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管理纵横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管理纵横 >

商业银行管理理论

2018-01-30 22:2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何昊轩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

摘要:商业银行是独立法人,是企业,但它是经营货币资金、授受信用的特殊企业,其资金主要来自负债,因此在经营管理上与一般工商企业有所区别有其特殊性。商业银行如何处理好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三者的关系,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永恒主题。

关键词:资产管理;负债管理;资产负债联合管理;中间业务管理

一、资产管理理论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金融管制逐渐放松,银行的业务范围越来越大,同业竞争加剧。使银行在安排资金结构和保证获取盈利方面困难增加,客观上要求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由此产生了均衡管理的资产负债管理理论。

资产管理理论认为,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在于资产业务,银行能够主动地加以管理的也是资产业务,而负债则取决于客户是否愿意来存款,银行对此是被动的。因此,银行经营管理的重点在资产方面,着重于如何恰当地安排资产结构,致力于在资产上协调盈利性、安全性、流动性的问题。在这种理论思想指导下,相继出现了“真实票据说”、“资产转移说”、“预期收入说”等理论,为拓展银行资产的经营领域奠定了理论基础,并发展出了一系列资产管理的办法。

(二)观点

资产管理理论强调负债是银行既定的前提,资产的规模受负债规模的制约,银行管理层所能做的只是在既定的资产规模基础上,努力实现资产结构的优化调整。它十分注重使资产在期限上同负债相匹配,注重保持资产的流动性及分层次的准备金还注重银行资本的充足性。

1.真实票据论

真实票据理论,又叫商业贷款理论。真实票据论认为,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客户的存款,而这些存款是要经常提取的。银行只能将资金短期使用,而不能发放长期贷款或进行长期投资。其次,只有商业贷款能满足银行的既能保持安全性,又有收益,并具有短期贷款性质的要求。

真实票据理论曾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支配地位,对自由竞争下的银行经济有着稳定作用;但他也有着如下缺陷:未考虑到其他种类存款,忽略银行资金来源潜力;否定贷款多样化;自偿性贷款未必保证贷款的回收;易随商业周期波动,影响金融稳定。

2.转换理论

转换理论认为,银行的贷款不能仅依赖于短期和自偿性。只要银行的资产能在存款人提现时随时转换为现金,维持银行的流动性,就是安全的,这样的资产不管是短期还是长期,不管是否有自偿性,都可以持有。

转换理论片面强调证券的转手,忽略证券和贷款资产的真正质量,忽略了物质保证,为信用膨胀创造了条件。同时,它没有重视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未考虑到在危机期间证券的大量抛售和价格暴跌而引发银行资产的巨额损失的可能性

3.预期收入理论

预期收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贷款,应当根据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或现金而制定的还款计划为基础。只要借款人的预期收入有保证,即使它是长期贷款,或是不能很快转换的资产,也不会给银行带来流动性问题。

预期收入理论把资产经营完全建立在银行预测的基础上,缺乏足够的可靠性,较长的期限也增加了偿债人状况的不稳定性。

4.超货币供给理论

超货币供给理论认为银行信贷提供货币只是其经营目标手段之一,银行资产管理应提供更多的服务。但该理论容易诱使银行涉足于宽泛的业务范围,加大银行在未知领域遭受损失的风险。

(三)资产管理方法

资管管理除了总体上与负债的结构(性质,期限,流动性等)相匹配的管理方法之外,还包括对具体的贷款的管理,对信用的评估分析,对投资的管理等。关于贷款管理,形式,方法多种多样,不仅包括信贷风险控制,不良贷款处理等内容,还包括信贷营销,开发死人业务等方面的内容。关于投资管理,主要是证券投资的决策,在前文“金融市场”中已有简单的描述。再次我们介绍商业银行对于债务人资信状况的评估原则,即放贷审查的“6C”原则。所谓“6C”是指:品德,能力,资本,担保或抵押,环境,连续性。

