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青岛市区域海洋金融中心建设路径研究
彭梦姣 中国海洋大学经济学院 摘要: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在促进经济发展、带动就业、拓展发展空间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我国社会经济进入新时代,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海洋经济成为促进新旧动能转换、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动力。 青岛市在我国海洋经济和科技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这为其海洋金融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坚定的基础,青岛市因势而为建立海洋金融中心也已势在必行。本文总结了伦敦、新加波等地区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结合青岛市海洋经济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青岛市区域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的路径,认为发展海洋金融中心应该从政策、科技、人才、体制机制等各方面提供支持。 关键词:新常态;海洋金融中心;路径研究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一)概念界定 1.金融中心 金融中心通常被认为是具有在国家或国际上提供所有银行和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聚集的地方。金融中心在地理影响方面可以分为国家金融中心,区域金融中心。在更广泛的意义上,金融中心,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也指提供全方位高端服务的全球城市,因为金融服务不能独立于其他专业服务。关于金融中心是如何形成的,很多学者认为它是介于城市经济学和金融学之间的边缘学科。根据以往的研究和实证分析,徐立世等(2009)认为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模式主要有三种,它包括自然形成模式、政府主导模式和混合形成模式。 2.海洋金融中心 我们知道,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况且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转型的关键时期,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于我国而言就显得愈发重要,因此发展海洋中心也就显得至关重要。王海菲等人(2016)根据近几年来,根据世界海洋金融中心的发展状况,总结认为,海洋金融中心是指:海洋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一个或几个地理条件优良、交通网络发达、城市经济外向度高的现代化城市为载体,有较广阔的经济圈,有一定规模的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集聚,并为其提供海洋金融支持和海洋金融服务的中心。综上所述,王海菲等人(2016)认为海洋金融中心的特征包括: 一是涉海性,既是指海洋金融中心的地理位置往往靠近大海或大洋,毗邻重要港口,也是指海洋金融中心有一定规模的海洋产业和一定数量的涉海企业。海洋金融为海洋产业提供金融支撑,海洋产业为海洋金融提供稳定的客户源。二是区域性、国际性,海洋金融中心不能单独存在,必须依托综合实力较为强大的经济载体,海洋金融中心的载体往往是一个区域性或国际性的现代化大都市,或由几个现代化城市组成的城市群或经济圈,并且这些城市具备优越的地理区位优势、发达的交通通讯网络、发达的服务业以及较高的外向度等要素。三是集聚性,包括金融机构的集聚、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的集聚两个方面。金融机构方面,海洋金融中心有一定数量的区域或国际性金融机构,如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提供专门海洋金融贷款、融资、保险服务等。海洋产业和涉海企业的集聚方面,通过聚集效应,形成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降低了交通成本、技术扩散成本、信息交换成本,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海洋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高效协作,还利于海洋企业创新能力和以及国际上话语权的提高。四是创新性,海洋经济不同于陆域经济,海洋资源开采难度大、投入成本高、投资回收期长、还面临地震、海啸、飓风、赤潮等海洋自然灾害和决策风险,一旦失败甚至面临投资无法收回的风险,但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相关产业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 总之,海洋经济具有高资本密集、高技术密集、高风险、高投资回收期、高经济带动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海洋金融不同于陆域金融那样灵活、风险小、见效快,但出于国防安全和经济发展需要,又必须大力支持海洋经济的发展,建设海洋强国。因此,在金融支持方面,海洋金融中心必须不断地进行金融创新,设计出不同于陆域金融、符合海洋经济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为海洋经济提供及时、有效的金融服务。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际上关于海洋产业发展中涉及到的金融支持体系和金融资本形成机制的研究上,多是集中于海洋渔业、海洋水产品加工、海洋运输、海洋环保、海洋科研教育,以及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姜旭朝,2009)。同时当代海洋金融工具因为海洋产业的不同,差异较大,以海洋渔业为代表的海洋第一产业是最为传统的海洋经济部门,其融资需求也较为简单,以自有资金和银行贷款为主。海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的航运业融资需求巨大,产业链长,面临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政治风险都比较大,相应的金融工具设计也比较复杂,现在较为常用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一)银行贷款和信贷担保;(二)海洋基金;(三)企业债券及资产证券化;(四)融资租赁;(五)海洋保险(刘东民,2015)。海洋金融工具的具体和实现对于海洋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球金融工具和资产主要集中在美国、欧洲、亚洲三个国家和地区,海洋金 融中心主要集聚在北海海洋经济圈、墨西哥湾海洋经济圈、东南亚海洋经济圈三大经济区(王海菲,2016)。目前,海洋金融中心格局是“一超多强”。“一超”是指伦敦国际海洋金融中心,“多强”分别是指奥斯陆、新加坡和休斯敦等区域性海洋金融中心,分别对应北海海洋经济圈、东南亚海洋经济圈、墨西哥海洋经济圈等三大海洋经济圈。 