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问题及其对策
荆峰 山西省运城市人社局劳动力交流中心 摘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已经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主渠道,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源,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2015年3月,运城市市、县、乡三级人社部门组织专门力量,深入全市各乡镇及其所属行政村,对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进行了一次深入摸底调查。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对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相关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现状 问题 对策 一、总体概况 通过此次调查得出全市现有农村劳动力约为229.6万人,从事农村生产的劳动力为133万人占比约为58%;劳动力转移84.9万人。外出务工人数为69.3万人(省内39万人、省外30.3万人),占比约为30%;外出经商办企业的约为15.1万人,占比约为6.6%;在本地乡镇及本村从事运输、加工、服务、商业、活动的人数约为12.2万人,占比约为5.4%。农业劳动力与非农产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8:42。 二、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84.9万人,占总劳动力人口的36.9%。 其中横向比较本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本县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的前三个县为:垣曲52.5%、盐湖区49.8%、平陆43.5%。垣曲和平陆由于地理环境影响可用耕地面积少;盐湖区地处运城市区城镇化水平较高、拥有注册企业数量较多。上述是三个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本县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的重要原因。 其中纵向比较本县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占全市劳动力人口比例较大的前三个县为:永济市(9.3万人)占比11%,盐湖区(8.6万人)占比10.1%,闻喜县(8.4万人)占比10%。上述三个县市工业基础较好、本地区内有数量较多的工业园区和大企业,切人员外出务工和创业热情较高。如:永济铝厂等大企业,盐湖区工业园、运城市经济开发区、空港经济开发区、闻喜工业园等工业园区。 目前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渠道有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两种方式。 1、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现状分析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总人数为69.3万人。其中,在省内(包括县、市)约为39万人,在省外约为30万人, 全市外出务工人数排在前三位的是盐湖区7.5万,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10.8%。闻喜8.4万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9.8%。新绛6.3万人,占总外出务工人数的8.9%。 其中在省内(包括县、市)务工人数排名前三位的是盐湖区4.8万人,占全市省内外出务工人数的12.5%。闻喜3.8万人,占全市省内外出务工人数的9.9%。新绛3.6万人,占全市省内外出务工人数的8.9%。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以上三个县工业和城镇化发展较快,县内企业多,从而吸引“农民离开土地”进城务工,就地实现就业是占有总体比重较大的主要原因。 省外外出务人数排在前三位的是芮城2.93万人,占全市省外外出务工人数的9.7%;闻喜2.9万人,占全市省外外出务工人数的9.6%;平陆2.8万人,占全市省外外出务工人数的9.2%。以上三个县当地农民跨省外出务工意识较强,自发和有组织外出省外务工人数多。 从2003年开始,市县、乡每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劳务输出活动。2006年之前,劳务输出的主要区域为珠江三角洲的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等用工城市,2006年以后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山东青岛、以及京、津地区。持续每年的大规模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活动,使得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成为了习惯。因此,最近几年,政府主导组织劳务输出已被亲朋相携、邻里攀带外出务工所取代,自发外出务工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从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分布区域看,目前外出务工集中地主要分布在长江三角洲的上海、苏州、杭州、南京各用工城市,总人数约为20万人左右,其他10万余人主要分布在京津地区以及山东青岛,省内务工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县、市两级城镇,以县级城镇最多,约为30万人左右。 从外出务工行业分布情况看,到外省市务工的主要电子、服装、机械加工、装配、采摘、架设高压电线等为主。例如:平陆的架成工,从业人员8000余人,常年在东北、大西北、广东等十余个省市架设高压线;河津的建筑工程承包,从业人员1万余人;绛县的摘棉工,每年季节性去往新疆阿克苏2600余人;夏县大品乡在天津、青岛从事电焊工的有600余人。 在县、市级城镇务工的,主要为宾馆、餐饮、商场服务员、营业员,本地煤焦、化工、纺织、机械制造等类型企业员工。由于我市实施产业集群化发展战略,“5+15”(5个山西省省级开发区,15个县市级工业园区)工业园区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比重较大,2014年各园区新增就业岗位约2.2万个。 2、农村劳动力外出创业状况分析 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创业人数约为15.2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的17.8%,创业直接带动44.1万人就业。