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厚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本文系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传统文化视角下的企业家精神传承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 2012BJJ032
摘要:企业家精神是近年来企业管理研究的重要课题。企业家精神不等同于企业家的精神,它是企业家的经营思想、价值观、个人特质以及经营哲学的有机结合体,不是企业家特点的简单相加。企业家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企业乃至社会的发展导向以及人们的价值观。
作为岛国的日本,经济发展面临众多的不利因素。然而日本在“二战”后短短四十年间,经济实力迅速复兴崛起,众多日本企业都成为世界顶尖企业,实力雄厚远非一般国家的企业能望其项背。日本企业的成功既有国际形势下的大量需求刺激,又有日本企业员工敬业忠诚的献身精神,更有不断进取的企业家精神的指引。士魂商才的理想人格,国家至上的民族精神,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等,无一不是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优秀基因。百年基业,传承为本。企业家精神传承的日本实践,从文化传承、政府引导、家庭教育和社会推动等多维开展,实现了日本企业的顺利传承和平稳发展,为中国的企业家精神传承提供必要的借鉴。
关键词:日本,企业家精神;传承
2012年,韩国中央银行发表了一份《日本企业长寿的要因与启示》的报告。报告中的数据显示,世界上持续200年以上的企业总共有5586家,分布于41个国家。让人惊叹的是半数以上的3146家集中在日本,其后是德国837家,荷兰222家,法国196家。日本经济发展面临众多的不利因素,却在战后短短三十年,一度赶超欧美,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日本众多知名企业都赫然在列,其实力之雄厚远非一般国家能够比肩。日本企业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本文尝试从日本企业家精神传承分析的角度解读,在深入了解日本企业家精神传承的同时,也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培养与创新提供参考。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众所周知,马克斯·韦伯(1905)推崇入世苦行的新教伦理、理性计算和坚强意志,孕育促成了资本主义的勤奋敬业和节俭精神。自Schumpeter(1934)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以来,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解读企业家精神的内涵。Cole(1946)指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个人或参与团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系列行为。Peterson & Berger(1983)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获取竞争优势与较佳财务绩效的重要元素和能帮助企业发展新的产生现金流的事业等。Glosten & Muller(1993)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从有价值的独特资源新组合中攫取利润的过程。与此相似,张玉利(2004)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从事开采机会的过程,是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组织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Kao & Tan wee liang(2003)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特质包括寻找机会、承担风险和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是所有经济活动的驱动力,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日本管理大师大前研一认为,企业家应有统筹全局、高瞻远瞩的战略头脑,善于根据市场变化,抓住关键因素,制定扬长避短、取得竞争优势的企业战略的能力。彭罗斯(Penrose)在《企业成长理论》中认为,企业家的素质在于创见的多面性、取得信任的说服力、野心和冷静的判断力等多项能力的综合。企业家机能的根本重要性在于预见未来和发现生产机会的能力。
