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
潘莉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材料工程学院 基金项目: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传统工业企业创新驱动策略的研究—以芜湖卷烟工业企业为例(Wzyrw201813) 摘要:近年来,“创新”一词日益被摆到更加显著的位置。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三五”规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把创新作为“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五大理念之首,足见党和国家对创新驱动发展的高度重视。而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基础,要真正实现在企业内部的有效落地,还需要构建科学的运行平台。该文针对管理创新在企业内部开展的运行平台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管理创新;平台;搭建 中图分类号:F27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673-5889(2019)31-0000-02 当今的企业都身处不断变化的内外部环境之中,若想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以主动的创新迎接未知的威胁和挑战。一个企业想要长久地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要进行创新,可以说创新才是整个企业的核心。[1]作为创新的两大方向,技术创新的运行机制已不断成熟和完善;而作为另一极的管理创新在企业内究竟该如何开展、如何通过平台的建设实现管理创新的有效落地,从而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还有很多的研究和改进空间。该文就企业管理创新平台的构建进行研究,提出思路和建议。 一、构建管理创新平台的必要性 管理创新就是要针对企业传统管理中存在的弊端,采用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改善与优化,通过全新理念的贯彻,以服务企业总体绩效为宗旨,充分发挥创新在管理提升中的引领作用。构建平台是企业推行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 (一)为管理创新的正常开展提供了有效的载体和渠道。有了明确的载体和渠道作保障,全体员工参与管理创新的路径更加通畅,创新工作的效率也将更加提升。搭建管理创新平台,可以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机制和保障,从而提升管理创新的成效和质量。 (二)可以更加激发全员参与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以平台为基础构建创新工作机制,基于高效的选题引领和过程管控,企业内部创新文化更加深入人心,各项管理创新思维就有了落地和施展的舞台,更能激发员工参与改善创新的积极性。 (三)可以促进企业管理创新成果和效益的最大化。管理创新对于企业效益是一个无形杠杆,通过管理创新,以创新为理念,树立全局化思维,可以实现企业各类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实现效益最大化,各领域创新成果也将更加丰富。 二、指导思想 (一)实用原则:创新首先需要明确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所有的创新必须围绕管理的目的与实际追求而开展,这是管理创新工作的出发点。创新的对象必须坚持聚焦主题,要能真正服务于企业战略,精准对接企业核心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各类管理创新形成合力。 (二)实效原则:所有的创新要有明确的使命,要能为企业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要能为实现企业目标、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提供动力,不做花架子文章。管理创新和企业绩效有正向显著关系。[2]企业开展管理创新,要能将创新的成果体现到效益或核心指标的提升上,这也是最终衡量创新成败的唯一标准。 (三)开放原则: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跨界开放的世界,各企业必须要积极借鉴和吸收内外部管理的最新成果,只有这样才不会被时代所落伍。要以价值提升为主线,积极实现与供应链的协同,更加便于促进改善创新思路和成果的有效落地,实现供应链上下游各类企业共同提高。 三、构建基于全员改善管理创新机制 (一)识别和定义什么是创新 在部分人传统思维中,可能习惯性认为创新就是要做改善创新项目,而这是对创新工作的狭隘片面的理解。从广义上说,只要是突破原有工作模式、取得更好成效的各类活动,都可以称之为创新。除了传统项目制的改善外,其他诸如流程的优化、制度的梳理、机制的更新,乃至一个改善建议等,都可以称为创新。部分创新适合采用项目形式开展,也有部分创新更适合以流程、制度、机制优化等形式开展。若一味追求形式上的统一,往往导致很多创新未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反而挫伤了员工的积极性。 (二)分析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 现代企业管理方法,大都以西方管理学理论为基础而形成。而作为中国企业开展管理创新研究,首先必须要解决西方管理思想与东方管理现状的融合问题,使之更加符合中国国情与思维习惯,否则容易导致管理上的水土不服。此外,还要深入分析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文化氛围、员工素质基础、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等因素,不能简单地照搬照抄模式。 (三)改善创新渠道的策划 管理创新是有层次的,从成果本身来说,其效益有大有小、范围有宽有窄。如果用统一的模式来管理各类改善创新活动,往往会难以适应所有的情形,也难以满足不同类型和层级人员开展创新的需要。因此构建立体化、全通道的创新平台,实现各类载体接口顺畅,成为创新平台搭建的首要任务。从顶层设计上为各类人群的创新提供适用的载体,从而使管理创新的渠道更加完善和丰富,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恰当地参与到适合的创新活动中。 (四)改善创新的运行模式 1.改善创新的来源。企业每一项改善创新均有其特定的需求背景,一方面是基于企业日常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另一方面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改进需求。