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胡小渝 中共重庆市沙坪坝区委党校 摘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快速展开,健全完善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当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本文基于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如下对策建议:毗邻地区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健全完善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见实效;以先行区、示范区为引领,培育次级中心城市。 关键词:毗邻地区;一体化;对策建议 一、引言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强调,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在此背景下,川渝毗邻地区合作迅速展开,建立和完善了多边多层次、常态化务实合作长效机制,共同推进川渝毗邻地区互助合作,共同发展。川渝毗邻地区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几何中心”,涉及到四川省的6个地级市与重庆市的13个区(县)毗邻,相连里程932公里,有良好地融合发展的地利优势①。处于成渝连接带上的川渝毗邻地区能否实现经济一体化发展,接受成都、重庆两个核心城市的经济辐射,从而形成川渝发展主轴,带动川渝两地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发展,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分析其一体化发展存在问题,探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路径,对推进双城经济圈建设,带动川渝两地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所谓区域一体化发展是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者地区充分利用双边资源,促进双边或者多边经济、政治等合作的过程。目前,国内外针对区域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成果已较为丰富。 (一)国外研究现状 1.关于区域政府间合作的研究 Richard Briffault(1996)是早期著名的区域政府间合作研究者,提出“区域治理的‘混合战略’,主张地方政府保留对地方事务的决策权利,但涉及土地利用、财税收支等区域性政策须从整体利益角度考量”。Eric L.Krueger(2005)基于交易成本视角,构建起城市政府选择模型,认为“资源因素影响城市的合作动力和合作深度”。 2.关于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国外文献中专门针对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成果不多,最早提出经济一体化的是Tinbergen(1954),“指建立起一种结构,没有阻碍经济运转的因素,适宜世界经济发展和相互合作”。Pinder(1969)提出,“逐步消除生产和流通的不利因素,借助国家间生产要素和流动的政策协调,实现一体化。”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关于区域政府间合作的研究 姚莉(2007)通过研究分析认为:“地方政府合作交流、预期、互惠政策是影响合作的三因素,各地方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使地方政府难以达成一致决策”。李江等(2009)通过构建不完全信息博弈模型探讨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中的地方政府间的竞争,认为“地方政府日益成为具有独立利益和决策权利的主体,地方政府关系成为协调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关于区域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祝尔娟(2009)对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的产业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进行了研究,认为推进区域产业合作、加快产业升级需要强劲的驱动力与现实基础。聂华林、杨敬宇(2011)认为为顺应国家经济重心战略调整与大城市区域化发展趋势,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提出了促进兰州—西宁—格尔木—拉萨联动发展的战略构想。 3.关于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 针对川渝毗邻地区发展的研究较少,涉及面有限。陈旭(2012)认为:川渝毗邻地区的合作是成渝合作的重要内容和有效切入点,应建立跨区域合作协调机制,推动两地合作发展。朱昌俊(2021)认为针对成渝这样的中西部城市群,就要大胆试、大胆闯,打通一切束缚经济融合发展的机制障碍,寻求多点突破、多点开花。 (三)文献研究述评 综上所述,学者们在探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选择了从多个不同角度入手,亦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影响因素众多,如行政权力、经济实力、文化氛围等,导致研究具有一定局限性。因此,本文基于川渝毗邻地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如何实现其一体化发展,以期为理论研究贡献一定的数据样本。 三、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 2020年8月,重庆市和四川省联合出台了《川渝毗邻地区合作共建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推进方案》,提出“要在未来共建一批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区域发展功能平台,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率先在规划统筹、政策协调、协同创新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促进川渝毗邻地区快速发展,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提供重要支撑”。方案提出,第一阶段共建9个毗邻地区合作平台,分别为:围绕川东北、渝东北地区一体化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围绕成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围绕川南渝西地区融合发展布局建设功能平台。2020年底,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获批,目的在于通过推动川渝中部地区协同发展,促进“中部塌陷”走向“中部崛起”,串联起成渝两地共同发展。2021年1月,目前全国唯一一个跨省级新区——川渝高竹新区获批,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产城景融合发展等新路径,促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由此可见,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顺利,但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仍较明显,不利于川渝毗邻地区长远合作发展。 表1 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现状(2020年) 数据来源:2020年各地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公报 由表1可知,川渝毗邻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川渝毗邻地区GDP所占比重较大 2020年,川渝毗邻地区GDP总量为19474.81亿元,占到川渝地区(73601.5)的26.5%,所占比重较高。其中重庆市毗邻地区13区县共实现GDP10221.61亿元,占到重庆市整体GDP的40.9%,四川省毗邻地区所涉及的6市实现GDP9253.2亿元,占四川省全省GDP的19.04%。数据分析可知,川渝毗邻地区所涉及到的19个市区县,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千亿的占到了8个,分别为达州、广安、遂宁、内江、泸州、渝北、永川、江津,含四川五个市,重庆3个区县。