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与研究

2016-03-29 22:2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可 交通银行河南省分行

摘要:近些年来,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强化,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本文结合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概况,对信贷配给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有效消除区域信贷配给不均衡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

从上世纪80年代初我国全面推行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促进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源动力之一——信贷也开始由之前的行政均衡状态朝着区域信贷配给不均衡状态发展,出现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中西部加重的情况,不利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作为信贷配给的主体——商业银行而言,这一问题亟待解决。

一、银行商业化与信贷配给概况

所谓的“信贷配给”,指的是在信贷市场中,当需求大于供给时,银行在不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鼓励或限制部分企业进行贷款,不依据高利率来满足市场对于信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存在部分企业试图以高利率进行贷款申请却不得的情况。

信贷配给往往与银行的商业化相伴相生,这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市场密切相关。加之经济改革的日趋深化,国家商业银行必须结合金融体制改革需求,划转部分政策性业务,并基于法人授权的基础上,成立一个总行与一、二级分行统一管理、核算、调度资金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此外,还需要对信贷管理加以改革,将新增贷款一律推行风险管理,实现审贷分离。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以安全、效益、流动作为基本原则。在银行商业化过程中,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最为突出的包括如下:1)信贷资产质量差,2)经营环境不佳,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商业银行在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贷款风险度管理之后,为解决此类问题,提升信贷质量及风险规避效果,多采用信贷配给制对贷款的范围加以控制,鼓励具有高资信度、高效益的企业多进行贷款,就效益差、资信度不高的企业,即使其愿意以高利率贷款,银行也不给予贷款。

二、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存款区域的差异性日趋扩大

就商业银行存款区域分布而言,自改革开放以来,三大区域存款额始终保持着如下趋势:东部地区存款额>中部地区存款额>西部地区存款额,但区域差异存在扩大之势。例如,2002年,我国东部地区存款余额为17.9万亿元,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2.1倍、2.6倍。2012年,我国东部地区的存款余额为53.8万亿元,分别为中、西部地区多3941.4万亿元,也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3.6倍、4.3倍。自2013年起,各区域存款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但是,区域之间的差异也随之越拉越大。

(二)贷款区域的差异性日趋显著

1978年到1992年期间,我国所推行的是计划经济,三大区域的信贷配给并无很大的差异性。而自1993以来,三大区域之间的信贷投放开始出现“不均衡”发展,且区域差异性越来越显著。1998年,我国东部地区的信贷投放量达到了2.1万亿元,为中部地区1.2万亿的1.8倍,为西部地区0.62亿元的3.4倍。到2008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贷投放量迅速增大,分别达到了21.2万亿、5.8万亿、4.2万亿元,其中,东部地区为中、西地区的3.75.0倍,较1998年相比,分别增长了0.50.3倍。自1998年人行成功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额的控制之后,我国商业银行彻底挣脱了束缚,开始自主依据市场开展信贷配给,但与此同时,区域之间信贷配给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2014年,东部地区信贷投放量超过了45.4万亿元,中、西部地区也分别达到了10.18.5万亿元,是2008年的2.11.72.0倍,表明东部区域信贷投放的增长最为显著。就总量而言,2014年,东部区域所积聚的金融资源中,东部信贷余额突破了45.4万亿元,约占全国信贷总额的68%,中、西部地区分别占19%13%,于此同时,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1%,较GDP比重而言,信贷资金流入量存在严重不均衡,中、西部区域金融资源远低于东部。

(三)存贷比总体降低

1992年前,东、中、西三大区域存贷比均保持在1以上,即贷款量超过存款额,表面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前,人行对于各大银行、企业所推行的信贷配给属于高度计划性,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直至1992年起,东部地区的存贷比首次降至1以下,表面东部区域资金的积累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自2004年到2014年,我国三大区域存贷比均不断降低,2004年东、中、西部区域存贷比分别为73%102%85%2014年,三大区域分别降至67%63%65%。这表明各区域存贷比开始朝着理性方向发展,依据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需求,存贷比为0.75左右时,银行存贷款效率好。同时,也表明中西部地区较东部而言,存贷比下降趋势更为显著,表面资金外流速度不断加快,区域之间的信贷转化力越来越弱。

三、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应注重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管理能力、风险承受力进行定价,保障财务的硬约束能力,构建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与存款保险制。避免“病号型”、“重病型”机构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商业银行客户应接受利率的市场化发展,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切忌将对商业银行定价的不满转移到政府方面,避免回到政府干预的传统模式上来。此外,要求商业银行自身必须逐步提升高风险定价水平,对风险溢价进行科学判断,以便使单一化市场份额抢占目标逐步朝着多元化指标方面发展,勇于承担风险定价职责。在风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应注重推动金融产品、服务价格的市场化,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形成制,商业银行应不断降低利差收入的比重。

(二)推行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区域信贷政策的制定必须着眼于我国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结合信贷市场需求,适当加强对中西区域信贷投放比例,在防范风险的同时,就享有特殊政策的地区及行业重点推行信贷投放,促进信贷产品的创新,坚持走绿色信贷、集约化经营之路,保障效益的同时,落实了我国货币调控的目的,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构建差异化区域金融市场结构,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应结合信贷配给,进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市场结构的构建,明确信贷配给同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构建差异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财税政策等,借助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统筹好信贷配给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采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及宏观调控手段,对市场失灵进行弥补,促进信贷配给、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另一方面,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人行,银、证、保监会的政策互通,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畅通沟通渠道,实现政府、各部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间的互通联动。加快创新金融监管方法,缓释风险。

(四)发挥政府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制定差异性的经济增长目标,就各地区经济、金融、资源推行区域联合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区域应充分利用政策优惠这一便利条件,有选择地将东部区域产业的转移加以承接,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减少资源过度开发,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结合各地区资源情况,对产业结构加以科学调整,顺利推动各区域产业的优化、转移、升级。此外,政府应加快完善区域金融管理体制,增强金融监管意识,明确对小额贷款企业、担保公司的管理,增强政府风险责任,着力完善金融环境,促进经济、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信贷资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我国资金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这也是区域信贷配给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进而导致区域发展出现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以银行资金的多少来衡量,因为银行资金变成资本需要有效信贷资金的融入,减少区域经济的差异,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深入研究区域信贷配给差异性原因,制定合理决策,形成信贷资金能力,聚集信贷资源并推动经济发展,促使区域内经济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白钦先. 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 2009, 32 (03): 221-226.

[2]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凯.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2 (07): 249-252.

[3]金雪军, 田霖. 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J].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17 (08):194-199.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