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城镇化”对江苏城乡关系的影响:城乡在线融合
蒋微 占丽 沈洁 无锡太湖学院 基金项目:2019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9SJA0796);2020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20SJA0902);江苏省“青蓝工程”(苏教师函[2020]10号)项目。 摘要:受益于良好的交通和信息化基础设施,江苏省呈现“在线城镇化”发展的趋势,这种新型的城镇化模式定然影响城乡关系的发展。本文基于“在线城镇化”、城乡关系以及两者关系的内涵,剖析了“在线城镇化”对江苏城乡关系的影响,认为“在线城镇化”使得江苏城乡关系呈现在线融合格局:城乡人才在线融合、城乡产业在线融合和城乡信息在线融合,江苏省应该加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强支持服务的完善和加强协同能力的提升,促进城乡融合的新变革,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加快城乡的融合发展,形成城市与乡村竞相繁荣兴旺的新格局。 关键词:在线城镇化;城乡关系;在线融合 一、引言 改革开放初期,江苏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进入农村,农民“半农半工”,农闲时间在工厂上班,收入大幅提高,他们的思想观念、劳动方式和生活习惯开始和城镇居民接轨,农村走上工业化、现代化和城镇化道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改变了江苏传统的城乡关系,城乡不再是“农村农业,城市工业”和“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的关系,而是形成了以城市为中心、农村为基础、小城镇为纽带的城乡协调发展格局。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逐步推进和进一步的对外开放,城市的各类工业企业和开发区开始快速发展,一方面吸引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形成了中心城市的集聚效应。另一方面形成了对周边村镇的辐射效应,加速了周边村镇的城市化进程。此阶段,江苏的城乡形成南京、苏锡常、徐州三大都市圈和“三横二纵”城镇发展轴的态势。十六届三中全会后,江苏 通过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用产业化提升农业,城乡在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和保障形成了融合体制。十八大以来,围绕中央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江苏同步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统筹城市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此阶段,受益于信息化程度的加深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江苏省城镇化呈现城镇群扁平化和网络化特征,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以城乡信息社会发展的“在线城镇化”模式。那么,“在线城镇化”模式将对江苏的城乡关系带来何种影响以及如何应对,本文试作一粗浅探讨。 二、相关概念概述 (一)“在线城镇化” “城镇化”来源于英文中的单词“urbanization”,“urbanization”是“城市化”的意思,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首次提出“城市化”的概念。根据我国国情,我国学者结合国际的城市化概念提出了“城镇化”这个概念。从经济学的生产力、劳动力、科技等综合要素的角度出发认为城镇化不仅包括城乡人口结构、产业布局及产业结构的转变,还包括人们价值观念、聚居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制度安排的变迁或创新。“城镇化”的本质是城镇化是 各种经济要素在时空上综合变化的集中体现,是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城乡关系不断变迁的过程。 “在线城镇化”是指城乡居民基于信息基础设施和互联网,利用电子商务和各种社交媒体,构建网络社区,且与现实社区互动相融,从而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演变。目前, 研究“在线城镇化”的国内外学者非常少。“在线城镇化”最主要的研究者是新加坡国立大学环境设计学院研究员李孜,他同时也是爱咱村儿(I Village)创始人&乡村营建社(RCDG)联合创始人。他认为“在线城镇化”改变了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城乡居民特别是乡镇居民 借助电子商务和各种社交媒体,不再需要“离乡”、“离土”、“进城”,他们可以利用电子商务进入市场,线上营销产品,线下组织生产、收购、运输和社区建设等,重构了城乡空间市场、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使城乡的各种要素在线集聚和流通,并作为节点链入区域甚至全球的生产链条和生活体系。 (二)城乡关系 Paquette S, Domon G(2003)认为城镇化推动了农业现代化,促使乡村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乡村旅游等服务业,使乡村成为多主体、多功能、多维度的空间。叶超、陈明星(2008)认为应重视发展中心城、镇和村,利用中心城、镇和村的集聚和极化作用充分发挥辐射效应。申晓艳,丁疆辉(2013)认为应建立城乡互动互通的交通信息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制,从而促使城乡要素如人口、资金和技术在城乡间的自由有序流动和交换。近几年发展迅速的农村电商平台在城乡要素对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刘彦随(2018)认为城乡关系是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关系形态,其内涵包括城乡经济关系、社会关系、生态环境关系、文化关系等诸多方面。