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关村创新发展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启示
董丽丽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习近平科技创新思想与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17G4446);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治理视域下地方公共服务供给的系统优化研究”(编号:15CGL053)课题成果。
摘要:在北京科技创新中心的建设过程中,中关村既是试验田,也是排头兵;中关村的创新发展是北京乃至全国创新引领的典型,也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样板。改革开放40年来,中关村的探索与发展,为中国国情之下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相对完整和可行的解决方案。中关村以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对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乃至全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都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中关村;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随着经济发展的逐步深入,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伴随产业变革在全世界范围内蓬勃兴起,新技术与产业之间趋向于深度融合,新产业、新业态与新模式同步快速发展,为经济带来新动能,并因之提升整个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后半段,面临来自于发达国家技术优势与发展中国家低成本优势形成的双重压力,处于加速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模式优化的关键期,而培育并壮大新动能,进一步加快新旧动能的转换,是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发展新动能一是要运用新技术来培育新产业,二是要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升级。科技创新是培育发展新动能的核心要素,只有紧紧依靠科技创新,才能为新阶段培育壮大新动能提供不竭动力。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关村时指出,中关村已经成为我国创新发展的一面旗帜。其是国家原始创新策源地和战略新兴产业的引领者,自从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来,中关村在人工智能、新材料、生物科技等各个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不断发展壮大以分享经济、平台经济和创客经济等为代表的新业态,以众筹、众创、众扶和众包等新模式,孵化出滴滴、小米和ofo等一批新兴的领军企业,在全国产生了巨大的辐射带动作用,激发了强劲发展的新动能。中关村的相关成功经验具体如下:
一、从做先行先试的“试验田”到成为深化改革的“探路者”,中关村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不断得以完善
作为我国民营科技企业的摇篮,中关村也是我国科技体制变革的“试验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年,中关村处在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不断探索、改进,成为改革历程中名副其实的“探路者”。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立后,最先实施了“1+6”政策、“新四条”和“新新四条”税收政策等,成为国家层面的改革试点。在药品审评审批、商事制度、人才管理和金融创新等重点改革领域,与中央单位共同推动开展70余项改革举措,形成了很多可复制和推广的经验,引领了全国科技创新的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中关村将人才、技术与资本这“新三驾马车”加以深度融合,使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呈现出开放性、多样性、自组织性以及动态性特征,逐步形成双创“雨林生态”。到2017年,中关村已新创科技型企业2.9万家,小米等“独角兽”式企业就接近70家,成为国内创业最为活跃的区域。
二、“自主创新”紧追国际科技前沿,瞄准国家战略需求,中关村在多领域实现突破
作为我国首个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时刻瞄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进行超前布局。从最初的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到新一代互联网、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关键技术领域,中关村不断强化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前沿领域勇闯无人区,引领性原创成果实现重大突破,实现了从科技创新的“跟跑者”,转变为不同领域“并跑者”,在量子通讯、无人驾驶汽车、语音识别等相关技术领域已成为全球的“领跑者”。截至2017年,中关村企业的发明专利申请达7.4万件,主导创制发布的标准累计近8000项,其中包括国际标准300多项。另外,中关村企业和科研机构还参与了嫦娥登月计划、青藏铁路建设和奥运火炬登顶珠峰等多个重大工程的技术攻关,取得了多项新突破。
三、加快经济结构“高精尖”构建速度,引领我国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中关村始终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宗旨,把科技成果转化当作核心任务,走出了一条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的道路。现在,中关村已初步形成新型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与新材料、生物和健康、节能与环保、现代交通以及新兴服务业六大新兴产业集群,而且新型信息技术产业的规模超过了2万亿元。到2017年, 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至2.2万家,总收入达5.3万亿元,实现了增加值7352亿元。电子信息类企业总收入21662.3亿元,生物医药类企业总收入达2092.3亿元,进一步凸显了产业集群效应。在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中关村的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和共享经济等迅速发展,为产业升级开辟了新路径,同时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能。
四、大力凝集创新要素,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中关村通过不断改革体制机制,持续优化与科技创新要素集聚相适应的经济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创新要素的集聚能力。在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方面,中关村从科研人员单打独斗下海创业,到政府引导、企业间较为松散的独立发展,再到多元主体融合发展,逐渐形成了由科技型企业、高校院所、高端人才、极客、创客、科技资本、创新创业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和政府等多元力量共建共享的“雨林生态”。中关村已形成了基于创新创业的优良的文化氛围,成为中关村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的内核与灵魂。在这种优良的生态体系下,诞生了方正、联想、新浪、搜狐和百度等一批卓越的科技公司,小米、美团、滴滴、商汤等新生代科技公司迅速崛起,中关村的创新创业精神也得以代代相传。
五、持续加快国际化进程,力争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
