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及对策
陈小曼 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摘要: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主要有地理环境因素、区域经济制度基础建设力度因素,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影响因素,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的投入因素等,文章针对这些不足,提出应挖掘区域的特有资源,政府应该合理制定经济政策做好经济规划,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加大招商引资,吸取外部资金资源等方面改善区域经济的平衡。 中西部自然环境不如东部地区那么有优势,在交通建设、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西北少水多旱、风沙肆虐,西南土资源匮乏,水资源供养不足,导致农业经济无法大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心有相隔甚远。正是东西部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东部以轻工业为主,西部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东轻西重的特征。 关键词:区域经济,地理因素,招商引资 一、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国内一些学者开始对国内区域经济差异展开研究,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更多的知名学者参与进来。这些学者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研究时,在时点选择、区域划分、计量方法和指标选取上均有不同, 其得出的结果也就有所差别。其研究成果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2004年候晓丽、刘毅、贾若祥关于省级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研究后,认为地理环境是在省级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占据主导因素。2004年李忠华和宋德勇针对中国省级区域经济增长的不平衡研究后认为, 区域GDP经济增长的不平衡主要受劳动力多少、技术进步程度、劳动里的结构的影响。 另外,储蓄投资、重大投入、经济制度等因素也在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然而, 这些学者在研究中, 在计算要素贡献时, 把劳动力结构替代了资本要素。这种替代方法显然缺乏有力的经济理论论据。并且, 他们在对储蓄投资、重大投入、资本品、经济制度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时, 对一些指标变量计量检验没有获得通过,进而削弱了文章的说服力度。2006年吕安民对省级区域人口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关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对于大多数较为发达和部分较为落后的区域,人口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呈负相关; 然而对于大多数中等发达的地区和其他比较落后的地区, 人口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呈正相关。 二、国内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原因分析 1.区域经济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制约 俯瞰全国,会发现我国的地势特点是西高东低,并呈阶梯状分布。东部地区以平原为主,属湿润地区类型,充沛的降水量、肥沃的土地、便利的交通,水土资源的匹配很好,沿海地区的城市均与世界各国有广泛的经济联系,交通十分便利,城市生活水平高,基础设施都建设完备。中西部自然环境不如东部地区那么有优势,在交通建设、通信基础设施等方面与东部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西北少水多旱、风沙肆虐,西南土资源匮乏,水资源供养不足,导致农业经济无法大规模发展,与经济发展中心有相隔甚远。正是东西部的自然环境与地理位置的差异,导致了东部以轻工业为主,西部以重工业为主。形成东轻西重的特征。区域经济结构的差异性导致了区域经济经发展速度、规模的不平衡。并且,就IT时代的特点,交通的便利会直接影响到市场交易量、运输成本、市场规模的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2.我国对区域经济制度基础建设力度不够 区域经济政策和规划是控制经济发展的一种工具,政府可以通过对区域经济的制定政策及规划,来实现经济区域的发展。不管是生成抑或贯彻与评价,都必须有一定的机构来负责。就发达国家的实践来看,这些部门是立法产物。同时,有特定的机构对区域经济政策与规划来负责。我国政治体制内部有许多相关部门对地方管理都有一定的参与,但是,从来没有哪个部门可以说是具有立法权利去制定政策及规划资源。每一个部门都一定的发展资源可是没有一个统一调配的行动机构。这就出现了一种现象凡事都会有部门来参与一下,可是需要解决的事情有没有人来管。倘若没有一个综合的区域经济管理的机构,就无法讲真正意义上的区域政策和区域经济规划。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略显鼠目寸光。众所周知,一个可以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在一定的时期内具备稳定性,所以政策的作用周期会很长,可是,由以往的政策变动规律可知,我国在经济政策的调整上总是缺乏主动性,大多数是在已经不适用的情况下才有多改变。总而言之,区域经济需要一整套的经济制度,来提高生产率和实现经济的增长。现有的经济政策运转效率不高,人们经济自由的保障制度较差,没有公平竞争、运用人才的经济制度环境。另外,现在人们对市场的意识、契约、法制认识等等还没有形成,整个社会缺乏激励性制度的制定,没能够对经济的发展活力和动力形成有效的制度保障。 3. 区域经济的发展受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影响 区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会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是一个无法忽略的重要因素。改革三十多年来,开放较早的东部地区的人们受到国外思想、文化的熏陶,逐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有意识的促进经济的发展。与中西部地区的人们相比,好像跨越了几十年。