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研究
杨晓 孙建富 大连海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近些年来,盈余管理行为在上市公司中频繁发生,这是我国证券市场快速发展引发的一种现象。这种行为带来很严重的后果,即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并不能有效保证其质量,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将投资者置于不利地位。在影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多方面因素中,股权结构不可忽略,然而在现研究领域中,股权结构的划分并不明晰,且从该角度对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很少。因此,文章将股权结构进行多方面的细分,分析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有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股权结构;盈余管理;流通股 一、绪论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盈余管理行为逐渐成为国内外会计理论界研究的焦点,并且很多文献都已证明了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盈余管理问题。公司内部的治理问题是影响盈余管理行为的重要因素,公司治理以股权结构为主要内容,这样股权结构就与盈余管理紧密相关,在股权结构上,多数上市公司又存在与生俱来的缺陷,这些都会加深盈余管理行为发生的严重程度,所以探讨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的关系意义重大。 二、盈余管理与股权结构定义 (一)盈余管理定义 关于盈余管理涵义,在东西方学术界有诸多观点,以下列举了几种权威性的表述: Katherine Schipper(1989)著作的《盈余管理的评论》一书,作者在书中提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对外部财务报告进行蓄意粉饰,以此达到自身利益的管理行为。在法律允许的会计准则内,管理当局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私人收益达到最大化的行为”。 1999年,Healy和wahlen认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误导和影响那些通过公司经营业绩和会计报告数字进行决策的利益相关者的判断,在编制及变更财务报告时采用职业判断和构造交易等手段。 1999年,陆建桥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从实现自身最大利益或企业最大价值的角度出发,在会计准则许可的范围内对会计手段的选择。 2000年,魏明海指出,盈余管理是管理当局为了造成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真实经营业绩的误判,在编制财务报告中规划交易事项以改变财务报告的过程。 各学者对盈余管理定义作出了不同解释,基于此,将盈余管理定义为:在会计制度和准则允许范围内,企业管理当局通过职业判断和规划交易等手段来调节盈余,以实现不同目的的机会主义行为。 (二)股权结构的定义和分类 股权结构是指各种属性不同的股份在股份公司总股本中所持有比例以及其内在相互联系。一般可分股权的分布和属性两层含义。从股权分布来讲就是股权集中度,国内外一般通过最大股东持股比例来量化股权集中度并以此将公司分为三种类型即股权高度集中、股权相对集中和股权高度分散。从属性角度去解释也就是股权构成,是指不同身份的股权所有人所持有的股份比例。在中国主要指国家股东、法人股东、机构投资者股东、管理层股东和自然人股东所持的股份比例。 通过对股权构成分析,公司利益主体、利益目标更加明晰,并能促进企业良好运营、有效监管控制、更佳业绩激励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能够确保构建合理的企业内部监控制度保证企业内部工作正常运转。从股权集中度这一视角,我们能清楚认识到公司被股东控制的程度,公司由哪一利益集团掌控。 三、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现状 (一)股权结构特征 我国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高,国家股东持股比例大。大股东掌控公司,具有话语权和决定权,控股股东的利益得以保障。然而,中小股东的意志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大股东会牺牲中小股东的利益来追求自身利益,小股东在上市公司中的监督作用不能被实施。在股权分置改革的影响下,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有所好转。 表1 2002-2006年度中国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年末情况汇总(亿股)
