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家庭人情消费的社会学探析
庄琳 吉林大学珠海学院 摘要:本文主要是站在社会学的学科角度来研究人情消费,侧重分析现阶段人情消费出现过度特征的表现及原因,最后笔者就如何引导农民进行合理化人情消费提出了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农村家庭;人情;人情消费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讲究礼尚往来的社会,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出现了泛滥的特征。 一、人情消费泛滥的现状 1、名目多元化、频率增加 在传统社会,人们之间进行人情消费主要是红白喜事,逢年过节彼此过节问候。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人情消费的名目增加,形式多样。与传统不同的是,盖房子搬家、子女考大学、老人过生日、门面开业等等都需要进行人情往来。除此之外,又出现了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求助于他人的这种非仪式性消费。 2、实物化向货币化转化,且礼金数量不断增加 在传统社会,人情消费多是赠送一些实物以表祝贺的心意,比如结婚时送一套新棉被、准备一些洗脸盆等生活用品,就算给钱的话,基本也都是二三十左右。大家看中的是这份情意。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不断增加,家庭人情消费支出也在逐年增加。现在赶礼的时候,基本都是直接给现金,礼金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从过去的二三十到现在几百元不等。 3、功利性色彩显著 农村人情消费的功利性色彩越来越显著,现在农村社会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有很多方面如计划生育都要通过“送礼”的形式来解决。 三、农村家庭人情消费泛滥的原因 在原因分析上,我主要运用社会学家布迪厄的“场域”与“惯习”来分析。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生成性结构,塑造、组织实践,生产着历史;惯习本身又是历史的产物,是一种人们后天所获得的各种生成性图式的系统。而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场域是指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一种客观关系的网络。在笔者看来,人情消费出现过度的表现是有个它自身的“场域”与“惯习”的。 1、具有人情消费泛滥的“场域” 首先,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是农民人情往来的根本影响因素。在原始社会,农村的生产率低下,农业生产依赖于自然环境的变化,农民靠天吃饭,这种外在的环境因素要求农民要聚集在一起,共同抵制自然灾害,搞好农业生产,这就形成了最开始的人情往来,为人情往来提供了社会环境。 其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人均收入的增加,特别是农村居民的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农民有条件进行人情往来了。但即使这样,农村的社会资源依然有限,农民需要更多的资源获得更好的发展。所以二者结合在一起,也为农民的人情往来提供了经济条件。 最后,农民依靠已有的人情圈进行社会交往和社会互动,虽然他们总在背后抱怨人情往来,但是自己处于这个人情圈的中心,又无法完全脱离这个人情圈,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人情消费,这就导致了农村社会人情消费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越来越成为农民生活的沉重负担。 2、M村具有人情消费泛滥的“惯习” 首先,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制约。我国一直是一个礼仪之邦,是一个具有人情传统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礼尚往来也是人之常情,可以说,“人情”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润滑剂,尤其在农村地区。受到这种历史悠久传统文化的影响,农民在亲朋好友遇到重大事件时,总是以金钱、实物或者是行动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祝福、哀悼等心意。久而久之,农民之间的人情往来就被惯习延续了下来,人们也已经逐渐接受这种人情往来。随礼回礼已经成为村民间人际交往的道德规范,指导着人们的交往行为。而且,人们都会自觉遵守这种约定俗成的规范。 其次,受到大众“要面子”心理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民经济收入的提高,村民之间的人情往来已经不仅仅是表达感情、情感交流的工具了,而是逐渐演变成“面子”消费。谁家随礼随的多,脸上就会有光,就有面子。在这种“面子消费”的影响下,人情往来出现了从众心理、攀比心理,人情消费越来越严重,农村的社会风气也受到了严重破坏。 四、引导农民合理化人情消费的建议 人情消费有明显的正功能,并不是需要我们遏制的社会行为,它对社会、对农民有着其他形式不可替代的积极影响,但是过度的人情消费会给社会、给农民自身带来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辩证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笔者认为,人情泛滥成灾是农村社会精神文明的倒退。责任在谁?有社会责任,也有政府责任,当然也有农民自身的责任。