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战略联盟研究热点与演进分析

2022-06-03 17:05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呼胜利  东北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东北振兴专项(N172410003-10);2019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东北振兴专项项目(N182410003-7

摘要:本文主要利用Citespace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的“战略联盟”提名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期对国内战略联盟的研究有较为清晰的梳理。通过战略联盟高频关键词的挖掘,得出战略联盟形成机理、战略联盟发展与竞争优势获取等研究板块的热点主题;最后依照热点关键词的时间先后顺序将演进过程分为资源基础理论阶段、社会网络理论阶段、学习理论阶段与商业生态系统阶段。

关键词:战略联盟;可视化;计量文献

一、引言

面对企业间竞争压力的不断加大,企业将联盟视作获得领先竞争优势的机会[1],包括合资、直接资产投资、生产协定、研发合作、营销协同合作以及供应采购等[2],视作企业等组织间的一种合作安排[3]。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世界市场连为一体,同时各个企业也不得不面对更强的竞争。企业墨守成规,仅依靠有限的内部资源与一成不变的商业战略,无法对竞争对手进行有效防御与进攻。在竞争中,企业面临追赶、保持、防御或重组境况,组建战略联盟,实现联合竞争成为行之有效手段之一[4]。战略联盟是多个企业为达成一致的战略目标,通过合作协议与共享资源来提升竞争优势和业绩。在联盟的合作中,可以实现资源放大、抢先获得技术、进入全新的市场、获得规模经济优势、分担研发风险与成本、向伙伴学习知识等目标[2]。自20世纪80年代起,企业缔结为战略联盟成为普遍现象,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5],学界对该企业现象进行更为深层的研究。

2000年,我国加入WTO后,对贸易组织成员国在多行业、多领域、多地区进行全方位开放,通过大量降低关税和取消多种非关税措施,积极融入世界市场。全球市场的打通,为我国企业提供了巨大机遇,同时也不得不面对严峻的挑战。本土企业自身竞争力较为弱势,面对WTO中多强、超强的竞争企业,占领世界市场无疑艰难坎坷,因此积极、审慎地运用企业战略联盟策略势在必行[67]。因此,本文利用Citespace5.7.R2对国内2000年至今的战略联盟研究进行总结,为后续学术研究以及企业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据来源与参数设置

本文对CNKI核心期刊数据库中2000年~2020年“战略联盟”提名文献进行计量分析,文献涵盖了各个研究热点与研究动态,因此能够为战略联盟的创新研究起到很好的材料支撑作用。去除综述、新闻、征稿启事等研究价值较低文献,剩余1238篇文献。

本文应用CiteSpace软件对所选文献进行聚类(Cluster)分析,设置时间切片(time lice)1;以关键词(Keyword)作为节点类型;选取路径找寻(Pathfinder)、 修剪切片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与修剪合并的网络(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三种网络裁剪方式,其他设置采取默认。

三、研究热点

关键词是文章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高频关键词反映该领域研究热点[8]。利用Citespace软件。表1列出了关键词、关键词出现年份、中心度以及频率,为使表中关键词数据更具代表性,将频率设定为10及以上,另得到关键词聚类网络图图1,其中节点越大,代表关键词频率越高。

1  20002020年国内战略联盟研究高频关键词

表1  2000~2020年国内战略联盟研究高频关键词
图1  国内战略联盟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国内战略联盟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国内学者公认的战略联盟研究脉络有:从战略联盟形成机理、战略联盟发展或竞争优势获取等方面进行探讨[9],结合软件对该脉络梳理如下。

(一)战略联盟形成机理

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以近年来国内中小企业为案例研究进行研究,对比其所选择的发展战略,发现中小企业面对愈加强烈的竞争压力,适应瞬息多变的竞争环境,往往选择了合作竞争的战略,来适应外部变化[10]。学界普遍认为中小企业构建战略联盟对其生存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小企业具有高活力性与高潜力性,但资源的有限与技术的薄弱,限制了其创新与进步,因此,中小企业为能够打破内部资源的限制,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必须进行合作,获得可持续性发展[11]。中小企业战略联盟的合作,包含了每一个中小企业在其设计开发、生产制造、营销推广等价值创造活动,中小企业通过战略联盟构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等,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形成长期的稳固关系[12]