学者们试图从不同视角诠释企业家精神,对于企业家精神实质的认知基本趋同。归纳这些概述可知,企业家精神是指基于一定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基础上,敢于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把握机会,发挥个人特性或团队合作精神,为个人或组织获取竞争优势的素质组合,是寻求和捕捉潜在市场机会,驾驭市场不确定性能力的展现过程。
一般说来,企业家精神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天性,没有敢冒风险和承担风险的魄力,就不可能成为企业家;学习是关键,只有不断学习,才能适应客户需求的和环境的变化;执著是本色,只有以夸父追日般的执著,才可能获取最后的成功;责任是超越,关注人的价值,以及对相关利益群体、环境和社会的贡献。企业家精神不是几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一种具有自觉性的社会意识和精神状态。
二、日本企业家精神的基本构成
(一)士魂商才的理想人格
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就把士魂商才确定为日本企业家的理想人格。士魂商才的意义就是,人要立足社会,为人处世,一定要具有士道精神,但仅有此而无商才的话,在经济上会容易遭受灭亡的打击,所以有士魂还必须有商才。企业家以武士道的精神去学习经商,既要有“士”的操守,又要有“商”的才干。武士道精神源于日本镰仓幕府时期,核心就是“名,忠,勇,义,礼,诚,克,仁”等八个字,要求武士必须遵守义理和道德,恪守信条,忠于国家,具备敢做敢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高强武艺,具有宽容、爱心、同情、怜悯的美德,能为了名誉而愿意付出一切。武士要保持诚实,克制自己的私欲,不能被欲望左右信念。唯有如此,武士才能侍奉君主,保护领国领民。“所谓商才,也是要以道德为根本的,欺诈、浮华、轻佻等偏离道德的行为是卖弄小聪明的小人所为,绝称不上真正的商才。因此,商才绝不能背离道德,而且要靠论述道德的《论语》来培养了。”
在涩泽荣一看来,士魂商才的核心是道德的完善。企业家想要成功,首先要培养出高尚的品格,有了高尚的品格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而要培养企业家高尚的品格,就离不了《论语》的智慧。涩泽荣一将“士魂商才”确定为企业家的理想人格,为日本企业家的经营活动确定了一个高尚的动机:商业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使自己完善理想人格;不是为了个人,而是为了社会,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从涩泽荣一时代开始,日本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一直是伦理至上,职业操守成为企业家们的共有价值。
(二)国家至上的民族精神
近代日本的两次崛起都仅用了三十年,现代化进程速度之快,成效之显著,绝无仅有。在这种高效的背后,是日本民族精神的巨大推动力。正如著名政治学家格林菲尔德教授所说:“现代经济的持续增长特性并非是自我维持的,它需要民族主义的激励和支撑。”
在日本人看来,经济竞争是实现民族崛起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利益是企业家事业的终极目标。在日本的经济发展中,充满民族精神的企业家多不胜数。毛纺织业先驱井上声创办企业的理由就是“让祖国与欧洲和美国并驾齐驱”,铃木动三郎认为一旦他的事业得以开始,最终受益的将是国家和民族。松下幸之助认为,公司放在第一位的目标,不是股东利益,而是回报社会和国家。这种使命感和松下提出的公益即私利的观点一脉相承,充满了东方文化的家国气质。日本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公司因此呈现出独特的日本特征。
(三)忠于职守的敬业精神
日本企业的雇佣制度是“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终身雇佣就是终身制,员工一旦进入企业,一般不会被辞退。“年功序列”是一种论资排辈的做法,工作时间越长,资历越高,职位越高,待遇也就越高。
正是有了终身雇佣和年功序列制,才铸就了日本员工的忠诚和敬业精神。“忠”是基于传统家族观念形成的,武士道“ 士主不二” 的忠诚精神被发展为团体本位主义精神。日本人现在主要是忠于自己的组织,把自己看作是所属大家族的一员而与之共命运。企业强调团体的排他性、上下级之间的情感联系和团体的凝聚力。
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存在于所有企业中,员工喜欢以公司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员工来说就是一个更大的家。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一种延续。经营者扮演着家长的角色,努力保持和睦、团结和秩序,让成员分享幸福。
