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
张琴 中共长沙市望城区委党校教研室/湖南雷锋学院 摘要: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异军突起,但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如何破解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困境,本文从引导民企增强内生性动力、创优民企发展外部环境和加强民企发展要素保障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以期为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民营经济;县域;现实困境;发展路径 一、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及原因 近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印发了《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民营经济统战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强调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把团结好、引导好民营经济人士,发展好、壮大好民营企业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些意见和讲话精神都为新时代加强民营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经济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发展,成为解决劳动力就业的主要领域、丰富市场业态的重要主体、财税收入的重要来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城镇化发展、助力脱贫攻坚等发挥了重要作用[1]。虽然近年来我国民营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特别是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异军突起,但仍然面临着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内部隐忧 1.思想观念严重滞后。从民营企业本身来看,多数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干大事业、闯大市场、当大老板和敢为人先的气魄及雄心。我们通过对长沙市几个区县的民营企业调研发现(以下调研分析同此),45.3%的企业认为当前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市场需求萎缩,12.3%认为是产能严重过剩,但是在产权市场投资方面,仅有8.5%的企业通过参与“一带一路”和“走出去”来开辟新市场和新领域,消化过剩的产能,82.1%的企业面对新机遇和新挑战,感到无所适从,缺乏主动作为、抢抓发展机遇的能力和魄力[2]。 2.转型升级进入临界点。问卷结果显示,63.2%的企业对转型升级愿望迫切,但是已成功转型的企业仅占9.4%,69.8%还在持币观望。目前,企业主要通过提升经营管理水平、进行科技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加强品牌营销、建立企业文化等方式进行转型升级。然而,资金、市场风险、人才、技术等因素仍然是制约企业进行转型升级的最大“拦路虎”(见图1)。 图1 影响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 3.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多数企业创新意识不强,科技投入不足,“商标”“品牌”意识淡薄,缺乏自主研发机制的建设。在调研中,被问及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时,70.7%的受访企业认为是同行竞争风险,这反映大多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自身核心竞争力。以陶瓷行业为例,目前,长沙望城区从事陶瓷生产的企业有100多家,大部分还停留在家庭作坊式生产阶段,企业经营上只是从事一般性的初级加工,规模小,产品单一,科技含量及附加值低。受传统家族式管理的制约,企业发展慢、效率低、社会贡献少、外向度不高。 4.内部管理体制不健全。一部分民营企业管理层文化素质偏低,未经过正规的专业培训,也没有系统学习企业管理学,对企业管理大部分实行家庭式管理,缺乏长远发展规划和完善的规章制度约束。即使一些初具规模的民营企业,内部管理也很不完善,经营方式粗、散、乱,由于管理者缺乏现代管理制度体系的建设,导致技术创新能力弱,前瞻性、战略意识差,直接影响企业经营效益、发展方向和社会信誉。 (二)外部环境欠佳 1.民间投资信心不足。调研发现,62.3%的企业认为当前民间投资最突出的障碍是市场不景气、投资信心不足,87.7%的企业对中国经济解读倾向悲观,仅有34.9%的企业计划扩大生产规模;32.1%的企业计划进行重大技术革新或经营方式调整,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建筑等传统行业;30.2%的企业未作打算(见图2)。 图2 企业未来打算做出的变动 可见,受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政策前景不明朗及投资成本上升等因素影响,民间资本投资实业特别是制造业信心不足,传统产业未来重心主要集中在产业转型升级,一些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维持或收缩状态,扩大投资意愿不强。 2.公共配套与产业配套仍然薄弱。企业普遍反映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有待加快完善,尤其是经开区、铜官循环基地、乌山创业园、文创园等作为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重要平台,一方面公共配套有待加强,公共交通、住宅、生活服务、生产建设、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给项目入驻和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另一方面产业配套相对滞后,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围绕园区的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与企业生产、经营、销售具有经济联系的上游和下游的相关产业、产品、人才、技术等要素支持不足,还没有形成完整的采购-生产-销售的产业链条。 3.政策配套与落实不到位。这些年,从中央到省市区在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方面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还是存在政策落地落实不够到位的情况,有的政策应该有,但实际上没有,出现政策空档;有的政策落不实,甚至在执行中变了形、走了样,背离了出台政策的初衷;有的政策不接地气,没有实施细则和具体操作办法;有的政策缺少配套、受惠面较窄;还有的政策透明度不够、宣传不到位。同时,由于行业管理不规范、管理者思想转变不到位等多重因素影响,民营企业“政策获得感”不强,没有感觉到政策带来的好处[3]。 (三)要素瓶颈制约 1.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突出。从调研情况来看,74%的民营企业面临资金不足的问题,55.7%的企业认为融资难、融资贵是制约民间投资最突出的障碍之一。民营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主要原因有:一是融资渠道单一,针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机构少,银行贷款准入门槛高,再贷审批周期过长,还存在抽贷、压贷现象;二是“三角债”问题突出。调研显示,57.5%的企业反映其他企业拖欠了其贷款和借款,30.2%的企业拖欠了其他企业的贷款和借款,企业之间的资金拖欠严重挤占了企业的流动资金;三是企业自身因素,短贷长投或借高利贷盲目投资失败;加之担保和信用体系等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导致企业的融资环境不佳。调研发现,在银行信贷趋紧和资金周转不足的情况下,67%的企业不得不通过小贷、典当或其他民间借贷的方式进行融资,相比银行贷款,这种融资方式的年利率较高,一旦企业经营出现问题,资金断裂的风险就会增大,金融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图3 中小企业资金链紧张甚至断裂的最主要原因(多选) 2.留人难用人贵问题凸显。调研显示,37.7%的受访企业表示用工难,35.8%的企业反映人才缺乏是制约企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求职者学历和能力之间存在“剪刀差”,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与市场需求难以匹配,主要表现为熟练工人难招和专业人才难求,尤其是高级技工以及中高层级专业人才,包括企业经营者、营销、财务、物流、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等在内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二是企业对人才吸引力不够。由于在企业规模、工资待遇、工作环境和个人发展前景等方面不具有优势,许多中小微企业招工困难,大部分有技术、高学历的人才涌向大企业和发达地区。在调研走访中,企业普遍反映,技术人才引进过来以后,由于衣食住行的成本高,企业大多面临人才难留的瓶颈,产业发展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三是用工成本不断攀升。55.7%的受访企业反映今年用工成本增加是企业发展中遇到的主要困难之一,其中用工成本增长10%以上的企业占16.4%,反应最强烈的就是员工社会保障负担重,“五险一金”占工资缴费基数的30%以上,让企业苦不堪言。 图4 企业在当地找到熟练工人的难易程度 3.用地供需矛盾难以解决。无论是园区还是乡镇都感觉用地指标难解决,导致一些好项目难以引进落地,现有企业发展空间受限。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项目配套建设用地难解决,无法进行仓储、餐饮、住宿等配套,二是用地遗留问题多,由于企业改制不彻底、先建后批不规范,导致用地问题难落实,用地遗留问题。三是园区发展面临的供地不足问题,不少园区发展受到用地规模的限制,无更多空间提供给入驻企业发展壮大和引进新的企业[4]。 二、推进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为深入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精神,突破县域民营经济发展的困境,结合本次调研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和措施: (一)引导民企增强内生性动力 1.加强政校企地的深度合作。政府在产业群与学科群之间搭建桥梁,促进民营企业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协作与交流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支持和推进校企合作往深度、广度、密度方向发展,鼓励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把基地落到民营企业来,把科研落到生产一线来,把人才落到创业一线来,初步建成包含技术研发、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等功能于一体的校企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企业借助校企协同创新成果转化基地,加速科技进步,促进产品产业升级换代,同时,可以利用高校的平台和资源,做好企业员工、高管培训工作。 2.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有关部门要立足本区域民营企业和产品的实际,制定品牌经济发展规划,努力培植民营经济的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和品牌产业,并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以名牌产品为龙头,通过品牌合作、贴牌生产等多种形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引导民营企业从分散小规模经营向规模集约化经营转变。 3.打造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要引导民营企业打破传统的家族式管理,按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标准,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努力构筑现代企业管理新机制。要切实保护好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他们的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合法权益,用事业、感情和待遇留住人才,同时要拓宽视野,舍得花钱培养人才,不惜重金引进人才,努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证。 (二)创优民企发展外部环境 1.创优舆论宣传环境。要大力发掘和宣传在产业创新、经营管理、疫情防控、社会贡献等方面表现突出的民营企业先进典型;大力倡导“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富而崇德”的企业家精神;大力营造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良好的舆论环境,形成企业家履行社会责任的生动局面,让广大创业者和企业家得到社会尊重,让民营企业更有存在感、获得感和价值感。 2.营造良好营商环境。营商环境的优化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良好的营商环境涉及市场、政策、法治、要素等多方面,民营企业所期望的发展也是立体的、全面的、长期的。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在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领域对民营企业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对各类社会资本一视同仁。民间投资主体享受与其他各类投资主体同等的市场准入标准和优惠政策,各部门要减少和简化不必要的审批,不得单独设置限制民间投资进入的附加条件。