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邦根 李朝林 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项目:安徽财经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研究项目:“当代西方经济学流派”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问题解析(cxjhjyyb1807)。
摘要:新凯恩斯主义与新古典综合派或老凯恩斯主义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的背景、对价格与工资粘性原因的解释以及对经济波动机制的阐释等三个方面。老凯恩斯主义重点阐释了引起经济危机的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与对策,认为对价格与工资刚性的原因做出详细的具有微观基础的解释,既无意义也无必要。新凯恩斯主义则着重阐释价格与工资刚性的原因。认为弄清引起经济波动初始冲击的来源,没有多少意义。
关键词:新古典综合;新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粘性
一、产生的背景不同
(一)老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老凯恩斯主义,又叫新古典综合派或正统凯恩斯主义,最初是指凯恩斯经济学说与新古典经济学说的融合。1948年,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初步分析》的出版,标志着老凯恩斯主义的产生。现在的老凯恩斯主义,综合了货币主义、非均衡学派、供给学派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等更多宏观经济学主要流派的一些观点。老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是1936年凯恩斯的《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出版以来,经济学家围绕市场机制是否具有宏观失灵问题展开的争论。
一些持传统观点的经济学家认为,价格、工资与利率等主要经济指标都具有灵活性,面对任何冲击,它们都会及时作出灵敏的反应,使各种市场处于持续出清状态。如果说在微观领域,由于垄断、外部性、不完全信息与私人厂商不愿提供公共产品等原因,市场机制会产生失灵现象,不能合理配置资源,那么在宏观领域,市场机制是完全有效的,能自动充分利用资源,保证一国的实际就业量始终是充分就业量,实际收入始终是充分就业收入。政府应该放任宏观经济自由运行,根本没有必要为了实现充分就业而调控宏观经济活动。因此,这些经济学家反对凯恩斯经济学说。
另一些经济学家则赞同凯恩斯观点,认为在有效需求不足以及价格与货币工资刚性条件下,市场机制不足以维持充分就业,实际就业量经常低于充分就业量。为了增加就业,稳定宏观经济运行,政府有必要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活动。
老凯恩斯主义的出现,基本平息了《通论》所引起的上述争论。当时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基本接受了新古典综合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以格雷戈里·曼昆(N. Gregory Mankiw)、埃德蒙·费尔普斯(Edmund S. Phelps)和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为主要代表。
新凯恩斯主义的主要观点有以下两个:
1.货币数量的变化对就业与产量等实际变量值有一定的影响,即货币是非中性的。
2.不完全竞争市场的假定,对于解释经济波动十分重要。
新凯恩斯主义产生的理论背景主要是老凯恩斯主义的危机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缺陷。
老凯恩斯主义自从上世纪40年代末产生以来,一直受到不同学派的攻击。正统货币主义最早批判老凯恩斯主义,但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老凯恩斯主义者采取了将货币主义的某些观点吸收到自己的理论中的方式,通过综合货币主义的一些思想,化解了货币主义对老凯恩斯主义的批评。例如老凯恩斯主义者吸收了货币主义关于短期菲利普斯曲线向右下方倾斜、长期菲利普斯曲线垂直的观点。
但是,在上世纪70年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对老凯恩斯主义的批判更为犀利。在卢卡斯和萨金特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看来,老凯恩斯主义存在以下两个不可克服的弊病:
1.市场非持续出清的观点,没有建立在坚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2.经济决策主体使用的预期是适应性预期,与理性人假定明显不一致。
然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本身也有以下重大缺陷。
1.价格、工资和利率总是具有一定的粘性,不能灵活变动。因此,所有市场常常不能持续出清,宏观经济政策在短期具有真实效应。
2.理性预期假说不符合实际情况。