对于国内的海洋金融发展而言,国家提出了“海洋强国”的发展战略,并且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理念。顾巧明(2013)认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必然需要发展海洋金融。朱建齐等人(2016)则依据“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提出广东省发展经济就必须发展海洋金融。与之相比,山东省则在海洋经济起步较早,首先提出了蓝色经济区,推动山东半岛的经济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蓝色硅谷的概念,对于发展海洋金融制定了相关政策支持。国内的海洋金融中心初现萌芽。 2.研究述评 发展海洋金融中心有利于带动海洋经济和国内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一体化,并能提升我国在海洋资源开发、航运贸易活动等海洋权力的国际地位。与世界老牌的海洋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产业发展起步晚,水平有限,我国应该在调整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将海洋金融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中国的海洋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应该加强对市场的引导作用,构建海事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深化产业链的国际化程度,夯实海洋金融基础;重视风险管理,为海洋金 融构建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的制度基础。与此同时,海洋金融仍然存在重大的风险。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海洋金融中心的研究既是我国海洋产业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金融服务业管理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海洋金融中心构建的机理与机制分析,可以为实现海洋经济发展、海洋产业升级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 2.现实意义 青岛市发展海洋金融中心有利于带动海洋经济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区域一体化,并能提升青岛市在海洋资源开发、航运贸易活动等海洋权力的国内地位。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是新时代世界各国发展的资源动力和经济战场。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背景下,海洋经济已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金融业的支持在海洋经济开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洋经济与海洋金融存在共生成长关系。 二、国内外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 (一)国内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1.上海市 上海市是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也是我国的经济、金融、航运、科技创新中心。1992年,我国正式提出了建设上海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议,上海抓住了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发展金融业。2017年上海市实现金融业增加值5330.54亿元,占GDP比重达到17.69%,同时上海市充分发挥其拥有的黄金海岸与长江黄金水道交汇的区位优势,借助上海港这一全国最大乃至全球最大的港口之一的优势,在发展金融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海洋金融业。目前上海已经是我国海洋金融发展最为成熟的城市。 2.香港 香港是公认的亚洲金融中心,也是世界上著名的海洋金融中心,海洋金融业,尤其是保险业规模庞大,发展成熟。目前,全球海洋金融业使用的主要工具,如银行贷款、金融租赁、保险、海事信托等在香港发展得比较完善。 香港在发展海洋金融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高端海洋金融人才的培养,为相关行业高端人才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以及商业便利,这主要变现在:对高端人才征收的所得税相比其他地区较轻、具有良好的治安环境、交通基础社会发达,通关便利。同时,香港在发展海洋金融过程中,针对金融业集聚性强的特点,划定特定海洋金融发展区域,给与税收等优惠政策,使得海洋金融业的各个子行业能够在这地区相互交流,相互配合,协同发展,从而实现外溢效应。 (二)国外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经验 1.新加坡 新加坡是作为亚洲的四小龙,也是亚洲区域重要的国际金融中心。在由中国社科院课题组联合国外研究组织联合发布的“全球领先海洋中心”的报告中,新加坡名列第一位。 新加坡在发展海洋金融的过程中,政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新加坡政府为了促进其海洋金融业的发展,早在2006年就推出了一系列的海事金融激励计划,旨在通过税收优惠等措施,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海洋产业,在这个政策的激励下,新加坡目前最大的海洋类信托基金—海运信托基金成立,从而为海运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此外,新加坡政府还引导实施海事信托计划、新加坡海事组合基金等政策,系统鼓励和支持其海洋金融业的发展。 同时,海洋经济的高风险决定了海洋金融的高风险。因此,新加坡金融管理部门特别重视对于海洋金融风险的防范,对海洋金融实施较为严格的监管,建立健全金融监管体系,保证监管制度的审慎与严密,不断更新监管理念。 2.伦敦 伦敦是国际上有名的海洋金融中心,伦敦一座城市就为全球提供了40%左右的船舶经纪服务,伦敦的船东保赔协会为全球提供了60%左右的海事保险服务,同时伦敦的商业银行为全球提供的10%左右的船舶融资。 伦敦海洋金融业的发展主要得益于政府对海洋金融的良好支持,伦敦市政府具有非常开放和全球化的视野,认为伦敦的海洋金融不仅是英国的海洋金融,更是全球的海洋金融,积极引导和支持伦敦金融业的海外发展,使得伦敦成为世界上最早的海洋金融中心,直至现在,伦敦海洋金融业在全球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国内外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从国内外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的分析中,本文认为全球各海洋金融中心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国际性海洋金融中心的建设经验都对青岛市建设区域性海洋金融中心提供了丰富的借鉴经验和发展思路。 