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研究
王超 西北民族大学 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中青年项目“西北民族地区经济增长与就业的互动关系研究”部分成果。 摘要:针对西北地区农村地区金融抑制进行农村金融深化,本文强调必须系统化的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建议从多元化,分层次的金融体系建设上转型,以地区状况和水平差异来建立和组织农村金融体系,利用互助合作的模式来扩大资金实力。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抑制;制度创新;西北地区 西北欠发达地区的“三农问题”是一项吸引众多学者研究分析的问题。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无疑将在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在对“三农”发展的金融支持上,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提出建立起政策性金融、商业金融、合作金融为主体的多层次、广覆盖的普惠制金融体系。立足西北,现行的农村金融制度存在严重的抑制性。既有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历史原因,也有金融机构自身组织结构的欠完善,针对此现状进行农村金融深化改革,必须系统化的进行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自下而上地发挥农户主体的诱发性行为,真实反映农村经济主体对金融的需求信息,以地区状况和水平差异来建立和组织农村金融体系,积极利用互助合作的模式来扩大资金实力。 一、西北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抑制严重 (一)农村正规金融资金供给和需求矛盾突出 与全国其他地区一样,目前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正规金融主要是由中国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组成。其中,直接面向农户的只有信用社一家。尽管如此,仍有相当一部分县乡出现正规金融安排的“过度供给”,即农信社信贷资金因为缺乏足够有效的需求而出现过剩的现象。所以,在西部一些经济极端落后的、金融交易量过少的地区,国有商业银行甚至实施了整体撤退。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由其实体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金融交易规模还不能支撑起复杂而高级的现代金融组织,而根本原因则在于农户和农企对于资金需求的意识与理念落后。因此,机构收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地区的金融供给,但却是对以往违背金融机构产生和变迁规律的金融制度安排的一种修正,这种修正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了金融需求不足对金融发展的抑制作用。 根据2006年“汇丰——清华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课题组对甘肃、新疆、青海、河北四省(区)的调研结果得出,农户贷款最重要的原因是补充生产和经营成本,占了需要贷款的45%,其次是治病(占了17%)和子女教育(占了13%)。农企贷款的额度和笔数都较小,资金规模主要在1-5万元,而且正规金融授信地区主要集中于产业链较为健全,各类资源和交通优势明显地区。而在西部地区,由于地势和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适合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地区本来面积有限。以甘肃陇西地区为例,受风沙影响,气候干燥水土流失严重,交通落后,大多村落都是以种植小麦和牲畜畜牧为生,经济收益低下。因而,当地农户对正规金融资金供给意识薄弱,更倾向于非正规金融的借贷;而农企由于出路狭窄更是难以获得正规金融的信任度考核从而获得贷款,即使能够获得也是规模偏小的贷款,难以满足企业扩大生产的需求,因此,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求,企业经常不得不进行多次借贷。下表可以反映出西部地区农企的贷款数量和结构情况。 表-1不同地区的农村企业借贷渠道分布的比较
资料来源:韩俊等 《中国农村金融调查》,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第147页 国务院发展研究部根据有效样本调查显示,对于“在现有的利率下,是否愿意从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的问题下,171个企业有122个企业回答是,占有效样本的71.4%。这说明大部分农村企业希望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但实际的正规贷款获得率仅为45.7%。从信贷需求的满足程度(即获得贷款数额占期望贷款数额的比重)平均值仅为15.5%。另外有15%的企业实际获得的贷款数额超过了企业的期望数额,这说明大部分企业受信贷规模约束的程度很高,但也体现了我国农村金融供给上的不平衡,金融机构垒大户的现象依旧存在。 (二)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制度性抑制,效用发挥受限 农业的弱质性、农户的分散性以及农村的落后使得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金融需求呈现与城市甚至其他农村地区金融需求截然不同的特点。在西部广大的农村地区,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占有相当的比重,民间借贷活动在现阶段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但这种以民间借贷为主的非正规金融却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国家目前没有明确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和规范,而放款人又无法像银行一样调查借款人的条件,其潜在风险较大。高利贷、非法渠道集资等现象时有出现,引发民间纠纷和违法犯罪,不利于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其次,非正规金融组织大多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和良好的营运机制,因此存在一定的风险。由于活动范围和规模的过于狭小使得风险无法有效分散,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就可能链条式的传递引起一系列的风险。最后,非正规金融是一种非政府引导的,未取得合法身份,不能依法受到保护的“边缘化”金融活动,天然面临着制度性风险,在受到长期打压的政策下不利于非正规金融的健康发展和其作用的发挥。 二、西北欠发达地区金融风险的应对和补偿机制仍有待完善 (一)缺乏风险转移和补偿的机制 据相关部门统计,我国农业每年约有5亿亩农作物受灾,占全国农作物播种面积的1/4,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比重在40%以上,受灾区主要集中于中偏西部地区。