因此有针对性的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是企业实施管理创新的直接来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符合企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企业做好改善创新的前续管理,如合理化建议、管理诊断、审核评审等,充分发现和识别问题与需求,精准指导管理创新的开展。 2.改善创新的实施。所有的改善创新都要需要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最终目的,而检验创新成果的成败也必须以是否达到特定的目标为依据。只有符合企业发展方向,并为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的成果,才具有实际意义,才能为企业业绩的提升提供动力。传统项目制课题开展的程序要求较为严格繁琐,而管理创新在实施过程中还往往需要不断进行改进及调整纠偏,验证周期也往往较长,所以管理创新不宜过多拘泥于学术套路中。 3.评价与激励。为进一步激发管理创新对于企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企业需要牢固树立实效和基层导向。实效导向就是要能切实解决企业发展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基层导向就是要确保各项改善创新的措施能得到有效的落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创新成果的持续有效。 (五)应用推广机制 1.成果的固化与应用。企业创新的意义在于效果的持久应用,要能在实践中转化为生产力和效率效益。而目前很多的管理创新成果,相当一部分未能得到持续应用,主要体现在一些成果在环境变化后,没有及时进行完善和跟进,导致未能长期被坚持;有的成果因为固化措施不到位,没有及时通过企业标准固化,因而没能得到很好的推广使用。需要企业将创新工作再延伸一步,通过各类渠道,认真固化已经被证实有效的措施,使之长期发挥管理效益。 2.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企业创新系统是由企业内外部各个行为主体的相互作用、相互协作而构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企业的创新,越来越依赖于企业与外部交流。[3]创新成果只有在共享中,才能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当前管理创新成果的共享程度还不高,尤其在管理领域,由于各企业所处的环境、观念的不同,要实现成果的共享还存在很大障碍。为做好外部成果的引进消化,还需要将创新的理念进行提炼,结合企业自身的基础、文化和现状,加以研究转化,使之符合管理提升的需要。 四、管理创新平台搭建的建议 由于创新的载体、对象、参与人的不同,以及企业内部不同阶段的要求,需要从顶层设计角度,搭建多层次多渠道的创新工作平台。可参照“1+3+1”的管理创新工作模式,即一个改善创新源头、三个序列控制、一个固化提升的机制。具体建议如下: (一)改善创新的发起机制 所有的改善创新,都应对接到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以战略目标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为出发点综合分析,找准企业管理创新的出发点和切入点,指导企业各类管理创新工作的开展。 可以采取自上而下点题和自下而上申报相结合的方式,共同确定改善创新的目标和任务要求,利用指令性课题、揭榜攻关等方式,并且结合各类创新的特点,科学指导选用恰当的活动方式,使创新工作任务得以有效部署。 (二)三个创新序列的过程管控 依照创新的活动方式,可分为项目制创新、管理机制性创新、全员性改善等三个序列进行控制,使各类创新创意都能顺利形成成果。 1.理顺创新载体。针对项目制创新,可选用六西格玛、8D、QC活动、精益改善等载体,结合各自企业的特点和文化进行团队式改善创新,通过严谨的立项评审、过程监督、评价激励、推广应用等模式,形成完整的项目制过程管控机制,主要运用于企业综合领域的改善。针对管理机制性创新,可在各业务工作领域,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思想,针对流程、制度、方法中存在的弊端,运用价值流图、ECRS、目标管理等方法实施,这也是保障其他各类业务流程高效运行的基本保障,可以起到杠杆放大效应。针对全员性改善,可灵活利用一点课、改善提案、合理化建议、劳动竞赛等方式开展,主要面向全企业全体员工而开展,实现短平快式的改善。这样可以激发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快速见效,同时也为激发全员改善意识、锻炼员工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载体。 2.构建分序列的过程管控。不同类别的创新,在实施过程中具有不同的特点,也必然要求不同的过程管控方法。对于项目制研究,需要从选题立项、确定目标、创新实施、效果验证等关键环节进行过程管控。对于管理机制性创新,需要做好前期问题调研、方案论证、试运行、效果评价等环节进行管控。对于全员性改善,则以实际改进效果为对象进行评价即可。采用不同程度的管控方法,既可以提高创新工作的效率,又能发挥改善团队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3.要实现分序列的评审激励方式。对于项目制创新成果,一般都有较为成熟的评价方式和激励模式,基于项目目标实现情况进行总体评价,统筹考虑项目成果的有效性和逻辑严谨性。而对于流程机制性改善,更多考虑其实效性,以及对于企业内部推广效果的杠杆效应。对于全员性改善,对比前后效果确定其价值即可。依照成效大小、难度系数、推广适用范围等因素进行分序列评价,既确保了创新评价的公平性,又让各类创新成果都能得到相应的激励和认可。 (三)创新成果的固化提升机制 所有的管理创新取得成果后,企业需要切实将创新成果转化为企业生产力,使之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发挥长效作用。常用的固化模式包括:企业标准化体系、SOP标准作业、信息系统等。通过将管理创新的有效做法,以文件制度、操作方法、系统流程等载体予以明确,融入到企业日常运行机制中,发挥长久的功效。 同时鼓励企业对于创新成果的集成与运用。由于各类创新都是基于特定背景在不同时段内完成的,需要企业立足于系统化的思维,将以往的创新成果进行集成化,使之更加匹配、更加协调地运行,从而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五、结语 管理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基础,对上需要承接企业战略与使命,对下需要落地见效,为此需要科学地搭建平台,通过完善一系列落地措施,促使创新工作进入PDCA的良性循环中,从而进一步保障企业战略及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王雪梅.企业经济管理的创新[J].中外企业家,2017(05). [2]高鹏斌,吴伟伟,于渤.基于元分析的管理创新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7,31(2). [3]翟登峰,穆昱.浅析管理创新在企业发展中的意义[J].经济研究导刊,20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