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打车软件商业模式的探究及转型分析
杜小宇 王少华 安徽财经大学 基金项目:2015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基于大数据背景下打车软件商业模式的转型和应用分析——以滴滴打车为例》;项目编号:201510378548. 摘要:市内短途出行是大众主流的刚性需求,基于O2O模式下的预约服务车类项目开始应运而生。然而此类软件期初采用巨额资金补贴的方式培养用户黏性,导致其收入模式严重缺陷。在当今大数据的背景下,如何将软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信息进行价值的再创造便成为该类软件转型的关键。本文从打车软件成功的原因、存在的问题、转型的方向进行研究与应用分析。 关键词:大数据;打车软件;商业模式;转型方式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人口的不断扩张和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交通问题显得愈发严重。然而,由于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出租车等便捷的私人化出行方式诉求也在逐年增加,市内短途出行已成为刚性需求。出租车体系和公共交通系统相比,由于其固有体制的束缚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运力不足、出租车起步价格过高、牌照发放较少、公交系统效率低下以及供求信息不平衡等原因致使我国长期处于打车难的境地。虽然传统出租车也有自己的调度平台,但是人工服务不仅效率低下,并且无法对乘客与司机之间的动态位置进行及时的传输。所以“打车难”的问题日益严重。从而为打车软件的兴起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 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1]。其特点是数据多、类型丰富、计算速度快,并演化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处理模式。此种技术通过对各种来源不同的数据进行搜集整合,然后将产生的数据分析结果反馈到诸如物联网、电子商务、家居智能等具体的应用软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巨大的社会经济价值。从而为打车软件今后的转型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 打车软件简介及成功的原因 (一)基于互联网的O2O模式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表的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数量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2]。网络以其便捷性和实用性正加速融入我们的生活之中。面对出租车牌照管制和日益增加的打车需求的现状,基于互联网O2O商业模式发展起来的打车软件,创造性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打车软件采用了全新的信息搜集模式,通过提升供需的匹配的精确程度来获得发展空间和机会。以其广泛的市场占有率和强大的功能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并被誉为“打车神器”。从发展至今,滴滴从最初的仅限于出租车的打车软件平台发展成为一个涉足于租车、专车、快车、顺风车、代驾、大巴甚至于直升机的多种业务协同发展的快捷一站式出行平台。以滴滴出行为代表的打车软件的逐步壮大,标志着传统行业中的互联网思维正在悄然兴起,并以创造性的方式解决了传统思维无能为力的领域。 (二)使用方便、匹配成功率高 从属性上来看滴滴出行是基于地理位置服务的快捷召车软件,与传统的出租车调度平台相比,具有匹配更加精确、使用更加简洁等特点。此类打车软件采用乘客发单,司机响应的模式,在极大程度上提高了供需之间的契合程度的同时,也大大减少了出租车的空乘率,减少了资源的浪费。实现了在有限供给情况下最大化的需求满足。 (三)强大的烧钱营销策略 与此同时,作为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打车软件,使其快速普及的营销方式也同样引人注目。2012年到2013年正是打车软件行业高速发展的时期,“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依靠其强大的融资能力在司机端与乘客端进行总计达24亿人民币的多轮补贴,并以近乎百分之百的市场占有率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 根据滴滴打车的官方数据显示,从2014年1月10日滴滴打车发起打车补贴的77天里,滴滴打车的用户规模从2200万跃至1亿,城市覆盖量从32个增长到178个,日均订单量从35万剧增至521.83万。