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太阳能小镇探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困境及支持
刘扬 吉林大学 摘要:在城镇化的进程中,金融应以促进人的发展为中心,发挥出自身应有的作用。然而目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的金融现状不容乐观,由于农村宏观经济环境较城镇差距较大,大量资产无法进入农村融资市场,导致农村融资瓶颈。与此相矛盾的是,新型城镇化进程资金缺口巨大,金融有效供给不足,单靠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基本无法弥补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并且我国还未能建立完善的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和配套政策体系,大大降低了金融支农的效率。适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研究以城镇化推进经济转型的金融困境与支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结合项目太阳能低碳小镇的实际情况与制约因素就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金融困境与支持方法进行了分析,结合学者的观点提出了个人见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太阳能小镇、金融困境、金融支持 一、引言 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既是我国加快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当前扭转经济态势、稳定经济增长,扩大有效需求的有力现实选择。金融发展与城镇化发展之间存在着互动机制,然而新型城镇化金融支持一直是我国金融体系中的薄弱环节。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国外学者 Richard 建立回归模型,以美、英两国主要城市经济数据分析得出了资本投入因素是城镇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这一结论。郑长德(2007)认为金融中介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间蕴含着一种互动机制,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方显仓(2013)认为有效地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该在金融中介层面构建以政策性金融为先导、国有商业金融为辅助、合作金融和中小型金融为主体、直接商业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这是由“高级化金融”回归“初级化金融”的体制。同时,李秀萍认为推进新型城镇化,可以借鉴国内外的BOT、TOT、PPP、PFI、ABS模式,大胆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政府投资领域,打破基础设施领域的行政垄断,尝试建立政府投资退出机制。何静,戎爱萍(2012)也赞同此观点,认为发展城市建设融资的 BOT 和 TOT 模式易形成较高的回报率,于此同时应尝试发行城市建设债券,强调培育农村本土内生金融力量。 三、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 农村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而今城镇化的发展对于金融的依赖性日益显著。目前,我国农村正规金融机构网点逐渐收缩、农村资金大量流失、农村金融服务严重滞后、农村贷款难、农村融资产品稀缺等问题普遍存在,难有改善。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金融支持力度不足。缺乏合适的专业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经济服务,是制约我国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结合目前国情,新型城镇化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如今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求严重不平衡,如何提高金融支持农村新型城镇化的力度,是现阶段亟待解决的问题。 金融有效供给不足。新型城镇化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满足新型城镇化各个金融主体的融资需求。按照中国社科院预测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计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认为到2020年,即使财政收入全部用于城镇化建设,也将所剩无几。可见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缺口,单靠政府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是无法弥补的。 相关行业空缺导致效率低下。如今,保险、担保、信托、租赁等在“三农”中覆盖率低,信用卡业务、商业票据业务在农村和小城镇少有普及,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有价证券和投融资顾问、项目理财等业务领域几乎空白,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服务于新型城镇化。其中,农业信贷、担保、保险业务严重短缺,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缺乏支持“三农”发展及新型城镇化的内外部激励机制和贷款风险补偿的长效保障及化解机制,严重降低了金融支农的效率。 农村城镇化建设资金需求的多层次、多元化特性以及目前农村的金融体制,决定了资金供给者的信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高昂,但投资收益率低或且回收周期长。由于信息不对称,加之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抵( 质) 押品及与抵(质)押相配套的评估、定价等流转市场、中介机构及担保机构,决定了农村金融服务的高风险、低收益特性。 基于对太阳能低碳小镇的实地调研,我们发现与农村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相联系的土地制度改革、宏观经济环境、司法环境、信用环境、人文环境建设等不到位是制约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客观现实因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完善是农村金融有效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由于缺乏专业的金融服务机构发挥中介与担保的纽带作用,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投资渠道略显狭窄。