势,哪些行业具有较长的供应链和覆盖面、周期属性弱、可持续性较好等,都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

因此,必须通过对未来业务的深入研究,提出该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具体的客户白名单和可提供的业务及产品机会。深入研究行业及代表性公司还可以更加清晰的洞察该行业企业的深度需求,从而不断挖掘客户的潜力,延伸业务发展的纵向维度。

(3)开展评审体系和方法研究

新形势下新业务和产品不断涌现,客户生存的环境发生变化,风险暴露的点也在变化,用于识别、预测风险的信息类型和来源也有新的特征。针对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方法、新信息,需要评审条线有序针对性的开展评审体系和方法研究,从而更加准确高效的识别、衡量风险,对风险溢价进行较为准确的度量。对于出现的新业务、新产品,通过同业调研、客户走访、政策研读等各种途径,有效把握新业务、新产品的业务模式和主要风险点,以及对风险点的识别和控制措施,实质护航新业务、新产品的发展;对于出现的新工具、新方法,通过及时深入的学习掌握,并在评审条线高效的分享和传播,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通过建立同业评审体系和方法创新成果定期检视机制,定期检视同业的创新实践并与银行实际情况相对照,形成改进建议。

2.标准化培训体系,规范梳理当前的评审审批制度和方法

    培训是提高人员素质的主要手段,通过提高培训的及时性、可传播性,以及对培训成果的确认,可有效提高评审审批条线的整体水平,缩小专业能力的差异。

(1)对当前行内评审审批制度进行分类整理

很多中小商业银行长久以来累积了大量产品和业务的评审审批制度和方法,但缺乏有效的文献式管理,造成制度学习难度大,推广传播能力差,部分评审和审批人员很难深入掌握授信管理制度,导致一方面影响评审审批质量,另一方面加重了上级审批人员的工作负担。

建议中小商业银行相关部门按照一定的逻辑体系或分类方法,区分有效和已废止状态,整理行内当前有效的评审审批制度,并及时进行更新,达到让新员工进来便可以自行清晰了解和学习银行已有的相关产品及业务模式、授信管理办法、准入指引、审批制度等的效果,加强银行制度的可学习性和传导的一致性。

(2)制定标准化评审审批培训内容

为提高中小商业银行评审审批条线的整体水平,缩小评审审批条线专业水平的差异,建议在评审方法的培训上精细打磨,建立精品课程制度。包括制度学习、评审审批注意事项、经典评审审批案例等方面,建议定期或在新制度颁布、经典案例出现时制作精品工作手册及教学视频,工作手册及教学视频的制作应以团队的方式进行,反复打磨,确保培训内容完整、重点突出、要点细致、讲解通俗易懂,以实现对制度的准确理解,拓宽关于评审审批方法、风险点的视野,以及相关专业经验在中小商业银行的有效分享和传承。

(3)鼓励多路径培训,及时确认培训成果

鼓励参与外部培训,且将外部培训和内部转培训视同本职工作对待,创造全身心投入外部培训的环境和氛围,避免逆向选择,视外部培训为工作负担,影响员工参与外部培训的积极性。紧跟时代趋势,鼓励个人自我学习和培训,通过奖励的方式促进自我培训内容分享,比如在当前金融科技时代,鼓励个人自我学习编程技术和考取相关证书,并以绩效、单项奖励等方式进行内部培训和分享,提高全员的科技应用水平。

按照与工作内容的相关程度对培训内容进行分级,并要求达到一定等级的培训课程必须进行训后确认,或者通过考试方式进行,或者通过自行考证方式进行,或者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避免培训流于形式。

(二)根据实际需求,构建与业务量匹配的人员结构

为应对金融科技的大潮和业务结构的变化,中小商业银行应根据未来的发展需求,构建于业务量匹配的人员结构。

1.未来风险人员招聘配置方向

(1)加强金融科技背景风险人员配置,加快金融科技技术应用

结合风险条线智能化提升改造需要,重点聚焦并强化风险建模及人工智能方向新型业务团队人才引进,优化专业性人才结构,充实中小商业银行专业风险人才队伍,将智能风险防范系统与专业人才相结合,缩短管理过程和降低过程误差,提高风险资产识别与评估能力,加强新模式下中小商业银行对于各类风险的防范和管控。

(2)加强风险处置人才引进,保障银行资产质量提升

随着目前风险管理形势日趋严峻,中小商业银行亟需补充不良资产处置和风险化解专业人才引进,一方面通过社会招聘引进同业风险处置人员,另一方面加快内部风险处置人才培养,不断夯实不良资产、关注资产处置能力。

(3)强化贷后管理力量

强化贷后管理力量,进一步明确风险经理专职化,根据分支行实际,采取风险经理专门对接或者驻点挂钩支行针对性地开展贷后管理工作,风险经理应制定明确的走访计划,充分发挥风险经理的丰富经验、专业性和职业敏感度,对走访客户进行全面风险评估判断,及时揭示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和预警信息,全面提升分行贷后管理、风险监控预警的有效性,有效遏制问题贷款和不良资产发生。