资料来源:深证证券交易所网站 基于上述背景看出,国内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有自身独特的特征: 1、股权构成复杂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构成复杂,有流通股和未流通股。流通股包括A股、B股、H股,未流通股包括国家股、法人股、内部职工股等。流通股因上市地点、认购形式不同,价格也不同。国家股和法人股因不能流通,在协议价格转让方面与同一公司的A股价格差距甚大。 2、国家股东持股仍居高不下 股改之后,国家股东持股总数达到4588.21亿股,接近未流通股份的一半,也即将达到总股本的三分之一。通过对表1期间年末国家股东持有股本与总股本的计算,可以得到表2。 表2 2002-2006各年度末国家股东持股所占总股本比重
通过上表可知,股改前,上市公司国家持股比重甚大,在总股本中比例远大于45%;股改后,国家股东持股明显减少,2005年至2006年比例下降显著,但仍居主体地位。股改明显改善了国有股占比重和高股权集中度的股权结构,对中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意义重大。 3、流通股比例呈总体上升趋势 国家股和法人股属未流通股,流动性差,不能在股票市场上自由流通。通过表1可知,在股改前,非流通股在总股本中占绝对优势,国有股又在非流通股中占比相当大,而流通股在总股本中比例不大,这是我国股权结构的一大特色。股改后,2005、2006年流通股在整体股本中比例有所增加,分别达到38.20%和37.77%。 4 机构投资者比重上升 股改前,我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持股的显著特征是个人投资者为主、股份持有比例小且过于分散。现阶段,形成主体围绕证券投资基金向保险企业、信托企业、社会保障基金、券商、商业银行、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周边辐射的一种态势。2009年12月时,国内机构投资者在流通A股总市值中所占的比重已达到一半,我国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对优化股权结构的重要性日渐凸显,在公司治理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因此通过对股权结构概念和特征的分析,本文从股权集中度、股权制衡度、高管持股、机构投资者持股等股权结构的四个角度研究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二)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现状 1 盈余管理主体 企业管理当局主导国内上市公司运转,上市公司股权高度集中这一股权结构特点,使得管理层会与大股东目标趋向相同,大股东有能力任免管理层。在利益层面,大股东与投资者相互竞争,导致的结果是管理层更倾向于大股东并与其共同控制盈余,自己获利的同时损害了中小股东的利益。 2 盈余管理客体主要是会计方法、会计估计 时间空间观念也是盈余管理研究对象,会计估计和方法属于盈余管理空间要素。控制交易发生时点,对研究盈余管理至关重要,可看作它的时间因素。财务报表中会计数据是盈余管理要粉饰的对象。 3 盈余管理动机 盈余管理动机体现在两个层面上,首先,从企业层面来讲,主要就是股票发行的动机、公开上市的动机、配售和增发股份的动机、维护企业上市资格防止被退市的动机以及债务契约动机和减少缴税动机等。其次,从个人角度来说,获得薪酬和晋升职位是主要目的。 4 盈余管理类型 国家股和法人股一般不能流通, 我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多属这一类,大股东所拥有的股票变现能力不强,正因为如此,他们若想增加现金分红,则更倾向以较多的盈利向上市公司报告;另一方面,小股东为在股票价格上涨方面获得较高差价,也倾向以较多的盈利向上市公司报告,但小股东持股成本高。在选择盈余管理会计处理方法上,以上都让管理层倾向于利润最大化的方法处理。 四、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关系的探究阐述 在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与盈余管理定义与特征的研究与分析中,从股权结构的衡量指标进行阐述: 1 股权集中度与盈余管理关系分析 在反映股东参与企业治理和监督企业运作的程度上,股权集中度是一个很关键的衡量指标。当股东股权集中度高时,控股股东就能绝对控制企业,为获一己私利利用多种方法来损害中小股东的利益。与此同时,股东与管理者间的代理问题升级转变为另一种症结即控股股东与中小股东间的矛盾。控股股东在关注企业整体利益的同时,更看重自己能获得的收益。控股股东就会操纵企业盈余利润,并利用各种盈余管理手段以使私有收益隐蔽化。中小股东无法实现对控股股东的制约和监督作用,所以,控股股东利用绝对的控制权有能力和动机对盈余进行操纵,以此获取私有收益。即盈余管理水平会随着股权集中度的提高而上升。 2 股权制衡度及盈余管理关系的探究阐述 当存在几大股东持有股票数量相当时,股东与经理层之间以及股东与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制约作用能达到最好的效果。公司几大股东经研究讨论共同决定公司的决策,各股东没有对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因此,公司控制权呈分散化状态,股东不能有效干预公司盈余信息及进行盈余管理,这样可避免股东获取私人利益。因此,盈余管理程度会随着股权制衡度的提高而降低。 3 高管持股与盈余管理之间的探究 高管持股是指股东通过股权激励机制把一部分股权让与管理者,国外学者指出,委托代理关系是产生高管持股的根源之一,作为代理人的管理者和作为委托人的投资者利益目标不一致,但高管持股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两者目标的一致性,都更注重公司长期业绩发展,而不是管理者私人利益。