全面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间投资发展的政策规定,切实保护民间投资的合法权益。二是大力推广PPP模式。重点在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领域推广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政府特许经营权出让管理制度,加快培育形成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和非公有制企业全过程参与项目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通过在政府与民营企业间建立起“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既可以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又可以减小民营企业的投资风险。三是保护民营企业合法利益。要坚决落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财产权和民营企业知识产权的政策措施,切实维护企业合法利益。同时,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严肃整治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问题;提升执法效能和水平,创新监管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加快建立健全社会征信系统,不断完善市场主体诚信档案和企业质量档案、行业黑名单制度和市场退出机制,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5]。 3.构建畅达的政策环境。一是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目前,一些干部把握不准“亲”的尺度怕出错,索性只重“清”而不重“亲”,对民营企业敬而远之。只有从制度上着手、为“亲清” 政商关系提供制度支撑,才能避免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只有做到沟通有深度,服务才有温度,发展才有力度。其次,要做好政策宣传工作。有关职能部门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站等多种新闻媒体,对各级政府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部署和政策法规,及时向社会发布和传递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市场需求等信息,不断扩大政策宣传覆盖面和政策服务受惠面。第三,在用足用活政策上下功夫。要认真做好上级政策与当地及企业自身实际的结合文章,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充分发挥政策的引导、规范、调控和扶持效能,千方百计地把各项政策规定用足、用活、用到位。同时,有关部门要对有关政策的贯彻实施,定期督查,公布督查结果,督促政策落实到位。 (三)加强民企发展要素保障 1.加强资金保障。建立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对各类税收奖励、贷款贴息、品牌奖补等扶持政策进一步整合,保障财政扶持资金申报、审核、拨付等环节的公开透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设立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园区、创业创新基地标准厂房和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及平台建设,通过投资基金、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投入;设立县(区)财政资金占一定比例的专项联合基金,支持民营企业与高校建立深度融合的新型研发中心,对实现重大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企业进行补助,鼓励民营企业科技成果在区内优先转化。 2.加强人才保障。将民营企业人才工作纳入县域人才工作总体规划,加大对民营企业引进人才的政策、资金支持力度,建立柔性化引才机制,健全人才合理流动机制,创新人才引进方式,鼓励民营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加强人才定向培养等方面的合作;大力实施青年企业家成长计划,建立县域民营企业家信息库,加强跟踪考察和扶持培养,定期组织重点行业企业家走出去,拓宽视野,学习经验,建立个性化培训机制,开展“菜单式”培训;加强对高层次人才资金支持,积极引进并帮助民营企业留住、用好紧缺急需的技术型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来本地就业创业的各类人才提供落户、子女入学、配偶就业、住房和医疗等个性化服务,为科技型、创新型企业的科技领军人才提供相应科研补贴、生活补助。 3.加强土地保障。建议区县一级国土部门在土地资源摸底的基础上,建立全区土地利用信息数据库,优先保障重点项目、中小企业创业基地用地,加强对科技含量较高、规模较大的民间投资项目的用地支持;盘活城乡存量土地资源,支持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进行厂房改建和加层、内部土地整理,提高土地空间利用率,加强标准厂房建设,引导民营企业集中发展、抱团发展;创新工业用地的供应方式,逐步采取长期租赁、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灵活多样的供地方式,降低企业用地成本,留足生产发展资金。 三、结语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要深入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创新民营企业服务模式。 破解县域民营经济的发展困境,推进县域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企业、政府共同发力、协同合作,企业要苦练内功、增强内生性增长动力,政府要为民企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和要素保障,唯有如此,县域民营企业的高质量发展才有基础、有条件、有动力。 参考文献: [1]叶华靓.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支持民营企业路径探析[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6(01):123-128+132. [2]孙春文.推动县域财政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经济管理文摘,2021(15):33-34. [3]朱明生.西丰县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J].科技经济导刊,2021,29(20):147-148. [4]王为群.浅析县域民间融资对金融业风险分析[J].经济管理文摘,2021(15):37-38. [5].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N].陕西日报,2021-08-05(0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