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工业区位论下对西部产业集群的研究探索

2019-01-01 22:04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孙云龙   山西财经大学

摘要:长久以来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经过改革开发近四十年的发展,考虑到成本与市场的因素某些产业已存在着向外转移的趋势与需求,相比较而言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薄弱,发展缓慢,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于双方都是一种共赢的局面。本文以工业区位论为基础,分析西部地区现有优势开发条件,产业转移带来的良好影响,对当地政府提出一些对策及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工业区位论;西部;产业集群

一、理论解释

区位理论是有关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区域经济增长的基础性思想,也是地区平衡发展、区域产业布局与集聚、地区性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学说理论。这种思想起源于18世纪欧洲资本主义工商业、交通业飞速前进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前后产生了如杜能的孤立国理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区理论以及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等多个十分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学派。

工业区位论最早由德国研究学者龙哈德提出,其文章《工业设备的最佳区位选择》作为经典文献之一为我们研究早期区位因素提供了主要参考,在这之后德国著名学者阿尔弗莱德韦伯对工业区位论作出了系统化的分析与归纳。工业区位论的中心思想是:区位因素影响了如何选取生产地点,将企业招至生产成本最少、节约费用最大的位置;利用对运费、劳动力和集聚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与计算,分析生产工业产品消耗成本最低的地点作为工业企业设厂的最佳理想区位,并且研究工区区位如何进行选择的基础性准则和选取地点的变化规律。

二、西部地区优势开发条件

(一)具备丰富的资源

西部地区土地面积高达686.7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71.5%,而人口则不到全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幅员广阔,地广人稀,在其所占有的土地中耕地面积甚广,仅西北五省现有的耕地资源就多达2亿多亩,而且还存在着大量适宜开发的荒地归于农用。西部地区不同地域之间地理条件差异较大并且因为西部地区地貌情况复杂,落差较大,水电资源开发潜力十分深厚。另外西部地区资源富集,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原材料产地,截止到目前为止其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就有一百多种,除具有明显优势的煤、石油、天然气外,主要有铁、锰、铬、钦、金、铜等极为丰富的有色金属资源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一定的产业基础

建国以来,西部地区通过“三线”建设,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三次工业建设浪潮,建立了以能源开发与初级产品加工业、基础民用工业、军事工业和重加工工业为主体的庞大工业体系,具备了生产重大装备和基础设备的优势,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产业基础。重庆的汽车、摩托车产业,四川的电子信息、机械冶金产业,云南的烟草业等,都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和档次,现有工业体系和支柱行业为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基础。

三、我国地区间产业转移的必要性

一方面,东部地区经过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产业集聚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并且具备了向其他地区转移的需求与能力,其大力推动的经济开发已经到了向周边、向外部辐射的阶段。尤其是在目前外需日渐下降的情况下,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必须开拓新的市场。而且回顾过往,东部从上世纪90年代后半段便显现出了生产要素供给日渐趋紧、环境污染加大、资源短缺承载力下降等一系列难题,在这些问题中最突出的就是土地资源的供给不足,这要求东部城市必须实现一部分的产业转移以获得经济发展空间的释放以及更大的进步。

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的优点就是拥有雄厚的自然资源基础以及深厚的市场潜力,在经过这么多年的投资建设发展之后,尤其是根据中央的西部大开发及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与蓝图构建,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条件显著改善,一定程度上已经拥有了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潜在发展条件。

四、西部地区接受产业转移的优点

(一)为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了契机

西部地区由于经济结构单一不合理性较为明显,导致生产力水平一直较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从产业结构上来看,西部地区仍以传统农业劳动为主要特征,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高,从事农业的人口数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领域从内部结构上来说轻重工业比例不协调,仍以重化工业为主。当前东部向外进行转移的产业通常以劳动密集型产业、初级加工工业为主,能够吸收本地的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主动吸纳轻加工产业可以帮助优化西部轻重工业比例失调的难题,同时东部在充分利用西部的区位优势、广袤市场潜力的情况下,将优势产业与西部地区原有的冶金、化工和机械产业结合,帮助升级形成新的支柱产业与经济增长点。

