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疫情下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策略

2021-08-13 17:3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刘建民   任婉逸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项目: 2017 年重庆市社科规划重点应用项目重庆市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改革与精准扶贫研究2017ZDYY52

摘要:疫情下,商业银行原有的信贷风险面临全新的挑战,合理防控信贷风险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的关键。论文通过梳理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剖析这些问题的根源,提出了强化贷前贷后管理和建立有效的内审监督机制的对策。

关键词:疫情;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当前新冠疫情席卷全球的大背景下,疫情给世界各国的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为了防控疫情,今年年初国内停工停产,经济整体下滑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生存压力,贷款的需求也随之增加。由于商业银行的信贷服务发展与贷款人之间紧密相关,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疫情的出现给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传统的信贷风险管理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新态势。信贷风险的管理是当前商业银行长远发展的核心动力。

一、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现状

(一)信贷业务额呈现小幅下降

春节期间,零售、餐饮、旅游等行业正处于全年的旺季,甚至部分企业全年的营业收入主要依靠春节期间的收入,疫情的出现给第三产业带来巨大的冲击;由于停工停产,制造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海外疫情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订单减少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压力,这导致企业对信贷的需求下降。同时受到疫情影响,许多传统的线下业务无法正常开展。尽管目前银行正在大力推广线上业务办理,但是其覆盖范围仍然有限,信贷业务也无法实现线上办理。其次,疫情导致企业的信用风险升高,尤其是大多中小企业自身资金实力较薄弱抗风险能力也更低,疫情前期停工停产使得很多企业营业收入受损严重且没有资金的流动,信贷管理人员无法直接进入一些受疫情影响的地区,也就无法持续跟进信贷资金使用的具体情况,这使得商业银行贷后资金管理的难度增加且面临相关坏账增加的风险。

(二)信贷业务结构发生较大变化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类型以对公业务和零售业务两种类型为主。其中对公业务受到整体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疫情对第三产业带来直接的冲击使得该行业对资金的需求增大;同时国家对在疫情中受到影响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各大银行纷纷响应国家政策为这些企业提供低利率和延期还款的贷款条件等形式,这刺激了更多的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其中零售业务的部分更多的是转移到了线上操作进行,更多个人用户选择通过网上银行来办理个人业务,这带来了线上业务的数量增加以及线下业务的数量减少。

一些需要信贷工作人员现场检查的信贷业务,例如信贷工作人员需要对抵押业务和担保业务的抵押物和担保人等信息进行线下确认,但是受疫情影响信贷工作人员无法到现场进行检查确认,这也导致抵押业务和担保业务的数量出现下降。

二、疫情时代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不良信贷问题严峻

网络的发展推动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前进,但是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人使用信贷的门槛越来越低,这使得社会整体不良信贷的问题也日益严峻起来。202081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2020年二季度银行业保险业主要监管指标数据情况。二季末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2.74万亿 较上季末增加1243亿,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94%,较上季末增加0.03个百分点 。不良信贷的存在是商业银行经营发展过程中的一块绊脚石,严重威胁着商业银行并且增加了潜在的经营风险,处理不当甚至还会引发系统性的风险。受到疫情影响经济下行压力明显,许多企业和个人的资金周转困难,信贷业务风险开始暴露。同时受到疫情的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了限制,个人和企业的收入下降也提升了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尽管国内已经迅速恢复了生产,但是不少中小微企业受外界环境的影响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上国外疫情仍然十分严峻,国内的经济大环境仍将会面临巨大的挑战。由此导致商业银行的信贷风险也将会处于高水平。

(二)互联网贷款风险加剧

近几年,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则包括互联网贷款、互联网支付、互联网保险、互联网众筹、互联网征信等,同时,商业银行也在加大对金融科技建设的资金投入。这种全新的业务模式使得商业银行不光要面对传统的风险更要面对互联网带来的一些未知的风险,因此许多银行在面对这种复合型的风险时存在一定的管理难度。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互联网金融服务出现后,商业银行必须要加强对自身的监管,比如,在互联网贷款中,可以将贷前调查、贷中审查、贷后检查等流程搬到网上。此外,还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金融科技来进行自查。同时,监管机构也要不断提升自身监管的科技水平。今年以来,受疫情影响,互联网贷款业务大增 ,由此导致的贷款风险加剧。

