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金融视线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金融视线 >

农业信贷配置:理论脉络、中国经验与未来展望

2015-02-25 23:2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赵楠    北京师范大学

李江华  中国农业银行

摘要:论文对农业信贷配置的理论发展路径与实证研究成果进行归纳、分析与评述,并依据中国经验事实提出待拓展的研究空间。农业信贷配置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最初的“资金投入总量观”,发展到“资金投入供求失衡观”,直至“农业信贷配置绩效观”的三观之变。未来的研究空间体现在进一步区分农业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建立多层次空间的研究视角,运用更前沿的测算技术测度地区农业信贷配置效率,并对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的区域聚集特征、收敛性、影响因素进行拓展性研究。

关键词:农业信贷;资源配置;效率测度;资金循环;地区差异

一、引言

资本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素之一,资金积累与资本形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更是如此(Nurkes1953Koester2001Conning and Udry2005)。特别是针对正处于经济转型阶段的国家,在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村劳动人口外流严重的情况下,资金要素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水平、推动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更为关键。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之间的重要媒介是农业信贷,良性运转的农业信贷系统将资金最终配置到农业实体经济领域中资金边际生产率最高的环节,推动农产品的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倘若没有充足的农业信贷资金,或者农业信贷资金未得到有效配置,也就谈不上农村金融发展,就没有支持农业经济的作用力,农业经济和农村金融均会陷入持续的不良循环状态。因此,积极发展农村金融,优化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对于解决中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

二、农业信贷配置理论的“三观之变”

对农业信贷配置的相关理论研究,起始于上世纪5060年代对信贷资金投入农村领域的关注,不少学者曾提出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投入的朴素观点。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发展,人们发现加大资金投入,并不必然带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考虑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更需要考虑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绩效问题,也即农业信贷资金投入,是否真正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在这种背景下,农业信贷配置理论经历了从最初的“资金投入总量观”,发展到“资金投入供求失衡观”,直至“农业信贷配置绩效观”的三观之变。

(一)朴素的“资金投入总量观”

早在20世纪5060年代,国外理论界对农业信贷资金投入的问题就已相当关注。这一时期主要论证外部资金投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意义,并提出政府应增加对农村资金投入的政策建议。

最早提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型的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1954),此后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汉(Rains and Fei1961)对刘易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进行补充,形成了刘易斯-拉尼斯-费模型,提出通过将有限的资金在工业和农业部门进行合理配置,使二者协调发展,从而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西奥多•舒尔茨(Theodore Schultz1964)则强调要利用政府和非营利企业来增加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从外部打破传统农业的低水平均衡,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从而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Harris and Todaro1970)指出,发展中国家政府应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农村经济的力度,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二)基于金融压抑视角的“资金投入供求失衡观”

随着农村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意识到,增加农业信贷资金总量仅仅是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一个环节,而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与需求方在数量、时域、资金投入领域等环节的失衡或不匹配,同样是影响农业信贷配置的重要原因

在农业信贷资金供给方面,Gonzalez Vega1984)、Braverman et al.1986)指出在亚洲、拉丁美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农业信贷被少数农场主或富有农民所占据,贫困农户较难获得信贷资金。Boucher et al.2006)的调查表明,在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和秘鲁农村地区,40%的农业生产人口在争取信贷时受到限制;Sarris et al.2004)的研究则表明在中欧和东欧等国,金融压抑(financial depression)是妨碍农业经济增长和农产量扩张的主要障碍。

在农业信贷资金需求方面,Sarmistha Pal2002)指出,农村金融市场存在正规信贷和非正规信贷,部分农户可以寻找到比正规信贷价格更为低廉的非正规信贷的资金,因此,对正规信贷的需求不足。Chaves et al.2001)以及Adams and Nehman1979)等人的研究也得出类似的结论。

在农业信贷供需双方的联合研究方面,世界银行(World Bank2005)通过分析金融机构、农户和农村企业各自的特征和行为来寻找农村地区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原因。从供给方看,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有效的抵押品和稳定的还款来源,因此银行缺乏对其发放贷款的激励;从需求方看,由于农户和农村企业缺乏土地和产权保护,难以承受高利率等原因,他们自身也对正规信贷产生了“自我排斥”的想法。

(三)“农业信贷配置绩效观”

