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
李超芸 杜爽 凤欣 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的放缓,影子银行的信贷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信贷危机渐渐浮出水面,其中以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最为明显。据消息称,2014年上半年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再创新高。本文通过对现银行业不良贷款率现状的分析,探讨可能出现的后果并提出若干解决不良贷款的建议。 关键词:不良贷款 信贷危机 金融资产管理 资产重组 一、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历史及现状 银行行业历来被认为是营业能力较强、工资较高的行业。根据2014年8月发布的关于银行报表的最新数据,我们看到:中国工商银行以1438.8亿元的骄人成绩高居榜首,净利润增长率为7.05%;中国建设银行紧随其后,净利润为1309.7亿元,而净利润增长率也达到了9.15%。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分别位于第三、第四和第五,净利润分别为1040.7亿元、934.1亿元、369.0亿元。尽管这些银行取得了较多的净利润,随之而来也爆发了一些问题:我国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达到新高,银行的不良贷款数量还是处于较高的危险水平。 银行的不良贷款,顾名思义,就是指银行贷给企业或个人的,但企业或个人逾期很长时间还款或者根本无力偿还,导致银行长期回收不了资金的贷款。在银行的发展过程中,较高的不良贷款率一直亟待解决。我国银行业曾发生过两次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剥离情况,均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对口接收不良贷款。 银行业经过两次不良贷款的剥离,在银行贷款业务方面的处理也日渐谨慎。但是,2008年爆发的震荡全球经济的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面对着更加严峻的考验。为了应对经济增长的需要,中央银行向市场投入4万亿的流动性以拉动投资。大量的流动性注入市场对经济发展确实有明显的作用,但是,它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最为迅速的信贷扩张,其中大量的资金流向了偿还能力不确定的借款者。 去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率再创新高,以五大国有银行为例,截止至2014年上半年,中国工商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为1057.41亿,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的不良贷款总额分别为956.68亿元、947.73亿元、858.60亿元和387.50亿元。中国各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处于自2011年三月以来的最高水平,平均水平约为1.08%。尽管这个数据看起来不高,但是对各个银行的冲击不小,其中以中国农业银行的冲击最大,较高的不良贷款率直接拉低了农行的利润增长率。
二、不良贷款过高可能产生的后果: (1)爆发信贷危机 金融机构如银行在进行贷款质量评估时,将贷款按照风险等级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五大类,不良贷款即指后三者。不良贷款率是衡量金融机构信贷资产安全程度的重要指标,巴塞尔协议对不良贷款率的要求越来越严。如果不良贷款率较高,说明金融机构回收资金的风险较大,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也较大;反之,不良贷款率较低,说明金融机构回收资金的风险较小,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也较小。2014年上半年,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资产率创了新高,对整个银行业的冲击不小。过高的不良贷款率可能造成投资者对金融行业的恐慌,使得大量的资金逃出金融行业;与此同时,银行在对贷款质量评估的要求也会更加严格,导致急需资金的筹资者无法从正常渠道(银行)获得借款,转而面向收取较高利息的机构如地下钱庄等,然而,较高的贷款利息也就意味着还款的压力增加,而造成借款坏账的可能性也增加,导致不良贷款率不断提高,从而爆发信贷危机。 (2)降低经济增长速度,阻滞经济增长 较高的不良贷款率对经济发展造成下行的压力。其中对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有着不同程度的的危害。而金融业中又以银行业为主要代表。根据去年16大上市银行发布的半年报显示,五大行中的建设银行,交通银行和工商银行的净利润增速回归至个位数,分别为5.59%、9.15%、7.05%,较前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降。由于银行的主要利润是来源于存贷差,随着新一轮的不良贷款率的提高,银行在审慎贷款者的信用问题更加严格,因此在银行的贷款数额可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业利润的下降。其次,是对实体经济的影响。银行的贷款程序更加复杂,要求更加严格,这对筹资者来说无疑不是个噩耗。