(三)信贷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我国商业银行在进行企业信用分析时,采用定性方法者较多,缺乏系统科学的定量分析。信用风险分析主要停留在传统的比例分析阶段,缺乏在统计分析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学方法基础上的信用风险量化测量工具,如缺乏对企业违约风险分析模型、企业破产失败预警模型等科学定量模型的开发和使用。对企业信用等级的评定也主要是由各个银行自己进行,评级的主观性强。另外,我国商业银行的电子化起步较晚,很多银行缺乏关于企业完整信息的数据库 。

(四)短期应急性需求隐增了信贷风险

出于对疫情的防控管理,人们对口罩、酒精、防护服等防疫物资的需求急剧增加。在疫情被发现的初期,由于市场上防疫物资供应紧张,因此国家对于防疫物资的生产给予了许多的优惠政策。在信贷审批过程中,银行对相关企业的审核标准会存在有所降低的情况,银行也给生产防疫物资的企业开放了“绿色通道”,大量资金迅速投入到防疫物资生产的行业中,随着生产的逐步开展,物资供应也逐步跟上市场的需求。

我国对疫情的管控逐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从长期看来,人们对防疫物资等相关产品的需求也会趋于平稳。但是前期存在大量资金涌入的情况,产能迅速提高带来市场上防疫物资的供应也逐渐饱和。在这种情况下,相关产业会随之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而也会导致企业资金流动的紧张,一些资金实力相对较弱、产品优势不明显的企业很容易被市场淘汰,随之而来的是引起银行信贷风险的升高。

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问题的主要根源

(一)贷前审查不到位

贷前审查的工作是信贷风险管理的第一步,也是信贷风险管理中的主要问题。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比较单一,主要还是依靠信贷收入带来的经济利益。为了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银行将员工的收入考核与业绩挂钩,由于信贷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经验以及道德品质在贷前审查工作中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又存在部分员工缺乏道德约束和风险意识,这就导致了一些员工为了获取更高的收入,在信贷审查工作忽视了一些潜在风险,仍然选择批准客户的贷款。疫情后宽松的信贷条件,给许多企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也大力推动了经济的复苏,但是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无法亲临现场检查质押或抵押物,如果存在侥幸心理的人利用宽松的信贷条件,趁机提供虚假资料而获得信贷,势必会给银行带了巨大的信贷风险。

(二)贷后监管缺失

目前,商业银行对贷后的监管存在缺失。信贷工作人员通过贷后监管,可以结合客户最新的运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等各方面的信息,准确把握客户的信贷风险,从而及时的调整风险防控措施,以最大化的降低银行的损失。由于信贷工作人员日常工作量较大,并且收入考核的标准与贷后的监管无关,同时,信贷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往往既要负责维持客户关系和贷前的审查工作,也要负责贷后监管,这两部分工作由同一人完成极易造成日常工作中对贷后监管工作的缺失。一些企业存在违规将贷款投放到高风险的领域,贷款的真实使用途径与贷款申请的内容不同,银行对资金的具体使用疏于管理而极易引发贷后信贷难以收回的风险。

(三)内部审计不足

内部审计不仅仅是重要的监督部门,更是信贷风险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参与者。目前,银行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更加偏向于事后审计,对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不足,这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不能在信贷风险出现前将其“拒之门外”,从而内部审计的职能优势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其次,银行的分支层次多和内部审计信息网络化的程度不足,传统的信息收集方式导致内部审计员工不能及时地获取最新、最准确的信息,内审工作的开展受到一定程度限制,也就不能及时找出问题,进而造成内审工作的监管存在滞后性。最后,内部审计在工作过程中的独立性不足,尽管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但是他们实质上受到上层领导的管理,一些涉及利益的问题无法真实客观的反应出来,长期下来内审员工对内审工作的积极性也会受到约束,导致内部审计的工作形同虚设。

(四)信贷风险预警及反馈机制不够完善

一套符合商业银行自身特点的风险预警及反馈机制,是其长久稳定发展的重要基础。但是,更多的商业银行将当前运营发展的重心放在了扩大业务规模上,常常用优异的业务数据将风险掩盖在背后。尤其是近年来,商业银行的迅速发展,带来业务量的激增,信贷工作人员面临的是来自更多地区的更多客户,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存在极大的不对称。

尽管一些商业银行已经注意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长期的工作习惯以及经验不足,大多数管理者仍然没有重视建立信贷风险预警及反馈机制的重要性。当一些企业在拿到信贷后,出现运营状况不良抑或是市场环境恶化的情况时,由于商业银行缺乏信贷风险相关的信息反馈渠道以及缺乏相关人员对信息的及时收集和处理,这造成商业银行无法对风险水平发生变化的信贷进行及时管控以将信贷风险控制在银行能够承受的合理范围。