3.主要结论与事实不符合。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家认为,产量和就业的波动,根源于具有理性预期的当事人的预期错误,他们将由货币数量变动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和名义工资的绝对量变动,分别当作相对价格和相对工资的变动,进而错误地调整本来不该调整的产量供给与劳动供给。因此,失业都是自愿的。但实际上,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存在的高失业率,很难用自愿失业来解释。
4.在实践方面,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没有提出良好的政策建议,对经济实践的影响较小。
为了挽救老凯恩斯主义面临的危机,弥补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诸多不足,一些经济学家做了很大了努力,最终在上世纪80年代初,形成了新凯恩斯主义学派。
二、对价格与工资刚性的解释不同
对价格和工资刚性现象的重视程度与解释的不同,是新老凯恩斯主义的最重要的区别。
(一)老凯恩斯主义对价格与工资刚性的解释
老凯恩斯主义继承凯恩斯的经济学思想,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主要弊病是有效需求不足。因而将研究重点放在对有效需求不足的原因的阐释上。老凯恩斯主义认为,受个人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流动性偏好陷阱引起的市场利率不能无限下降等三大因素的影响,一国的有效需求常常小于充分就业下的总供给。有效需求不足加之不完全竞争劳动市场上的名义工资向下刚性,最终必然导致非自愿失业在一段比较长时间内的存在。
设初始的劳动市场处于均衡状态,实际收入为充分就业收入,且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现在总需求减少,引起一般价格水平降低,导致实际工资上升,厂商对劳动的需求量减少,劳动市场出现超额供给。古典模型认为货币工资会相应降低,使实际工资恢复到均衡水平,非自愿失业将自动被消除。但在实际生活中,货币工资常常不下降,导致实际就业量小于充分就业量,出现非自愿失业。
老凯恩斯主义者虽然看到了价格与工资刚性(尤其是工资刚性)对于其理论体系的重要性,但没有从工人与厂商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给予必要的解释。他们认为这种解释对于理解宏观经济波动没有多少意义。因此,老凯恩斯主义者仅仅是武断地假定价格与工资具有刚性。
(二)新凯恩斯主义对价格与工资粘性的解释
新凯恩斯主义则从经济决策主体追求私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解释价格与工资粘性的原因。
1.工资粘性的原因
(1)长期劳动合同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受不完全信息的影响,无论是厂商雇佣到一位能胜任工作岗位的工人,还是工人找到一份中意的工作,都需要耗费一定的交易成本。为了降低这种交易成本,工人与厂商都愿意签订时间较长的劳动合同。在长期劳动合同有效期内,货币工资不随社会总需求与一般价格水平的变动而变动。这样,名义工资就具有粘性。
(2)隐含合同模型
隐含合同理论认为,风险中性的厂商愿意为风险规避的工人提供稳定的工作与稳定的货币工资,使工人的消费流变得平稳,免受经济萧条时期可能遇到的失业与货币工资大幅降低的风险。工人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上得到的平均工资,低于劳动市场上的均衡工资。后者与前者的差额,就是工人向厂商交纳的保险费。
(3)效率工资模型
效率工资,是指厂商为了提高工人的生产效率而支付给工人的比市场出清工资高的工资。效率工资理论分逆向选择模型、劳动力流失模型、偷懒模型与公平模型四种。下面仅考察偷懒模型。
由于劳动合同不可能详细地规定工人在工作中所应有的各种表现和应该承担的各种责任,加上厂商连续监督与收集每位工人生产率的信息将耗费巨大的成本,厂商倾向于向工人支付高于均衡工资的效率工资,以激励工人不偷懒。在市场出清工资下,劳动供求相等。工人如果因为偷懒被某个厂商解雇,他能够马上找到一个新工作,故解雇对工人偷懒来说,不是一个有效的威胁。但如果某个企业支付的工资高于其他企业的工资,或者所有企业都支付效率工资,劳动市场就会存在失业。为了使自己继续获得高工资,不处于失业的困境,工人就不会偷懒。
(4)局内人—局外人模型
在局内人—局外人模型中,局内人指在职雇员,局外人是指那些失业工人。局内人拥有的某些权力,使自己能够获得较高的工资。局内人的权力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工人的招募和辞退成本。其次是工人的培训成本。最后,就是局内人压制来自局外人阶层的新雇员的能力。如果局内人在工作中感到其地位受到局外人的威胁,他们可能拒绝培训新工人,并使新工人在工作中感受到不愉快。为了抵消工作中的这些负效用,新工人必然要求提高工资。总之,企业用局外人替换局内人代价巨大,导致局内人有能力要求高工资,而且厂商也愿意支付。
2.价格粘性的原因
(1)不完全竞争市场调整价格的菜单成本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中,厂商对价格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当市场需求变动时,厂商是否变动价格,取决于变动价格的菜单成本与变动价格的收益之间的比较关系。
假定总需求下降,从而不完全竞争厂商所面临的产品需求曲线向左移动。面对新的需求曲线,如果企业调整价格的收益小于调整价格的菜单成本,企业就不愿调整价格,仅仅是减少产量。
(2)搜寻交易对象的成本