(四)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从“和魂汉才”到“和魂洋才”都证明了日本人善于学习和不断创新的精神。日本人的学习不是完全照搬,而是根据需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为我所用。从大多数日本企业家的创业历程可以看出,创新无一不是其冲破壁垒、挑战对手和出奇制胜的法宝。纵观日本企业,大至世界五百强小至家庭作坊,创新观念都深植于这些企业的骨髓里,成为企业发展的基因。盛田昭夫在索尼创立之初就确立了其经营宗旨:公司经营方针以创新发明为主,时至今日,创新一直成为索尼产品征战市场的不二法宝。夏普从一家自动铅笔生产商,成为全球最大液晶产品制造商,就是靠一次次的技术创新和创新精神的代代传承。佳能的打印机敢于叫板老牌施乐,并成功抢走施乐的大部分市场份额,靠的也是创新!稻盛和夫创立的京都陶瓷在陶瓷技术和产品开发上不断拓展新领域,终于成为世界级的领军企业;在企业组织管理上推行的阿米巴经营,以各个阿米巴的领导为核心,让其自行制定各自的计划,并依靠全体成员的智慧和努力来完成目标。通过这种做法,让一线的每一位员工都成为主角,主动参与经营,进而实现全员参与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力。
无论是管理、制度还是技术创新,日本企业都做得非常到位。依仗锐意创新的“利器”,日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取得了举世瞩目成绩。
(五)以和为贵的合作精神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日本企业的管理强调以和为贵,在管理形态上,强调组织和团体主义;在人事管理上,实行终身雇用制和年功序列制。企业提倡以人为重点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和创新意识。
企业内部的“和”能够提高内部运营的实效性和外张力。日本企业里上下级关系被称为“亲分” 与“子分” 。子分可获得亲分的扶助和支持,有义务为亲分随时效力。企业成员有一体感和协调一致的行为。企业间的“和”是指企业间的善意竞争,携手共进。企业间重视商业道德,致力于经营上的精益求精,而不去侵犯他人的利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和”可树立企业良好的外部形象,为企业越来越好的发展奠定基础。
抱团打天下鲜明体现了日本企业的合作精神,合作是日本企业所向披靡的重要法宝。本田、丰田、索尼等成对出现的日本企业在彼此竞争中更加重视相互合作,互惠互利、共荣共生是日本企业合作的最终目的。竞争使大家各显神通,把企业做得更好,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合作则能够共同对抗来自外界竞争者的挑战,降低营运风险。
(六)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
克莱蒙特大学德鲁克管理学院院长艾拉·杰克逊认为,日本公司首先关注人,他们认为管理要以人为本,而不是以数量为本,或者以利润为本,他们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创新力,倾听顾客的声音,不断考量自己的价值是否有利于股东、有利于社会、有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无论是终身雇佣制、年功序列制,还是企业工会,日本企业经营模式的这三大支柱都是紧紧围绕着人这个中心的,三者相互联系、密切配合,从不同侧面来调整企业的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东芝公司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有着灵活的教育培养制度,公司会通过上下级关系,公开、公正地评价每个员工在工作中的成果,同时尊重员工的积极性,为员工提供提升自己职业生涯的机会。为给员工提供更好的教育培训,公司不仅鼓励员工善于学习,而且支持一些员工从事与工作相关的高等教育。 三井物产不是制造厂家,它最大的财产是人,其价值无法简单用西方式的财务报表来衡量。作为综合商社,三井物产并不直接拥有生产设备,整个企业活动所依赖的资本就是“人”。
日本企业很好地把以人为本与员工以企为家有效地结合起来,灌输企业的命运就是员工命运的意识,建立起共同的价值理念,实现了企业和员工的共同发展。正是这种企业文化精神的感染渗透,使企业成为生机勃勃的活力整体。
二、日本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方式
日本是个岛国,资源相对匮乏,对外依赖度高,抗风险的能力差。但日本经济却高度发达,造就了大批世界一流企业。日本企业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独领风骚,靠的就是企业家精神的代代传承与发扬光大。日本企业家精神传承的方式,可归纳为以下方面:
(一)文化传承
日本企业对于企业家精神的传承有自知之明和充分认识,能够自觉地实施传承,主要体现在文化传承上。大多数企业都有概括企业的经营理念及行为规范的社是与社训。社是偏重于企业的经营理念与纲领,是企业经营的经营指南;社训是约束员工行为规范的准则和规章。社是与社训一旦创立,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深入全体员工的内心,产生极大的凝聚效应和助推作用。日本企业的社是与社训,具有久远的历史渊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推动企业发展与凝聚员工精神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企业家精神文化传承重要方式。
