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信贷支持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问题研究
彭程 江西农业大学 摘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推进我国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绿色信贷促进了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的环境绩效。但在实践中却存在着绿色创新激励政策缺乏、绿色创新认证困难、企业绿色创新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政府应当建立健全企业环境信息披露体系、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丰富绿色创新激励政策,进一步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加快中国经济的绿色转型。 关键词:绿色信贷;绿色技术创新;环境信息披露 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问题不仅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党章,突出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提出“十四五”期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建设生态文明祖国、推动绿色经济发展已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必要途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绿色金融”是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路径。绿色信贷要求金融机构防范信贷业务活动中的环境风险,建立环境风险评价体系,完善信贷制度和流程管理。绿色信贷是一种市场手段,它通过金融市场将资金从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流向环境友好型行业和绿色创新项目上,阻碍了重污染企业的发展,促进企业向绿色可持续方向转型。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为了减少面临融资约束的可能性,企业有极大的动力进行环保投资,控制自身污染物的排放,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以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 一、绿色信贷概述 2007年7月12日,原国家环保总局、中国人民银行和中国银监会联合颁发《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我国就此提出绿色信贷理念。绿色信贷将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理念融入金融资源配置,是国家加强环境保护、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方式和有效途径。2012年《绿色信贷指引》的出台,表明了政府通过金融手段改善环境、节能减排的决心,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经济向绿色可持续转型。《指引》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继续推进绿色信贷、优化信贷结构、承担社会责任,树立节约、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发挥资源配置的重要作用,建立可持续发展模式。我国绿色信贷政策要求相关金融机构根据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绿色信贷的重点支持方向和重点领域,实行有差别、动态的授信政策,实施风险敞口管理制度;加强尽职调查,对客户的环境风险做出评估,不对环境和社会责任表现不合规的客户授信;加强各环节信贷拨付管理,对出现重大风险隐患的客户中止信贷拨付;加强贷后管理,密切关注客户经营状况,建立健全风险处置措施和追责制度。 绿色信贷作为政府环境保护政策的一种,从市场层面影响着资金的配置,将资金从高污染行业引导进入绿色环保行业,促进绿色环保企业成长的同时倒逼重污染行业企业向绿色可持续转型[1]。 二、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概述 绿色技术创新是对能够节能减排、环境友好的技术创新的总称,是企业积极承担环境责任的具体表现。绿色技术创新有鲜明的环境特色,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能提高环境绩效,加快绿色转型,有利于构建绿色产业结构,实现供给侧改革。但从短期来看,企业绿色创新需要很大的初始资本投入和人才投入,而且回报周期长、见效慢,可能会减缓企业的规模扩张,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长期来看,绿色技术创新会让企业的环境绩效显著提高,企业的能树立起环境友好型的企业形象,这对增加企业的商誉,提高社会知名度有重要好处。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需要结合企业自身和外部政策等因素综合考虑,于传统技术创新相比,投入于绿色技术创新无疑更符合新时代中国的国情,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更能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2]。 三、绿色信贷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一)保证企业融资结构合理 中小企业的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一直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发展,绿色信贷的实施能有效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在绿色信贷实施前,中小型企业容易受到信贷歧视,可获取的债权融资较少,融资途径主要靠股权融资。在绿色信贷政策实施后,环境友好型中小企业能获得更多的信贷资源,改善企业的融资结构[3]。 (二)促进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 绿色信贷政策从企业的融资端影响着企业的行为,企业的融资能力会显著影响企业的投资行为。