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结构优化研究
陈捷 杭州银行 摘要:本文在分析存款余额和存款平均成本率的基础上,提出银行为了优化存款结构应细分客户市场、注重产品创新、开展“O2O”等策略。 关键词:存款余额、存款平均成本率、结构优化 一、引言 作为传统商业银行的主营业务之一的存款,其利息支出占据了银行支出的重要一部分。银行存款结构合理与否以及存款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效益的健康与否。因此,对于大多数的银行来说优化存款结构成为改善银行经营效益的不二选择。近些年来,随着利率的市场化,外加互联网金融的冲击导致很多银行的存款份额在不断减少,这一点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上体现的尤为明显,很多互联网金融产品的活期利率远高于银行活期市场利率而且使用起来更为方便,从而导致了银行存款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银行存款的结构变化进一步导致银行在贷款上也将发生明显变化。本篇文章主要从银行存款结构的现状出发,分析现状,找出目前结构变化导致的可能变化,在文章的最后,我们针对于银行存款现状导致的后果我们针对性地提出对于银行存款结构的优化举措。 二、 银行存款结构的现状 (一) 存款余额 国有银行的个人存款比例远高于地方商业银行个人存款比例,但是企业存款比例要小于地方商业银行。存在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国有银行的营业网点覆盖远比地方商业银行广,因为是国家绝对控股,拥有良好的群众用户信用基础,这是个人存款比例较大的关键原因。二、地方商业银行一般在本地拥有良好的企业合作基础,且其成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和广大的中小企业进行广泛有效的合作,因为是商业银行较国有银行来说拥有相对灵活的市场利率,这是吸引企业存款的主要原因。 很多银行,个人存款余额与企业存款余额两级分化较为严重。其中南京银行企业存款余额比例要比个人存款余额比例高出近70%;而两者比例最小的为工商银行,仅为5%左右。个人存款与企业存款的比例应当保持在合理的水平,如果结构差别过大很可能导致存款的不稳定性。给银行的风险大大增加。 表1 上市银行2014年存款余额(合并报表,本外币,亿元)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上市银行2014年个人+企业定期存款余额的平均比例维持在50%左右,同时根据我们数据可以看到仍有5家银行的定期存款余额的比例不足50%,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国有银行的活期存款比例均在45%以上,而多数的上市股份制、城商行的活期存款比例均在40%以下,只有招商银行、北京银行、兴业银行较高。由此可见大多数的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比例在不断降低,活期存款流失严重。 一般对于银行来说,很多人认为定期存款的比例越高,存款时间越长那么银行可以利用的金额就会越大,定期存款稳定性高对于银行的经营发展会越来越好。相反活期存款,因为可以随时支取所以稳定性较差,不利于银行的发展。但在实际情况当中,并非是定期存款的比例越高越好,因为定期存款需要支付的利息要远高于不定期存款,在理想的情况下只有定期存款与不定期存款的比例达到一个合理的空间,那么对于银行的稳定性以及盈利性才是最好的。 在个人存款当中,人们更偏向于定期存款,平均比例高达57.43%;在公司存款当中我们发现公司更偏向于活期存款,平均水平保持在51.24%。个人与公司对于定期和活期的偏好是不完全相同的,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的原因在于企业的日常支出更为庞大,需要更为灵活的存款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更好地面对日常经营当中的风险。其次我们发现在国有银行和地方商业银行之间,地方商业银行的个人定期存款比例更为庞大,可能的原因除了服务品质以外更主要的在于地方商业银行较高的存款利率。而在国有银行当中无论是公司存款还是个人存款,两者的比例都保持在一个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 (二)存款平均成本率 从表2中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在个人存款当中,各大银行的定期存款成本显著高于活期存款,不可否认较高的定期存款利率为银行争取到了长期存款用户,为银行的资金储备做好了先足的条件;但是从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定期与活期的成本差异过大,平安银行成本率相差3.31%,中信银行3.13%,宁波银行3.10%···民生银行2.56%,这种差距过大对于银行来说不利于存款结构的优化,客户很大可能性冲着高利率而选择了某一类型的存款,这种情况较为容易加大企业的负担。 在个人存款当中,各大上市的股份制银行或者城商行的定期存款成本要远高于国有银行。不少股份制银行维持在3.5%以上,国有银行平均保持在3.2%左右。 在公司存款成本率统计当中,我们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国有银行的定期存款成本在这里与股份制银行相差不多。工商银行3.43%,建设银行3.30%,农业银行3.41%,可以说不输给多数的股份制或者城商行。可以看出,国有银行对于企业用户的争夺主要体现在对企业定期存款用户的争夺上,在这一块上国有银行是舍得用高成本来维系这一部分的用户。 在公司存款与个人存款成本率的分析比较上,我们可以看出首先在定期存款项上,个人定期存款的成本率明显要高于公司定期存款的成本率,我们可以想像公司存款额一般较大,相对于个人来说银行负担成本较高,所以银行渴望通过成本率的降低尽可能的减少这一部分的损失。在活期存款成本率上,公司存款成本率要远高于个人存款成本率,众所周知,近些年来一方面因为银行活期较低的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使得很多银行的活期存款流失严重,进而导致银行利润有所下降,在这里我们也可以通过银行较低的个人活期存款成本率得到验证。当然在公司活期存款还是要高于个人活期存款利率的,可能的原因在于公司客户拥有的资本额较大而且交易费用较高,对于银行来说可以获得可观的收益。 表2 上市银行2014年存款平均成本率(合并报表,本外币,%)
