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社会”的回归
冯晓伟 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乡土社会逐步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个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出一种由“身份”到“契约”转变的特征。在这个转变过程中,法律的不完善导致社会中摩擦不断。而随着大数据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到重新整合,传统熟人社会的信息对称和违约成本以一种新形态出现,大数据有成为一种基础性制度的趋势,公共管理领域也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差序格局;社会契约;大数据熟人;公共治理 一、传统熟人社会 西方人俗事中做事无需纠结,凡事通过一纸契约得以解决,他们纠结的只是自己与上帝的关系,那个便不是俗事。反观中国人则在国与家之间,在公与私之间徘徊:和平时期大呼“齐家治国平天下”,战争时期则“消极避世”。这正是费孝通老先生所归纳的“差序格局”,无论什么时候中国人做事和处关系,就像水纹一样,以自己为中心,向四处散去或者收拢,是一种自我中心主义。 在差序结构下,和别人发生关系是在后起的,在不同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水波半径。正是这种人际交往存在巨大的可伸缩性,发展出不同的道德规范,不同圈子里有着迥乎不同的道德规范,如同乡之间信任异常,借钱不用打白条;对待外地人多加防范等。中国传统社会的乡土情结就那么形成——注重身份关系下的熟人社会。 传统熟人社会的特征:(1)自我为中心差序格局,内层优先于外层。(2)礼教制度下的共识是熟人社会信誉的基本保证和最高保证。 二、转轨时期的困惑 自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传统社会开始受到西方冲击,传统社会秩序逐步瓦解。随着人们的识字率的逐步上涨,“长老”权威逐步丧失。改革开放后,三亿农民工带动整个社会的面貌脱离了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的联系更加频繁,人际关系出现社会性外延和收缩,而非家族性的。乡土社会基于熟人建立起的一套信任体系,在巨大流动性的社会失去传统的效力。 例如20世纪90年代,温州人之间的借贷,不仅没有一纸借款合约,简单地白条也没有,利息也只是口头约定。而温州的一个县的生意人与外省人做做买卖,签好协议后外省人将定金20万打过来,这时温州这个县的生意人并不发货。随后买方去温州找卖方,却以卖方亲朋拿出报纸讣告——该人的“死亡”告终,定金也就打了水漂,无奈之下,外省人只好认栽。 对比两种现象,温州人之间借贷信誉有保障,和外地人做生意为一个“骗”字,二者的症结在于“成本”二字:在温州人熟人圈子里,大家彼此熟识,经济状况、家庭情况等基本了解,信息不对称问题得以避免;其次,圈子内部交易是长期重复的过程,假如没有按时还钱,会产生巨大的违约成本,不仅他在本地永远借不到钱,难以在圈子继续生活,另外整个家族也会因此蒙羞,受到牵连。权衡收益与成本,必然会形成一个“温州融资”的繁荣。与之对应,在与外地人进行的多为一次交易,一则信息不对称情况严重,并且不存圈子巨大的违约风险,在法律并不完善的情况下,欺诈成为获取利益的最迅速手段。 转轨社会的特征:(1)熟人社会开始解体,熟人社会内核依旧存在(2)自我为中心的关系层社会性外延变多。 三、熟人社会的回归 在熟人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轨过程中,与陌生人之间的交易中的欺诈行为不是个案,乡土的差序格局中的礼教共识对于最外围的陌生人不构成强制约束,乡土社会相互熟知可以避免交易前期的“信息成本”,乡土社会中人与人强联系所带来的巨大违约成本,在陌生人交易之间天然难以得到保证。“旧的熟人秩序不再适用,新的规范尚未形成”,没有强制的法律保证和完善的信用机制,转轨时期的交易摩擦。在陌生人社会,向西方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学习,以契约的手段促使交易的进行是一个选择。 当下大数据迅猛发展,带来一条回归“熟人社会”道路的曙光。与大数据相配套的是云技术,包括云储存、云计算。大数据有四个基本特征:(1)数据量大(2)数据类型多(3)速度快(4)真实性。还有其他的特征,比如价值密度低、可视化、有效性等,具备此类的数据才可以称作大数据,也才有实时运算的价值。现今中国多地进行大数据中心的建设,它又将怎样让我们失去“契约时代”的来临? 例如阿里巴巴一款服务——阿里小额贷款,口号为“无担保,无抵押”,凭借自身的信誉就可以贷到款。与契约社会所走的“签合同、作抵押”的法律程序不同,阿里巴巴的借贷模式与熟人社会中“你来借,我无附加条件给”借贷模式有类似之处。阿里巴巴所依据的是信息收集、储存和计算能力的优势,阿里巴巴通过在不同领域搜集来的用户习惯、交易记录等大量历史数据,通过计算得出用户信誉、社会关系,从而得到可贷金额,同时得以避免高昂的交易成本。 熟人社会的最大特征在于一个“熟”字,彼此之间相互熟知,即便了解不够,通过询问族长、邻居等也能达到熟知效果,信息成本基本为零,“温州借贷”也就可以达成。同样在大数据时代,阿里巴巴成为一个村落,阿里客户的喜好、信誉等不再成为隐私。通过大数据分析,尽管你我不曾熟识,但在可以根据第三方判断所得出各自的信誉,进而决定是否做生意,熟人社会的“熟”又回来的。同时每一笔交易成为你在“熟人社会”的信誉,记录在大数据库中,一次违约对以后的交易造成巨大影响。对比传统社会中熟人社会的特征,大数据让我们又回到熟人社会,笔者在这里称之为——熟人社会2.0。 大数据时代的社会特征:(1)以自己为中心的圈层身份关系依旧未变,依旧按照与自己的亲疏进行辨别(2)夹杂着契约精神(3)云计算下的大数据结果是“熟人社会”信誉的基本保证和最高保证。 四、数据熟人下的公共管理 大数据熟人的新阶段,每个人、每个企业以及政府的行为以数据的形式被记录,不可避免的成为大数据的一部分。“熟”成为关键字,人之间的熟知,可以更加方便的连接交友;企业之间的熟知,做生意更急简单;政府对个人的熟知,公共服务不再是难题等等。