在这近乎“野蛮式”的增长背后,补贴用户这种新颖的营销模式也值得深思。 三、打车软件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有效的商业模式 在滴滴出行近165亿美元估值的光环背后,由于期初的野蛮扩张所带来的资本浪费也是巨大的。仅2014年2月至8月的半年时间,打车软件中两大巨头“滴滴打车”和“快的打车”在补贴用户方面共计耗费24亿人民币。由于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这场资本的盛宴不得不在2015年2月14日以“滴滴打车”、“快的打车”宣布战略合并而告终。然而疯狂的“烧钱”背后,其商业及盈利模式饱受诟病。打车软件面临无法将手中流量进行变现的有效途径。 (二)运营合法化任重道远 滴滴出行期初的快速膨胀让中国传统的交通利益体制,开始吃不消。以滴滴出行中的专车为例,在该行业发展初期对于专车的查处是零星的,然而随着专车行业的不断扩大,事态开始变得日益严重起来。以北京上海为首的各地交通部门开始严厉查处专车运营,并称之为“黑车”。专车司机与普通出租车司机之间矛盾不断升级,恶性冲突事件时有发生。虽然2015年10月8日,上海交通委表示已向滴滴出行发放《上海市出租汽车经营资格证书》,核准经营范围为约租车网络平台,标志着上海市对约租车行业发展开始实施准入管理[3]。然而时隔半年之后,并没有任何新的进展。租车行业管制的全面放开依然遥不可期。 (三)行车安全无法保证 由于期初打车软件采用抢单的接单方式,导致部分司机在行车过程中时刻关注订单信息,给行车安全埋下了极大的隐患,导致交通事故频发。同时乘客的安全也无法得到保障。虽然当前打车软件为了应对这种情况采取了定向分配订单的方式,但由效果来看,改观并不明显。 四、打车软件的转型方向及应用分析 (一)商业用地的潜在价值开发 打车软件属于基于地理位置的召车平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软件发布自己的位置信息和目的地,由司机进行接单响应。在此过程中打车软件会记录每一位顾客的起点与终点,并可据此进行地点与打车频率的汇总。打车频次较高的地点,代表该区域商业相对发达。同时也会有一些区域商业并不是十分繁荣但是人口相对集中,并称为相对的潜在商业价值洼地。当打车软件公司手中便拥有了许多公司梦寐以求不惜花重金购买的信息资源。在这个时代,信息既是价值,如何做好信息的价值开发便是此类打车软件商业转型的重要方向[4]。 (二)与其他生活类软件合作进行精准营销 随着打车软件与支付、社交、旅游、购物等软件的深入合作,打车软件所获得的基本用户信息便可以得到更加深层次的整合和扩展,从而让收入来源更加多元,信息更具价值。 以旅游软件为例,由于此类软件属于线上服务类软件,主要提供的是机票和酒店的预订,却无法参与用户最重要的旅游过程,无法更进一步提升服务体验质量。打车软件完全可以在传统专车服务的基础上与旅游软件进行合作,位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出行计划,以便最大程度上提升产品使用质量。 于此相同,虽然消费类软件能够获取用户的消费水平和消费偏好,但是它们所缺少的是和消费者进行实际交流的机会。无法精准的定位用户的消费偏好。然而打车软件这一主要提供线下互动的服务类软件,其手中所掌握的乘客日常活动的信息是消费软件进行更加精准营销所渴求的。 (三)在智能交通方面的应用 随着大数据的兴起,基于车辆的速度、地理位置、路况状态等信息构成的车联网概念也应运而生。所谓车联网,是指以车辆为终端进行实时信息采集,通过互联网上传到统一的信息处理中心,并由中央处理器来进行处理,以期规划最优行车路线以及最合理的信号灯周期安排。 对于打车软件来说,在车辆的信息搜集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打车软件本身便是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类软件,其调度平台中有大量关于车辆的位置信息。其次,打车软件平台可以实时监控出租车行驶路线以及收集车辆行驶中诸如行车速度、信号灯等待时间等信息,此类信息对于智能交通的优化和改善具有重大意义。 打车软件的成功是从其发展规模上看是巨大的,而所面临的挑战也是严峻的。因此如何在面对阻碍时战胜困难,努力创新便是企业能够长久创就生存的关键因素,对于一个新兴的打车行业来说,更是如此。 参考文献 [1]MBA智库百科[OL].(2016-04-22). [2] 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发展中心[OL].(2016-02-26) [3]上海:滴滴快的首获专车经营牌照.新华网[OL].(2015-10-09) [4]唐学鹏、熊元、阿细、余沐聪. 滴滴主义的崛起 .二十一世纪商业评论[J], 2015(2).41,4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