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诚信建设的若干问题及对策
唐建荣 海南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傅萍 三亚学院旅业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海南大学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项目(HDZHSL201301); 海南大学横向科研项目“东西相逢:中国古代管理哲学与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融合”(HD-KYH-2014058) 摘要:本文从古代商业信用的经典故事谈起,再用具体数据和案例揭示出当代企业诚信危机的巨大危害,反差引人深思。针对互联网时代、国际化背景及消费者逐步成熟等新形势,本文探讨了企业诚信建设中的若干问题,包括企业长期盈利及发展、企业家精神、法律制度建设、信息技术运用等。本文认为,在新形势下,企业诚信建设是企业长期盈利和发展的必由之路。在企业内部,企业诚信建设必须有企业家精神作为主要支撑,进而延伸塑造诚实守信的企业文化,在企业外部,须要严格法律制度建设,大力发展信用服务行业,形成良好的外围环境。 关键词:企业诚信 企业家精神 互联网 问题与对策 一、古代商业信用故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所谓诚信,从通俗意义上来理解,就是诚实+守信。谓之“五常”的“仁、义、礼、智、信”中“仁”居于最高级别,“信”处于最低级别,可见,古人认为“仁”是做人的最高境界,而“信”却是最基本的要求,可谓是“人无信不立,国无信不兴”。 中国古人讲诚信从“一言九鼎”、“一诺千金”、“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等成语中可见一斑,此外,尾生抱柱、季札赠剑、范式守信、商鞅立木赏金等关于诚信的典故更是流传千古。下面,我们回顾两个古人讲求商业信用的故事。 公沙穆卖猪 东汉公沙穆养的猪有病,命人去卖,交代要明告买家,便宜卖掉。结果卖猪者隐瞒实情,收了高价。公沙穆知道后,急忙追赶买家,坚持退还了一半的钱。之后,公沙穆经商“取之有义”成为四方美谈,他因而大富。 徽商“贾而好儒” 清代徽商朱文炽在珠江经营茶叶20年,每当新茶过期,他就在交易契约上注明“陈茶”,以示不欺,虽因此亏蚀本银数万两,却从不后悔。 墨商号胡开文第二代传人胡余德曾创制一种墨,在水中久浸不散。然而一买家不慎将墨落入水中,捞起后发现墨锭已开始溶化。胡知晓后当即以一袋“苍室”名墨相赠,同时下令各店各场立即停售停制此墨,并高价收回业已售出的劣质墨锭,寻找原因,总结教训。 徽州人詹谷,在崇明为业主主持商务,时值业主年老归家,东南又发生太平军战乱。尽管这样,詹谷不存半点私心,艰苦经营,竟然大获厚利。十年后,业主之子来到崇明,詹谷将历年账本交给少主,清点实物,账目涓滴无私。崇明人无不叹服。 徽商以儒家的“诚”、“信”、“义”、“仁”道德观作为其商业道德的根本,在商界赢得了极大的信誉。史料反映,徽商所到之处,顾客“绾毂归之”、“归市如流”,是以明清时徽商成为全国一大商帮。 二、当代企业信用危机:唯利是图,投机钻营 现当代我国部分优秀企业依然保留着诚信之风,比如老字号药店北京同仁堂,靠着德、诚、信,经历300余年长盛不衰。同仁堂的下属药厂与商店都挂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从不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减物力”,以示不偷工减料,诚信经营。当代优秀企业海尔,打出口号“真诚到永远”。从掌门人张瑞敏怒砸劣质冰箱开始,靠着诚信和质量,在三十年间,从负债147万,职工仅100多号人的小厂发展为销售额超2000亿的跨国集团,创造了世界奇迹。 然而,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现代企业中存在的诚信危机。 化了妆的奶牛 2001年,内蒙古乌兰察布盟丰镇市的70多户农民贷款60多万元到山西购买奶牛,78头奶牛买回来后,其中数十头变了样:假尾巴掉了,黑底白点变了色,牛乳房上现出刀疤。经鉴定,这批奶牛中40余头是杂种,有的是用焗油改变毛色,有的安上了假尾巴,有的母牛被隆了胸。 鸭肉冒充牛、羊肉 2013年3月,内蒙古包头公安机关破获一起利用鸭肉等制售假劣羊肉干、牛肉干的案件。案犯为了以假乱真,使用了“一滴香”、“牛膏1号”等调味料。除了内蒙,江苏、辽宁、四川、福建、安徽、陕西等地警方相继查获假冒牛、羊肉大案,捣毁大批“毒鸡爪”、“病死鸡”、“病死猪”、“注水猪肉”等制假黑窝点。 