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新格局下苏州物流产业转型研究
缪华昌 鲁庆尧 罗佳乐 苏州托普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中国物流学会、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立项课题“自贸区新格局下物流产业转型研究”面上课题的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7CSLKT3-038);2017年度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项目资助(批准文件号:苏教师2017(15)号) 摘要:随着新一批自贸区的批准实施,市场自由竞争不断推进,尤其是上海自贸区范围的扩大,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摆在了苏州物流产业转型升级面前。在充分了解自贸区的发展和政策机制,服务和对接上海的同时,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带动跨境、保税及港口等物流的发展。本文主要针对自贸区新格局下苏州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瓶颈因素等进行深入分析,联系地区经济发展实际,调查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提出自贸区新格局下苏州物流产业转型的思路及发展策略。 关键词:自贸区;苏州物流;物流产业;转型研究 上海自贸区的自由贸易、自由流通以及国家相关优惠政策的落地实施,进出口贸易会更加活跃,必将带动相关对外贸易流通,这一过程对提供服务的国际物流提出了新的要求。 随着新一批自贸区名单的出炉,自贸区经济新格局在我国已经逐步形成,掀起了我国深化改革开放的新浪潮,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自贸区的建设在局部地区破除了对外贸易的屏障,必然会带来地区贸易量的增加,而监管手续的简化又会提高贸易的效率,从而促进整个地区贸易、物流等行业的发展。因此,在此背景下深入分析自贸区新格局下对苏州物流产业的影响、研究苏州物流产业如何升级转型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苏州物流产业发展优势与转型瓶颈 (一)苏州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 第一,区位优势。苏州地理位置优越,综合交通运输优势明显,多条铁路干线穿越,境内江河密布,公路四通八达。上海距离苏州不足百公里,随着城市间的扩张,交通的同城化效应,进一步缩小了空间位置感,两地之间又拥有着多条快速通道等天然优势,让空间位置问题并不明显。基于上海的起点较高、经济成本等因素,如今越来越多的外商企业都将工厂、全球运营中心或总部由上海转移设立到苏州范围内,这充分体现了苏州区位优势的吸引力所在。 第二,基础设施优势。苏州利用现有多家综合保税(港)区已形成的多类型、多层次及全覆盖的保税物流体系,积极提高通关、物流效率,打造低成本竞争力,努力提高物流信息搜集、处理和服务能力,为构建与苏州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打下坚实基础。苏州基本形成以保税物流、产业物流和电商配送物流为特色,构建出多层次、全方位的物流网络服务体系和平台,这足以体现苏州港具有着优厚的基础设施条件和强大优势,这些都利于苏州为上海自贸区服务。 第三,物流需求优势。自贸区各项改革伴随的新形势对苏州物流企业的各项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效的基础设施、更快速的服务响应等。苏州的企业无论是从管理制度的建设还是企业文化的角度,都需要建立更高的企业自身品牌效应,并根据以往国际物流产业集聚水平、政策服务和配套政策等一系列情况、将配套服务对接情况进行充分考量,全面融入到上海及周边自贸区的建设和发展中。 (二)苏州发展物流产业转型的制约瓶颈 首先是来自周边区域城市的竞争。自贸新格局的形成,苏州意识到了这是新的发展契机,同样的周边地区城市也能够充分的认识此点。苏州周边的南通、嘉兴等城市都已经提出了如何吸收上海自贸区的优势,制定了相应的政策规划。苏州如何应对这些城市强有力的竞争,如何在这些挑战中脱颖而出都是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 其次是物流运作整体水平不高。现有大部分物流组织模式、经营方式和集散方式单一,市场化创新力不足,物流资源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整合利用,也无法形成便捷、高效的物流综合服务平台,整体物流专业化服务、综合化程度和运营水平皆不高。同时,以提供运输、仓储单一服务的物流企业较多,物流金融等高端服务没有整合,另整体专业化程度又不高,服务水平较低,这些都难以满足外资企业和跨国企业的需求。 第三是物流信息化程度低。目前,物流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虽在“互联网+”、大数据等背景下有一定提升,但还是存在物流信息化落后的问题,不能完全满足构筑无缝对接的多式联运体系的要求,各企业应用物流信息平台水平参差不齐,信息化程度低直接阻碍物流企业未来的发展道路。现有物流信息平台的功能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与完善,加强与物流行业相关的协调,共享企业之间的信息系统,从而有效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最后是物流高端人才稀缺。物流人才市场缺少一定的人才,企业普遍反映懂管理、精业务、通国际法规等物流高端专业人才严重缺乏,这是苏州物流产业转型提升中一个比较突出的“瓶颈”因素。随着物流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物流网络日趋成熟。