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视角下的我国外债创新途径探索
黄亚军 王晓娇 大连财经学院 摘要: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对外债的管理不断调整和加强,并且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有了明显的效果,但是这样也使我国的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在管理外债的方面就会出现很多新兴的问题,从而使外债难以控制,阻碍我国经济的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就需要加强针对外债的管理手段,有效控制外债规模,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率。所以本文通过对我国当前外债情况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提出一些能够完善管理制度的建议,以期望能够对我国外债管理有所帮助。 关键词:金融体系 外债管理 借债主体 资源配置 当今世界上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会用外债的手段来弥补国家内部相关财政资金的缺口,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转型,扩大对外出口的交易量,从而带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但外债是利弊相依的,如果不进行严格管理,使外债规模不断扩大,就会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严重一些还会给我国造成严重的损失。大约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就有一次很严重的外债危机;而后在九十年代亚洲也发生过一次由于债务危机而引起的金融危机,这就表明了在现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外债对一个国家甚至地区的消极影响都是十分庞大的。而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逐渐对外部资金越来越重视,并将外资视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这就使我国外债的规模越来越大。尽管总体来看,我国外债的规模还是在严格控制之下,不会对我国经济产生很大的破坏力,但是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其中蕴含的风险还是不容忽视的。所以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外债的发展现状,找出当前发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望能够对我国外债管理工作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一、我国外债的发展现状 我国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之后,开始逐渐借用外债来影响国家的资金运动。大约在八十年代初每年外债大约仅有十几亿美元,而“七五”期间上涨到了五十亿美元,而进入新世纪之后,已经高达上百亿美元。而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利用外资的规模越来越大,渠道也越来越宽。截止到二十世纪末,我国外债余额几乎破千亿,其中三分之一是通过外国组织和金融机构而获得的贷款,而另外一部分大多是国际性的商业贷款。到目前为止,我国宏观调控不断加强,对于外债的规模也逐渐进行严格管理,从而使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借来用、用完还的良性循环,这样既能够使我国进行各项资金运动时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周转,又能使我国对于外债进行有效管理,从总体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化了产业结构,也是我国的信誉不断累积。 二、我国外债运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综合来看,我国外债规模较为合理,而且在国际上能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信誉状态。但是究其内在,外债所包含的问题和风险也是不可小觑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隐性外债问题严重 隐性外债指的是虽然实际上是外来债务,但在监管过程中不受政府约束的外债。最近几年,我国不断实行人民币兑换以及强化资本监督管理的各项活动,这就使我国隐性外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表现形式也是丰富多样:一是假装投资,实则融资。国外的借款人假借投资的名义将大量资金借到自己手中,然后通过不同的偿还方式进行偿还,实际上则是将投资转变为借款。二是很多国家的企业都会利用自身企业在针对境外管理方面上制度的漏洞,委托在外经营的子公司借入外债,然后以将资金上缴回总公司的名义将外债调回总公司,等到外债期限截止时,总公司再调动资金到子公司进行还债。三是有些企业在借入外债或者是进行贷款活动时不按照制度规定进行办理,亦或是拖延办理手续的时间,从而使这些外债以及贷款不能及时接受审核,使这些资金难以受到国家的管理和控制。四是有一些国内企业和外商相互串通,以进出口货物的名义,骗取国家的信用证,再利用假冒的报关单、发票等单据进行各类资金运动,从而实现贷款交易。五是通过一些特殊手段来减少资金的外债,国内的企业将超出国家规定的那部分外债的成本和费用放入到其他的借款资金中,然后通过进出口过程中支付较高价格的成本费用将超出部分的外债进行转移,调到境外,从而和借款相抵。 (二)局部外债偿付问题严重 从整体看,我国的外债情况还是处于稳定状态,但是从局部地区来看,我国的很多地方已经出现了程度不一的外债问题,一旦外债危机扩大蔓延,不仅会使该地区的经济陷入困境,严重了还会影响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能够使我国出现局部外债危机的主要原因有三个:首先,在一部分地区,外债的收益并不高。