二、负债管理理论

(一)背景

20世纪60年代以前,资产管理理论支配着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在当时的情况下,非银行金融机构尚未形成气候,金融市场尚不发达,银行资金来源的渠道比较固定和狭窄,加之通货膨胀尚未成为普遍性的,长期性的问题,银行资金来源的数量比较稳定和充足。与此相适应的是资产管理的长期盛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各国经济的稳定增长,金融体系逐渐发展,形形色色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茁壮成长,证券市场逐渐成熟。银行的资金来源,无论在渠道上还是数量上,都遭到越来越大的竞争威胁。尤其至60年代,通货膨胀开始成为困扰各国经济的难题,普遍受到政府利率管制的商业银行,都深感吸收资金能力的衰弱。寻求资金,扩大负债,已成为当时银行界渴求的第一需要。传统的资产经营管理理论受到怀疑:银行能不能左右存款?能不能以忆的方式吸收存款来应付资金需要?美国花旗银行率先发行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取得了显著效果,存款迅速回升。由此诱发负债管理理论的兴起。

(二)观点

负债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负债不是既定的,而是可以由银行加以扩张的,银行是可以控制资金来源的。要求银行经营重点从资产方面转向负债方面,千方百计去扩大负债的能力。其认为银行一线准备和二线准备仍是银行流动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同时资金来源也是流动性的来源。

1.购买理论

首先出现的是购买理论。在20世纪60-70年代,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购买理论兴起并得到银行界的普遍认可。购买理论认为,银行对于负债并未消极被动,无能为力,银行完全可以采取主动,主动地负债,主动地购买外界资金,变被动的存款观念为主动的借款观念,这是购买理论的精髓。购买理论的主要内容是:银行购买资金的主要目的是增强流动性。而资金的供应者是十分广泛的,抬高资金价格是实现购买行为的主要手段;面对日益庞大的贷款需求,通过购买负债,拜托存款数额对银行的限制。

2.销售理论

到了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负债理论:销售理论。销售理论的主题是推销金融产品,它是在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风起云涌,金融竞争和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形势下产生的,它同以往的负债理论的显著不同之处在于,它不再单纯着眼于资金,而是立足于服务,创造形形色色的金融产品,为范围广泛的客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银行是金融产品的创造企业,银行负债管理的中心任务是推销这些产品,从中既获得所需的资金,又获得应有的报酬。

销售理论的内容包括:客户至上,以客户的利益和需要作为银行的出发点和归宿。客户及其需要的多样性要求金融产品的多样性。银行要善于通过服务途径,利用其他商品和劳务的配合,来达到两吸收资金的目的。要依靠信息的沟通来推销产品。要把资产,负债两个方面联系起来考虑设计金融产品。总之,销售理论贯穿的是一种市场服务概念。

(三)评价

负债管理理论盛行的一二十年间,一方面商业银行的活力大大增加,充实了银行的资金来源,扩大了经营规模;但另一方面银行业的竞争也大大加剧了,提高了银行吸收资金的成本,到20世纪70年代中,利率首次达到自大萧条以为的两位数,利率的波动也显著增加了,银行利差被压缩,银行盈利状况日益恶化。同时,更多的同伙转化为存款,使货币乘数增大,加剧了通货膨胀,商业银行在资金运用上更毛线,风险因而增加。在金融创新和争夺存款的竞争中,打银行明显具有优势,而小银行出于劣势,这加剧了银行的倒闭与兼并。这种情况又导致银行经营管理理论逐渐出现新的转变。

三、资产负债联合管理

(一)背景

  20世纪70年代末,银行经营管理理论又一次出现了重大转变,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理论产生了。该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从资产和负债两方面综合考虑,对应地进行分析。根据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协调各种不同的资产和负债在利率、期限、风险和流动性等方面的搭配,作出最优化的资产负债组合,以满足盈利性、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

(二)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方法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的核心内容在于分析资产、负债两方面之间的“缺口”,并围绕缺口探索解决途径。

1.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是银行实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最基本的手段之一,它通过资产与负债的利率、数量和组合变化来反映利息收支的变化,从而分析它们对银行利息差和收益率的影响,与此基础上采取相应的缺口管理。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可以量化计算由于利率变动给银行的生息资产和生息负债带来的影响程度,在判断利率未来的变动走势的情况下,引导银行主动进行资产负债结构的调整,达到趋利避害的目的。

