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与战略
朱晓俊 台德进 滁州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安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新常态下江淮分水岭区域资源禀赋结构变动与产业结构升级研究”(项目号SK2015A177)项目主持人:朱晓俊。 摘要:本文分析滁州地区经济发展状况,阐述新型城镇化战略、行政组织结构与治理、招商引资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及其影响;在对目前依然存在的问题进行扼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滁州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 关键词:制度创新;城镇化战略;经济发展 在中央去杠杆化、结构调整的背景下,区域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必将发生深刻的变化,区域经济制度的适应性变迁对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滁州是我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改革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至上世纪九十年代经济总量在安徽省位居前列。新世纪的前几年,相对于周边地市,其发展速度却相对慢了下来。自2008年起,滁州地区开始实施以“大滁城”战略为主导的发展战略,经济结构逐步优化,经济增长取得较好的成效。 一、滁州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以来,滁州市较好的利用了本区域比较优势资源,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至2000年,滁州地区经济总量在安徽省各地市中排名第二,仅次于省会合肥。新世纪以来,滁州地区的经济总量在安徽省内却由第二位一路下滑至第七位。2008年开始,滁州地区开始实施“大滁城”发展战略,协同推进工业化、东向发展战略,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省排位也回升至第五位。自2008年“大滁城”战略实施以来,滁州经济增长率一直高于安徽全省平均增长率。 滁州地区经济发展绩效的提升与“大滁城”、工业强市和东向战略为主体的一整套区域发展政策体系的实施密不可分。区域经济战略实质上是在结合区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推行的一整套制度创新体系,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创新)。这一创新能否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依赖于新的制度能否稳定经济参与主体的预期、提高参与主体的激励,从而降低区域经济的制度成本。 二、促进滁州经济发展的制度因素 滁州地区作为长三角西缘地区同时具有区位优势和劳动力成本低廉的优势,理应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然而囿于城区面积较小,承载力不高,物流成本高昂等因素,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受到较大的影响。行政机构组织形式僵化、发展观念落后、行政部门执行力软化等因素也影响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此背景下,相关部门提出了旨在提高中心城市承载力和产业吸附能力为目的的城镇化发展战略。为此,滁州市重组了行政组织机构,通过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的创新,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经济发展的制度成本。 (一)新型城镇化战略 滁州地区2008年开始实施的“大滁城”建设战略,以滁州主城区为中心,以来安、全椒、乌衣为三个副中心,打造经济繁荣、山水相连、生态优美、宜人宜居的新滁城。实施以来,滁州市城区面积扩展了近一倍,规划建设了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园区、科教园区、琅琊山风景区、高教科创城等新兴园区,市区的功能区布局更为完善。中心城市的发展,带动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促使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转移。城市化发展推动了工业生产率的提高,反过来工业化又为进一步城市化提供了动力。 (二)组织结构与治理机制创新 在行政组织结构方面成立了“大滁城”建设指挥部、招商引资和园区指挥部、科教园区指挥部等八大指挥部,采用了M型组织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推行一线工作法,提升决策和推进效率。指挥部由政府主要领导任指挥长,各职能部门参与的事业部制形式,在这种组织结构形式下,城市发展的决策与具体事务性工作相分离。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指挥长负责决策,具体工作由各职能部门抽调人员承担,这一组织架构不仅仅节省了决策的时间,而且有效减少了各部门相互推诿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行政成本。 (三)招商引资机制创新 在招商引资机制方面,采取了“部门发现线索,领导高位推进”的方法。各行政事业单位都参与招商引资,积极寻找外部项目源。一旦发现重大项目,则由主要领导直接牵头进行谈判,有效解决了招商小分队在招商中承诺无法兑现问题。在招商安商具体事务方面,专门成立了招商项目信息处理中心、招商引资洽谈中心、企业帮办服务中心、企业帮扶中心四大职能中心,与市行政服务中心、招标投标中心对接,形成“六位一体”的招商工作运行机制,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开通项目入驻的快速通道,并提供“一站式”服务。 三、促进滁州地区经济持续发展的对策 通过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推进城镇化发展,速度快、力度强、效果显著,然而在快速推进中也带来了一定的问题。未来的发展中需要从产业发展、城镇化战略、政府职能、城市经营理念等方面加以改进和创新,以促进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融合 “大滁城”战略的实施之初适逢次贷危机爆发,区域内外部形势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一方面,次贷危机蔓延引发的宏观经济形势的动荡,影响了滁州滁州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获批为国家级示范区,却给作为皖江城市带“一翼”的滁州带来了机遇。滁州地处长三角腹地,作为承东启西的过渡带,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2015年南京市江北新区获批为江苏省首个国家级新区,滁州地区毗邻江北新区,需要借助这一独特的区位资源禀赋,不断推进产城融合,推动与南京江北新区协同合作与发展,在沿江北新区边界建设国家级开发区和省级开发园区,打造承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的高端产业平台,壮大产业集群,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适应性转变政府职能 新型城镇化战略实施以来,滁州地区在城区建设、产业布局、招商引资、公共设施等领域的规划和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一战略架构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在发展过程中政府充当了初级行动团体的角色。随着区域内外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产业链的延伸、分工的逐步细化,地区行政部门角色也需要作出适应性调整,由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者逐渐过渡为公共服务提供者。为了进一步促进产业集群的吸附力和城市竞争力,未来政府应更注重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供公共品、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服务效率,提升城市凝聚力等软环境建设。 (三)创新城市经营理念 “大滁城”规划从开始提出到实施,时间短,力度大,带来的问题需要在发展中不断克服和完善。随着形势的变化,城市经营的理念需要不断创新,城镇化的步伐应与工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相适应,未来的城镇建设需要由外延的、规模的扩张向内涵建设转变,由城市的“大”向城市的“美”转变。滁州的城镇建设应该由规模扩张、构建平台向要素集聚、产城融合转变,由拉开框架、注重数量向填充补齐、品质提升转变,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撑向市场为先、经营城市转变。 四、结语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根据区内外环境和形势的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以促进经济的不断发展。滁州市通过“大滁城”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的框架,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带来了一定的问题。通过适应性转变政府职能,促进城镇化战略与产业发展相融合,创新城市经营理念,可以促进滁州地区经济长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滁州市统计局.滁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6-2017)[EB/OL].2014-12-01 [2]蒋永甫,谭雪丽.城市化发展的中国道路[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 [3]张五常.中国的经济制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 [4]林毅夫. 新结构经济学、自生能力与新的理论见解[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