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模式及监管
——基于银行间市场的分析 郭晨 山东工商学院金融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中国银行同业市场二元风险交叉传导估测及风险缓释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4YJC790039);山东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项目:中国银行同业市场二元风险传导建模、风险测度与监管研究(项目编号:J14WF01) 摘要:在新一届政府“去杠杆化、结构性改革和避免大规模刺激计划”的经济政策背景下,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规模和模式发生了明显的变革,主要体现在商业银行正利用该市场,通过“影子银行”业务来面对愈加激烈的竞争环境和更加严格的监管政策。文章以商业银行影子银行业务为研究重点,阐述商业银行在银行间市场中的业务“创新”模式,发掘影子银行在银行间市场的发展规律,为商业银行监管提供借鉴。 关键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银行间市场 一、我国银行间市场交易情况 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各国监管部门以及国际监管机构都加强了本国银行业及跨区域银行监管合作的力度。新的法规仍然围绕银行监管的两大传统领域——资本充足率和流动性展开,并提出更高的要求。但从商业银行角度,这些监管恰恰成为其进行“创新”,绕道监管的激励。“创新”手段之一便是通过银行间市场发展“影子银行”业务,将受到多重监管的贷款业务转化成监管相对宽松的银行间市场业务。这直接导致了银行间市场交易异常活跃的局面。银行间市场是金融机构之间进行短期资金融通的市场。当前银行间市场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银行同业拆借市场,二是主要由票据市场、债券市场及相关衍生品市场组成的金融工具交易市场。从交易量上看,2010年商业银行的银行间市场交易量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波动,之后逐年放大。2014年底商业银行银行间市场资金融出额及融入额分别是2010年年底的2.48倍和2.74倍。从资金融通净额来看,商业银行一直是资金需求方,大量资金需要通过银行间市场向非银行金融机构吸纳。实际情况是2014年年底商业银行资金净融入额是2010年年底的3.16倍。 二、银行间市场的商业银行 “影子银行”业务模式 按照金融稳定理事会的定义,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这些信用中介发挥类似银行的作用,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监管。从目前我国影子银行发展规模来看,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更为突出。商业银行进行影子银行业务主要有两种渠道:商业银行理财及银行间市场。文章主要讨论后者的运作模式。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影子银行业务有直接购入和买入返售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两种模式。 (一)直接购买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 商业银行通过同业拆借资金购买其他商业银行、信托机构、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主要是理财产品、信托受益权或资产管理计划),可以将本行贷款转变为投资项目。具体运作模式为:委托银行首先选定贷款项目,但直接放贷会受到贷款投向、资本金以及流动性等各方面制约,因此委托行选择其他银行、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过桥”公司,通过购买其发行的各种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达到间接放款的目的。在此过程中,委托行在其他金融机构中的同业拆借资产增加,购买的金融资产并不计入贷款,而是转化为投资项目。各家银行的转移科目大致相同,主要是在“应收款项类投资”项下种类繁多的二级科目,如“受益权转让计划”、“资金信托及资产管理计划”、“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理财产品”等。从表1可以看出,与2010年相比,代表性商业银行2014年上半年通过应收款项类投资进行影子银行业务的数额大幅上升,2015年上半年又有明显增长。 表1 部分商业银行应收款项类投资情况(百万元)
数据来源:各家银行2010年、2014年及2015年半年报、年报。 (二)买入返售附有受益权的金融资产 1.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 最先开始进行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是兴业银行。2010年该行买入返售金融资产达14亿元。银行大规模进行信托受益权买入返售是2012年下半年。2013年3月底,银监会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8号文”),对银行理财的表外影子银行进行规范。很快买入返售信托受益权的规模大幅上涨。2013年中期出现的“钱荒”事件以及2014年年底央行及银监会对银行间市场的一系列监管,使该业务逐渐被其他业务模式取代(如图1所示)。运作模式为:委托银行有一贷款项目,但因贷款资金紧张或受贷款投向等方面的监管限制,无法直接进行投资。为了维护客户关系,首先委托行委托信托公司成立信托受益权并对其进行担保,同时由“过桥”银行认购。由于该受益权是长期投资,对过桥银行来说会占用资金,因此该银行通过与其他银行进行短期回购交易将资金进行回笼。在回购到期时,交易双方在进行结算的同时,过桥行会寻找下家银行接盘。如此反复进行,直至受益权到期。过桥行在此过程中收取过桥费。 2.买入返售票据 买入返售票据在很多商业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中占重要地位。从图1中可以看出该业务起始于2010年,2015年上半年上市商业银行交易总量为29621亿元,是2009年全年的3倍。