对农业信贷配置的研究,最终落脚点在于信贷资金配置的绩效,看其是否能提高信贷资金的边际生产力,是否能促进农业经济的良性增长,这是近年来农业金融领域研究的热点。国外学者对政府主导型农业信贷的绩效问题曾经出现过两个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观点认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资金投入及设立农村金融机构有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Qureshi et al.1996)通过对巴基斯坦农业信贷的研究,认为农业信贷对巴基斯坦农户的生存与发展有正面影响,政府应向小农户、农村的非农部门以及妇女提供信贷。Malik and Nazli1999)对1985-1990年间巴基斯坦农村贫困和信贷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更高效运作的农村信贷市场,能够在巴基斯坦农村产生更好的福利收入,从而引致更高的投资和有效消费,从而显著的缓解贫困。Carter and Wiebe1990)证实了肯尼亚农场每亩利润与信贷配给间的正相关关系。Sial and Carter1995)研究了巴基斯坦的正规信贷对小农的影响,发现获得贷款的小农要比未获得贷款的小农多93%的产出和86%的净收入。Carter et al.1996)对巴拉圭农业的研究表明,农场主拥有土地所有权将对贷款和投资需求产生正面影响,而对大农场主而言效果尤为明显。Binswanger and Khandker1995)通过对印度农村地区的调查研究,认为农业贷款促进了农村非农就业的扩张,对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Burgess and Pande2003)对印度银行业发展历程的研究表明,农村金融中介机构的存在,对农村经济增长、社会福利增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另一方观点持反对意见,认为政府主导型农业信贷配置效率低下,不利于金融资源的市场化配置。这一观点的佐证又分为三个角度:一是认为政府主导行为容易导致信贷资金向少数人集中。如Hayami and Ruttan1985)的研究认为,政府的信贷补贴使得信贷资金向少数人集中,出现农村金融市场的“政治化”,导致放贷金融机构效率降低。二是认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没有显著作用。Belongia and Gilbert1990)发现由于借款者将美国联邦政府信贷资金用于更高回报的非农业项目,导致政府农业信贷项目对农业产出几乎没有影响。Kochar1997)利用印度1980年代初期的土地租赁数据对农户贷款的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信贷整体上无效。三是认为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容易造成地区间的不平衡,相关研究见Koester2000)、Jensen2000)以及Townsend2001)等,这些研究指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整体缺乏效率,政府主导型农业信贷可能加大农村金融风险。Rioja and Valev2004)、Jim2004)、Allanson2006)则从地区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政府主导型财政或金融支农政策由于不同地区经济条件的差异可能导致政策效果存在差别。Allanson2006)认为作为再分配工具的政府财政支农政策缺乏效率,易导致经济基础不同地区出现“横向不公平”的现象。Debdatta Pal1 and Arnab Kumar Laha2014)通过对印度600个农村家庭的调查发现,印度正规金融机构倾向于向拥有丰富资源的富裕农村家庭放贷,即使小部分贫困农户获得贷款,但其获得的贷款金额也仍远低于大农场主。

三、农业信贷配置的中国经验研究

国内学者在农业信贷领域的研究,起步稍晚于西方学者,因此直接跳过了“应加大资金总量投入”的认识阶段。在中国特有的小农经济、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供给机制以及地区差异明显的现实背景下,国内学者对农业信贷资金的供求均衡性、农业信贷配置的绩效分析以及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的地区比较等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

(一)中国农业信贷投入的供求均衡性研究

大部分研究认为中国农业信贷供求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存在供给不足的问题。如谢平(2001)、李世新等(2009)、谭露等(2009)、彭宇文(2009)、李诗源(2010)、施婵娟和张文棋(2012)等研究。

 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中国经验研究开始关注农业信贷供求矛盾的需求方。相关研究见马晓河和蓝海涛(2003)、王芳(2005)。但陈雨露(2010)则指出,农户的潜在信贷需求是真实有效的,不能轻易得出“大量农户的信贷需求是无效需求”的判断。

(二)中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绩效分析

与国外的研究类似,国内学者对政府主导的农业信贷配置绩效也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方观点认为,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代表性研究,见姚耀军和丕禅(2004)、杨栋和郭玉清(2007)、刘忠群等(2008)、王睿等(2009)、周一鹿(2010)、涂敏(2010)、崔姹等(2011)、张建军和许承明(2013)以及杨敏和伍艳(2014)。

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财政金融支农政策效率低下,正规金融机构农村贷款的投入未能有效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相关研究见白广玉和陈淼(2005)、温涛和王煜宇(2005)、朱喜和李子奈(2006)、姚耀军(2006)、韩扬和吴治民(2007)、王伟和田杰(2009)、王晨姝和徐海波(2009)、刘艳华和王家传(2009)、王彬(2011)等。

此外,部分学者也对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的政策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杜兴端、徐万刚(2011)检验了 1978-2009年间中国财政支农、金融支农与农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发现三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宋汉光(2012)对福建省的研究发现,该省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与财政支农资金相比,农业信贷对农业产出的贡献较小,农业信贷的宏观效率较低。

(三)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地区差异比较

基于地区视角的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研究多集中于对农业信贷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和对比分析。当前研究普遍认为受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存在地区差异。相关研究见吴华超和温涛(2008)、温涛和熊德平(2008)、黎翠梅(2009)、焦方义(2010)、徐建军(2011)、段小燕等(2014)等。