原因在于中小企业资金链短、资金储备不足,在投资项目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情况下,易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甚至资金链断裂的情况,影响企业的经营发展。 太阳能低碳小镇为新型城镇化试点项目的融资渠道提供了借鉴性思路。国家控股的中央企业或国有企业在回收期长、资金需求量大的项目投资上具有资金实力雄厚的明显优势,能够为项目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流,保障项目的顺利进行。 四、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支持方法 发挥四大国有银行、央行及监管部门提供专项金融服务及政府政策扶持的功能。在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农村金融产品与创新尚为稀缺的情况下,政府应对城镇化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与融资疏导,发挥社会主义国家的优越性,事实上,这也是我国现行的主要模式。政府可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适当放松农村建设融资条件。尽快出台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村小城镇建设需要的放贷实施细则,完善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促进农村信贷业务的有效开展,缓解政府金融支持压力,逐步放开市场主导的民间融资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运用农村自生金融力量反哺新型城镇化。 强化农村资本市场融资功能,拓宽金融服务口径。所需要的资金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支持,另一方面就需要调动金融市场的自生力量,发挥金融体系及金融中介的融资功能,为城镇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后续资金支持。城镇化建设需要改变过于依赖银行贷款的局面,尽快启动地方政府债券的发行并推行资产证券化,推动农村企业票据融资业务的开展,积极为农村金融机构提供再贴现政策,为农村资金供给提供补充。 五、太阳能小镇的金融支持路径 基于对太阳能小镇的实证研究,太阳能小镇目前尚处于试点建设中,但已初具规模,其经营模式与发展路径规划合理、实施顺利,其未来的高收益性可见一斑。其目的在于探索出农村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新模式与路径,为全国范围内新型城镇化的突破性建设发展提供新思路与范本。在新能源大力发展的背景下,太阳能小镇选择以太阳能为主要发电能源,实行“棚顶发电、棚下种植”的新型节能生态农业,同时配套进行太阳能电池板的工业化生产,搭建太阳能中心社区,发展旅游教育第三产业,实现三产联动,农村致富与发展双管齐下,促使农村城镇化和城镇现代化的完美统一,这也正是金融支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切入点及目的所在。 结合太阳能小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太阳能小镇目前的融资模式较为单一,是以政府支持为主导,辅以建设企业自有资金投入的融资渠道。由于项目规模庞大,资金回收周期长,项目收益性尚未实现。目前,少有企业进行投资,在企业投资方面短时间内也难有突破性进展。因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实时根据现阶段建设情况,利用现有资源进行自主经营是存在一定的必要性与合理性的。 在实地调研中我们了解到,目前所能产出的农产品是采用自产自销的方式,增加了员工福利。而外销尚未实现的主要原因在于规模化生产尚未实现,次要原因在于农村地区农副产品的物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胡愈(2007)创新提出现代农村物流作为带动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利润增长点,“物流业的未来决胜点在于金融服务”。合适、有效的金融机构为农村物流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可能成为突破农村经济瓶颈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资产证券化和有价证券的发行是目前而言最适合太阳能小镇的融资方式,也是最迫切的需求。太阳能小镇产业规模庞大,固定资产资源众多,而流动性资产短缺,成为制约其建设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资产证券化,化固定资产为流动资产,巧妙地解决了资金供给不足的难题。有价证券的发行和资产证券化的推行一直是农村金融发展热议的话题,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及明确的政策法规而停滞不前。太阳能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探索项目,在农村金融创新方面也可率先进行尝试,形成完备的一体化试点带头作用,更易于其他地区的学习效仿,幅面式推动新型城镇化。 参考文献 [1]方显仓.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金融支持机制建设研究[J].经济纵横,2013(12) [2]何静,戎爱萍.城镇化进程中的金融创新研究[J].经济问题,2012(1) [3]邱俊杰,邱兆祥.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突破[J].理论探索,2013(4) [4]叶军八.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金融支持体系研究[J].金融经济,2013(16) [5]范立夫.金融支持农村城镇化问题的思考[J]. 城市发展研究,2010(7) [6]胡斌.政策性金融与我国城镇化发展战略[J]. 中国金融, 2002(10) [7]郭林.创新城镇化融资机制[J].中国金融,2013(9) [8]Richard B. Andrews. The Mechanics of the Urban Economic Base[J].Land Econo,1995. [9]Teranishi .J. Interdepartmental Transfer of Resources,Conflicts and Macro Stabil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C].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Roles of Government in the East Asian Region,Aoki,Kim and Okuno-Fujiwara, eds. Nihon Keizai Shimbun,Inc.1997. [10]Kyung-Hwan Kim. Housing Finance and Urban Infrastructure Finance[J].Urban Studies,1997 . [11]Kempson E.,Whyley C.Kept Out or Opted Out———Understanding and Combating Financial Exclusion[M] .The Policy Press,19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