地沟油制售食用油流向餐桌 2011年,在公安部的统一指挥下,浙江、山东、河南等地公安机关全环节破获了一起特大利用地沟油制售食用油的系列案件,摧毁了涉及14个省的“地沟油”犯罪网络,包括黑色产业链的六大环节——掏捞、粗炼、倒卖、深加工、批发、零售,抓获32名主要犯罪嫌疑人。案件显示,每年有数以万吨的地沟油流向国人餐桌,而地沟油中的主要危害物之一黄曲霉素的毒性是砒霜的100倍。 三鹿毒奶危害30万儿童 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发生后,三鹿并没有将奶粉问题向消费者和经销商公开,而是企图通过奶源检查、产品调换、加大品牌广告投放和宣传等手段将问题封杀于无形。截止 触目惊心的“中国智慧” 有网友曾发了一张贴子:“中国人的智慧令人震惊”,列举了当前不法商贩触目惊心的欺诈行为: 1、往油条里掺入洗衣粉,可以少用面粉而使油条炸得肥大好看又好卖; 2、用硫磺把白木耳熏得更白,毒人不怕,好卖即可; 3、给弥猴桃施“膨大剂”使其增大,价格翻番; 4、给黄鳝喂避孕药,速肥,经济效益好; 5、给鸡大腿涂上丰乳膏使其显得格外肥大鲜嫩,煞是诱人; 6、用牛血兑洗衣粉和味精,做成鲜嫩的“鸭血”,卖给饭馆,废物利用出效益; 7、用劣质陈化米做米粉、用福尔马林浸泡鱿鱼…… 在上述触目惊心的案例背后,还有未列举的各类诚信危机,诸如:企业不履行合同,拖欠货款、贷款、税款,披露虚假信息,进行价格欺诈、商标侵权、专利技术侵权,拖欠职工工资等。近年被曝光的相关案例包括:上市公司银广厦、杭萧钢构等披露虚假信息,南京冠生园月饼使用陈年馅,部分厂家生产老酸奶时使用“工业明胶”等。 企业诚信危机的代价 企业信用缺失,轻则会使企业产品(服务)可信度下降,引起滞销,影响到企业的利润;重则会使消费者经济利益甚至身体受损,引来客户投诉,带来商业纠纷或官司,使企业品牌形象受损,削弱市场竞争力;更严重的是导致企业倒闭,使得企业主或经营者锒铛入狱。 2010年5月国美电器的创始人和掌门人黄光裕因贿赂、内幕交易和非法经营三罪,判处有期徒刑14年,罚金6亿元,没收财产2亿元。2008年9月,三鹿集团前董事长田文华因毒奶粉案被免职、刑事拘留。2011年11月,她被判处无期徒刑;2014年5月,刑期由无期徒刑变为18年有期徒刑。 三、企业诚信建设与盈利的关系 企业讲诚信,会不会吃亏? 关于这一问题,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曾经这样说过:“这要看企业自身看问题的角度。对短期利益来说,坚持诚信,可能导致企业失去一部分眼前利益;但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诚信则是在竞争中取胜的最好法宝之一。”企业诚信是长期盈利的基础。长期盈利靠的是企业长期的发展,众多优秀企业发展的案例表明:诚信可能会吃一点眼前的小亏,但最终要占“大便宜”。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曾经以信用为主题对近5000名企业家作了调查,结果显示,企业的信用等级与盈利状况有明显的相关关系,A级以上信用的企业中,盈利的占69.3%,亏损的只占17.8%,其他企业盈利的占49.8%,而亏损的则占32.1%。 讲诚信是不是一定会盈利? 杨元庆认为:“不是绝对的。诚信是企业取得长远成功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事实上,有了诚信,不一定能取得长久的成功;但没有诚信,则一定不能取得长久的成功。有了这个基础,再加上其他的一些因素,成功就不远了。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说得好:“诚信说实话是要付出时间成本和价值成本。但是诚信一旦建立了品牌,那它换来的就是无穷无尽的价值,做生意尤其是这样。” 企业讲“诚信”与讲“谋略”是否有矛盾? 这是两个不同层面的问题:诚信是指原则,而谋略是指方法。在大的原则不违背的前提下,并不排斥企业采取谋略出奇制胜,因为原则保证了方法的方向;反之,如果没有诚信的原则,惟方法论,则很容易落入短期利益的陷阱,也许可“赢一时之小利”,但一定会“失长久之大利”。 四、企业诚信建设的对策 诚信建设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社会各界倡议将每年9月19日,或者是3月15日确定为中国诚信日,“诚信”2012年起被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从1991年到2015年的3月15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现场直播3·15晚会揭穿了无数的企业失信行为,维护了公平公正,引进全国范围内的强烈反响。