买卖双方要进行交易,首先必须搜寻交易对象,耗费一定的搜寻成本。在经济繁荣时期,交易者众多,市场“密集”,搜寻成本会低一些。而在经济衰退时期,交易者较少,市场“稀薄”,搜寻成本会高一些。这种逆经济周期变化的搜寻成本,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或者增强价格粘性。
(3)顾客市场模型
由于存在搜寻成本,买者有关市场中哪家厂商销售的价格最低的信息,总是不完全的。另外,很多顾客对日常的生活用品购买具有重复性。为了维持与增加自己的利润,企业应努力避免老顾客到别处去搜寻更低的价格。因此,企业不应频繁地变动价格,否则会给顾客到别的商店看看提供动力。厂商提高价格马上会被老顾客察觉,但厂商降低价格的行为,短时间内不会被新顾客注意到,因为信息的传递需要时间。顾客对价格上升和下降的察觉所需时间的不同,以及企业总是试图留住老顾客的愿望,往往导致价格粘性。
(4)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
当贷款人对借款人所计划投资的项目具有不完全信息时,通常会提高贷款利率。因此,对于企业来说,向外界融资耗费的成本,总是高于企业内部融资耗费的成本。在经济繁荣时期,企业获得的利润较多,从而有更多的内部资金可以进行投资。在经济衰退时期,企业获得的利润较少,甚至亏损,从而需要更多的外部借款以支持各种投资项目。企业逆周期的融资成本,使得厂商在萧条时期也不愿降低价格,进而导致价格粘性。
(5)根据价格判断质量
消费者对计划购买的很多产品的质量,常常具有不完全信息。他们很容易将产品价格看作是产品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企业如果降低价格,它的顾客(或潜在顾客)可能会认为是产品质量降低的结果,会减少购买。为了避免这种风险,即使在经济衰退时期,厂商也不降低价格。
三、对经济波动机制的解释不同
(一)老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机制的阐释:乘数与加速数模型
乘数是指投资乘数,即每增加一单位投资所增加的国民收入量。投资乘数表明,一定量的投资变动会带来更多的收入变动。加速数是指资本存量与收入之间的比率。假定折旧等于零,则资本存量的变动量就是投资,从而加速数就是投资量与收入变动量之间的比率。加速数说明一定量的收入变动将引起投资变动,即投资是收入变动量的函数。新古典综合派将乘数与加速数结合起来,再附加收入波动的上限与下限,以解释经济波动。
设初始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收入。现在有某种因素冲击引起国民收入增加。加速数随之发生作用,引起投资增加。通过乘数效应,收入进一步增加。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使收入不断增长。当收入累积性地增加到充分就业收入界限,收入的增加速度下降,引起收入的增加量减少时,加速原理使投资减少,通过乘数效应,引起收入减少。乘数与加速数相互作用,使收入与投资不断减少。一旦收入累积性地减少到这样一个程度,以至于按加速原理,要求投资减少量大于折旧,即总投资额小于零,意味着企业存在多余的资本设备时,加速数不再起作用,从而投资不再减少,进而收入不再下降。此时收入下降到最低点。由于总投资等于零,没有重置投资,随着生产的连续进行,资本会不断磨损,资本存量将不断减少。最后,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出于更新目的的新投资便会出现,通过乘数效应,收入就会大幅度增加,进而增加投资,开始新的一轮收入波动。
(二)新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机制的阐释
新凯恩斯主义认为,无论对经济总量的冲击来源于供求的哪个方面,市场经济体系将放大这些冲击,从而导致产量和就业较大的波动。
设货币供给量减少,总需求曲线左移。如果由于菜单成本和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具有价格决定权的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保持价格不变,那么总需求的下降会减少产量。产量下降引起实际劳动需求减少,导致部分工人失业。虽然产品市场与劳动市场上分别存在的价格和工资向下的压力,经过一段时期后,最终将使经济恢复到充分就业状态,但这个过程可能太长太痛苦,令社会无法忍受。因此,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也主张实施右移总需求曲线的措施,以便在较短的时间内消除经济的不均衡。
参考文献:
[1]张静.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兴起、发展和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16(4).
[2]王磊.新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评析——基于宏观经济理论前沿的视角[J].当代经济管理,201(2).
[3]甘文华.凯恩斯经济学的回归:凯恩斯主义与新凯恩斯主义[J].现代管理科学,2001(1).
[4]布赖恩·斯诺登,霍华德·文,彼得·温纳奇克.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各思想流派比较研究引论[M].商务印书馆,1998.
[5]管毅平.曼丘评说当今宏观经济学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1996(5).
[6]刘涤源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上)[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