大数据下的“熟”,给整个社会带来巨大变化。 在大数据下的熟人社会下,大数据不再仅仅是的技术分析和利用,更发展为一种思维模式,达到一种基础性社会制度的作用。基础性制度是一种能制约、派生或影响其他制度的原生性行为规则,在经济发展的制度框架中居于基础位置,能够制约其他制度的基础性制度主要有道德传统、信用制度、法律制度等。信用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基础性制度,信用的缺失会严重,前文提到的温州人与外省人所发生的交易摩擦也正是在“差序格局”的道德传统不适用,信用制度和法律制度不完善情况下所面临的困境。 (一)政府开发大数据潜力巨大 在大数据时代,数据是核心,获取、存储和分析三大部分。政府掌握着社会方方面面的数据,作为最大的数据占有者政府在数据方面具备天然的优势,定期统计、日常工作积累、要求企业等上报是政府数据的重要来源,如图1所示,政府开发大数据价值的难度较小并且潜力巨大。在大数据基础之下,各部门数据的联合分析,使政府能够从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分析中获益,如通过家庭财产和消费状况识别官员腐败问题等。 图1:不同社会部门开发大数据价值的难易程度和潜力大小 注1:详细信息请参见麦肯锡全球研究所报告《大数据:下一个创新、竞争和生产率的前沿》。 注2:采用美国2000~2008年经济数据,规模以气泡大小显示。 对于政府部门应用大数据来说,首要是实现真正的走向大数据,建立电子化管理体系,把纸质材料的进行信息数据化。其次要做到各部门的真正联合。各地现有的政务中心实现部门的集合,但只是形式上的联合,不同部门拥有各自的信息系统,数据之间相互隔离,形成信息孤岛,各个部门彼此陌生,无法实现信息的协作共享。,各部门间的数据没有进行有效整合,给政府管理和民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对于个人,户籍信息、教育、就业、医疗信息的隔离,导致不同部门办业务就需要填写各种的表格,即便表格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相同的。对于企业造成了工商登记、税务缴纳等的不便利。 (二)大数据给公共管理带来的变化 1.“拍脑袋”到大数据决策 大数据不仅是一种技术手段,更是一种大数据观,是从“拍脑袋”到一种由数据说话决策。公共政策的制定必然涉及利益格局的调整,面对复杂的社会情况,个人感知难以了解所有情况,决策失误将带来巨大的损失,这就要求政府人员做到“让数据说话”、“允许数据做主”,避免数据仅仅用来佐证自己的主观判断,要放手用大数据说话。 2.决策科学化,服务精准化、迅速化. 大数据下政府能够达到村子之间的熟识,了解公共服务的需求,通过获取更加完备的信息,增强决策的理性选择,就像过去传统社会族长对每家的情况所熟知的一样,能够做出对家族作为有利的决策,不同之处则是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变化。大数据决策具备及时、准确的特点,通过实时数据的监控,快速采取行动。 3.大数据的倒逼机制作用 制度决定行为,有什么样监督机制,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政府问题不在于政府中工作的人,问题在于他们工作所在的体制。大数据制度将发挥倒逼机制的作用,促使政府人员作出相应改变。过去信息不透明、监督手段有限,贪污、行政效率低下问题存在,而今微博上一张照片可以令“老虎”现形、“上班斗地主”曝光。参加成本的降低,公众监督的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发挥;同样在住房登记、银行存款数据等联动公开的倒逼下,官员也将选择廉洁自律。 4.公共治理新局面 图2:公共治理系统 公共治理的核心在于“多元主体,共同参与”,通过政府、企业、社会三个主体的协同和互动,围绕公共服务形成一个系统。在大数据的基础下,社会公众参与更加简单,通过移动客户端参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仅由政府人员进行管理的局面得以改变,政府为主体的行政转变为社会公众为主体,特别是发现问题、督促监督的职能赋予每一个公民,使得共建共治成为一种可能。过去出现问题、发生矛盾后,长辈了解之后就会出来进行调解;在大数据的应用下下,你发现路灯出现故障,你用手机拍下照片定位地点并发送到城市管理平台,便会有工作人员负责查看并进行维修,还会对你表示感谢。公众参与公共治理门槛的降低,参与成本更小,公共事务的治理可以吸引更多的人参与。 大数据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便利,有着同样愿景的人集结成本大大降低,集结之后便是志愿组织的形成和专业化技能培训。同样志愿服务的盲目性得以大大降低,向精准服务迈近一步。如在4.25尼泊尔地震中,在大量社交平台、卫星资料等数据云计算下,何种资源、何种人才最为必需得以明确,盲目的志愿者涌入和资源浪费情况有所减弱。 社会治理模式下,“政府之所长,即筹集各种资源,通过民主政治程序,设定社会需要的目标。与此同时利用私人部门之所长,组织商品劳务的生产。第三部门选定特定的群体为其服务对象。”在这个系统中,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把公共服务的外包给企业,通过企业专业化的提供服务,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第三部门为自身使命而行动;政府得以从具体服务的提供中脱身,进行宏观调控和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法].卢梭 著 李平沤 译.社会契约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37-48 [3][英] 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思·库克耶 著盛杨燕,周涛译.大数据时代[M].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2013.3.14 [5]徐继华、冯启娜、陈贞汝.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