龙花楼、屠爽爽(2018)认为传统的城乡关系有三种,即以城市为核心的城乡关系、互动互通的城乡关系及以乡村为核心的城乡关系,但三种关系都强调了城乡关系的密不可分。 (三)城镇化与城乡关系 SINGH A,KAUFMAN H F(1970)认为城镇化是各种经济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城镇过程中农村人口不断向城市转移,城市文明不断向农村传播,城乡关系最终将实现融合,城乡的融合又反过来促进城镇化的高质量发展。安虎森、吴浩波(2013)认为伴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将不断消解城市和乡村的地理边界和户籍分野,促使城乡经济社会关系在地理空间和管理空间的融合。李文宇(2015)认为通过市场、规模经济、生活成本等路径,使得不同阶段的城镇化对城乡关系有着不同的作用。朱宝树(2018)认为初级阶段的城镇化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城乡的融合,但是高级阶段的城镇化推动了城乡融合的发展。周慧,王敏丽(2020)认为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加剧了城乡关系的分割,缓慢或低质量的城镇化影响了城乡发展的协调性;新型城镇化可以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为城乡的协调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三、“在线城镇化”对江苏城乡关系的影响 (一)促使城乡人才在线融合 城乡人才在线融合是指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网络,各行各业的人才供给和需求信息都聚集在网络平台上,并且人才的流动突破以往传统的地理空间的移动方式,各类人才甚至可以在线进行交流和合作,促进信息与知识的流动及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发挥出整体系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应,形成了在线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 江苏省现实社区高度的城镇化,构建了吸引人才的环境和条件,吸引了大批人才来江苏就业,形成了地理空间意义上的人才集聚效应。但是,高度城镇化带来了高房价,一定程度上也抑制了人才向江苏的流动。目前江苏省现实社区的高度信息化解决了这个难题,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网络,人才不再需要通过地理空间的移动来实现流动,来实现交流和合作,尤其是一些类似于企业咨询管理服务的服务行业,此类服务基本可以依赖于网络来完成,人才不需要发生地理空间的移动。 此外,城乡人才的在线融合也使得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资源得以流动,突破了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对人才流动的不利影响,城里人无需下乡,乡下人无需进城,就可以实现人才的交流和合作。 (二)促使城乡产业在线融合 城乡产业在线融合指的是传统的产业带和专业市场的互联网化,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中的各个角色借助互联网发挥传统的产业集聚效应,从而形成线上产业集群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苏南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形成早期的产业集聚开始,江苏省产业集聚已初具规模,产业集聚不仅有传统产业,也有新兴产业。目前江苏省产业集聚主要集中在纺织产业、机械产业、电子信息、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冶金、新材料、汽车产业、生物医药、包装、船舶产业、板材、灯具、五金、食品、玩具、特色农业产业、旅游用品产业等行业。此外,产业集聚几乎在江苏各个县市都有分布。 随着江苏省信息化和网络化的高度发展,以及江苏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引导,传统产业带和专业市场积极向互联网延伸和拓展,并且借助互联网与全球价值链对接。目前,江苏省产业带入驻“中国质造”项目。如南通的家纺产业带、无锡的紫砂壶和电动车产业带、徐州的睢宁化工产品产业带、苏州的常熟服装分销市场等入驻阿里巴巴的1688,成为线上运营的线上产业带。 (三)促使城乡信息在线融合 城乡信息在线融合是指改变了原有多样化信息的分散和不透明,各种信息借助计算机网络和移动网络在线平台化,改变了原有信息的各自为政和弱关联能力,使得一切信息能够开放、链接和沟通,并且转化成生产力和生产率,各种信息得以共享协同。 受益于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江苏省的电子商务得以迅速发展。电子商务不仅涵盖网上交易行为,还涵盖了生产活动和生活服务方面,如企业内部管理的电子化,政府的电子政务。因此,生产和生活中各种主体的相关信息都可以链入互联网,并集聚于互联网平台。从生产方面看,江苏省有很多行业建立了行业网站,为行业的信息沟通提供了很大便利,典型性的网站有江苏省机械工业网、江苏农业网、江苏建筑网等。同时,还借助一些第三方平台网站,集聚各行业的信息,形成一定的协同效应。如江苏省的一些传统产业带入驻中国质造、阿里巴巴的1688等。从生活方面看,各种生活需求和服务信息都可以上网搜索并获取。例如江苏省各地政府都积极推行电子政务,很多民生服务电子化,方便为百姓提供服务。典型的网站有江苏政务服务网、电子政务-江苏信息化、江苏省教育电子政务网等。 四、促进江苏城乡在线融合的建议 (一)加强推动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 农村电子商务是城乡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有利于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信息的“在线”双向快速流动。一方面,江苏政府应该积极制定相关优惠政策,吸引农村电子商务创业,支持农村电子商务就业。对新创办的农村电子商务企业给与创业补贴,给与税收优惠,提供各种创业的便利,创设宽松的创业氛围。对农村电子商务的就业人员给与就业补贴,规范农村电子商务就业人员的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针对目前江苏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匮乏的现状,应该积极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培养既掌握农村电商理论知识又能进行实际运作的人才。