(二)有利于节约技术开发和投资费用

由于东部的技术产业已经很成熟,在向西部进行产业转移的过程中,都是东部已经成型、十分成熟的优势产业,相关研发生产技术十分便于进行转移。而且在东部产业最终落户之前,双方在经过产业投资和产业贸易交易阶段让西部地区更为深入的熟悉了其产业的技术要点与相关知识,方便接受。这样在西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会一定程度的降低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降低重新进行投资开发环节所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获利能力与活性。

(三)有利于提高西部产业的科技总水平和形成规模经济

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经济投资水平较低环境较为困难,无法吸引到足够的青年人才,导致其科技实力和综合创新能力一直较弱,特别是对于科技成果传化为经济增长的能力较弱。另外西部地区的产业规模较小集聚效应不强,只有冶金、化工、能源等少数重工业产业能形成一定的规模。企业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小作坊式生产能耗较高,污染严重,这都明显限制了西部地区的经济高效开发,使得大量基础物资、能源和人力等资源出现浪费。与西部占据产业结构较大比例的传统产业相比,东部进行转移的产业通常具备一定的科技含量,同时在国家产业政策扶持下的产业如军工、机械等行业也都具有较为先进的科技因素,这都能够帮助西部提高产业经济中的科技总水平,减少与其他地区之间的差距,减少东西部间的技术级差。在产业转移投资过程中东部可以帮助中西部教育培训更优质的人力资源,为提高西部未来接纳更多更高端的科技产业提供更为扎实的人力资本条件,同时西部通过获得的先进行业知识与科技力量可以改造原有的产业基础,合并小企业,通过产业转移投资获得的大量资金都利于西部企业的再生产扩大投资,有助于形成规模经济。

五、西部实现产业转移有序进行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基础产业,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完备条件

东部地区集中了国际上其他国家对于我国的大部分投资与经济贸易,这不仅因为东部地区开放程度高政策好,有较好的吸纳国外先进理念与技术的软硬件环境,而且因为西部在技术、资金、产业集聚等方面的实力都较为薄弱,与东部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为了能够顺利的接受产业转移,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活力,西部必须重视基础产业的发展,在接受东部产业转移同时也带动相关产业的升级与自身基础条件的建设,大力发展公路、铁路等交通设施建设以及通讯、能源等一系列基础设施建设,跟上经济前进的步伐;大力发展教育、金融、信息等软件产业,不仅使资金、信息等充分流通,而且有利于帮助培养高科技人才,提升产业转移的接纳能力以及吸收转化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能力。

(二)西部应从自身利益考虑产业转移

西部地区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各行业基础已经有了很大进步,在冶金、化工、毛纺、能源等初加工工业都对我国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也支撑起了西部的经济发展。所以在接收产业转移的同时,也要对现有的支柱行业发展规模着重考量。一方面要根据当地情况慎重选择,考虑到西部地区的产业布局,转移时不能形成多地转移,使本来就不发达的西部各地之间形成趋同的恶性产业竞争。另一方面,从本地情况出发,接受转移的产业应与原有产业的关联度较高,有利于集聚扩大规模和相互协作提高生产效率。西部在优化产业结构的同时,还应从长远利益出发,对经济提升显著但是污染能耗极大,易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的产业也应坚决拒绝。准确掌握行业变动趋势及产业升级特点,加大对资金、技术型产业的重视,这样才能逐步缩小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实现发展理念的转变和长久利益的获得。

(三)为区际产业转移提供合理的制度环境

地方政府必须通过颁布实施合理的政策、制度,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进产业的顺利转移,切实维护自身的利益。必须加快加快转移产业的审批程序,联合办公,使得转移产业能够迅速地过审,提高行政效率。同时政府还应该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加强政策支持和引导,鼓励发展集聚产业的支柱型产业和相关的服务行业,促进要素的专业化。本地政府可以采取牵线搭桥、围绕产业链定向招商的措施,针对当地产业薄弱、劣势的发展环节引进整体配套协作的相关企业,并且促进本地企业朝专业化、精品化方向发展,实现相关产业的集聚,带动配套相关企业的跟进,推动产业网络形成。

参考文献:

[1]徐阳,苏兵.区位理论的发展沿袭与应用[J].商业时代,2012.33

[2]何龙斌.基于产业集群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研究[J].商业研究,2010.08

[3]朱涛,邹双.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模式研究[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3.12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