管理层从公司业绩增长中获取的收益随着高管持股比例的增加而提高,这更能加强对高管的激励作用同时了进行减少盈余管理的动机。但高管持股比重过高时,管理层就拥有公司的更多控制权,相对消弱了股东的权力,两者之间的监督制约作用减弱,管理者有动机利用股权控制进行盈余管理获得个人利益,高管持股更倾向于与大股东利益趋同,操纵会计盈余信息侵害中小股东利益。因此,管理层持股比例的提高会加大盈余管理的程度。 4 机构投资者持股与盈余管理关系 机构投资者在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参与公司治理优化企业股权结构的同时还可促使市场资源得到有效的配置,进而能有效监督管理层以达到抑制管理层机会主义行为的目的。机构投资者个人收益会随公司业绩的提高而增加,此时,其在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时动机更强烈,在监督和制约管理者行为方面更有效。而这种动机也会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例的增加越来越明显,致使管理者在参与企业事务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方面态度更积极效果更显著,这样会计信息的披露更加真实客观,公司治理方面更加完善。因此,企业盈余管理水平随着机构投资者持股比重的增加而降低,进而更有效的参与公司的治理,确保高盈余信息质量。 五、我国股权结构下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根据本文之前分析,在股权结构优化及企业盈余管理降低方面本文阐述以下几点建议: 1 股权结构复杂,降低国有股比例 从上文探讨分析中可知各种性质股权的融入在股权间制衡度的提高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高管人员因受到较多的监督约束从而降低了盈余发生的可能性。因此减持国有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股权制衡度,减少了盈余管理现象的发生,确保了企业盈余信息真实性。公司管理层可积极争取外商投资者、民营投资者和内部职工作为新鲜的血液注入中国上市公司作为其股东,使公司股权内容更加丰富,同时股权结构更加完善合理,达到公司内部治理的高效运转。 2 加强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力度 缺乏专业知识的个体散户投资者,在公司的整体股权结构中基本不发挥作用。机构投资者拥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多的企业内部信息,在信息加工操控方面也有较高的水平,可结合散户资金进行有效投资,避免个体散户不投资而获益的行为。因此,良好投资环境的建立、机构投资者地位的提高、相关法律制度的完善都能有效的保护机构投资者的权益,使机构投资者积极的参与到公司治理中。 3 建立合理会计准则、会计制度 从上文盈余管理客体的阐述中可知,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一般是我国上市公司操纵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手段之一,所以构建系统全面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体系是降低盈余管理可操作空间与盈余管理水平大小的强有力手段,使企业能都披露更真实和透明的信息。 4 强化内外部监管 从国内外研究中发现,建立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整体架构的管理体系 和成立企业内部审计管理组,能够在企业内部起到相互监督制约的作用,使企业各层次实现有效的内部管理制衡,在企业上上下下形成一种互相牵制和约束的机制。加强审计等中介机构监管的独立性,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Katherine Schipper, 1989, “Earnings Management”,Accounting Horizons, 3,pp.91-102. [2JHealy, P.M., Wahlen, M., 1999, “A review of the Earnings management literature and its implictions or standard setting'',Accounting Horizons, 13,pp.365-380. [3]]陆建桥.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1999,(9):25-35. [4]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2000, (9): 37-42. [5]汪本强.航空工业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6]徐莉萍、辛宇、陈工孟.股权集中度和股权制衡及其对公司经营绩效的影响[J].经济研究,2006, (1): 90- 100. [7]王建华.上市公司股权集中度与盈余质量相关性研究[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8,(08) [8]周卫嘉.从股权结构的角度看我国上市公司治理[J].特区经济,200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