随之而来的是对下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也提高了一个档次。经常与国外交流,人们的观念保持开放、创新的现代思想,能够迅速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相对而言的中西部依旧沉醉于传统的文化中,教育水平没有什么变化,是保守封闭的,这就大大的阻碍了当地人民接受新的思想文化,他们缺乏积极性没有主动意识。依旧是小农思想。所以,文化素质和思想观念的差异把中西部的有利资源,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等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致使区域经济落后于东部地区。 4.区域经济发展缺乏资金的投入 区域经济的规模是从小到大,技术是由简单到高端,资金需求由少到多。当规模达到一定大小,技术的应用一定程度时,区域经济的发展需求资金也就达到了瓶颈,此时,如果区域想要发展的好、快,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在当地的一些资源都得到充分利用时,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新的资源包括自然资源、人才资源、甚至是技术资源。然而这一切都需要资金的投入。一个本是无资源可在利用的地方若要发展起来,甚是困难。 三、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平衡的对策 1.在区域特有资源上弥补地理因素的不足 针对区域经济地理因素方面的劣势,当地人民要挖掘本地的一些特有资源,利用这些资源发展区域经济。政府应鼓励企业不断培育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西部地区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潜力。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充分利用我国发展回旋余地大的有利条件,对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部地区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巨大,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强资源勘查,合理布局上下游产业。西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跨越式发展。 2.政府应该合理制定经济政策做好经济规划 区域领导者应该在区域范围内建立一个“内在稳定器”,所谓内在稳定器,即是一种宏观经济的内部调节机制,这种制度可以在宏观的经济不稳定情况下自动发挥作用,促使宏观经济趋于稳定。正如国家的一大经济政策——农业税免征。这中经济政策就是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药剂,这样对于农业比重大的区域来讲,无疑是一件好事。一些宏观的经济政策可以缩短不同地区的收入差距,又如累进的所得税制,这样可以有效保护区域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人民的收入,调动人们的投资的积极性。一个地区要有一个良好的经济规划,有一定的轨道去引导区域经济的发展。针对大西部国家做了一些合理性的规划:首先,奠定基础阶段:这个阶段主要任务是重点是搞好基础设施、调整结构、科技教育生态环境等基础性建设,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培育特色的产业链,促进西部地区投资环境得到初步改善,使经济运行步入良性的循环,增长速度可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其次,加速发展阶段:在前段基础结构战略性调整、设施改善、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大西部经济开发冲刺阶段拉开序幕,夯实提高基础,推动经济产业化、生态化,市场化以及专业区域经济发展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区域经济增长的大跃进。最后,全面升级为现代化阶段:以快带慢,有的地方的经济发展迅速,实力增长快速,融入国内甚至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后实现自我发展,致力加快偏远山区和落后的农牧区开发,全面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水平、生活水平,缩小与东部的差距。 3.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教育,提高区域人们的文化素养和改变思想观念 爱德华·泰勒曾在《原始文化》一书中写到,文化是道德、习俗、知识、信仰,以及从作为社会人员的一份子中所捕获的其他任何习惯和能力的综合体。加强对区域人们的思想教育,从思想角度去打开区域经济发展的大门。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们通过文化、思想观念来影响经济主体的政策制度制定以及安排经济活动行为、生产的方式与发展的模式选择等,进而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促进作用。另外,文化本身也是一种经济,即文化经济。文化经济是满足人们的休闲需要的经济和实物经济文化附加值增长的一种经济。它是很广泛的一种经济领域,外国学者日下公人曾经在《新文化产业论》一书中粗略的将文化产业分为三类:一、销售与生产以相互独立交错的舞台形式将文化产业展示出来,例如影视作品、书籍报刊等等;二、文化服务行业以劳动形式出现,例如体育赛事、娱乐游戏、各种戏剧演出等等;三、文化渗透在其他商品和行业,如形象的设计、各种景点的建设。这足以说明文化也是一种经济,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区域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吸取外部资金资源 引进外资对本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可以加快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招商引资可以弥补本地企业资金来源不足,促进经济的增长,引进外部的先进技术设备提高本地的生产力水平。招商引资的政策给本土企业来了更高的企业管理制度,促进企业经济制度的转换。 参考文献: [1]胡兆量主编.中国区域发展导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吴强,李宗植,柴友兰.美国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政府行为及其特点[J]. 财会研究. 2004(01) [3] 高新才.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巨变与开发新秩序——建国60周年的回顾与展望[J].社科纵横. 200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