所以,笔者从国家、社会、农民自身三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一)政府层面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乡风文明”,理当包括文明、节俭办喜宴。因此,在新农村建设的语境下,农村人情泛滥,政府责无旁贷,从某种角度而言,可以说政府存在责任缺位。或许有人提出,人情消费是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公权力不宜出面干涉。此话不假。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可以对人情消费坐视不管、毫无作为。笔者认为,政府可以组织和引导村民进行自我管理,引导村民理性消费。 1、积极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 首先,政府可在地方组织和开展合理消费教育宣传活动,充分发挥村委会的作用,利用媒体舆论工具等对合理的人情消费观念进行宣传,使农民对人情消费有一个清晰、理性的认识,帮助他们科学的消费观念。 其次,村委会可以在有村民办事儿的时候组织大家坐在一起讨论这个礼应该怎么随,办事儿的人应该怎么办这个事儿,并就人情消费如何合情合理形成一种共识,然后以村规民约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做可以体现对村民的关心,有利于精神文明建设。 最后,政府要定期举办培训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促进其观念的自动转变。在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所以观念会比较传统保守,这样不妨定期组织开展培训班,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村民的科学文化水平,促进其观念的自我转变。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 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三农”政策倾斜,根据当地具体的自然状况,制定合理可行的种植方案,促进农民增收。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劳动生产率,发展科技农业、科技种植,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在农闲时节引导农民外出入城打工,在政策上要有一定的倾斜保护,积极开展劳动技能的培训活动,重视农民工的专业技能培训,建立培训和就业制度,提高他们的劳动技能,充分保障农民工的权益,这样就会转移农村剩余的劳动力,加快增长农民收入。 (二)社会层面 整个社会是我们每个人组成的大家庭,所以要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从方方面面做起。在社会中,民间组织具备一定的社会能量,在我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民间组织的作用,利用它的能量改变人情消费现阶段现状。比如可以在农村成立民间消费协会。民间消费协会在平日里多组织村民参加讨论,听听村民对人情消费的心声,根据本村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关的人情消费标准,比如礼金的金额、举办仪式的规模、宴请宾客的选择等等,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就逐渐形成了村民间约定俗成的规范标准。标准形成之后,就要广泛宣传,并积极劝说村民遵循这个规范,让他们从心里认识到这种规范对农民自身、对整个农村社会的积极作用。 (三)农民自身层面 首先,要积极配合当地政府组织开展的树立科学消费观的各种活动,从根本上转变自己的消费观念,克服盲目攀比、从众的心理,正确看待人情消费这一现象,树立科学和谐的消费观念。 其次,农民自身要做到自我认真反省。要清楚的认识到家里举办仪式并不能为自己带来发财的机会,这样会使自己陷入恶性循环的人情怪圈中,加重自己的生活负担和心理负担。因此,要有节制的进行人情活动,摒弃一些不必要的人情往来,比如给孩子过生日,给家里小猫小狗过生日等等,这些不需要的仪式都可以减少甚至取消,这样就减少了给身边亲朋好友随礼的机会,减轻了负担。除此之外,对于非办不可的事儿要坚持从简原则,在自己能够承受的经济能力之内,不铺张浪费,大肆宣传,可以只请关系亲密的亲朋好友来做客。像现在,大城市里的居民越来越流行旅行结婚,不办酒宴,新人提前告知朋友,带着亲朋好友的祝福踏上旅途,我觉得这种做法农民朋友可以借鉴。 最后,对于送礼而言,农民自身要做到不攀比、不好面子、不打肿脸充胖子,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合理进行消费。要知道送礼只是对对方表达的一种心意,不要拿礼的大小来衡量彼此之间的感情深浅,无需在送礼上争面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经济收入合理地进行人情往来,既表达了心意,又没有给自己增加负担。何乐而不为呢? 参考文献: [1]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83-100. [2]阎云翔.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4]翟学伟.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情理社会中的社会交换方式[J].社会学研究,2004(5):48-57. [5]陈云等.礼金成重负:农村人情礼往行为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5,21(6):59一63. [6]李伟民.论人情——关于中国人社会交往的分析和探讨[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