2.优化考核机制

研究优化整体绩效考核及绩效核算模式,建议在坚持以利润为中心的利润考核模式基础上,引入分行风险管理类指标、合规及社会责任类指标得分在绩效考核或干部调整的一票否决制等,以针对性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有意识地推动分行重视风险质量管控、重视合规管理,促进分行健康发展。

二、管理体系建设

()构建总分行审批权限动态管理机制

为了进一步提升审批效率,部分中小商业银行会将一定规模的审批权限下放至分行。随着分行权限扩大,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部分分行权限授信业务贷前、贷中审核把关不尽职,存在为追求业务上量而忽视质量的情况;贷后管理未严格按照制度规范开展,检查浮于表面,“重贷轻管”问题较为突出。如何在放权的同时,做到放而不乱,需要结合分行自身风险管理能力,构建总分行审批权限动态管理机制。通过风险检查、通报、考核机制对分行权限业务进行风险评价,并根据评审结果调整各分行的审批权限。

为形成总分行审批权限动态管理的长效机制,同时促进各项分行风险管理工作机制的深化应用和良好运行,建议在风险管理能力评分体系基础上,对风险管理能力评分体系相关指标进行优化调整。

1.业务权限动态调整机制

进一步细化业务权限,某些风险较大的业务可以全部上收;例如,如果经研究判断,某类项目的风险较大,可以把该项目的权限上收制总行审批;及时调整权限,在风险加大、鼓励本地分散的大环境下,适当上收权限;在风险降低的环境下,可以将上收的权限再下放至分行。

2.业务风险排查机制

包括分行权限对公及零售授信业务信用风险全面检查、新增对公授信业务的风险检视与排查等。同时通过非现场及现场复查对分行贷前、评审、审批和贷后全流程进行全面审查,将排查发现的重大问题按照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评分标准进行归纳分类后,纳入分行风险管理相应模块能力评分扣分项。

3.分行权限风险监控预警机制

要求各分行风险管理部门联合风险评估部门针对分行已获批授信进行定期监控和风险预警,形成长效机制预警、防范授信风险等。同时将通过定期回溯总行或外部监管发现的重大风险事件,对分行应发现但未发现的情况采取扣分制。

4.分行巡查机制

在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评分体系基础上,总行风险管理部门牵头开展各分行巡查机制,综合评价分行在授信三查与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能力水平等。同时将综合评价分行在授信三查与管理各环节的风险管理能力水平,将巡查发现的重大问题按照分行风险管理能力评分标准进行归纳分类后,纳入分行风险管理相应模块能力评分扣分项。

5.回溯整改机制

包括在开展各项风险检查与评分后,总行风险管理部门整理记录分行权限业务发现的各类问题,督促分行明确整改措施和时限要求,并加强督办,定期跟进和反馈整改进度等。同时将对未及时整改、整改效果较差的分行采取扣分制。

6.展期跟进机制

包括密切监控展期项目风险化解情况,要求分行定期向总行风险管理部门专管员汇报各展期项目最新情况等。同时将对分行展期项目是否达到展期效果进行评价,对未落实展期审批条件、未按要求落实同步做好清收准备分行采取扣分制。

7.授信后检查质量提升机制

包括优化授信后管理工作在考核体系比重,提升市场端的重视度;建立统一的贷后管理规范,优化贷后管理要求标准;优化授信后管理人员体系架构,提升人员与资源投入度等。同时将各分行定期授信后检查质量提升方案的实施效果最终体现在总行对分行的贷后检查当期评分上,此项并入贷后管理模块贷后检查季度得分指标评。

(二)优化工作流程,减少市场一线与风险评审审批人员的文案工作

中小商业银行风险条线人员的工作强度较高,尤其是在业务冲刺时点。导致这一矛盾的原因之一是风险条线人员的文案工作太过繁重。因此,建议可以结合中小商业银行工作实际,优化工作流程,在不影响实质的情况下,减少风险条线人员的文案工作,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对项目的了解和对行业的研究中去。

1.建立信贷报告质量责任体系

在中小商业银行授信过程中经常出现分支行贷前调查较差的情况,责任奖惩制度也较模糊。贷前的马虎必然会导致贷中审批的难度,总行评审人员往往通过“基础资料信息不全”和“征信查询书”对要求前方业务人员对企业进行更深层次地了解,但长此以往也会激化分支行业务部门与总行风险部门之间对“冲数量”与“抓质量”的矛盾。因此,建议建立授信材料质量责任体系,由客户经理及其主管支行行长对其材料的真实有效性负责。如果风评人员在审核过程中发现授信材料的数据存在实质性错误,可由风险评估人员提出意见,由分行对客户经理与其主管领导进行处罚,以此提高授信材料的数据质量。

2.在通用报告模板之外,针对主力产品开发专用模板

由于中小商业银行往往有主打产品,其特征是产品特点鲜明,业务占比较高,可以考虑针对主力产品设计文字量较少但覆盖重要信息的信贷报告模板,减少从市场一线到风险条线人员的文案工作,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风险分析与项目研究中去。如经分析发现针对其他产品线有开发专用模板的需要,也可在后续根据需要开发针对特点产品的专用版本。