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让金融机构在授信时将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纳入考虑范围,根据不同融资项目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实施有差别的信贷,该政策的实施倒逼重污染企业开展绿色项目、进行技术绿色升级、重视节能减排。为了获取更多的融资,削弱自身收到的信贷歧视,企业会加大自身的绿色生产投资、开展绿色项目投资、实施可持续生产经营战略,增加环境绩效。金融机构拥有着绝大多数的社会金融资产,是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主体,对于引导企业进行绿色转型和绿色创新有重要作用。企业需要向金融机构详实报告融资用途对环境的影响,降低环境风险。只有金融机构和企业双方诚信合作,才能让绿色信贷政策发挥到实处,真正地改善环境。 (三)促进企业重视环境绩效 绿色信贷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环境友好型企业提供更多的信贷资源,限制对高污染高排放企业授信,能够促进企业重视环境绩效。该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为了遏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发展,而是希望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能够积极地进行绿色技术升级,实施可持续发展公司战略,承担环境责任,减少污染排放。只有企业降低自身的环境风险,保证生产经营的可持续发展,积极进行绿色投资,才能获取更多的信贷资源,提升融资能力。 四、绿色信贷与企业绿色技术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没有积极承担环境责任 在实际的企业日常活动中,企业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往往不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不愿意承担环境责任。绿色技术升级、污染治理、节能设备更新无一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更多的人才,这无疑极大地增重了企业的支出,但回报和收益可能要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能获得,所以企业没有积极承担环境责任、进行绿色生产投资的意愿。即使有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大型企业因其融资渠道众多、融资能力很强,受绿色信贷影响而去开展绿色项目的意愿并不会增强。而处在成长期的企业需要将资金用于生产经营以扩大规模,受绿色信贷影响而去开展绿色项目的意愿也不会增强[4]。 (二)金融机构没有认真落实政策 金融机构是实施绿色信贷政策的主体,需要积极主动地承担环境责任,树立良好的金融机构形象。只有金融机构认真执行,政策才会造福社会。但是在金融机构的实际活动中,他们是否会严格按照政策的要求去落实需要打一个问号。从金融机构本身来说,盈利是最重要的目标,金融机构在授信的过程中最看重的是企业能否及时还本付息,对于信用好、业绩好的企业,金融机构就愿意给其授信。因此,即使是高污染高排放的企业,只要业绩好、信用好,金融机构就会愿意授予贷款,绿色信贷政策并未得到真正的落实,通过绿色信贷促使高污染高排放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目标也难以达成。从政策本身来说,绿色信贷政策较为模糊,对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的界定不够清楚,主要还是靠金融机构自行界定授信项目的环境风险,这就会导致各银行对绿色信贷政策落实程度的不一致,出现为了争取客户而忽视绿色信贷政策的情况。从监管部门来说,不同地区对于当地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肯定是不一致的,再加上绿色信贷政策较为模糊的界定,全国各地很难以一根准绳去进行监管。 (三)绿色技术创新存在风险 根据经典财务管理理论,大部分企业都将提高利润作为企业的短期目标。因此,需要大量资金和人才投入的绿色技术创新于企业的短期目标相违背,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意愿不强,而且绿色技术创新的盈利性也存在较大的风险。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企业的一个决策失误很可能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为了避免经营风险,企业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到生产经营中,进行扩张,形成规模优势。绿色技术创新从短期来看无疑加重了企业面临的风险,如果后续绿色技术创新带来的绿色项目盈利不足以弥补支出,更会将企业拖进破产的边缘,因此,企业在面对绿色技术创新这种风险极大的项目时,往往保持观望态度,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5]。 (四)绿色创新项目认证存在困难 在技术创新高速发展的浪潮下,有关机构对企业绿色创新项目的认定愈发困难。更有一部分企业靠着投机取巧编造绿色创新项目骗取绿色信贷,这一“洗绿”操作严重扰乱市场,导致真正想为环境做贡献的企业未能获得足够的融资。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一部分是因为政府未发布绿色技术目录,导致“洗绿”事件频频发生。另一部分原因是政府和相关机构缺乏人才和有效的认证方法,我国对绿色信贷这一概念的提出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较晚,对于懂环境治理和经济金融的复合型人才的缺口仍然较大,导致绿色创新项目的认证存在困难,加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对企业和投资者都带来不利的影响。 (五)缺乏有效信贷激励政策 绿色信贷政策以抑制高污染高排放企业的融资能力为主,缺乏相应的激励政策[6]。目前绿色信贷政策的财税优惠和绿色补贴的力度都不够大,也并没有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进行合理的支持,导致企业开展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不够强烈。