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影子银行体系风险与监管对策
常丽娜 内蒙古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2008年经济危机后,影子银行逐渐获得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影子银行在推进金融市场创新的同时,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风险隐患。本文通过分析影子银行给金融体系稳定性带来的风险,对中国影子银行的运营提出监管建议。 关键词:影子银行;风险;监管 影子银行是现代金融发展与创新的产物,影子银行的出现给金融体系的发展带来了更大的创新空间,同时也增加了金融体系的系统风险。回顾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始末,影子银行无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但随着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影子银行的作用日益凸显,运营规模也在逐年增加。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数据,2015年上半年,中国社会融资规模增量为8.79万亿,其中人民币贷款增量为6.59万亿,占比74.97%。基于影子银行自身的特点,影子银行规模的扩大增加了金融市场的风险,需要监管部门实施有效的监管。 一、中国影子银行概述 根据金融稳定委员会(FSB)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包括各类相关机构和业务活动)。FSB对影子银行的定义指明其区别于传统银行、不受监管两个特点。与发达国家影子银行的发展路径不同,鉴于中国金融体系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管制程度较高的特点,中国影子银行的产生与发展都带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商业银行在影子银行的资金链条中起到的中介作用。传统银行通过与影子银行的合作,完成对表外业务的扩张,同时使得部分表外业务脱离监管体系的监管,目前这类业务以银信合作为主,最有代表性的是银行发行的理财产品。 二、中国影子银行产生的原因 中国的金融市场市场化程度低,限制了金融市场自由的发展与创新,随着金融市场规模与需求的不断扩大,上述因素为中国影子银行的兴起与发展创造了条件。 1.影子银行是金融市场快速发展的产物。近年来,虽然金融体制创新的滞后以及金融管制的阻碍的弊端日渐显现,中国金融市场在中国经济的促进之下仍然飞速发展,金融市场规模逐年扩大,市场需求也明显增加,传统的金融机构在金融体制的限制下创新发展缓慢,市场供需缺口逐渐加大,这些都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了契机。与此同时,影子银行的壮大也促进了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一方面加快了金融创新,另一方面丰富了融资渠道。 2.中国金融市场监管为影子银行的产生创造契机。一方面,我国较严格的监管制度,例如利率管制等,使得传统商业银行的利率较低,居民为了获得更高的收益转向影子银行等金融机构,为影子银行体系的产生提供了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分业经营的模式给金融机构创造了通过产品创新进行监管套利的空间。商业银行为追求高利润,积极拓展表外业务并参与到影子银行资金链中,进一步促进了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三、影子银行体系存在的风险 1.高杠杆率运作扩大了市场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相比,由于游离于监管体系之外,影子银行没有准备金、资产充足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的限制,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影子银行多采用高杠杆率的经营模式,其可以利用已有杠杆衍生出新杠杆,这都使影子银行对资本市场价格变化更加敏感,扩大了市场风险。 2.期限错配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影子银行主要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工具进行融资,但其资产主要是期限长、风险大的涉及房地产等领域的资产证券化产品,这就形成了资产与负债的期限错配。一旦市场发生流动性危机,影子银行无法在短期内出售资产获得资金,导致资金链断裂。影子银行本身对流动性的敏感程度更高,同时,其投资者多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的散户投资人,这都将加剧市场的流动性风险。 3.信息不透明引发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影子银行产品结构设计大多较为复杂,产品多次衍生的情况也较为普遍,使得一些隐性风险得以隐藏。另一方面,市场缺乏针对影子银行产品的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以及有力的跟踪监管。这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风险等级较高、信息透明度低的金融产品流入市场,加剧了信用风险。同时,在违约风险发生时,影子银行为保全信誉,不得不对收益兜底,这将同时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4.行业间渗透加剧市场系统性风险。影子银行体系的行业渗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房地产等行业产品的证券化设计将其他行业风险引入影子银行体系;二是传统银行通过表外业务向影子银行系统的渗透将金融市场系统风险放大。在这一背景下,一个行业的风险将通过影子银行系统在行业间传递,导致市场波动幅度扩大。 四、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监管建议 从国际方面来看,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自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才得到广泛的关注与反思。中国银子银行体系的发展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监管部门有必要借鉴国际经验,及时完善监管制度,为影子银行的发展创造规范的金融环境。基于中国监管的自身特点,给出以下监管建议: 一是加强金融监管主体之间的协调配合,明确监管责任,扩大监管范围。我国金融体系践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体系,针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属于监管空白,各个监管主体监管职责的博弈也加剧了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游离。为使影子银行体系更加规范,可以建立专门的监管机构对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金融体系进行统筹监管,同时加强各个监管部门之间的配合,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在产品审核与发行的各个阶段建立备案机制,形成立体式监管。 二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强影子银行机构的自我监管。影子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最具创新性的主体之一,具有产品结构复杂、种类繁多、创新性强等显著特征。此外,监管本身具有的滞后性也增加影子银行的监管难度。这时制定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并且加强影子银行的自我监管就成为了监管的重要部分。监管主体应制定统一的信息公开标准,将信息的公开透明纳入审核要素。同时建立完善的影子银行自我审查制度及统一的风险评估标准,并要求其定期向监管机构进行信息反馈。 三是规范传统银行向影子银行的业务交叉,同时适度放松金融管制。传统银行通过拓展表外业务向影子银行渗透,既增加了金融行业的系统风险,也增加了对隐性风险的监管难度。从国际经验来看,美国2010年公布了“沃尔克规则”,禁止银行利用参加联邦存款保险的存款,进行自营交易、投资对冲基金或私募基金,其防止了系统性风险以及隐性风险的扩散,提高了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同时,应适当放松金融管制,给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创新发展的空间,从根源上消除业务交叉的动机,从而降低监管难度。 五、结语 影子银行是在金融市场发展的基础上应运而生的金融体系组成部分,特别是在中国金融市场化程度较低、金融管制程度较高的背景下,影子银行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金融市场自由发展的趋势和需求。影子银行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金融体系的空缺,尤其是在丰富融资渠道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另一方面,在中国现行的金融体制与监管模式下,影子银行规模的不断扩大确实加剧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在明确影子银行的运营机制和风险来源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监管体制,同时给予传统金融领域和包括影子银行在内的新兴金融体系足够的创新发展空间,才能保证金融市场整体有序、规范的运行。 [1] 巴曙松.加强对影子银行系统的监管[J].中国金融,2009(14):24-25. [2]白晨航.影子银行的风险与法律监管:中国概念与美国经验[J].河北法学,2015(8):2-17. [3]肖屹.中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影响性分析[J]. 科技经济市场,2015(5):22-24. [4]赵洁,王晓彧.略论我国影子银行的运营风险与监管[J].商业经济研究,2015(20):9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