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浅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与经济增长

2019-02-18 20:41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李前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中国经济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在经济总量方面完成了对欧洲强国的超越。本文梳理建国后我国不同时期的经济制度与经济增长状况,为未来中国市场化经济更好发展提供思路。重点分析目前我国的经济政策的利与弊,运用市场与政府的博弈理论,说明“大市场,小政府”的重要作用,指示未来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经济增长;制度;经济体制;市场化
从1949年建国,我国经济经历近七十年的发展,从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到今天富强文明的新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不断改革创新的经济体制,不同时期实行不同的经济制度,调动了相应时期不同生产要素的活力,充分发挥了生产要素的创造能力,在波折中实现了我国经济的腾飞。
一、我国的经济制度调整阶段划分
(一)建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完成私有到公有转变,国家经济起步
建国初期,为了巩固新生中国的经济基础,国家实行了全面的公有化改革。分别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做好了准备。并且,此阶段是完成了从私有到集体所有制的转变。
(二)1956年-改革开放前,单一的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计划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波折
国家公有化实现后,我国学习了苏联模式。国家缺乏经济建设经验,学习苏联模式合情合理,不合理的方面是对苏联模式进行了照搬,忽视了中国不同于苏联的客观国情。在建立起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之后,国家片面追求工业、农业的高速度发展,重数量轻质量在全行业盛行。不顾实际的生产大跃进,忽视了现实条件的约束。随着时间推移,计划使工业企业失去活力,农民生产积极性被严重挫败,工农业长期处于落后水平。
(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上世纪九十年代,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登上中国舞台
经过了前期的探索,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显露出来,我国做出改革开放的决定。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开始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在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实行政企分开。在农村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释放了劳动这一生产要素的活力,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在城市摆脱了计划经济的束缚,增强了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资本的力量开始显现。
(四)20世纪90年代以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市场经济腾飞
国家决定加快改革开放,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重视市场的力量,突出市场调节经济的决定性地位,进一步激发市场经济活力。事实上,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改革开放初期取得的成就就是最好的证明。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中国经济维持了高速增长,中国设备制造、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摆脱了世界对中国产品的旧有认识,开始享誉全球。
二、政府与市场的博弈
梳理中国建国来的经济体制改革,可以发现,建国初期是典型的“大政府”经济结构,国家充当市场管理者的角色,一切依靠计划进行国民生产与消费,在商品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大政府可以集中一切生产要素进行社会生产,有利于巩固初生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可随着时代发展,生产要素的活力受到计划经济限制。经历了建国后几十年的探索期,证明了政府主导下的计划经济束缚了市场发展,我国开始学习西方市场经济的做法,实行改革开放,这实际上是减少计划干预经济,给市场自身更大的空间,寻求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发展经济。在此阶段,“大政府”的经济体制得到一定削弱,“小市场”得以在中国市场经济中发挥作用。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政府通过社会经济生产实践发现市场可以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中国开始把市场逐步地放开化,积极引入外国资本,运用市场竞争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如果说上一阶段是“政府”与“市场”博弈均衡的话,九十年代后就进入了向“大市场”转变的阶段,这种“大市场”是与我们自身比较,而非与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之后中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生产要素的潜力被激发出来,社会经济体活力迸发,中国国民经济增速甚至一度维持10%以上。在此期间,民营经济表现活跃,发展至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民营企业,像华为、阿里巴巴、腾讯等。
从之前经济发展中政府与市场的博弈状况来看,市场地位一直处于上升的阶段。目前,虽然国家强调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但是实际上也在强化政府在经济中的指导性地位。之前“大市场”的经济结构有被打断的倾向,在市场活力没被完全激发出来之前,过多的人为干预,否定市场调整经济的自发作用,是否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起,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也不过短短四十年的时间,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比,中国的市场经济尚显幼小。欧美市场经济经历了短则一百年的发展,长则几百年的发展,市场化比我国成熟的多。单是从市场发展时间的长度上,我们的市场化改革就不足;而从市场发展的广度上,我们的差距更大。欧美国家国家垄断的主导下行业少之又少,而我国还有许多管制严格的行业限制外国资本的进入,像石油、电力、通信等多个行业还存在过多的政策性保护。与欧美发达国家开放的市场状态还有一定的差距,发达国家在上述行业中竞争较我国充分,商品价格也更具弹性,服务更加丰富。
市场的出清有相应的价格机制起作用,产业的兴盛与衰退应交由市场本身起作用。对于国内发达地区而言,适度的进行产业转移是可以的;可是对于尚在发展中的欠发达地区,过多的产业管制、环境约束是违反市场发展规律的。人为的设定产能削减指标,是计划经济以另一形式的再现。短期内可以使中国的环境问题得到一定改善,长期来看,有可能减缓中国经济增速,在我国收入目前的水平下,发展很可能进入“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中国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世界中等收入国家水平,人们已经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住房、医疗、教育等支出显著增加,在全国限产的大背景下,我国未来人均收入增加有限,长期进行下去,社会信用、金融企业将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风险。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路在何方
目前,我国进行的供给侧改革,人为地给经济发展设定了一定限制。在发达地区,进行经济结构调整、落后产能压缩是可行的。可是在欠发达地区,政策性指导意见过多,束缚了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使发展后劲不足的地区经济从此停滞不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尤其是经济发展出现问题后,市场调节虽然有滞后性,不如政府调节快,可是市场调节较行政调解温和,能最大限度保护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而且,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不是独有的,而是所有发达国家经济体成熟以前所共同经历过的问题。中国为了避免这种状况的出现,在环境等问题出现后,使用政府的行政力量进行干预调节。这无疑默认了,市场化程度高,调节失灵是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实,除此之外,目前中国与国外的不同,还有市场开放程度的不同。环境问题、经济结构不协调可能与市场化程度不够有关,而非实行市场化经济的问题。在“大市场”经济体制思路带领我国经济实现腾飞的现实下,市场的作用不应该现在就开始被否认,市场经济还需要多代人的努力,市场活力还可以被进一步激发,像跨国资本、高素质劳动力等要素还有可以被挖掘的空间。中国经济的问题,不是政府主导的计划与市场倡导的自由的矛盾对立问题,还与市场不够深化、开放不够彻底有关。
在当今经济环境下,中国经济上升发展的势头不应该被人为遏制,应该开放落后的地区市场,让资本与技术自由进入市场,让市场决定什么产业可以留下,什么企业应该被淘汰。通过梳理中国经济几十年的发展经验,市场的作用不能就此被放下,市场规律还要继续遵循。“大市场,小政府”才是我国经济发展的较好选择。
参考文献:
[1]张卓元.中国经济四十年市场化改革的回顾[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8(03)
[2]张焱丽,陈海燕.对中国社会主义改造时期若干问题的再认识[J].经济研究导刊,2013(04)
[3]王尚君.苏联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启示[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7,30(05)
[4]高詹.基于全要素生产率的城市经济集约增长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
[5]周新柠.供给侧改革的若干理论问题与政策选择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8(3)
[6]刘晓然.“大”政府还是“小”政府——浅谈政府规模与经济增长[J].公共财政研究,2016(01)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