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并且伴随着极高的研发风险,在没有有效的激励政策下,企业往往会拖延绿色技术创新项目。另外,企业的创新意识普遍不够强,我国技术创新的起步比发达国家晚,因此更需要激励企业的自主创新,实现21世纪中叶成为制造业强国的伟大愿景。 五、绿色信贷视角下绿色技术创新对策建议 (一)加快建设环境信息共享平台 绿色信贷本质上是金融机构基于企业的环境风险实行有差别的授信政策,而企业环境信息是衡量企业环境风险的基础,加快建设环境信息共享平台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成本、有利于绿色信贷政策更好地实施。一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的规定并建立统一的标准要求企业更加详细和更加规范地披露环境信息,只有企业真实、充分地披露环境信息,才能合理、详细地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评估,才能减少“洗绿”事件,提升金融机构的授信效率。另一方面,金融机构应当联合第三方机构建立环境信息共享平台,由第三方独立机构收集整理企业环境信息,根据现代数字技术和需要对环境信息进行加工和提炼,定量评估各企业的环境风险并打分,对环境分数低的企业限制授信,对环境分数高的企业放宽授信。另外,还需要对企业的绿色创新项目进行评估、认证,建立统一的绿色创新评价体系,为金融机构的授信奠定基础。监管机构应当全程对环境信息平台建设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平台建设流程的合法合规性。 (二)推动政府丰富绿色激励政策 我国绿色信贷政策的提出相对其他发达国家较晚,目前的政策主要以强制性的手段规范企业的绿色经营,但缺乏相应的激励手段。政策的出台不是为了让重污染企业缩小规模或破产,而是为了以市场手段倒逼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积极承担环境责任,改善生态。为调动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政府需要积极推动绿色激励政策,加速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和绿色技术转型。首先,政府应当持续加大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补助,给积极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的企业充分的优惠。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只有对企业提供适当的绿色补贴,企业才会积极地进行绿色技术创新,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生态才能和谐长存;其次,政府应当加大对绿色企业的财税优惠,让绿色企业更快更好地成长,加快环境治理;最后,政府可以建设绿色创新产业园,并加大对人才的补贴。绿色创新产业园可以吸引世界各地的优秀公司和优秀人才,让更多地绿色技术在产业园孵化,既增加了当地的就业,又能合力推进绿色技术创新的发展。各地绿色创新产业园的建立,降低了绿色技术交流的成本,有利于共同推进企业绿色技术创新。 (三)推动政府完善绿色信贷政策 绿色信贷政策的出台能够将信贷资源从重污染行业引导流向非重污染行业,促进经济的绿色转型,但目前绿色信贷政策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优化以实现政策制定之初的目标。绿色信贷政策要求金融机构在授信时考虑信贷项目的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但并未对环境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细致的界定和详细的描述,这导致不同的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的界定标准不同,另外,由于相关人才的缺口较大,监管部门也难以对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的检查。政府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绿色信贷政策进行完善:首先是法律法规方面,政府应更加详细地界定绿色项目和环境风险,让金融机构能更加清晰地明白自身的责任。政府还需要更加详细地规范金融机构的授信流程。在实际中,很多金融机构常常会忽视企业的环境信息,未能切实低执行绿色信贷,政府只有对授信流程进行更加严格和细致的规定,才能规范金融机构的行为,保证社会资源向环境友好型企业倾斜,促进企业的绿色技术创新;其次是监管方面,政府应当完善绿色信贷政策,进一步加明确监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强化对金融机构的监管,保证绿色信贷政策作用于实处,坚决防范企业的“洗绿”事件。还需要建立健全关于绿色信贷政策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对各地政府的执法流程、组织管理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规范各地区对政策的执行。 六、总结 在中国高质量发展绿色信贷政策是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但在实践中,绿色创新激励程度低、绿色创新认证难等问题急需解决。因此,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协调金融机构和企业的相关利益,鼓励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经济向绿色经济转型。 参考文献: [1]汪炜,戴雁南,乔桂明.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竞争力影响研究——基于区域性商业银行的准自然实验[J].财经问题研究,2021(08):62-71. [2]李戎,刘璐茜.绿色金融与企业绿色创新[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74(06):126-140. [3]王康仕,孙旭然,王凤荣.绿色金融发展、债务期限结构与绿色企业投资[J].金融论坛,2019,24(07):9-19. [4]苏冬蔚,连莉莉.绿色信贷是否影响重污染企业的投融资行为?[J].金融研究,2018(12):123-137. [5]覃予,王翼虹.环境规制、融资约束与重污染企业绿色化投资路径选择[J].财经论丛,2020(10):75-84. [6]陈幸幸,史亚雅,宋献中.绿色信贷约束、商业信用与企业环境治理[J].国际金融研究,2019(12):1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