当银行签署承兑汇票时,该业务属于表外业务,并不计入贷款规模。但是当持票人在票据到期前向银行办理贴现,就要计入贷款,并接受各项监管。为规避监管,银行采用“卖断+买入返售”的做法,即委托银行将银行承兑汇票卖断给过桥银行。由于该交易会占用过桥银行的资金,因此两家银行会进行附带买断条款的票据回购交易,即委托行先将已卖出的票据进行买入返售,将贷款进行转化。票据快到期时,两家银行在办理回购结算的同时,委托行对其进行买断。 三、银行间市场“影子银行”业务风险及效率分析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影子银行业务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贷款项目的表内挪移,将本来受到各种监管的贷款转化为较少受到监管,甚至不受监管的其他资产科目。这一过程虽然提高了商业银行资金使用效率,但却增加了金融系统的风险,降低了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同时存在严重的“货币空转”问题。 (一) 增加银行系统流动性风险 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影子银行业务的后果之一是会增加整个系统的流动性不足。银行间市场业务一般来说是短期交易,而影子银行业务没有二级市场,因此存在将筹措的短期资金投资于缺乏流动性的长期金融工具的现象。严重的“期限错配”问题需要银行在流动性负债到期前不断地募集资金支持长期项目。从表面上看似乎增加了资金的流动,但却导致整个系统对短期资金的饥渴,增加了流动性风险。同时,大量短期资金在金融体系内频繁循环,使同业之间相互牵扯密切,一个环节生变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加剧风险的积累和演化。比如2013年6月发生在银行间市场的“钱荒”事件,即为流动性风险过度积聚的结果。2013年5月底,由于季节性流动性冲击,银行体系出现流动性紧张,隔夜拆借利率从以往的2%-3%涨至4%。而在6月,央行表明了从紧的货币政策,同时发行央票回收流动性,致使银行隔夜拆借利率最高达到13.44%,隔夜回购利率高达30%。 (二) 增加银行系统信用风险 商业银行是高杠杆经营行业,负债对所有者权益的比重高达十几倍。鉴于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各个国家的监管机构都认定商业银行是高危行业,并对各项风险进行监管,而监管的重中之重即为信用风险。巴塞尔委员会自1988年起即开始对商业银行资本金以及资产风险权重的计算标准不断进行修正,使资本充足率监管成为商业银行监管国际标准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较高的资本充足率能够吸纳投资失败对银行产生的负面影响,但如果通过某些手段,使本应计提100%风险权重的资产,转化成计提较低风险权重,甚至不计提风险权重的资产,那么对各家商业银行来说不仅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风险投资,信用风险敞口也会被大大低估,同时增加整个系统的脆弱性。这也是商业银行通过银行间市场进行影子银行业务的目的和后果之一。 (三)“货币空转”降低资金使用效率 货币空转是指货币在循环过程中脱离实体经济,在金融机构之间不停打转的现象,本质上体现了资金运用低效以及金融机构对流动性的滥用。银行间市场中影子银行业务“期限错配”的特点,导致了频繁的短期资金借贷支持长期投资,从银行资产负债表中表现为银行间市场交易量暴涨,这在中小商业银行中表现尤为明显。很多城市商业银行也将其作为资产扩充的手段。比如苏州银行2009年银行间市场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为8%,2013年年底则高达30.8%,相应的资产规模增加了近5倍。北部湾银行2009年银行间市场资产占比22.4%,2012年达到39.4%,直到2013年才恢复正常水平,但此时资产规模已经是2009年的4.5倍。 四、结论及监管建议 当前商业银行大量进行影子银行业务交易已经成为常态。商业银行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质上与银行传统业务没有区别,而在具体经营操作上却出现了众多新的手法,以达到规避监管的目的。从2010年影子银行业务逐年递增开始,银监会相继下发很多文件对其进行调控和监管,但从上文数据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监管效果比较局限。鉴于此,一个有效的手段是加快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使具有较差流动性资产转化成可流动的资本市场证券。这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非金融机构参与者达到分散风险的目的,还能为广大投资者提供新的投资工具。从影子银行业务中表现出的银信合作、银证合作和银保合作的模式来看,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和保险公司依然是银行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在交易过程中,银行系统承担了大部分风险。因此要求与银行存在影子银行业务往来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根据资产质量计提资本金也是减少风险积累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白雪,牛峰.金融业务创新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J].西南金融,2014(9) [2]方彦.银行间隔夜质押式回购市场流动性测度分析[J].上海金融,2012(5) [3]谷伟.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扩散模型及实证[J].统计与决策,2013(23) [4]黄维,朱俊杰,徐麟.银行间市场交易系统的信用风险模块设计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4) [5]张晓玫,戈琳.货币空转与银行间市场流动性——基于我国“钱荒”事件研究[J].财经科学,2013(12) [6]中国人民银行杠杆率研究课题组.中国经济杠杆率水平评估及潜在风险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