一方面,可以和高等院校签署人才培养合作协议培养农村电商人才。另一方面,可以由政府牵头、行业主导,对从事农村电商创业就业的人员开展相关培训。 (二)加强支持服务的完善 “在线城镇化”乡镇的居民“就地”利用电子商务进入市场,线上营销产品,线下组织生产、收购、运输和社区建设等,实现乡镇发展和人口就业,实现城乡协调融合发展。因此,完善的电商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在线城镇化”发展的充分条件。目前,江苏省虽然出现了“在线城镇化”的趋势,但是电商服务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仍然很欠缺。电商服务体系方面,缺乏本地化电商服务体系,如缺乏客服外包、美工设计、店铺装修、创意发散、产品服务、配套商品的服务提供商。电商公共服务方面,缺乏完善的电商公共服务体系,政府在营造宽松大众创业环境方面仍有欠缺。随着网商数量的增加,网商销售量的不断增加,对交通、物流、工厂生产加工能力、网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政府在地区硬件环境、企业发展环境、政策环境等方面需要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创造更为适宜的条件。公共服务、生活服务、居住服务、子女就学服务、行政服务金融服务等服务方面仍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三)加强协同能力的提升 协同能力指的是利用协同效应的能力。协同效应又指由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要素和系统之间、系统和系统之间、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的合作、同步、协调和互补作用,所带来的整体效益增强的结果,即产生了1 + 1 > 2的效果。 从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江苏省已经形成遍布各省市的产业集群,并且受益于互联网的发展,现有产业集群在线化发展,通过互联网进一步拓展和延伸,链入全球价值链系统。但是,因为原有的产业集群之间相对割裂,现有产业集群在线化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所以江苏省的产业集群的协同能力较弱,主要体现在无法获得较好的空间集聚协同、产业分工协同、网络关系协同、知识共享协同、产业集群协同、区域行政协同、竞争协同、制度协同等。 五、 结论 江苏的城镇化和乡村发展实践表明,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和信息的双向快速流动是城乡融合的关节点。江苏“在线城镇化”将使江苏城乡关系呈现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该模式有利于中心城市的集聚和辐射效应的发挥,使得城乡之间各种资源、要素、信息等可以通过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快速双向自由有序流动。 参考文献: [1]刘彦随.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04):637-650. [2]龙花楼,屠爽爽.乡村重构的理论认知[J].地理科学进展,2018,37(05):581-590. [3]叶超,陈明星.国外城乡关系理论演变及其启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01):34-39. [4]申晓艳,丁疆辉.国内外城乡统筹研究进展及其地理学视角[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3,32(05):6-12+45. [5]Paquette S, Domon G. Changing ruralities, changing landscapes: Exploring social recomposition using a multi-scale ap-proach.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3, 19(4): 425-444. [6]SINGH A,KAUFMAN H F.Town and country locality:Comparative trends and problems[J].Studies in Com-parativ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1970,6 (10) : 215-227. [7]李文宇.城乡分割会走向城乡融合吗--基于空间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分析[J].财经科学,2015(06):71-83. [8]安虎森,吴浩波.我国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关系研究--一种新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3,13(04):85-90+140 [9]朱宝树.城镇化的城乡人口差别效应和城乡发展[J].城乡规划,2018(02):36-43. [10]周慧,王敏丽.城镇化推动了城乡融合发展吗[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22(01):6-18. [11]李孜.农村电商崛起-从县域电商服务到在线城镇化[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6. [12]李孜.在线城镇化[EB/OL].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5-06/16/content_2885067.htm?div=-1. [13]李孜.在线城镇化,有别于欧美城镇化的独特途径[EB/OL]. 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981.html. [14]李孜.农村电子商务涌现与在线城镇化途径[EB/OL].http://www.aliresearch.com/blog/article/detail/id/204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