(二)战略联盟的发展

1.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与产学研模式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推动产业发展,促进我国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是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联盟的发展必须依靠一系列研发机制的有效运作,以满足产业持续发展的技术推动需求和实现科技创新孵化、技术应用、研究变现的目标[13,14]。付苗,张雷勇,冯锋等人认为产学研共生网络理论对帮助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完美的匹配性与不可超越的优势,这是因为在组织模式上,共生网络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之间具备高度的相似性。这一相似性,可连接多家企业共生并最终构成层次与面积多样的共生网络,这种共生关系发挥协同效应,进而提高研发成果转化率,产生额外共生能量[15]2.技术创新联盟与稳定性

解学梅通过调研我国三大产业的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研究样本,通过扎根理论,进行了三阶编码,以联盟合作机制为研究视角,通过对产业内多案例的探究,构建影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的模型,并得出以下命题:运行机制、控制机制、激励机制和整合机制四维一体,构成了长效稳定的合作机制,该机制作为企业联盟运行的机制保障,对稳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具有显著作用[16]。段云龙等学者研究发现了伙伴匹配性、目标实现度、契约约束力及成员信任度等对战略联盟稳定性有正向影响;环境动荡性对联盟稳定性有负向影响,在联盟成员信任度、管理有效性与稳定性之间起调节作用[17]

(三)竞争优势的获取

1.价值链

企业的价值链活动包括原料采集、研发生产、营销推广、售后服务及其辅助活动,如技术学习、会计财务、法律支持、人力管理等活动。张延锋等人认为,通过纵向战略联盟形成价值链,主要通过共享相关资源降低成本、知识学习与创新、获得市场力量三个途径来获得价值[18],带来的价值为集中资源专业化,降低管理成本,克服“复杂性”成本,创造激励机制,灵活做出反应,协调优势等[19]

2.交易成本

通过交易成本理论的视角,战略联盟构建的目的在于设法建立降低交易成本制度的同时,强化企业间交易合作的稳定性,既防止“市场失效”,又可拨正“内部化”倾向。追根溯源,联盟是在一定内外部条件下,形成依托自身优势的合作竞争治理结构与模式。战略联盟之所以能够存在并普适,节约企业成本为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明确的市场交易(如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交易等)和企业内部化(如单一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等)都无法使交易费用和行政费用之和降低为最小时,战略联盟为降低费用的实现提供了可能[20]

3.知识转移与组织学习

奚雷和彭灿在知识转移的研究中认为,企业战略联盟中的知识转移是供给方向被供给方资源流动的过程,其中知识供方、知识受体、知识性质、联盟、距离、知识转移通道等各方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了结果。为组织学习的可能性与效率,联盟供给方与被供给方应当确保转移战略是否长行有效,在提高知识转移能力、知识通道畅通能力、吸收能力和知识挖掘能力等方面进行强化[21]。龚毅和谢恩从交易维度出发,利用实证的方式对知识转移进行研究,得出企业战略联盟控制方式是影响知识转移的成果和效率的重要因素这一结论,其中联盟成员对社会控制的信任与依赖将提升成员间知识转移效率;反之,基于正式契约的依赖将降低成员间知识转移的效率[22]

()研究演进

国际对战略联盟的研究要领先于国内,这里对国内研究进行了突显分析。Citespace突现分析是目前文献内容挖掘与分析较为科学的工具之一,直观地展示出各时间段活跃研究热点与前沿[7],见图2。国内的研究阶段恰好跟随了国际战略联盟理论研究各繁荣的阶段,因此本文将战略联盟划分为四个阶段:资源基础理论阶段、社会网络理论阶段、组织学习理论阶段与商业生态系统理论阶段。

图2 国内战略联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国内战略联盟研究关键词突现图

1.资源基础理论阶段(2000年~2008年)

该阶段研究立足于我国国情,与当时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密切联系,为破解企业战略联盟的困局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为了获取关键资源,培育竞争力而采用联盟的方式,研究关注的更多是企业内部资源,分析方法多为动态比较法[7]。国内通过对国际资源基础理论学派的分析,并结合国内实际,突现出了“核心竞争优势”、“竞争力”等核心研究。从资源学派视域来看:一、战略联盟为非实体组织,是多企业间资源部分共享的网络结构;二、联盟合作是企业资源需要与社会资源空缺两方共同推动而成;三、企业战略联盟的实质可以视为各企业资源在组织间活动的过程;其四,战略联盟兼具内部化和市场交易的双重特征[23]。这一视角认为通过解决资源困境,提高谈判能力来获取联盟治理主导权,这一理论强调联盟的治理过程,重视如何获取更多优势,但对非联盟资源的吸收有所忽略[7]