首先,在海洋金融发展过程中,政府的地位以及作用是基础性的前提。例如新加坡采取“政府搭台、市场唱戏”的方式,香港为金融类公司和人才采取“保姆式”服务,这些都说明政府在促进海洋金融发展方面发挥了重大的基础作用。 其次,金融是服务于实体经济的,海洋金融也不例外,海洋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海洋经济的发展。从各个海洋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来看,都具有完整的海洋产业集群。 最后,法制是海洋金融发展的基础和保障。不管是香港、新加坡还是伦敦,其海洋金融方面的优势都与其法律体系注重与国际接轨,注重法律的公平、公正与公开密不可分。 三、青岛市区域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的现状分析 (一)青岛市经济发展现状 2017年青岛市地区生产总值为11037亿元,同比增长7.5%,人均GDP为119357元,三次产业比例为3.4:41.2:55.4。其他年份各项经济数据如下表。通过观察近几年来青岛的主要经济数据,可以发现,青岛市在GDP总量、人均GDP、第三产业比重、财政收入等指标上均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但随着基数的增加以及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上升速度逐渐放缓。 表3-1 青岛市主要经济指标情况(2013-2017)
数据来源:根据《青岛统计年鉴》中的相关数据整理得到 同时,近几年来,青岛市海洋经济发展迅猛。2017年青岛市实现海洋生产总值2909亿元,同比增长15.7%,占GDP比重达到26.4%。海洋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20.8%,比去年同期提升1.5个百分点。2017年,青岛市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引领海洋经济转型发展成为新常态,海洋经济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层级进一步提升,海洋三次产业比例3.6:52:44.4。 (二)青岛市海洋金融业发展现状 2017年青岛市金融业增加值为751.0亿元,同比增长8.1%;金融业增加值占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6.8%和12.3%。金融业实现全口径税收131.4亿元,同比增长6.3%。 从银行业的角度来看,2017年青岛市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15129.0亿元,同比增长3.1%,比年初增加456.3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14388.4亿元,同比增长11.1%,比年初增加1436.7亿元。 从保险业的角度来看,青岛市2017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396.7亿元,同比增长18.1%。 从资本市场的角度来看,青岛市2017年全年实现新增上市公司5家,总数达到43家;新增新三板挂牌公司22家,总数达到114家;新增蓝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570家,总数达到1124家。累计发行各类债券250只,融资1754.1亿元。 (三)青岛市区域海洋金融中心建设现状小结 通过前两节的分析,青岛市无论在经济还是金融业发展在时间维度上,其总量指标大体上皆保持稳步増长,在增长速度上,青岛市金融发展水平的增速明显高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速。同时,经济以及金融发展水平的增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降低。总的来说,青岛市建设区域海洋金融中心的竞争力相对较强。 四、青岛市构建区域海洋金融中心的路径 (一)积极发挥政府的作用 海洋金融业的发展需要发挥政府的作用。在青岛建设区域海洋金融中心起步阶段,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综合协调管理优势。在区域海洋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人才吸引、制度建设、政策支撑等方面,依靠市场自发的力量无法解决,政府的作用责无旁贷。 (二)要积极发挥市场在海洋金融资源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青岛市建设区域海洋金融中心,要借鉴新加坡、香港等地“小政府、大市场”的做法。海洋金融业作为近几年高速发展的行业,对于社会资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要通过市场的力量,有序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海洋金融业,促进海洋金融业的发展。 (三)建立宏观审慎与微观监管相结合的基础制度框架 防风险是海洋金融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海洋经济金融还存在一系列的风险和挑战,如航运业的资产负债表管理难度较大、保险行业中的运费厘定和客户偿付能力的预测还存在一定难题。因此,青岛市建设区域海洋金融中心,要着力解决这些风险点,对不同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监管,同时积极发挥律师、会计师、审计师、资产评估师等金融中介行业的左右。 (四)集中力量建设海洋金融聚集区 针对海洋金融业聚集性强的特点,青岛市要首先建设对海洋金融资源具有强大吸引力的载体平台。从目前来看,青岛市崂山区金家岭区域具有这一潜力,目前该区域已经初步具备金融聚集的基础,相关金融机构纷纷在此地落户,人才聚集。青岛市政府要利用这一区域,合理规划出海洋金融业发展的核心功能区,积极引导本市以及周围地市海洋金融类机构在此地落户,同时也要积极吸引与金融相关度高的现代服务业,形成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徐立世,曾珍香,田野,黄春萍.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及其动力机制研究[J].武汉金融,2009,(09):15-17. [2]王海菲,卢相君,叶陈刚.海洋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6,(03):51-58. [3]姜旭朝,张继华.海洋金融国际前沿研究综述[J].中国海洋经济评论,2009, 03(1). [4]刘东民,何帆,张春宇,等.海洋金融发展与中国的海洋经济战略[J].国际经济评论, 2015(5):43-56. [5]王海菲, 卢相君, 叶陈刚. 海洋金融中心发展的决定模型构建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 2016(3):51-58. [6]顾巧明.大力发展海洋金融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J].科学发展,2013(6):44-48. [7]朱健齐,胡少东,陈笑莉,等.广东省发展海洋金融的机遇与挑战[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 32(1):65-7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