3.采用科技手段,实现信贷报告与风险评估报告数据融合

采用科技手段,对市场一线人员和风险条线人员的业务流程化在终端层面实现无纸化,同时结合大数据风控系统对报告数据进行在线验证,通过科技手段提升市场条线和风险条线人员工作效率。

三、科技能力建设

授信管理的主要目的是银行对授信客户进行科学的甄别,对授信额度严格审核,以确保准确授信和投放。授信审批在互联网大数据背景下遇到了很多新挑战,通过应用金融科技,中小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可以得到大幅升级。

()应用金融科技,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

通过引进金融科技,构建大数据分析系统,在贷前、贷中、贷后三个方面优化中小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实现对上市公司财务实时预警、对公客户舆情实时预警、对公客户关联关系图谱自动生成等功能,进一步深化大数据技术应用,加快模型迭代,不断优化贷前贷中信用评级系统。

1.提高数据整合能力

以往收集的客户信息,数据往往比较零散,对授信审批决策提供的支持度不够。可以对采集来的大量客户信息进行深度的挖掘分析,提高数据整合度,有效挖掘数据背后的价值。

2.通常信息流动打破数据壁垒

中小商业银行在授信审核方面往往存在内部各部门信息流通不畅,存在一定程度隔离管理的问题。这虽然是控制风险的方法,但是在大数据背景下,导致风险分析时获取的信息数据不全面不真实,无法有效发挥出大数据对风险识别的优势。可以通过中后台的建设,健全大数据风险管理体系。

3.是加大对外部数据的使用

中小商业银行虽然一直加强和征信中心及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和平台等的合作,但是在实际授信审核中,往往还没有充分有效利用上述数据信息,再加上数据本身有一定的滞后期,导致对有的客户授信过度或者重复授信。因此可以加大对外部数据的使用,通过外部数据实时更新避免过度或者重复授信。

   商业银行采用的典型的外部数据

序号

种类

说明

1

政府开放数据

央行、法院、工商、税务、海关和公安等数据

2

生活服务数据

水费、电费、煤气费、物业费和停车费等数据

3

运营商数据

话费、流量费和朋友圈等数据

4

第三方支付数据

支付宝、财付通和百付宝等数据

5

社交网络数据

QQ、微信、微博、博客和知乎等数据

6

搜索引擎数据

谷歌、百度和搜狗等数据

(二)风险管理前置,打造客户白名单系统

中小商业银行可以在开发客户信用评价系统的基础上,打造客户名单系统,对客户进行名单制管理,提升定价及利润考核的科学性。客户信用评价系统,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构建的信贷业务客户准入与评估模型,对客户征信记录、结算、交易、存款、资产、上下游交易对手等多方面数据的批量筛选挖掘与分析,设计相应模型,构建客户评级系统,同时可以实现对符合筛选条件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主动营销。

1.构建客户信用评价系统

构建客户信用评价系统需要采用行内外数据。外部数据的来源可以涵盖多渠道获取数据,包括电商平台、互联网金融平台、工商、税务、法院诉讼、关联公司信息、盈利收入等公司数据,整合银行内部的交易结算信息,不断扩大客户的征信数据来源,建立客户全面的信用报告及客户画像,为客户评级及银行授信提供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运用回归算法、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等人工智能算法,并通过实际数据验证不断完善评级模型,实现客户信用评级系统的全面升级。

2.根据客户信用评价系统计算结果,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白名单

根据客户信用评价系统,对潜在客户主动评级,构建中小商业银行客户白名单,并根据不同的评级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对于评级较高的潜在客户,可以用较低的价格进行主动营销;对于评级较高的现有客户,可将其纳入总行战略客户或分行战略客户,通过增加服务类别和服务体验增加用户粘性;对于评级在接受范围内的潜在客户,可以要求客户经理加强营销;对于评级在接受范围内的现有客户,可以客户经理走访等方式维系客户关系;对于在名单之外的客户,则要关注授信资产的质量,在授信到期后逐步缩减授信规模。通过名单制管理,打造贷前风险控制体系及授信准入体系,在机构所在地全面推行客户白名单应用,助推本地化深耕,并通过不同评级客户的差异化管理,提升定价及利润考核的科学性。

四、结论

   在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下,中小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加强自身风险管理能力建设,为拓展本地实体、普惠小微、战略新兴、生态圈生活圈、投行资管以及其他各类创新业务创造空间。为此,中小商业银行需要推动风险条线前瞻适应银行改革创新的需要,进一步提高评审审批人员的专业能力,构建与业务量匹配的人员结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从体制机制层面提升风险管理的敏捷度和运作效率。同时积极拥抱金融科技,借助科技手段持续提升风险管理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提供更为强有力的保证。

参考文献:

[1]胡文勇,王建宁.基于大数据的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及其应用研究[J].金融纵横,2018(12):9-14.

[2]刘武成,谈超洪.基于数据挖掘的信用卡信用评分模型[J].微型机与应用,2014(09):73-76.

[3]卢小宾,徐超.面向风险管理的银行大数据分析系统架构研究[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 2018(02):4-12.

[4]刘圆圆.转型中的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1,24(03):171-17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