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构筑新农村建设农村金融体系的思考

2016-09-05 21:33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以晋中市为例

吴洁  中国人民银行晋中市中心支行

摘要:农业现代化是我国“四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村金融是现代农村经济的核心,是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建设与新农村建设需要相协调的、健康的、可持续性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才能促进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本文就晋中市重新构筑与“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研究与思考,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农村金融;新农村建设;建议

一、当今新农村建设背景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出,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这是“新常态”下我国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由于“1+2+3”等于6,“1×2×3”也等于6,这种融合互动也被形象地称为“六次产业”,即鼓励农户搞多种经营,延长产业链条,不仅种植农作物(第一产业),而且从事农产品加工(第二产业)与流通、销售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第三产业),为农业和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农民增收开辟光明前景。

当前,以“六次产业”为核心的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金融予以引导和扶持,一方面,农业生产周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大,而“六次产业”是集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农业全价值链金融支持体系需要很好地建立起来。另一方面,针对“六次产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发展的特点,需要金融加大力度支持对“六次产业”发展具有引领作用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其发展壮大,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

二、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的深水区

    晋中市现有20余家不同类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包括农发行、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等农村金融机构分支机构333个。农商行、农信社、村镇银行是山西省较多的市区之一。近几年来,村镇银行发展迅速,如此多的村镇银行的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融资途径,进一步完善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但在业务发展、制度安排、政策扶持上还存在较多问题和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新型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一)存在分割城乡的“二元金融体制”

我国金融体系存在因城乡差别产生的城乡二元金融结构,正规金融与民间金融(非正规金融)。农村资金需求具有分散化、规模小、监控难、风险大的特点,作为正规金融机构来说是不愿意将资金投入到这个高风险低收益的领域,而非正规金融的迅猛发展,以其手续简单、成本低、利率灵活的特点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不同贷款需求主体,对正规金融产生了挤出效应。据调查,有50%以上的农户认为从农信社(农商行)贷款的手续依然比较繁琐,有70%以上的农户是依靠民间借贷来解决资金需求的,有的乡镇企业因向金融部门借贷无门,也转向社会集资和民间借贷。

(二)农村金融资源供给不足

农业生产普遍存在投资周期长、见效慢,以及信息程度要求高、风险大等问题。农业资金的大量外流影响了农业投资,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障碍。2015年上半年,晋中市三大产业比例为5.346.947.8,农业比重远低于第二、第三产业,农业总产值增加幅度仅为0.8个百分点,发展很不平衡,大量资金投向二、三产业,第一产业投资缩减。现有金融机构中,农业银行工作重心向城市和非农领域转移,农村网点屈指可数;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呈逐渐萎缩之势;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功能较弱。同时,大量农村储蓄资金通过邮政储蓄和商业银行吸储等渠道流出农村,加剧了农村金融供给的紧张。

(三)农村金融不能承受“三农”之重

    农村金融机构的建立主要是为“三农”发展服务,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农业和农民。农业的发展具有先天性的风险,很容易会受到地区差异、季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农民的经济条件一般较弱,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更没有值钱的东西向金融机构进行担保和抵押,其信用记录可以说是不完整的。而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已经现实地成为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但是规模较小,经营风险大,不良资产占比过高,服务水平所限等问题,难以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资金缺口呈现出愈来愈大之势,难以承受“三农”之重,“贷款难”的问题目前在农村极为普遍。

(四)农村金融竞争不充分

农村资金供给短缺是农村金融问题的集中表现。加之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农村,管理权限上收,授权、授信难,造成农村金融市场现在是农村信用社一枝独秀,缺乏竞争。2015年上半年,晋中涉农贷款总额为755.5亿元,其中农村金融机构占比高达65%,占据了绝大多数的份额。邮政储蓄改革虽然有所突破,但在农村领域的信贷业务仍然相当有限,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信贷的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国有商业银行仍然是农村资金外流的主要渠道,在大多农村,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方式、服务设置、服务手段落后,不利于其服务效率的提高和优化。

(五)农村金融产品严重短缺

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乏,使金融创新产品供给匮乏,农村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比较单一。据调查,75%的农村居民投资形式为“储蓄存款”。除金融结算和少数乡镇开通了针对单位的代收水电费之类的中间业务外,代销国债、基金、银行理财等科技含量稍高的业务几乎没有。此外,僵化的农业贷款条件,繁杂的贷款手续、一浮到顶的贷款利率已越来越不能满足各种农业产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农村金融信贷服务品种创新的缺乏,造成了农民贷款难的现象,阻滞了农村经济的发展速度。

三、重构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议

(一)理清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关系

农村金融是弱势金融,直接关系“六次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政府在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要加大政府的政策扶持引导,加强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设的指导扶持和服务管理,构建政府、银行、农户协调沟通联动机制。二是真正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建立财政风险担保与损失补偿机制。政府可以依情况对涉农信贷给予政策性补偿;对金融机构涉农放贷业务获得的收入给予部分税收减免;对金融机构涉农的不良贷款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政府牵头建立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对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补贴,为其分担风险,激励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户提供金融服务。

(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

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农业“六次产业”文件精神,应立足于“新农村建设”经济运行的特点。一是要加强政策引导,建立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其他金融组织辅助配合的多元化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广泛参与农村金融建设,积极拓展农村金融市场;二是拓宽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融资渠道。农业发展银行要改变目前只发放粮棉油收购贷款的单一格局,扩大支农领域,在做好扶贫贷款工作的同时,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以及“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农业生产经济体的投入力度,解决农业现代化经营对信贷资金的大规模需求;三是在发展“六次产业”过程中,按照“自愿平等、民办民管”的原则,建立以农民自身主导的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加强农产品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农产品物流信息平台,更好地解决农民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四是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完善农业保险的法律体系。农业具有高风险的特征,应建立起一种结合着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的综合格局;对农业保险再保险机制加快建立,从而分散农业风险,使农业保险充分发挥金融服务的功能,加快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改善金融环境,创新金融服务

在扶持农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要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创新金融服务,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紧紧围绕广大农民及农村小微企业等核心客户群体,大胆创新涉农贷款特色业务,并通过基金、保险、理财项目等方式,帮助农民实现资产增值。二是要加快在农村地区布设自助银行设备和网上银行建设,通过发展电子银行业务,加强服务渠道建设,使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体系多元化,实行良性竞争,有效满足农村地区日益多样的金融需求。三农村金融机构也应及时顺应新型技术的发展,重新制定业务流程,加强客户数据信息处理环节,积极开展创新,设计针对性服务,拓展高技术含量、高收益、高附加值的业务,形成一套完善、成熟的产品服务体系,让金融创新工作惠及更多的农村家庭和农村企业,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苏兵.新农村建设需要重构农村金融体系[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7(04)

[2]张丹丹.完善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的建议[J].当代经济.2006(07)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