外出创业,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条主要途径。 从各县(市、区)情况看,永济市、盐湖区、临猗县、万荣县外出经商办企业的人最多。例如永济市在外创业的人约有2.5万人。其中外出开牛肉饺子、牛肉面馆的就有2.24万人,直接带动7.12万人实现就业;盐湖区在外出创业的人约有2万人,其中开饭店、打拼子人约有5900人;临猗县在外创业的1.8万人中,从事食品加工(糕点加工)业及餐饮业的就达到8500余人;万荣县外出创业的1.28万人中有857户从事化工外加剂生产,直接带动3.75万人就业。 从创业的行业类别来看,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创业涉及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筑建材、商品批零、交通运输、仓储、餐饮、住宿、社区服务等十多个创业门类。其中餐饮业为我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创业的首选,总人数为4.5万人;其次是商业批发零售,总人数为6700余人;第三为建筑建材业,总人数为5400余人;第四为食品加工业,总人数为4300余人。而在本地乡镇,以及县城从事个体经营的最多,为8.1万余人,占总外出创业人数的53.4%。 三、运城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 1、政府“有组织”外出务工比例较低。通过政府部门“有组织”外出务工人数约占总数的十分之一。“有组织”外出务工在有效调剂人力资源配置、帮助农民降低外出务工成本、确保安全、及时维权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建议利用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平台,为农民工提供“有考察、有组织、有培训、有护送、有回访、有维权”的一条龙“保姆式”服务。从而发挥政府部门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 2、人力资源公司有待政府规范。由于我市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而南方电子厂等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劳动力需求旺盛。这类企业多采取利用中介人力资源公司委托招聘、劳务派遣、劳务外包的方式进行市场化招聘。在每年春节前后外地企业用工高峰期,部分本地和外地人力资源公司为赚取用工企业“招聘返费”,存在恶意竞争和虚假宣传等行为,极大的损害了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建议由人社部门牵头规范我市人力资源市场,健全人力资源公司各项业务服务的监督和备案制度,建立由政府主导和监督下的人力资源公司服务联盟。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合理整合资源,发挥其在农村劳动力转移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 3、农民工跟踪服务难。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农民工维权问题已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成败的关键,克扣拖欠工资、人身伤害、不依法缴纳社会保险、黑中介欺骗农民工的事件时有发生。在农民工务工集中地设立劳务输出联络站已迫在眉睫。如我市2014年仅输入苏州华硕电脑集团的务工者就达1000余人,一些问题时有发生,但因距离较远,经费紧缺不能得到及时处理。建议在农民工输出较集中的省、市设立劳务输出联络站,经费从就业和再就业资金中予以适当解决。并提供各项免费就业创业服务,把“家”安在务工者身边,让农民工放心打工、挣钱。 4、外出劳动力就业层次低,创业能力不足。在我市省外劳务输出中,有四分之三的人员是在电子设备装配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就业。在这些企业里人员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切就业稳定性差,农民工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技术、技能,不具备职业竞争力。外出创业农民创业能力较低,开办企业成活率不高。建议加大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力度。根据我市农村外出务工和创业的实际,结合农民意愿,开展技能加创业一体化培训。重点开展家政服务、餐饮、食品加工、传统工艺品加工等创业型技能培训及经营管理培训,助推我市农民外出低成本创业。 5、本地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不足。建业结合我市实施的“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工程,有针对性地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重点在规模养殖、大棚蔬菜、食用菌栽培、观光农业、生态高效农业等方面开展培训,同时开展农村电商、社区服务培训,以助推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助推农民在本地创业。 6、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化程度低。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以前那种靠窗口咨询、现场招聘、电视飘字、发放传单、进村“喇叭”宣传等方式信息化程度低,早已不适应目前社会发展的要求。建议利用“互联网+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模式,建立“外地企业和本地企业招聘信息库”和“外出农民创业项目库”;通过调查摸底利用“大数据”对有外出务工和外出创业愿望的农民进行需求分析和精确定位;利用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手机app等互联网手段,建立“一体化农村劳动力转移信息平台”为广大农民提供高效、快捷和个性化的就业创业信息服务。 7、针对农民工创业服务体系不健全。目前我市对农民工自主创业的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相关机构体系不健全。建议根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的要求“将农民工纳入创业政策扶持范围,运用财政支持、创业投资引导和创业培训、政策性金融服务、小额担保贷款和贴息、生产经营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等扶持政策,促进农民工创业。”建立专门帮扶农民工的创业服务机构,开展农民工创业大赛,营造全社会鼓励、支持农民工创业的氛围。在帮扶广大农民工成功创业的同时,带动更多的人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0号)文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