数据来源:Wind数据库。 三、银行存款结构优化研究 无论是个人还是公司,无论是活期存款还是定期存款,就各大银行的存款额来说,股份制和商业银行都不占优势,可以说在未来的银行竞争环境中,中小银行面临的存款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在存款成本率统计当中,各大银行在定期存款的成本率过高,而成本率较低的活期存款存款额却不足。银行在未来的竞争当中面对的不再仅仅是存款的压力,还面对着存款结构优化的压力。通过银行产品吸引优质的客户,在增加存款额的同时把握好公司存款与个人存款的比例,活期存款与定期存款的比例,通过二者合理的分配实现银行产业结构的合理,实现高的收益。 (一)细分客户市场,拓展增量客户 未来银行在发展存款的过程当中,或许是到了该摒弃“广撒网”的模式,应当对客户市场进行细分,采取精细化营销在稳定核心存款的同时积极拓展增量客户。客户市场的细分必将带来产品的创新,这一点在下面的环节我们会做更为详细的介绍。在未来的银行竞争当中通过维系老客户的同时,主要的竞争点在于拓展增量客户,增量客户才是决定银行存款增加与否的主要条件。银行可以着重针对于新用户设计一些盈利可观的金融产品,通过产品吸引新用户。当然,目前的客户市场划分还可以进一步细化,举个例子来说,大学生市场就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因为大学生每个月的生活费用从父母获取,如果我们能够针对于大学生的消费习惯和生活习惯设计一款金融产品,银行获得的用户不仅仅是大学生还有其父母,这样很容易打开新兴的市场,通过用户的新增获得存款的增加。 (二)注重产品创新,挖掘存量客户潜力 目前的存款结构的主要一个缺点就是定期成本高但是存款额高,活期存款成本低但是吸引到的存款额却较少。在未来,银行应当着重解决这个不平衡的存款结构,因为目前的客户大多数都已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活期存款意味着利率低,定期高。在未来,银行应当努力去在收益与风险相匹配的基础上做到对非存款负债的优化,努力推出利率衍生金融品,实现资产的证券化。当然,银行应当利用客户存款去挖掘市场上更为出色,盈利更高的金融产品,通过资产的不断获利为自身客户谋取更大的利益。中小银行在未来的竞争当中处境艰难,在这种情况下股份制小银行更应当去抓住大额存款的核心用户,对个人客户来说推出一对一的专业理财,多开展低成本的协议理财业务,这是中小银行赢得生存发展的唯一生存之路。 (三)开展“O2O” 在《“Bank3.0”时代,银行网点将何去何从?》这本书里,作者曾提出建议各大银行到了考虑众多网点在如今这个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该何去何从的问题的时候了。银行在制定每一个大的战略的过程当中必须要考虑到银行的未来业务发展方向以及客户细分的问题,这是未来银行发展的主要方向所在。银行有必要对其现有客户做有针对性的调查,不仅如此,对银行的每一位目标用户都必须重新审视其对线上和线下渠道的偏好,在大数据时代,银行必须根据人群分布,社会环境变化合理的布置电子渠道和物理渠道,在网点布局的广度、流程的精简等方面建立差异化的优势。银行在转型的过程当中必须注意到如何确保在转型的过程当中提高客户的忠诚度,并通过更科学化的方法测算投资和收益,提高网点的盈利水平。 在今天,已经有很多银行在探索新的出路了。目前银行有自己的电子银行、直销银行,其本质在于利用互联网通道销售既有的金融产品,卖基金,卖黄金,吸引客户,吸收存款。这也是目前很多银行都在做的,其优势在于减少了网点,减少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效率的同时提高用户质量,当然这一点是必须要发展的,因为其有利而无害。目前在这一点上需要改进的是电子银行(直销银行)的用户体验以及如何让平台上的产品更加合理,如何深入到用户场景当中去;其次手机银行应用场景逐渐丰富起来,很多时候能够利用客户端进行消费、娱乐,有些可以利用手机银行进行打车费用的支付,娱乐场所、商场等的消费,以及居民日常水电费、煤气费等的缴纳,大大方便了用户。我们相信在未来越来越多的银行会逐渐在转变经营方式,通过经营方式的转变,获取用户的粘性需求,通过用户的获取进而取得存款,通过资产的保值、增值实现银行的收益增加,多渠道已经成为银行未来的发展模式,我相信很多愿意改变的银行也必将会获得最后胜出。 参考文献 [1]郭复初, 1996:《财务理论研究与发展》, 《会计研究》, 第2期, 第13-16页。 [2]唐昌, 1996:《关于优化银行存款结构的研究》, 《广西金融研究》, 第4期, 第33-36页。 [3]张先治, 2007:《财务学科定位与发展研究——基于会计学科定位的思考》, 《会计研究》, 第6期, 第48-54页。 [4]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金融理财标准委员会组织.金融理财原理. 中信出版社,2007。 [5]德勤会计师事务所,2014年12月24日,“Bank3.0”时代,银行网点将何去何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