传统的武士道精神被融入现代企业,代代传承延续,呈现出独有的日本特色。美国学者傅高义认为,在日本对应当为集体利益携手合作的认同,仍然保留在所有公司之中。员工喜欢以公司的名字为自己命名,称自己为松下人、丰田人等等,他们将这种强烈的归属称为“忠”,公司对员工来说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员工需要这个家,社会文化需要这个家,这是对人类千年传承的情感和生活方式的延续。经营者扮演着家长角色,努力保持企业的和睦和秩序,让成员分享幸福,并使这个“家”保持旺盛的活力,永续向前发展。
日本企业把人作为企业的核心,最具代表性的是终身雇佣制和年功工资制。前者解决了员工应享有的权利问题,一旦有了终身的生活保障,员工就能把自己的命运与企业兴衰连在一起;后者体现了人的生存秩序,既符合自然规律,又符合日本的文化传统。二者被作为企业经营的核心思想,代代传承下来,沿用至今。
(二)政府引导
日本明治政府为了振兴国家,就曾制定了三大政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文明开化,使日本一举成了亚洲唯一的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实力迅速增强。置产兴业的政策带给日本企业的影响最为深远,日本政府为了培育、引导本国工业产业的发展,不惜亲自出自创办企业,在企业经营成功之后转手给一些具有官方背景的私人经营,开创了政府引导、干预企业的先例,日后日本企业的一些制度比如主银行制就是政府影响干预企业经营的体现。
日本早就把创新列为其立国之本,日本企业也纷纷把创新视为其企业发展的力量之源,“技术索尼”、“技术佳能”等企业的定位都是建立在其本身极强的创新和研发基础上的。日本企业如此注重创新,与日本政府不遗余力的干预引导企业创新的政策有极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日本企业家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家族对未来接班人的继承道路进行长期规划,有计划的培养家族接班人,使继承人循序渐进接受家族内部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并有效避免由于现任领导人的突发事件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家族企业就如此一代代把家族优秀的企业家精神传承下来,保证了企业的长久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的另外一个内容,那就是“家”文化的传承,日本的家文化源于中国的儒家思想,把儒学中的“忠孝”、“仁义”等哲学理念运用于企业管理中。家文化是日本家庭教育的依据,是文化传承中的精华,企业家精神传承中更少不了“家”精神传承。一般说来,日本企业家精神的形成往往离不开家文化,企业家精神的传承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家文化的传承。日本企业大多是家族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能够突破狭义的家族观念,打破发展瓶颈,实现快速成长和长盛不衰,与优秀家文化的传承是分不开的。
(四)社会推动
那些带领企业走向成功的企业家,因其杰出贡献和强大的影响力为社会广泛接受和效法,一些社会团体为更加深入的学习企业家精神,往往自发成立一些组织和论坛,宣扬并实践这些思想和精神,客观上推进了企业家精神的传承。
1983年,日本一些青年企业家自发组织创办了盛和塾,旨在向稻盛和夫学习企业经营之道。盛和塾刚成立时只有25名会员,现已发展到63个分塾。除日本外,美国、巴西、中国都有分塾,学员总数已超过7000名。盛和塾成立近30年以来,会员人数不断增加,学习质量不断提高,其中有100多位塾生的企业股票已先后上市。如此多的企业家在这么长的时间内,追随稻盛和夫,把他当作楷模和导师来效仿,其经营哲学被日本企业界奉为圭臬。
近年来,稻盛和夫在日本积极宣扬其企业家精神与经营哲学,推动企业家精神的传播与传承,还被广泛邀请到世界各地参加经验交流,布道授徒,其主要的传播方式是政府机构、企业家协会和公共组织研讨会,发行出版物。稻盛哲学的企业家精神在世界的影响一直在扩大,并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效法。
结束语
日本的企业家精神根植于日本民族文化的土壤,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推动下,代代相传,成为企业常青、社会繁荣乃至国家强盛的法宝。他山之石可攻玉。日本企业家精神的成功传承对于中国企业培养和传承企业家精神是个绝好的榜样,值得中国各界认真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2]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M].武汉出版社,2009.8
[3]白益民.日本尽是爱国贼[J].环球财经,2009(8)
[4]王吉万.日本企业文化传承的启示[J].中国商人,20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