物流企业对于人才的渴求、物流配套设施设备的发展和现代物流市场的培育道路艰难并且遥远。 二、自贸区新格局对苏州物流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一)自贸区新格局对苏州物流产业的辐射作用 首先是扩散效应。自贸区新格局的形成,其本质是建立完全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简政放权,让资源配置中市场的决定作用真正发挥出来,将大大推动商品、服务以及技术资本等要素的自由流动,这将有助于苏州地区企业转变服务理念,营造国际化的商业氛围,积极发展高端服务业,助推地区经济发展新思路,将传统物流管理延展到供应链管理层面。同时也进一步加剧区域范围内商品、服务和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源的掠夺程度,促使土地成本、交通成本等明显上升,对传统制造企业会形成比较大的压力,将加速这些企业对周边城市的产业转移,同时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辐射,加大了物流业务量,对苏州等周边城市物流业服务提升带来极大利好。 其次是虹吸效应。自贸区的建设使得投资领域开放度更高,能非常有效的进行一口受理、综合审批等服务模式的运作,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更大,时间价值更加明显。这种高效便捷的运作方式,短期势必会对周边地区尤其是紧邻上海的苏州招商引资带来不小的冲击。苏州各物流集聚区的物流项目招商尤其是国际物流的空间进一步挤压,发展面临的压力大增。同时,自贸区以“境内关外”的特殊海关监管制度为最大特色,统称为“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税收政策也极大的方便了企业开展转口、进出口和加工类等国际贸易活动,降低企业的国际贸易操作成本,吸引苏州企业大量的进出口业务迁移至上海及周边自贸区。苏州物流产业的服务量将会下降,物流服务需求会流向低价高质地区,使苏州本地物流业务类型及量都会发生变化,直接导致地方税收收入的减少。 最后是溢出效应。自贸区的设立,产生强大的集聚能量和辐射作用,高水平构建了扩大改革开放和制度创新的全新平台。从较长时间的发展来,自贸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会持续显现,扩大其溢出效应。对于机遇与挑战同样特别明显的物流产业,都应积极思考应对之策。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也倒逼着苏州市物流企业的转型提升,更加积极主动的谋求接轨于政府提供的服务,才能让更多自贸区的“溢出效应”被苏州物流产业享受到。 (二)自贸区新格局对苏州物流产业的机遇 首先是迎来政策利好。新一批自贸区的建设是继上海自贸区试点后国家一大重要战略布置,将改革开放推向了纵深发展。自贸区的营商环境突出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特点,提升服务贸易自由化程度,高度集成了国际贸易的相关功能。自贸区的建设核心在于制度创新,将在管理体制、营商环境、市场准入和监管体系等方面进行政府职能转变。各自贸区已根据实际出台了诸多改革措施,有助于周边地区跟踪学习分析,复制推广应用,保持与自贸区的协调发展。 其次是迎来合作机遇。自贸区的设立及新格局的产生进一步加剧了区内资源要素的掠夺程度,相互之间的竞争更加残酷,迫使一些一线城市的土地、交通等成本急剧上升,传统的制造企业加速向苏州等周边城市或中西部地区的转移,这给苏州在内的周边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巨大机遇,可以提供自由贸易的配套服务。此外,苏州及周边地区一些创新要求高、国际化程度高、市场反应快等有条件的企业,可结合自身实际抓住合作机遇,全面融合到自贸区的新一轮发展浪潮中,直接享受自贸区带来的实惠和便利,调整和优化物流产业,推动物流产业升级配套。 (三)自贸区新格局对苏州物流产业的挑战 首先是来自物流行业的挑战。自贸区的政策优势、服务创新及营商环境等对资本的吸引力巨大,短时间内肯定会对上海周边的苏州等地区的产业发展及招商引资带来一定的冲击。苏州的物流产业尤其是国际化物流项目空间进一步收到压缩,面临发展受阻的压力。自贸区因其营商环境的优势,使企业运营成本降低,运营效率提升,必将促使苏州物流企业向自贸区迁移。上述诸多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苏州物流产业布局及培育重点物流企业或物流行业龙头企业,对苏州物流产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其次是来自物流企业发展的挑战。自贸区创新的制度体系、良好的营商环境及巨大的服务优势,集聚了一大批优质物流企业于自贸区内提供物流配套服务,使区内物流成本和服务形成比较优势。由此将吸引苏州众多物流服务需求和业务量更多流向自贸区内的物流企业,使区外物流企业发展承担更多的竞争压力。比如,自贸区高效的通关效率直接挤压苏州地区极其下属的太仓、昆山及张家港等地保税物流的业务空间,进出口量预计有一定量的下滑。 三、自贸区新格局对苏州物流产业转型的策略建议 自贸区新格局下的苏州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是:践行新思想,领航新时代,以加快转变物流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整合、改造、提升、创新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现有业务优势,以跨境、港口、保税、商贸配送等物流业态为发展重点,抓好物流集聚区建设,优化物流集散方式,突出体制政策创新,加快融入上海自贸区,充分挖掘物流资源和市场,打造立足长三角、辐射和服务华东地区的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益,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发展。 (一)适应新规,转变职能 苏州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关注上海自贸区改革的最新动态,研究借鉴其政策和制度创新成果,对于符合自身条件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应尽快制定政策落地生效。另一方面,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自我机制创新,形成相对优势,提升物流业发展吸引力和驱动力。通过细化落实优惠政策;加强与商贸企业、制造企业紧密对接,确立“需求链管理”经营理念;加速物流园区建设和形成物流业集聚优势;引进物流总部经济,提供增值服务;制定税收优惠政策,适度降低企业税率、减少企业税负,增强物流企业实力。 (二)全面对接,加强合作 首先,苏州物流产业应该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强和区内企业的业务合作,努力成为上海自贸区的补充区亦或是辅助区。比如,可以将长江流域国际集装箱集拼中心设立在太仓港,承接上海航运中心国际集装箱集拼业务,制定相配套的服务政策。苏州的保税区,尤其是工业园区保税区,应该利用现有优势资源,构建良好的物流平台与上海自贸区积极配套和衔接,形成以仓储保管、集散中转、分拨配送、分拆集拼等为特色的高端物流业务。其次,苏州应充分认识自身现状,创造产业提升的有利条件,移植上海自贸区的创新的政策和制度成果,拿出实际措施落地实施。同时,利用现有苏州外向型经济势头良好的基础,尝试政策和机制创新,努力完善与上海自贸区全面对接的配套条件。 (三)产业升级,联动发展 推进苏州物流产业向高端化发展,承接上海自贸区物流外包、金融服务等产业的转移,引进物流中心、营运中心等供应链高端链条业务,全面推进苏州物流产业转型升级再造。首先是在新经济背景下,利用“互联网+”、云平台空间,有效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构建功能完善的信息共享平台。同时,强化自贸区区域内合作,与区域外相互融通,推行“需求链管理、供应链管理”理念,完善区域物流系统,实现物流管理运作高端化。其次是借力物联网发展时机,加大新兴物流技术研发投入及成果转化应用速度,全力推进智慧物流时代,让各物流节点间实现信息的相互连通。重点推进苏州工业园区“智慧物流”改革,提升物流业的网络化、信息化水平,鼓励物流企业智能化操作,提高运输管理系统、自动等信息技术,以及无人自动化仓库建设,推进物流技术应用走向高端化。 (四)人才支撑,智力保障 物流产业的高端化转型发展离不开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持。苏州物流产业一方面要与在苏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利用本地院校的专业优势,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物流人才,满足物流行业的基础岗位需求。另一方面,与当地或周边知名高等学府开展高层次物流人才的培养工作。苏州物流企业要积极宣传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吸引物流高端人才进入企业。同时,重点引进具有国际多式联运和国际货运代理,懂得管理经营物流园区和物流供应链管理的专业人才。通过内培外引的模式,夯实苏州物流业发展的人才基础,实现物流人才的集聚,为苏州物流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保障。 四、结语 作为上海自贸区的重要经济腹地之一的苏州,应充分了解自贸区的发展和政策机制,服务和对接上海的同时,提升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带动跨境、保税及港口等物流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发展。 自贸区新格局背景下,正视自身物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物流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并从政府职能转变、全面对接合作等四个方面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政策性建议,为新格局下苏州物流产业转型、跨境物流体系、国际物流系统的提升以及形成苏州物流发展的新动力提供发展思路,也为国内类似经济区域的国际物流系统发展及物流产业转型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谢金娥.刍议自贸区发展助推物流业转型升级[J].中国集体经济,2017(01):109-110. [2]郑玉香,孟祥云.上海自贸区对区内物流服务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J].物流科技,2014(07):58-60. [3]郑丽娟.接轨上海自贸区背景下苏州国际物流服务能力影响因素实证分析[J].物流技术,2015(01):182-184. [4]陈静雯,范克危.上海自贸区对苏南五城市物流业影响分析及对策研究[J].科技视界,2015(20):13-14. [5]王仲君.苏州物流业:新挑战与新发展——基于上海自贸区的思考[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6):33-42. [6]陈亮,季晓芳.上海自贸区对南通物流业影响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15(08):100-104. [7]王春丽.上海自贸区影响下的福建对外开放政策取向[J].学术评论,2014 (02):44-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