中关村在加强自身技术创新的同时,一直不断加快与国际最新技术前沿的融合,目前,随着中关村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中关村已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八大以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关村与全球创新、资本和产业方面的链接进一步加深,其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作用日益凸显。目前,中关村已经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包括英特尔、IBM、微软等13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在中关村设立子公司或者研发机构。与此同时,近700余家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结构或者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立足全球前沿技术创新,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与境外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等方式在全球范围内加强合作,形成多节点的国际创新网络。特别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中关村加快布局“一带一路”沿线建设,推进品牌与技术的国际化进程,通过海外建厂、设立生产基地等方式提高生产效益,同时通过海外并购等方式加快整合国际资源。
科技创新一直是中关村保持经济高速发展的核心力量。创新驱动战略提出以来,中关村凭借科技创新实现了经济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的加速转变;同时,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关村发挥自身科技创新优势,以技术输出、协同创新等方式辐射带动京津冀地区乃至全国产业转型升级,为实现我国经济的高质高速发展培育了强劲动能。中关村在新旧动能转换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为北京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及其他地区经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具体措施如下:
六、深化体制机制变革,为基于创新的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既需要资金、人才等创新要素投入量的增加,更需要创新生态的不断优化。这就要求在体制机制方面结合创新发展要求,将改革进程向纵深推进。要加强创新要素培育和市场建设,促进人才、技术和资本等创新要素的深度融合,打通创新创业相关环节,为“双创”营造良好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政府加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质量,继续简政放权,营造更利于企业发展的经济环境。要明确企业主体地位,以市场为导向,引导建立企业与科研院所及高校之间的联合,搭建起技术创新、研发与成果转化的桥梁,促进科研活动与市场需求的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在人才培养、引进和激励等方面加强政策引导,提倡开放、包容的创新精神,建立健全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评价和使用机制,使人才成为创新发展的第一资源。
七、培养强劲的自主创新能力,持续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
当前我国一些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变,我们仍需坚持自主创新,不断地突破核心技术,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更持久的动力。要更加注重基础研究,强化原始创新,瞄准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重点领域核心技术和关系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进行重点攻关。要继续以企业为主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应用研究的发展。要逐步构建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支持企业建立高水平的研发机构。鼓励开放创新和协同创新,通过开放创新吸引并整合全球范围的科技创新资源,推动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的协同创新。
八、在新技术领域培养和扶持新产业,加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新机遇,要抓住机遇期,加强新技术研究,加快新型业态培养,建立适应未来需求变化的新型产业供给体系,寻找、培育引领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推动电子信息与智能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高新技术加速成长,使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新产业、新产业逐渐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新动力。集中力量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设备制造、生物制药以及新能源、新材料等富有战略性的新兴产业的发展,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盈利能力,发挥科技创新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推广绿色技术,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清洁生产和清洁能源等产业,加快研发新型建筑材料等符合生态优化和绿色发展要求的新产业。
九、用科技创新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新旧动能转换
在我国新旧动能转换的新阶段,必须以创新驱动产业从粗放型和劳动密集型向集约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从价值链的低端逐步向高端转变;以新技术、新业态的发展为根本,全面改进、提升传统动能,向低耗环保和高附加值型经济发展新动能转变。还要推动传统产业与信息、网络技术的深度融合,运用以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有效提升产品制造、服务供给的质量、效率,助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运用共享经济盘活传统产业存量资源,运用平台经济打破传统壁垒,创造产业合作新模式。运用新技术发展智能绿色制造技术,支持企业开展高水平技术改造,提高劳动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逐步推动制造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参考文献:
[1]白素霞.中关村科学城对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贡献研究[J].中国经贸导刊,2019(13).
[2]旷薇.北京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思考[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共享与品质——201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6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杭州市人民政府: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8:9.
[3]翟立新.中关村要当好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要载体[J].前线,201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