四、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优化对策

(一)强化贷前和贷后管理工作

完善的贷前和贷后管理工作可以降低信贷风险。商业银行应当完善贷前审核的制度和贷后的管理工作,可以考虑建立审核中心独立进行信贷审核工作,信贷审核和贷款发放两项工作实现不相容岗位分离,并且将贷后的监督纳入信贷审核人员的收入考核中。疫情使得信贷风险管理的难度升高,信贷审核过程中应当尤其注意一些本身信用情况不好的个人和企业贷款资金的去向,根据疫情的发展密切关注客户资金使用的风险情况,及时更新信贷风险,以随时调整信贷管理方式。其次,商业银行还应当定期组织员工培训、鼓励员工学习贷前和贷后管理的内容,提升专业能力并培养风险意识。

尤其针对疫情导致的贷前和贷后管理无法亲临现场的情况,可以最大程度的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第三方提供的可靠信息对企业进行合理的风险评估分析,及时掌握企业的还款能力和风险水平,以实现及时管理信贷风险。

(二)建立有效的内审监督机制

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实现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的有效管控。首先,应当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全覆盖,做到事前预防、事中参与和事后监督,以提前规避信贷风险对商业银行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在内审工作中发现的对信贷风险有影响的问题,可以采取分显著影响和一般影响的形式进行整理和汇报,提升管理层对问题的重视程度,以确保最大程度的发挥内审在信贷风险防控方面的作用。其次,强化信息技术在内审工作中的运用,打通数据传导的障碍,提升内审监管的时效性,培养信息化人才以实现安全合理的利用信息技术带来的便利。最后,应当完善商业银行内审的制度,完善的内审制度是内审工作执行的有力保障,充分强调内审工作的重要性有助于提高内审工作对信贷风险管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确立解决方案的能力,也有助于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和调动内部审计工作的积极性,促进内审部门对信贷风险的防控。

(三)推进大数据技术的运用

大数据技术的出现给信贷风险管理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利用大数据技术可以提升信息共享化程度,帮助信贷工作人员获取更全面的客户信息,从而更准确的判断客户的信用状况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而确定客户归还贷款的能力。在互联网金融的冲击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客户出现了大批量的流失,大数据技术还可以利用其挖掘海量数据进行分析的优势,帮助商业银行拓展经营范围、推出新产品吸引流失的客户以及新客户,从而改变目前信贷收入为主的单一局面。

同时,大数据还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信贷管理模式的升级,互联网金融公司的优势在于大数据技术的应用领先,商业银行可以学习并构建符合自身特征的大数据基础的信贷管理模型,不断推陈出新以应对当今社会的快速发展。

(四)提升员工的素质水平

商业银行需要从上到下对所有员工,针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风险意识的宣传和培养。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信息量的爆炸性增长,对所有员工的个人素质水平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更要求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

首先,可以提升管理层对信贷风险的意识,管理层应当积极开展并主动参与信贷风险相关的培训,带动员工一起学习信贷风险管理的相关内容,管理层起好带头作用员工才能对此更加信服。其次,对所有员工的岗前培训增加信贷风险意识的培训内容,不定期开展信贷风险的更新学习内容,以案例的形式生动形象的向员工传递信贷风险观念,将信贷风险管理的意识贯彻到日常工作中。最后,培养专业的数字化信息人才和信贷风险管理的团队,从制度、技术和方法等各个方面对信贷风险管理进行科学有效的建设。

五、总结

疫情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分析管理面临了许多未知的挑战,但是这也给各大商业银行的提升和发展带来的一个契机。我国商业银行应当积极响应调整,从信贷的流程出发,梳理出现有体制下信贷风险管理的不足;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将内审监督提升到新高度,实现信贷风险管理内部审计的全覆盖;最后,利用大数据技术的优势推进信贷风险管理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官焕宇.基于大数据的银行信贷风险管理体系研究[J].时代金融,2020(31):92-94.

[2]朱泰霖.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信贷风险管理研究[J].时代金融,2020(30):19-21.

[3]王振卿.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问题的思考[J].北方金融,2020(08):111-112.

[4]石芸昕.城市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导向的内部审计监督初探[J].现代商业,2014(24):211-212.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