2.流动性缺口

资产是对资金的运用, 可以按照是否能在90天内变现并且没有损失划分为流动性资产与非流动性资产两部分;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资金的来源, 可以分为稳定来源与波动来源两部分。流动性资产与波动来源之间的差额,即为流动性缺口。如果流动性资产大于波动来源,这一缺口为正, 说明银行流动性充足反之, 这一缺口为负, 说明银行部分非流动性资产由波动资金来源提供, 流动性存在不足。

3.期限匹配和利差

如果资产负债的期限是匹配的,则只要用到期资产来偿付到期负债,资产、负债之间的利差就是收益。如果期限不匹配(现实中多为这种情况),则银行必须预测利率的变化趋势,调整利率敏感性不同的资产负债的搭配。例如预计利率上升时吸收固定利率负债投入浮动利率,就能增加将来的收益。另外,一定的长期利率和短期利率、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的组合,能够对市场的变化作出有利于保持或扩大利差的反应。

4.金融衍生品交易

在利率频繁波动的时期,利用金融期货进行套期交易可以帮助银行对某一资产或负债进行管理,但不能解决整个资产负债管理问题。

当预计利率将下降时,银行可以通过多头套期来抵消资产的收益的下降。银行购入合约,进行多头套期,在利率下降时,合约价格会上涨。这样,银行出售这份合约所获得的收益就可以抵消资产收益的下降。

(三)评价

1. 进步性

资产负债联合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历程中一次重大变革,它围绕利率从整体上协调资产和负债,并利用金融衍生品建立了一层安全网式的防御体系,这种对经营业务进行的综合管理和对利差进行的深入分析提高了商业银行对风险的识别、定性分析和有效控制能力,从而增加了商业银行的灵活应变能力;对客户而言,多样性的金融工具满足了他们的投资需求,增加了国民经济的活力,而银行在保障了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基础上又努力最大化了盈利。

2.局限性

资产负债管理促使竞争更加剧烈,银行倒闭数量增加;金融放松管制、技术进步促成新金融工具的涌现,使得银行业务日益多样化、复杂化,要求在准确预测利率波动的情况下调整敏感性资金,货币监督机构在风险测定方面面临更多的困难;商业银行存款利率自由化而引起的放款利率提高,使企业的投资成本提高,阻碍经济的全面高涨。所有这些又都会加剧宏观经济的波动,加大风险,阻碍盈利。

四、中间业务管理理论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初,金融外部环境趋向于放松管制,银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同时货币政策相对偏紧,通胀率下降,这些都抑制了银行利率的提高和银行经营规模的扩大,迫使商业银行寻找新的经营思路以摆脱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兴起了资产负债表外业务管理理论,也就是中间业务管理理论。

(二)观点 

中间业务管理理论认为,银行是生产金融产品、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同时也从事提供信息服务的经营活动,因而一切同信息服务有关的领域,银行都应当介入,除了资产负债表内所反映的业务外,银行还应开展表外记录的业务,开拓银行业务新的经营领域。

(三)进步性

中间管理理论倡导的这些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相比,具有风险性低、自由度大的特点,便于银行发挥主观能动性,满足了经济发展中对信用中介的更高需求,满足了社会对金融服务多样化的需要,也满足了客户导向性的市场消费,开创了新的盈利机会

结论

  商业银行以统筹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为目标,在社会经济变动带来的客观环境变化和产生的新的消费需求中,银行家也从不同切入点不断深入思考、完善商业银行的管理理论体系,力求形成一套符合当时经济发展需求、推动经济发展前进的管理理念,以达到目标。其重点在于管理资产的风险和盈利,由此从单一的风险管理理论向综合的风险盈利管理再向全面的管理发展。而在这大概念理论下,具体的经营管理方法也在不断被挖掘,不断创新,推动银行经营理论的完善发展,提高银行对资产风险和盈利的管理。目前,资产负债管理理论是银行管理的主流思想,中间业务则成为银行盈利的重要来源,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是银行的三大业务。

参考文献

[1]温惠昆.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对农发行的启示[J].广西金融研究,2006,08:33-34.

[2]杨杨,代增丽.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发展脉络的梳理与思考[J].海南金融,2006,09:14-16.

[3]顾龙.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理论对建行的启示[J].才智,2009,35:288.

[4]李庚寅.商业银行管理理论演变的辩证思考[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0,01:81-86.

[5]崔春.商业银行管理理论[J].中国城市金融,1998,10:55.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