从1995年到2015年,最早由中宣部、原国内贸易部在全国范围内共同发起的“百城万店无假货”活动受到普遍欢迎。然而,定节日、树标语或是办节目、搞活动,效果终难固化,企业诚信建设,关键是要依靠法律、制度和技术,建立长效机制。 1、以法律、制度和技术促诚信 我国的法律《民法通则》、《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等体现出对“诚实守信”的要求,但在诚信体系建设方面还没有系统的法制基础。今后,应加强这方面工作。以美国为例,信息管理相关法律有《消费信用保护法》、《统一消费信用法典》、《公平信用报告法》、《隐私权法》和《信用机会平等法》等。除了法律,企业及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制度也十分必要。 在加强法律和制度体系建设的同时,应逐步完善行业监管标准体系。在2005年宝洁SK-Ⅱ事件中,暴露了我国行业监管的漏洞。2006年,国内实施的《化妆品卫生监督条例》及其实施细则还是1987年制定的,SK-Ⅱ自1998年获得许可批件进入中国后,竟然8年没有进行相关检测。我国《化妆品卫生标准GB7916-87》明确规定,禁止铬和钕作为化妆品的“组分”,禁止这两种物质被作为生产原料。但是,针对产品残留存在的两种物质是否“安全”,国家标准中并没有具体的规定。 信息技术在诚信体系建议方面作用重大,利用信息技术,可实现大数据的存储和分析管理。同时,还可实现自动化操作,标准化管理,杜绝人为篡改信息,弄虚作假。 2、建立有效的失信惩罚机制 失信惩罚机制的核心是:让守法企业尝到甜头,让违法企业付出代价,并使其代价远远大于其所得。 上海、北京、青岛等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近年建立了企业信用警示系统,凡是违反法律法规,被吊销营业执照的企业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经理,将被列入“黑名单”,这些人在几年内将被禁止登记注册新的企业或在其他公司当法人代表。 国家工商总局每年不定期向社会公布“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名单,并对这些企业在年检、商标、广告、经营范围、市场准入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重合同守信用”企业入选条件相当严格,比如,必须连续8年以上获得“重合同守信用”称号,对外签订合同的履约率要达到100%,在同行业中效益较好,无经营性亏损等。 但是,目前失信企业的成本损失仍然较低。由于有关信用的法规不健全,政府主管部门对企业失信行为只能依照《合同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相关法规来处罚,力度不够。《食品安全法》出台后,受损失的企业及消费者能较好地得到赔偿和保护。今后我国应进一步研究建立长效的、覆盖各行业的、多种处罚方式相结合的失信惩罚体系。 3、以文化促诚信 企业文化在核心在于企业精神,企业精神来自企业家精神和员工的精神面貌,也就是说关键在人。企业家是企业的灵魂,企业诚信建设与企业家精神紧密相关。优秀的企业家都以诚信为本,例如张瑞敏、王永庆、李嘉诚、松下幸之助等著名企业家讲诚信的案例广为人知。 柳传志2015年4月在“诚信中国行动联盟”上发言说:“企业家精神的第一要点就是诚信。”新东方教育集团创始人俞敏洪曾经说:“有企业家精神的人,诚信是长在他们的血液中的,这一个根基比长在个人心里更加牢固。”华人著名企业家李嘉诚有句名言:“缺乏诚信的人永远只是个小角色。”他进一步说:“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意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 可以说,企业家精神贯穿企业诚信建设的始终,只有企业家讲诚信,企业才可能讲诚信。以诚信为本的企业家,本身就是一个品牌,他领导的企业,自然会被公众认可。 诚信文化的建设一方面要从企业家精神入手,另一方面要利用一些文化建设的举措,包括管理制度建设、文化宣传、集体活动、行为设计、企业形象系统CIS等来改变员工的精神面貌和行为素养。 4、大力发展信用服务行业 信用体系的建设必然催生一个新兴行业——信用服务业。到2014 年末,全国融资性担保机构达 8402 家,其它各类资信调查机构、信用评估机构、和相关信用服务机构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各地企业信用协会也纷纷成立。 我们更加欣喜地看到: 当然,从比例和规模来看,我国信用服务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今后还要继续加强。 