2.社会网络理论阶段(2006年~2009年)

伴随着我国加入WTO,成为世界产业链重要一环,国内出现了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激烈的跨国竞争中,企业已不能按照传统战略,仅依托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保持其竞争优势与地位,而是更多的是依托于和其他企业联盟合作共生的层次深度与缔结的面积广度[24]。加入WTO对我国市场带来巨大机遇与挑战,同时这一阶段关于跨国公司竞争的研究喷涌而出,跨国企业联盟就是社会网络理论中极为重要的研究方向。社会网络理论将联盟的行为特征描述为结构嵌入、关系嵌入,认为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的原因是摄取重要资源、降低企业风险。该理论分析了企业在社会网络中对联盟伙伴的搜索与选择、治理结构及联盟演化的影响因素[25],通过链接、力度、关系、社会资本、结构洞等分析工具,分析出联盟结构演化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该理论虽对企业战略联盟及联盟演化路径进行了清晰解释,但仅是认识社会现实的一种倾向,尚不能构成一个完备的理论体系[7]

3.组织学习理论阶段(2008年~2010年)

我国面对向创新型国家转型,企业初期不仅要寻求为之匹配的企业,构建稳定有效的战略联盟,也要重视外部市场环境对战略联盟动态调整与联盟间组织学习的作用与意义[26]。在组织学习理论中,企业持久的竞争优势为通过联盟内互动学习获得积累学识,认为联盟的形成目的是知识经验的学习,专业技术的提升,竞争能力的增强。王莹认为组织学习以知识为内生要素,是组织成员创造知识、共享知识和转移知识的过程[27]。国内对该理论的分析研究多采用了学习演化的分析方法,通过突破防卫性习惯,促进知识共享,提高探索性与利用性学习效率来进行联盟治理。这一理论重心是企业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途径为知识学习,值得注意的是该理论对实践指导性较为欠缺,实操性不强[7]

4.商业生态系统阶段(2011年~2020年)

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将战略联盟行为特征描述为协同进化,采用了生态学方法(生态位、种群分析等)进行分析论述,将联盟动因解释为生态系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资源的最大效用,将联盟治理描述为系统内的生态位分化和挖掘,并借助商业生态系统结构解释联盟伙伴搜索与选择行为模式[28],将联盟结构演化描述为群体竞争以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行为[29]。但理论研究也不尽完备,如当前研究多浮在生态学概念隐喻化地应用于企业系统;表象化的分析欠缺对内部机制的深层探索,更多停留在理论学说和模型探索上,实证研究和应用则较为匮乏[7]

(五)研究展望

本文通过对我国加入WTO以来,国内较重要的管理学期刊中的“战略联盟”研究进行计量文献分析,比较了不同时间段国内学者对“战略联盟”研究的侧重点,动态地展示了国内对这一领域地研究与发展历程。从一定角度,也反映了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所面临困难的变动情况。基于关键词战略图,清楚地展示出哪些研究是学者研究的集中方向,是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本文通过突现图预测研究前沿,结合已有的文献,为战略联盟后续研究发展提供方向与助力。通过上述研究,认为目前战略联盟的研究,依然存在着以下问题:

第一,相比国际高度网络化战略联盟研究团队,国内研究团队尚少。相对于国内研究者分布与聚集情况,国际上形成了联系紧密的研究团队网络,如GULATIR(协同)、DASTK(知识)、PARKHEA(网络)、INKPENAC(吸收能力)、DYERJH(合资企业)、HAMELG(竞争)等代表的团队,研究产出颇多,国内团队相比数量与规模较小。

第二,对于组织学习理论,国内实证研究偏少,更多的是较浅的定性研究与理论上的描述,不足以帮助业界应对知识经济与信息社会带来的巨大变革。首先,在组织学习与企业持续创新的关联性问题上,研究深度下潜不足。其次,以秩序不完备市场国家为样本的研究较少。在“一带一路”的大背景下,我国与越来越多的市场秩序不成熟的国家进行跨国合作,这些国家具有独特的外部环境,不完善的企业制度与模式给企业跨国合作带来高度风险性。但如何向这些国家输出中国企业模式,讲好中国企业故事,是组织学习方面研究较为空白之地。如何提高抗风险壁垒与创新水平,是企业在复杂变换的经营环境中生存发展的有效路径,而组织学习无疑是最便捷途径之一,因此对组织学习的研究尤为重要。同时,多是对美英等国先进企业为研究案例进行学习,对新兴市场国家的研究量较低,对新兴市场国家企业更具针对性、指导性的研究较为欠缺。笔者认为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在世界交易权重逐步增加,该国的企业组织学习和创新行为应是今后研究的重点及趋势[30]

