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场外衍生品机构间市场面临的市场环境研究
马文亚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商业银行从事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一方面可以收取手续费、并且通过投资和投机取得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对资产进行套期保值,减小银行面临的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的风险。但是,过度投机,操作不当,以及对衍生工具的不理解,也会造成操作、法律、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对银行的盈利能力和金融体系的稳定程度影响。本文分析了金融场外衍生工具在商业银行经营中的作用,希望能抛砖引玉,对相关领域的研究有所贡献。 关键词:商业银行;金融场外衍生工具;金融市场 一、场外衍生品概述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在标准化的交易所以外进行的,这种无需固定场所的交易以现代通讯设备和网络作为纽带,联系起数量庞大的金融机构、中间商和客户,采用单独议价、产品特别制定的方式进行交易,因此可以满足客户对产品的某些特别需求。场外金融衍生品主要交易对象是不在期货、期权交易所内规定的数量、日期和品种范围内交易的其他金融资产。 与场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相比,场外市场除了满足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一般特征以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交易场所无形分散不固定 这是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与场内市场最主要的区别。随着通讯技术如电报、电话的出现,以及后来计算机及互联网技术被引入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遍布全球,无需固定的集中交易场所。 2、产品结构和流动性不同 为满足客户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多为协商确定,“量身定做”使得产品结构复杂多样,同时也导致产品流动性不高和透明度不强,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产品较难正确估值。而场内金融衍生品则多数属标准化合约,产品结构简单,估值公允且在同一场所交易,产品流动性好,容易进行正确估价。例如,股指期货的风险收益结构是线性的,并且其理论价值可以很精确计算,不存在计算方法上的差异。 3、接受的市场监管程度亦不同 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由交易双方通过直接协商来决定,双方以信用担保或者交纳一定保证金担保履约,监管环境较为宽松。如美国在次级贷危机之前主要依靠行业自律对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进行监管,较难及时抑制风险事件的发生。而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市场监管环境则较为严格,以股指期货为例,股指期货交易须要接受交易所规范的市场监管,多数股指期货交易所均建立起比较规范、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价格限制制度、保证金制度、逐日盯市、强行平仓及大户报告制度等,以确保股指期货正常交易和结算得到保障。 4、清算方式不同。场外金融衍生品实行“一对一”双边交易,一般是交易双方自己进行交易的清算,而不是通过交易所或清算组织集中清算。而场内金融衍生品交易是由清算机构或交易所分别作为合约持有者的交易对手负责交易清算。 二、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产生是源于规避市场风险的需要,它具有价格发现、风险转移、增强流动性和降低筹资成本四个方面的作用。 (一)价格发现 场外金融衍生品具有价格发现的作用。标的变量的价格变动影响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变动,同时场外金融衍生品的价格发现功能又有利于使得标的价格更加符合价值规律,实现对现货市场的价格进行合理调节。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往往可以帮助现货市场建立起均衡价格,形成能够反映真实供求关系和商品价值的合理价格体系。当市场价格处于不均衡的状况,套利者会利用两个或多个市场交易同种商品、或证券的定价差异追求无风险利润的机会。越是成熟的市场出现价格偏离的幅度越小,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越短,套利者为了获取足够的利润必须进行巨额交易或杠杆交易,此时,衍生品成为套利者借助的理想工具。套利活动减少了市场的波动程度,场外金融衍生品促进市场价格恢复至均衡状态。 (二)风险转移 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风险转移。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是将现货市场上的交易风险进行打包,创造出新的衍生金融资产和衍生金融工具,然后将金融衍生品和风险重新分配转移到其他持有金融衍生品的经济体系中。场外金融衍生品的出现只是减少了某部分经济行为的风险,而将风险以新的方式重新转移到其他经济部分中去。市场参与者广泛地运用此功能实现了风险对冲的目的,将自己不愿或不能承担的风险转移给为获取风险溢价而愿意承担风险的另一方市场参与者。比如一家进出口公司可以选择远期结售汇产品规避汇率风险,即通过该产品在即期锁定未来的结售汇价格,从而规避汇率波动带来的汇率风险。 (三)增强流动性 投资者利用场外金融衍生工具规避风险的作用,可以增加参与原生金融工具交易的安全性,这增强了资本的流动性,对稳定、完善和发展原生金融工具具有重要作用。 (四)降低融资成本 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场外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把各个市场的各种不同的有利因素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最佳的融资条件,从而减少融资成本。例如互换的最大作用就是能降低筹资成本。比如负有浮动利率债务的公司预计市场将进入加息周期,其借款成本将持续上升,公司可以使用利率互换产品,将本公司债务的浮动利率转换为固定利率,从而降低筹资成本。 