五、新形势下的企业诚信建设 1、互联网时代:蝴蝶效应与防范 当今已经进入互联网时代,这一时代明显的特征是信息能够低成本跨越疆界,实现高速传播。现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持有了信息采集工具,包括摄像机、照相机、手机、录音笔等。在这样的环境中,企业一旦出现诚信问题,很可能在短时间内被人曝光,此人不一定是记者、很可能是消费者,甚至是旁观者。被曝光的信息很有可能在短时间内被挂到网上,通过网络快速广泛传播,可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开放系统条件下,可能产生著名的“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 蝴蝶效应在现实世界中得到了映证:近年来的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宝洁公司SK-Ⅱ化妆品补查出含铬和钕事件、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肯德基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等,无不在微博、微信、BBS、论坛等网络传播媒介的推波助澜下得以发酵升温。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越来越成熟的消费者,越来越开放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快捷的信息传递,“没有不透风的墙”这句话在当今变得更为现实,凡此种种变化要求企业在经营中必须以诚信为先,否则难免“后院起火”。 2、国际化背景:向国际标准看齐 国际社会责任协会(SAI)1996年成立,目标是推动全球建立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1997年,由SAI发起制定了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制度。同ISO9000标准一样,SA8000标准是国际采购商要求供应商的标准,前者针对质量管理体系,后者针对社会责任管理体系。 国际标准的确立,为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近年来,在出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给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自加入世贸组织后不久的2003至2010年,欧盟对中国的食品与饲料产品发出过2579次快速预警通报。但之后通报次数明显上升,2011年被通报565次,2012年被通报551次,2013年被通报436次。占据通报前几位的货物品种一般是食品接触材料、坚果及其制品和种籽、水果和蔬菜,危险类别一般是物质析出、重金属、毒枝霉素、农药残留等。 在美国专门从事食品与药品管理的机构FDA(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官方网站上公布被拒绝的进口商品名单(Import Refusal Report)中,每个月,中国的商品总是榜上有名。其他国家和地区(包括港台)也会有问题,但中国大陆经常名列前茅。 可见,要跨越国际标准,将国内商品打入国际市场,必然要求加强国内质量标准体系和诚信标准体系建设。 參考文獻
[1]杨烁,日本SK-Ⅱ化妆品被查出违禁成分,化妆品报, [2]闻哲,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始末,人民日报海外版, [3]王世华,论徽商的商业道德,光明日报, [4]王凤君,奶牛的故事 奶业隐藏着触目惊心的欺骗,21世纪经济报道, [5]协会工作通讯,中国企联发布“中国企业诚信状况调研报告”,中国企业联合会 中国企业家协会编协会工作通讯 [6]李晏墅,诚信——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南京社会科学,2002(1) [7]刘元煌,张昕,有些精神永远不能丢 中国企业家答诚信十问,中国经营报, [8]孟祥年,社会道德责任标准(SA8000)对我国外经贸影响及对策,中国经贸,2004(5) [9]史竞男,邹伟肉,制品犯罪典型案例:老鼠肉加明胶冒充羊肉售,新华网, [10]陈晨,诚信中国行动联盟成立,光明日报, [11]李熙,中国标准低 出口食品也不安全,中国青年网, [12]本刊评论员,努力打造企业诚信文化,中国经贸导刊,2013(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