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省区域创新的影响及发展对策研究

2020-01-14 18:18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小娜  唐山学院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编号:SD182014

摘要: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区域创新梯度落差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因此中央决定设立雄安新区。随着新区总体规划的批复,雄安新区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必将对河北区域创新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在此背景下,文章讨论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河北区域创新发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河北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雄安新区;京津冀协同发展;区域创新

一、雄安新区建设的意义

长期以来,北京作为京津冀区域的中心城市,凭借首都在政治、经济方面的绝对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质创新资源,对河北和天津等周边地区形成“虹吸效应”。由于集聚了过多非首都功能,导致北京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等大城市病症状日益严重,而河北省与北京市、天津市经济发展差距悬殊,区域创新梯度落差大,区域发展不均衡问题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规划建设雄安新区,对于集中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调整优化京津冀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培育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常纪文(2017)认为河北雄安新区可作为北京、天津与河北对接、耦合的齿轮城市,能够让京津冀协同发展运作起来,这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破局的一个重大举措。目前,《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已陆续获得国务院批复,雄安新区即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必将对河北区域创新发展带来深层次影响。因此,本文讨论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区域创新发展的影响,并结合河北区域创新发展实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河北区域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二、雄安新区建设对河北省区域创新的影响分析

(一)改善空间布局,促进区域协同

雄安新区的设立打破了京津冀城市群原有的治理体系,有望改善河北省内城市布局和结构,构建多中心的京津冀城市群体系。雄安新区总体规划和部分专项规划批准后,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接地,与北京城市副中心形成北京新的两翼,与承办冬奥会的张北地区形成河北两翼,京津冀区域形成北京-天津-雄安三足鼎立的空间布局,有利于缓解京津冀三地的制度体系和相关政策落差,建立互联互通、对接共享的信息化创新服务平台,促进区域之间要素流通和科技成果转移对接。

(二)聚集创新资源,缓解北京虹吸效应

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必将造成。如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企业总部、金融机构、事业单位等将纷纷落户雄安,而一般性产业将转移至河北、天津等地。目前,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已取得积极进展,数据显示,北京市属企业近3年在津冀的计划投资已达1219亿元。

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雄安新区的开发建设过程将会伴随大量创新资源要素的转移与分流。由于地理优势和政治地位,大量创新人才、先进科学技术和优质产业会涌入雄安新区,因此短时间内会制约周边城市的产业发展和人才聚集。但从长期看,雄安新区作为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其产业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将对周边城市产生重大影响,将引领和带动周边城市产业转型发展。

(三)优化创新环境,提升创新能力

1.推动京津冀交通一体化

高起点规划雄安新区对外骨干交通路网,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对外骨干公路重点项目,雄安新区建设最直接的效果是推动了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向纵深发展。截至目前,河北省内高速公路和铁路总里程均居全国第二位,太行山高速南北贯通,北京大兴国际机场正式峻工验收。京津冀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日益完善,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格局逐渐形成。预计到2020年,形成京、津、石之间以及相邻城市之间一小时交通圈、主要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市间半小时生活圈轨道上的京津冀将支撑和引导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京津冀城市群之间的多维交流互补。

2.推动京津冀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由于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整体性,解决京津冀环境问题必须三省市集体行动、协同治理。目前,京津冀已开展污染预警和环境联动执法,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是,协同治理形成长效机制,还需要健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和环保法律体系。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打造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可以作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的试验田和示范区,辐射带动周边城市协同治理生态环境。

3.推动区域创新机制体制改革

《关于支持河北雄安新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指导意见》赋予了雄安新区更大改革自主权,在创新发展、城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先行先试、率先突破,构建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制度体系,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全国样板。在此背景下,河北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落实配套政策,狠抓创新能力、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创新人才建设,打造综合创新生态体系。一是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财政助推全省科技创新投入实施细则(试行)》、《关于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实施细则(试行)》等政策,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2018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452亿元,较上年增长17.9%。二是通过实施科技倍增计划,2018年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1800家,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三是出台《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的若干措施》政策,针对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提出4项措施,加快形成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新模式。2018年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500亿元、增长近30%

三、河北省区域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背景下,近两年河北省区域创新取得较大进展。但与京津之间的梯度差依然存在,表现为创新基础相对薄弱,创新投入相对不足,创新成果不够显著等方面。

(一)创新基础条件相对薄弱

创新基础是为开展创新活动所提供的基础条件,包括经济基础、基础设施和政策环境等。2017年以来,河北交通、互联网等基础设施条件出现较大改善,但经济基础和政策环境依然薄弱。在经济基础方面,2018年北京人均GDP140211元,而河北只有47772元,仅为北京的三分之一,经济实力相差悬殊。在政策环境方面,由于行政区划割裂,导致三地的创新政策体系难以衔接,法律文化环境难以协同等问题,阻碍了创新资源要素的流动。

(二)创新投入相对不足

R&D经费投入方面,长期以来河北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不高,如表1所示,近几年虽然有所提高,但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足北京的四分之一。在人员投入方面,北京对人才的虹吸效应明显,京津冀高层次人才呈现断崖式落差。2017年北京拥有R&D人员39.73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1.83%,而河北拥有R&D人员只有18.57万人,占常住人口比重的0.25%。河北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

1  2010-2017年京津冀R&D经费投入强度

表1  2010-2017年京津冀R&D经费投入强度

(三)创新成果不够显著

如表2所示,2017年,河北省专利申请量61288件,授权量35348件,约为北京的三分之一。从专利类型看,河北省授权专利中,一半以上是实用新型专利,发明专利所占比重约为14%

2  2017年京津冀专利情况

表2  2017年京津冀专利情况

四、以雄安新区建设为契机,提升河北区域创新能力

(一)完善顶层设计,推动雄安新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以雄安新区四大功能定位为出发点,调整优化河北省区域发展战略,与雄安新区形成协调对接。河北省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举全省之力高质量建设河北两翼,形成河北区域协调发展分工明确、 功能互补、多元驱动的新格局。因此,要根据雄安新区与周边区域的资源承载能力,对河北省各城市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引导产业进行梯度转移,优化河北整体产业布局。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雄安新区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省内各城市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平台载体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联动和衔接,推动雄安新区与周边城市的协同发展。

(二)强化雄安创新引领作用,构建区域创新生态体系

一是进一步完善区域创新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使我省的 R&D 经费投入以及财政科技支出尽快达到国家平均水平,继而超过国家平均水平。

二是建立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创新人才政策环境,积极吸纳国内和国际高端人才,推动高等院校、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和企业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

三是完善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区域性、行业性技术交易市场,加强与全国性技术交易市场的互联互通。

四是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破除限制要素自由流动的各种体制障碍,模糊创新要素流动的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参考文献:

[1]郭福文.国务院批复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A].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借势京津  协同融合论文集[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2019:6.

[2]方大春,马为彪.雄安新区建设对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基于社会网络分析[J].经济与管理,2018,32(04).

[3]中共河北省委,河北省人民政府.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N].河北日报,2018-04-22(002).

[4]霍小龙,崔民选,胡长松.雄安新区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分析及应对建议——基于河北省的调研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18(03).

[5]司林波,吴振其.对雄安新区与周边地区协同发展的探讨[J].中国行政管理,2017(12).

[6]李兰冰,郭琪,吕程.雄安新区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04).

[7]常纪文.雄安新区的科学定位与绿色发展路径[J].党政研究,2017(03).

[8]赵瑞芬,王小娜.基于全局熵值法的京津冀区域创新能力比较[J].中国流通经济,2017,31(04).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