三、场外衍生品发展现状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我国金融市场的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投资者迫切需要金融衍生品来进行风险管理,提高经营效益。在此背景之下,我国的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应运而生,外汇、利率和信用衍生品都取得了一定发展。 在外汇衍生品方面,为配合汇率机制改革和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我国外汇衍生品遵循着主动性、可控性、渐进性的原则相继推出。2005年8月至10月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外汇交易管理的政策措施,包括扩大远期结售汇业务,开办人民币货币调期交易,推出了银行间外汇远期交易,这都预示着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被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今年1-2月国家外汇管理局又相继出台了关于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和人民币对外汇期权交易的政策举措,允许银行对客户市场推出人民币外汇掉期业务,银行间进行人民币期权交易以及向客户出售人民币期权。人民币外汇期权交易的推出标志着我国银行间外汇市场已初步形成完整的基础类汇率衍生产品体系。以上产品的不断推出满足了持有大量外汇敞口头寸的企业规避汇率风险、满足资金币种错配的需求。 近年来,我国外汇衍生品交易量以较快速度增长,其中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活跃程度独占鳌头,而且成交量稳步增长;远期外汇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较大,2006年至2007年由于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大,表现为人民币对美元远期贴水扩大,远期外汇成交量显著增长,2008年人民币对美元预期开始减弱,市场减低风险需求降低,交易量明显萎缩;而人民币外汇货币掉期交易相对其他衍生品更为复杂,其作用也可用其他外汇衍生品替代,交易量较小。虽然外汇衍生品交易规模在不断增长但其市场潜力仍然非常巨大,如2010年各类人民币外汇衍生品累计交易量超过1.6万亿美元,较上年增长64.8%,但仅占当年进出口总额的53.82%,与整个外汇市场规模相比,我国外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量占比还较小。 在利率衍生品方面,早在2004年,银行间市场率先引入了具有一定做空性质的买断式回购。2005年5月又推出债券远期交易产品,它标志着我国首个场外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的正式诞生。债券远期交易产品的推出满足了持有大量国债的机构调整债券持有结构、调节收益、进行交割安排和规避利率风险的需要。2006年2月和2007年9月,人民银行分别推出了银行业债券市场人民币利率互换试点和远期利率协议产品,以上利率衍生品的推出后交易量迅速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管理利率风险的水平,深化市场功能,同时降低了投资者的交易成本,提高市场效率。 四、加强金融场外衍生品利用效率对策分析 (一)加快银行自身的成长速度 银行的成长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的银行的方方面面,比如会直接影响到银行利润增长的速度,还会影响到各项业务开展的流畅程度。提高成长速度首先要加强对人才的培养,提升所有员工素质;其次加强银行业务理论知识的学习;最后要推进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提高银行的管理效率。 (二)开发多元化的金融衍生工具 促进衍生金融工具的多元化的发展、个性化的发展,衍生金融工具有收益性,可以对银行的业绩有一定的影响,虽然从现在来看衍生金融工具对于我国上市银行的收益没有非常显着的提高,主要是因为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至今还是一个刚刚起步的状态,投入的资本也不是很大,但是随着金融研究不断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衍生品的种类被开发出来,这样一方面可以分散单一产品投资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拓展银行的利润来源。所以,当务之急是要满足不同客户对不同衍生金融工具的需求,开发多元化的衍生金融工具。 (三)完善金融衍生工具相关的法律法规 国家有关部门必须尽快完善衍生金融工具相关的法律法规,鼓励更多的银行开发更完善的,种类更多的衍生产品,起到和国际经济接轨的效应。此外,建立适合自己国家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防范体系。一方面需要多研究多学习国外的先进思想和技术,另一方面要从本国的金融体制出发,结合本土商业银行的特点和本国市场的特点,转变自己的发展模式,引入先进的金融产品,保障收益降低风险。 总结 在国内,商业银行由于有着非常丰富的资源,有着非常雄厚的财力,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不断研发和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这也算是一种规模效应,这样可以给银行带来非常高的价值,可以在风险和收益当中不断权衡,最终实现银行自身效应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巴曙松,尹煜.金融衍生品的国际监管改革及其借鉴[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1,06:5-13. [2]斯文.关于完善我国场外衍生品风险管理机制的思考——一个基于COSO企业风险管理的框架[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4:50-55. [3]斯文.美国场外衍生品市场影响因素分析与启示[J].西部论坛,2012,06:67-77. [4]朱小川.美欧场外衍生品市场集中清算制度的变化与比较[J].南方金融,2014,12:48-53. [5]李勇,韩雪.关于推进国内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的思考[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5,02:46-50+82. [6]窦鹏娟.场外衍生品监管:美国式变革的反思与启示[J].证券市场导报,2013,12:66-71+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