由于作为借债主体的大部分企业对于外债活动了解并不透彻,就会出现很多投资失误的情况,再加上信息掌握不足影响外债的市场结构,使这些项目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缺乏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其次,很多外债活动的进行并不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使不论是财政资金还是外债资金都会出现滥用的情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将短期债务资金挪用到活动周期较长的项目当中,使资金的数量和活动的期限无法配合,从而影响了资金的运动,最终导致债务不能及时偿还,旧债之上又添新债。最后,一些地方因发展较慢,外债活动和市场发展情况不相适应,对于原材料的采购、市场的营销手段以及风险预估管理活动都不能做到十分健全,从而影响外债活动的发展和偿还。 (三)提高了我国金融体系的风险 从我国当前的外债情况来看,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外债余额是从国际上的组织和金融机构贷款而来的,而另一部分则是通过其他渠道而获得的商业性贷款。但是如果选择获得外债的方式不当,就会使通过外债获得资金出现停滞,当这些无法使用的外债资金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处于外债交易中的中介机构就会出现严重的支付危机。大约在二十世纪末出现的广信破产事件使大部分国外的债权人大量减少了对我国企业的贷款资金,这就使我国很多企业无法按时偿还各项债务,面临着很严重的财务危机。再加上这些金融机构本身的性质,一旦出现债务危机,国外债权人的破坏力就会直接影响政府的管理。 三、完善我国外债管理的措施 (一)提高外债资源配置的合理性 加强对外债活动的管理和控制,能够从理论上保障我国在外债资金方面的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同时也能通过及时偿还债务而使信誉度不断累积。近几年来,我国的外债主要包括农业、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创新能源以及进出口方面,但也会有一部分外债用于投资制造业项目,甚至也会有政府将这些外债用于弥补财政赤字,从而影响了外债对我国的积极作用,降低了外债的收益。所以为了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我国必须要制定出一个明确的外债管理计划;但同时,为了我国的长远经济利益来考虑,我国应该通过市场经济来替代计划经济,取消对资本项目的严格管制,从而提高外债的使用效率和收益,推动我国合理利用各项资金的进程。 (二)明确掌握外债的总量规模 我国进行外债活动主要是为了缓解国内资金紧张的问题,在整个投资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我国的各项资本。所以国家应该要充分掌握国家内部资本的当前和预期未来的状况,同时结合在引入外资之后对我国经济效益的影响,确定下我国当前的经济目标,以及在一段时期内我国的未来计划。我国对于自身的投资在整个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一直处于居高不下的状态,但是虽然投资数量较大,效率却较低,就会在各类经济活动中出现很大的结构问题,而且这种问题还不会因为简单的调整规模就能够改变。世界银行对我国的看法是,我国在投资方面花费的资金并不少,但是投资所占比例是应该有所下调的,同时将投资效率提高,保持二者之间的平衡。这样看来,中国对外债的需求其实并不是很多,虽然综合来看,严格控制和管理我国的外债活动是十分困难的,但这确实也是外债活动的重要部分。而且目前,我国对于隐性外债的管理也是逐渐加强,希望能够将其全面转型;同时对中央和地方之间的权力和职能的划分进一步集中,减少权力过于分散的局面。 (三)推行借债主体的多元化 大部分国际经验表明,发展中国家进行外债活动是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国家信誉度的有效方式,所以我国就更应该将外债市场的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不同主体的外债规模。在我国这些进行外债活动的主体中,金融机构占主要地位,虽然提高了外债的管理风险,但也使外债的收益不断上涨;而外资企业也保持着不断扩张的形势,在地方上占据着主体地位。我国现在已经加入了世贸组织,应该按照统一的原则和待遇将隐性外债全部转变为正常的外债项目,逐渐放宽对于借款的管理和控制,在限额内的资金不予约束,放任自由办理,但同时国家也不承担相对应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于外债的管理方式逐渐由事前预期转变为事后分析。 (四)强化外债风险的管理 我国对于外债风险的管理包括三个主要环节。首先是借入环节,要合理的制定外债的总体规模,明确掌握各类外债的接待条件和要求,综合分析,寻找出最适合我国经济条件的外债活动。其次是使用环节,要注意各项资金的流动情况,严格根据国家规定的各项政策制度,将外债投入到花费最小成本、能够获得最大收益的项目中。最后是偿还环节,要保障这些外债能够保持最合理的流量和持续不断的流入,并能够保证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资金进行偿还,避免借债和偿还的时间出现重合。除了注重这些环节,我国还要建立起一套综合的监管系统,对全国的外置期限、金额以及利率等因素进行全面的分析,从而提高我国对外债活动的管理,保障资金能够得到合理利用。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经济一直处于平稳运行的状态,但是就其内在,总是会出现资金流动的各项问题,所以我国就尝试着用外债的方式来解决这些资金问题,但是这毕竟是债务活动,势必会影响一个国家的信誉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虽然会引入外债资金,但也会加强对外债的管理和控制,同时能够按期偿还,既能够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还能够提升我国的信誉度。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报告.全球经济展望与发展中国家1998/1999,写在经济危机之后[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2]加里·佩林.中国外债管理的选择:非国家流量的管理[J].金融研究,1996(4) [3]金普森.近代中国外债研究的几个问题[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张志勇.中国外债登记管理的模式选择与改进[J].西南金融,20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