地区研究能够揭示农业信贷配置在时间、空间过程中的更多经验细节,为实证研究提供更多的样本量和自由度,因而代表了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地区农业信贷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地区视角有待拓展和细化,单独某个地区的研究较为常见,缺乏全面性的地区层面研究;第二,研究内容有待丰富,除农业信贷的配置效率测度研究外 ,还需开展地区农业信贷的绩效分析、影响因素分析、区域聚集特征分析等一系列后续研究;第三,研究工具和统计计量方法较为单一,有待进一步丰富。

四、未来展望

现有的中国农业信贷配置经验研究,从“量”的角度看,主要是研究农业信贷供给与需求的匹配程度;从“绩效”的角度看,主要是研究农业信贷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从“效率”的角度看,主要是对各地区的农业信贷配置效率进行测度和比较分析。这些研究视角均围绕农业信贷配置主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但当前研究也还存在一定局限性。本文认为,未来农业信贷配置研究应从概念界定、研究对象以及计量方法等环节进行适当改进,结合中国特有的区域差异与小农经济特征,将有助于得出更为客观的研究结论。具体而言,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研究还存在如下待拓展的空间:

1.农业信贷资金与财政支农资金有待于进一步严格区分。从现有文献看,部分学者未将财政与金融的支农资金进行区分,将两者笼统定义为农村资金投入,忽视了财政支农资金与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区别。财政支农资金的政策性目的更强,而金融信贷资金更多是商业性的资金运用,二者在资金来源背景、配置主体、对象、性质及作用等方面存在诸多区别,因此,如果不对二者进行区分,得出的研究结论可能有失偏颇。

2. 有待建立多层次“空间”的研究视角。如前述,地区研究有呈现经验细节多、样本量和自由度更丰富的优势,因而未来农业信贷配置研究仍将侧重于地区视角。但当前的地区层面研究,针对某个省份(市)或局部地区的研究较多,而从全国、区域、经济带、分省份多层次“空间”视角出发进行综合性研究的较少。不同层次“空间”的综合研究,能够最大程度避免由于研究地域过大或过小而导致的重要细节被忽视的问题,能够发掘不同地域共性特征或差异之处,有助于得出更为客观、全面的研究结论。

3. 实证研究方法和统计计量工具有待进一步丰富。以农业信贷配置效率测度为例,由于DEA(数据包络)技术是运用数学工具评价经济系统生产前沿面有效性的非参数方法,在测算效率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在农业信贷配置效率测度中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常规DEA估计量对于绝对效率水平的估计来说是有偏的、不一致的估计量(Simar and Wilson19982000),而在常规DEA技术上加以改进的Bootstrap-DEA技术具有较好的纠偏效能,能够提高研究的精度,代表了效率测度技术未来发展方向。

4.有必要对农业信贷配置效率的测算数据进行拓展性后续分析。现有文献在测算出效率值后,较少开展后续的研究分析,导致经验研究的信息量挖掘不充分,压缩了研究结论的政策空间和意义。未来应在如下领域进行深入拓展:农业信贷配置效率是否呈现出区域聚集特征?其动态运行趋势是否存在绝对或相对收敛?影响效率值的因素有哪些,各自影响力度又有何差异?

因此,为进一步拓展和改进农业信贷资金配置的研究内容和方法,需要从各地区的视角出发,着重研究农业信贷资金配置和效率的地区差异问题,运用更前沿的测算技术测度农业信贷配置效率,并对其区域聚集特征、收敛性、影响因素进行拓展性的研究,然后基于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陈雨露.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五个核心问题[J]. 中国金融, 2010(1): 87-89.

[2]杜兴端,徐万刚. 略论财政、金融支农对农业发展的影响[J]. 经济问题, 2011(5): 73-75.

[3]李世新,张耀谋,李力等. 我国当前民间借贷成因、问题与对策[J]. 区域金融研究,20095):33-36.

[4]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一个理论框架[J]. 金融研究, 2005(4): 89-98.

[5]王睿,蒲勇健与胡东. 资金投入对农民收入变动的影响及相关因素分析[J]. 经济科学, 2009(6): 28-39.

[6]温涛,王煜宇. 农业贷款、财政支农投入对农民收入增长有效性研究[J]. 财经问题研究,2005(2):78-83.

[7]段小燕,王静和彭伟. 我国农业资金配置的症结分析[J].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43):85-92

[8]杨敏,伍艳. 货币政策对我国农业信贷资金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8-44.

[9]宋汉光.农业信贷效率研究——以福建省为例[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10]张建军和许承明. 农业信贷与保险互联影响农户收入研究——基于苏鄂两省调研数据[J]. 财贸研究,201305):55-61

[11]Binswanger , H. P. , Khandker , S. R. The Impact of Formal Finance on The Rural Economy of India[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y , 1995(32):234 -262.

[12]D.W. Adams, G.I. Nehman. Borrowing Costs and the Demand for Rural Credit[J]. Journal of Development Studies.1979,15(2):165-f176.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