直接来说,企业增加了贷款的成本,不利于自身的发展。一旦企业的资金链条中断,企业可能面临着破产的危险。以2008年的金融危机为例,沿海地区的许多民营企业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纷纷倒闭,形成了一股倒闭狂潮,对我国的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冲击。因此,更加严格的贷款程序也许会加速经济的下行。 (3)产生国家信用危机,导致资本外逃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网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国际收支有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其中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较前一季度略有减少;直接投资净流入的数额达到最大值并有所回落,但外国对华直接投资和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净额均环比有所下降;证券投资顺差环比小额回落,境外对华证券投资净流入额环比也出现下降,中国对外证券投资持续出现资金回流的现象。从上述可以看出,外国对华投资的信心出现了明显的动摇。由于2014年年初出现的首例证券违约现象,许多外国企业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前景不是很看好,并且中国影子银行的规模日渐扩大且监管制度并没有非常完善,外商外华投资下降程度较为明显。资本外逃对经济的许多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是税收方面的影响,资本的外逃将会导致政府财政收入的减少,而政府的财政收入对于经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就业方面的影响。资本的外逃会造成一定就业岗位的流失,在2008年美国爆发金融危机之时,广大投资者对美国信心降低,资本大量外逃,造成了美国居高不下的失业率。最后,资本外逃对汇率也有一定的影响。投资者对中国的信心下降,选择抛售人民币,持有其他外币,从而导致人民币的不断贬值。 三、解决不良贷款率的方式 (1)剥离银行的不良贷款,由专门的金融机构管理 正如中国银行业的做法,将银行业的不良贷款从银行账上剥离出去,由专门的金融机构进行管理。中国银行业在经历了两次不良贷款剥离后,步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中国国有银行的不良贷款一般由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来处理。商业银行与资产管理公司之间是一个双赢的关系,通过剥离不良贷款,银行的资产结构改善,同时,资产管理公司也获得了发展的契机。 (2)严格贷款者信用评估,提高信贷员专业素质 严格贷款者的信用评级是防止不良贷款率升高的根本途径。银行的管理人员应该对市场形势有着正确的判断,了解何时应该扩张信用,何时应该紧缩信用,充分适应市场的变化。信贷人员应该具备专业的从业素质,对贷款者的信用、经济状况进行严格的审核,杜绝“违规放贷”、“人情放贷”等现象,对贷款进行科学决策和有效管理。同时,银行管理人员还应注意贷款结构合理性的问题。管理人员要注意贷款组合结构性的平衡,不能使贷款过度集中于某一企业或某一行业,从而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当然,贷款期限也是一个必须考虑的问题,贷款的期限不宜过长,期限越长的贷款出现坏账的可能性也越大,形成不良贷款的风险也就越高。 (3)出售不良贷款 出售不良贷款是指将各种不良贷款通过金融市场转让给其他投资者。具体方式包括公开招标、竞价、拍卖等。出售不良贷款的优点是使银行直接剥离出账面上的不良贷款,并且快速回笼资金,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资金的风险。然而,此种方式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其交易成本较高。出售不良贷款需要一个较发达的投资者市场,对信息也需要较高、准确的披露;同时,交易的透明度要求高,才能使得投资者能够清晰地了解不良贷款的情况,而这是我国金融市场现在所不具备的。 (4)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是另一种解决银行不良贷款的方法。近年来,我国许多国有企业在进行不良贷款处理时,会先重组公司的资产和负债,改变资产负债结构和规模,从而为企业构建一个良好的财务基础和营业基础。通过该方式处理不良贷款,可以减少不良贷款的损失,提高企业的经营绩效。然而,这种方法要求银行拥有经验丰富的从事资产重组的专业人员,技术要求也相对较高,同时还需要较完善的法律体系来支撑。 四、总结: 尽管我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问题不是十分严峻,还不足以到爆发信贷危机的程度,但是,银行业不良贷款率达到新高这一现象足以给我们的金融业一个警示:要严格把关贷款质量和贷款者的信用评级,更加谨慎地处理不良贷款,通过剥离、出售、资产重组等途径,将银行的贷款风险降到最低,从而营造一个发展健康、运营稳定的银行体系。 参考文献: [1]胡玉玲. 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现状及治理对策[J]. 特区经济. 2011(09) [2]赵洪丹,丁志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状况、原因与治理:2003—2008[J].沈阳大学学报. 2010(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