第三,目前对商业生态系统研究不足。如在新的商业模式不断涌现的背景下,生态系统的类型与具体边界并未划分清晰,并没有细致研究;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从何而来、如何演化”这一系列问题,已有研究尚局限在驱动因素的罗列,缺乏对该种因素如何诱发商业生态系统形成与演进机制的深入挖掘,尚未揭示“诱因—结果”的黑箱过程;未来应在商业生态系统的治理机制这一研究问题上给予更多的关注,另外从生态系统的主体特性和关系特性角度作为研究视域,对“谁治理”、“治理谁”及“治理什么”等问题进行解答[31]

参考文献:
[1]REUERJJ.RAGOZZINOR.Signalsand international
alliance formation: the rolesofaffiliationsandinternationalactivities
[J].JournalofInternationalBusinessStudies.2014.45(3):321-337.
[2]黄玉杰,刘自敏.战略联盟运作管理的理论基础探析——交易成本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以及关系契约理论的结合[J].生产力研究,2005(06):197-200.
[3]TENGB.DASTK.Govemancestructurechoiceinstrategic
:therolesofallianceobjectives,alliancemanagementexperience,andinternationalpartners
[J].ManagementDecision.2008,46(5):725-742.
[4]胡江凤,史虹,王博民.战略联盟研究文献的综述与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8,26(S1):93-97.
[5]徐二明,徐凯.资源互补对机会主义和战略联盟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世界,2012(01):93-103.
[6]肖传亮.论加入WTO后我国企业战略联盟构建问题[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02):41-43.
[7]陶金元,陶秋燕.战略联盟理论研究视角与路径演进综述[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7,19(03):96-102.
[8]杨朦晰,陈万思,周卿钰,杨百寅.我国情境下领导力研究知识图谱与演进:1949-2018年题名文献计量[J].南开管理评论,2019,22(04):80-94.
[9]孟琦.战略联盟竞争优势获取的协同机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
[10]黄旭.我国企业战略变革:思维逻辑与方法路径[D].西南财经大学,2005.
[11]焦俊.基于战略联盟的中小企业开放性创新研究[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4):23-26.
[12]池仁勇.区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形成、结构属性与功能提升:浙江省实证考察[J].管理世界,2005(10):102-112.
[13]潘东华,孙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创新绩效评价[J].科研管理,2013,34(S1):296-301.
[14]苏靖.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和发展的机制分析[J].我国软科学,2011(11):15-20.
[15]付苗,张雷勇,冯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组织模式研究——以TD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34(01):31-38.
[16]解学梅,王宏伟.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机制研究——一个合作机制视角的多案例探索性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20,37(03):62-71.
[17]段云龙,张新启,余义勇.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稳定性影响因素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9(02):173-182.
[18]张延锋,刘益,李垣.战略联盟价值创造与分配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03(02):20-23.
[19]曾忠禄.从企业价值链看战略联盟优势[J].当代财经,2001(01):61-65.
[20]社尚哲,加雷特,李东红.战略联盟[M].我国人民大出版社,2006.
[21]奚雷,彭灿.战略联盟中组织间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建议[J].科技管理研究,2006(03):165-168.
[22]龚毅,谢恩.中外企业战略联盟知识转移效率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5(04):500-505.
[23]郑超,黄筱立.国有企业知识员工激励机制的现状调查及改进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0(06):48-51.
[24]林季红.跨国公司战略联盟研究[D].厦门大学,2003.
[25]姚小涛,席酉民.社会网络理论及其在企业研究中的应用[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3):22-27.
[26]何霞,苏晓华.环境动态性下新创企业战略联盟与组织合法性研究——基于组织学习视角[J].科研管理,2016,37(02):90-97.
[27]王莹.动态视角下的战略网络组织间知识转移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
[28]方威,王丽丽.基于生态位理论的企业战略伙伴选择[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03):124-127.
[29]范保群.商业生态系统竞争方式及其启示[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5(11):3-7.
[30]高照军,武常岐.基于可视化文献分析方法的组织学习研究评述[J].现代管理科学,2014(08):3-5.
[31]韩炜,邓渝.商业生态系统研究述评与展望[J].南开管理评论,2020,23(03):14-27.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