而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部门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其保障功能有限。在保险公司商业化的转型后,多数省市的分公司都撤销了农业保险机构及业务。据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统计,2008年我国农业保险业务共实现保费收入110.7亿元,赔款及给付仅为64.1亿元,同比只增长了3%,农险保费收入仅占产险业务保费收入的4.5%,亟待大力发展。 (二)欠缺有效性和针对性的监管 银监会成立后,在应用于农村信用社监管的实践中,表现出理想和现实的差距。监管方法体系和指标体系都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导致监管效率不高。农村信用社存在着法人治理结构权责不清晰、经营管理较粗放、累积风险较大、公共基础设施薄弱,缺乏解决问题的有效机制和程序,尚未建立系统性危机的保护机制,从而导致监管方法失灵。信息披露不够及时、准确、全面,报表体系不够规范,反应出来的监测指标体系失真,使非现场监管失去意义。基层分局人少事繁,信用社点多面广,日常工作疲于应付,无法从深层次介入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整个流程循环。 三、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方向建议 (一)积极引导工商资本和民间资金投资高效生态农业。充分发挥农村合作金融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作用,积极鼓励各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性农业保险办法。支持发展农用工业和高效、实用、价廉的农业设施装备,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的示范推广,加快发展新型肥料、低毒高效农药等新型农业投入品,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提供支撑和保障。 (二)用生态经济的理念指导农村金融资源的配置,实现农村经济和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当前西部地区政府认为银行信贷投入不够,企业普遍反放映资金紧张;同时,银行也反映业务开展比较难,缺乏大量优质客户,信贷有效需求不足。这主要是由于,银行资金配置受经济环境和产业发展优势影响显著。加快经济的整体速度仍是欠发达地区的“第一要务”。在发展过程中既要有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要考虑经济的可持续性,不能建立在重污染、重生态成本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上,发展低碳经济,带动农户走现代化农业生产。 (三)构建多层次、梯度化的金融组织机构,完善欠发达地区城乡金融体系 由于西北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农户行为特征和具体的金融需求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需要一个多层次金融安排并存的农村金融制度。一方面,要适当放宽进入农村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使其能够适应农业、农村、农民的需要,以灵活、便捷的方式与千家万户的农户对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另一方面,要大力改善农村信用状况和条件,优化农村信用环境,以便形成良好的生态金融环境,将现代化的信贷征信系统延伸到西部农村地区,为信贷资金投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中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经营效率 正确把握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不仅应该从农村金融机构本身的角度去认识和分析,而且应该把农村金融机构放到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过程与实际状态之中去把握。现实表明,完全竞争的商业银行改革路径,不可能以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为主要市场,无论是经营战略还是经营模式都是无法适应农村资金需求特征,因此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在结构上要建立有限度的竞争。对于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产业化以及农村工商企业等投资收益率比较高的领域通过一个较为合理的资金价格水平,以降低农村企业经营成本,覆盖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进而引导社会资金通过这些金融机构投入到农业经济,同时,规避农村金融市场因垄断而引致的不规范行为,挤压以盈利为目的的民间高利贷。 参考文献 [1]唐新.统筹城乡背景下的成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及评价.农村经济,2009,(11) [2]张永生,王先柱,蒋满霖.我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研究.前沿,2008,(2) [3]关付新.中部地区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金融制度创新.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5) [4]温铁军.把合作金融还给农民.中国金融网,2007.11.4 [5]张杰.中国农村金融制度:结构、变迁与政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金融研究,2005(4) [7]张曙光.农村金融改革在回顾中重新评价.银行家,2003(8) [8]李太后,张红伟.城乡统筹背景下农村金融结构的功能缺失与优化路径.调研世界,2009(10) [9]刘旭华.二元结构:西北地区农村金融市场分析.西安金融,2004(9) [10]王修华,周再清.功能观视角下农村金融制度的创新.统计与决策,2008(18) [11]中国人民银行景德镇市中心支行课题组.论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和结构的创新.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6(3) [12]杨明基.中国西部经济金融发展与央行建设问题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9 [13]谢丽霜.民族地区农村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2009 [14]西奥多.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 [15]爱德华.肖.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 [16]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