GDP增速方面,川渝毗邻地区除城口县外,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2.3%),12市区县高于四川平均增速(3.8%),9个市区县高于重庆平均增速(3.9%)。由此可见,川渝毗邻地区经济总量较大,占四川省、重庆市两省市GDP总量的比重较高,发展势头良好的经济实力初步奠定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经济基础。 (二)第三产业比重不高,三产结构有待优化 川渝毗邻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6.1,低于四川省的52.4,亦低于重庆市的52.8。由表1中三产结构可知,川渝毗邻地区19个市区县中有11个市区县以第二产业为主,二产比重明显高于三产比重。尤其重庆13区县中有9个区县均是以二产为主。由此可见,川渝毗邻地区整体表现为三产比重不高,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 2020年,川渝毗邻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较快,19个市区县中有18个高于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2.9%),10个市区县高于四川省的9.9%,17个高于重庆市平均增长速度(3.9%)。由此可见,川渝毗邻地区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较快。 (四)消费水平整体不高 2020年,川渝毗邻地区所涉及的19个市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8112.23亿,占到川渝两省市社零总额的24.9%。其中重庆市所涉及的13个区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计4060.42亿,占重庆市整体社零总额的34.4%; 四川省所涉及的6个毗邻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共计4051.81亿元,占四川省社零总额的19.5%,由此可见,川渝毗邻地区消费水平低于四川省、重庆市的平均水平,整体不高。 (五)内部人均收入相差较大 由数据分析可知,川渝毗邻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整体低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值。2020年,除渝北区外,川渝毗邻地区所涉及的19个市区县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834元。其中,川渝毗邻地区中有5个市区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遍高于重庆市的平均水平40006元,13个高于四川省的平均水平38253元。四川省6个市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泸州市的39547元,最低是达州的36001元,相差3546元。重庆市13区县中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是渝北区的45100元,最低是城口县的30541元,相差14559元。由此可见,重庆内部地区之间收入差异比四川突出。 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推进速度较快,各项各方合作顺利推进,亦取得了一定成绩,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共同发展,但仍存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等系列问题。 (一)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程度不高 目前,川渝地区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内畅外达,对外已建成以铁路、高速公路、以及长江黄金水道为骨架的东、南、西、北四向外联通道,对内建成以地铁、轻轨、公交为主体的城市交通网络体系,乡村公路覆盖亦是逐年提升。尤其是成都、重庆间的联系紧密度、便捷度快速上升,但成都、重庆与其他核心城市相较而言,互联互通程度仍不高。尤其核心城市与其他主要城市间的快速轨道交通、城际间高速交通网络尚未形成,“断头路”现象仍一定程度存在,核心城市到周边主要城市、相邻城市等尚未实现1小时通达。 (二)合作机制仍需完善、形式较为单一 在双城经济圈建设背景下,川渝毗邻地区由于地理位置靠近,合作推进速度较快,但成熟的合作机制建立需要较为长久的积累和完善。一是合作方式单一,目前多以政府会议和签署合作协议的方式推进,非政府组织、企业自发推进的合作较少。二是合作深度不够,大多合作仅停留在表面,签署合作协议后,深层次合作的推进实效不够,后续缺乏强有力的体制机制进行监督考核以约束项目推进,。三是合作项目有限,一定程度上多以基础设施、招商引资等项目推进,产业链等方面的推进不足。 (三)毗邻地区次级城市发展不足 目前,川渝地区已形成以成都、重庆为双核心的城市群体系,两大核心城市发展规模较大,势头良好。但尚未形成能分担核心城市功能的次级城市,如资阳、泸州、内江、万江等。 五、对策建议 为进一步促进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进而带动川渝地区乃至西部地区发展,本文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毗邻地区统一规划,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 2021年6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印发,指出“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交通基础设施瓶颈依然明显,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质量和效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形成以强化重庆、成都“双核”联系及对外联通、开放辐射为重点,统筹推动大中小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多种运输方式高效协同、多类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因此,毗邻地区交通体系建设应统一规划,完善对内、对外交通网络,实现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升毗邻城市间交通通达度和便捷度。 (二)健全完善合作机制,推进一体化发展见实效 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需进一步健全完善合作机制。一是合作方式多样,以合同签署、实际推进、项目共建等各种方式推进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二是推进合作项目落地落实。三是完善监督机制,从区域投资、财税分享等方面构建区域共投入、利益共分享的利益共享机制,并完善各类考核监督机制,推进合作走深走实。 (三)以先行区、示范区为引领,培育次级中心城市 以遂潼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先行区、川渝高竹新区为引领,开展产业配套大协作,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以产业促城市规模发展,推进遂宁、潼南、广安等形成川渝毗邻地区的次级中心城市,连接成都、重庆两大核心城市和中小城市,形成超大城市、大城市、中小城市、小城镇功能完善的城镇体系。 注释: ①毗邻地区一般指两个行政区陆地相接的地方。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川渝毗邻地区的界定标准,本文按照现行行政区划标准,选取了重庆毗邻四川的万州区、开州区、梁平区、城口县、垫江县、长寿区、渝北区、合川区、潼南区、大足区、荣昌区、永川区、江津区等13个区县,四川毗邻重庆的达州市、广安市、遂宁市、资阳市、内江市、泸州市等6个市,作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陈旭.成渝经济区毗邻地区发展差异与对策思考[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2(04):74-77. [2]何洪华.成渝双城经济圈视域下川渝毗邻地区合作机制研究[J].绿色科技,2021(04): 233-234+241. [3]黄万宇.成渝毗邻地区综合交通一体化发展对策研究——以重庆市永川区和四川省泸州市为例[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07). [4]王翔.借鉴先进经验 推动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N].重庆日报,2020-7-5. [5]唐川.以建设川渝高竹新区为抓手 强化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J].重庆行政,2021(02):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