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跨境电商 构建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学生 互联网 财务管理 信息化 目录 大数据 现代商业杂志

区域经济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区域经济 >

“新东北现象”解析

2017-09-03 20:57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高丽 任妍 徐静 魏袁方 王富林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项目: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基于“新东北现象”的黑龙江经济增长驱动因素考察与分析》

摘要:十年振兴的黄金时代,东北经济突飞猛进,然而,2013年东北经济增速下滑明显,东三省的GDP全国占比下降明显,“新东北现象”出现。在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新东北现象”不仅是表面上的内需不足,投资缺乏导致东北经济出现“悬崖式”下滑,还有长期存在的结构和体制不健全。想要彻底解决东北问题,达到振兴东北的目的,就应坚持深化改革,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改正过去以GDP为一切衡量指标的错误观点,在消费和出口方面寻找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加快国有企业改革,为东北经济增添活力。在未来东北的发展中,应当因地因时的制定方针政策,充分发挥东北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等优势,走出具有东北地区特色的振兴道路。

关键词: 新东北现象;新常态;国有企业;改革

东北资源丰富、工业基础雄厚,一直起到稳定和平衡其他版块发展的作用。东北振兴十年,成绩显著,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4年以来,经济骤然出现低迷状况,2015年一季度,辽宁、黑龙江、吉林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均有所下降,分别为全国倒数第一、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七。2015215日新华社播发调查报告《事关全局的决胜之战——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调查》,“新东北现象”首次被提出。不同于上个世纪90年代东北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工业增长幅度过小的“东北现象”,“新东北现象”是“东北现象”所遗留的结构性、体制性的问题与当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阶段性、周期性等共性问题两者结合形成的新现状。当前,我们不光要解决“东北现象”所遗留的问题:经济结构不完善,体制改革未完成等,还要考虑当前所处的环境: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正处于“三期叠加”的关键时期。对“新东北现象”进行解析,将有助于正确认识转型期黑龙江经济的发展及客观评估未来黑龙江经济增长的趋势,以期为东北经济跨越式增长提供思路。

一、“新东北现象”的表现

(一)GDP增速出现较大幅度滑落

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三期叠加”阶段,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档。我国经济增速从2011年开始下滑,东三省的经济增速在2013年之前也有所下降,但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开始全面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黑龙江为5.6%、吉林为6.5%、辽宁为5.8%,与全国平均水平有较大的差距。2016年,黑龙江、吉林和辽宁的GDP增速分别是6.1%6.9%-2.5%,黑龙江和吉林都有所回升,吉林微高于全国水平,但是辽宁出现了罕见的负增长,说明东北问题还没有彻底解决。

(二)工业经济发展速度降低

在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市场需求不足的影响下,东北工业增加值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工业经济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东北地区的工业产能过剩现象突出,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钢铁、煤炭、化工等传统行业。其中黑龙江省工业增加值自2012年开始逐年下降,工业产值增速处在全国底端。2015年,吉林和辽宁省工业增加值首次出现下降,分别从2014年的6424.88亿元和12656.83亿元下降为2015年的6112.05亿元和11270.82亿元。

(三)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东北地区财政收入的下滑主要原因为重点工业企业产量下降,产品出售价格减少,企业利润缩水严重,房地产市场交易量的降低。东北三省2014年财政收入增速分别是:黑龙江省1.8%,吉林省4.0%,辽宁省-4.6%,全都低于全国平均的财政收入。到2015年,黑龙江也紧随辽宁之后,出现了负增长,为-10.4%,辽宁更是达到了-33.4%。这种情况到2016年才得以缓解。

(四)居民收入增长减少

2003年以来,中央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东北地区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2013年之后,东北经济呈现下降趋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有辽宁的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4年全国、黑龙江、吉林、辽宁四者平均增速分别为10.1%9.4%9.5%9.6%,东三省的居民收入增速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直接导致消费水平的下降,经济增长的推动力不足。

(五)对外贸易进一步下降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言而喻。金融危机和“三期叠加”两方面因素造成了东北地区对外贸易下降明显。2014-2015年,东北三省对外进出口总额出现了悬崖式下滑。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的对外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14年的2000.828亿元、1838.503亿元、8526.437亿元下降到2015年的1109.998亿元、1358.565亿元、7280.977亿元。

二、“新东北现象”成因分析

(一)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东北三省在建国初期是我国的重工业基地,第二产业比重十分巨大。以黑龙江省为例,近十年来,工业对黑龙江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50%以上。受全国经济转型,投资需求变化影响,煤炭、原油等能源原材料国内需求下降,价格下跌,使得第二产业陷入困境。第二产业比重过重,还导致了第三产业的生存空间狭小,传统服务业,金融,通信,商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滞后。

(二)投资依赖程度过高

东北由于计划经济时期遗留的问题,投资基本依靠政府,缺乏活跃的资本市场,造成了对投资的依赖。东北经济中,投资的贡献率过大,高达70%以上,远远高于消费和出口的比重,经济增长的内生力量不足,易被外需波动所影响。投资回报率近年来不断降低,“乱铺摊子,乱上项目”的情况普遍存在,为了追求“跨越式”发展,有些地区自城市中心到偏远郊区,圈地成风,每个城市都不缺少开发区、产业园,个别开发区缺少商家,变成荒地,烂尾楼。盲目的引资、卖地,减少了耕地、绿地的面积,加重了环境污染。

(三)国企改革推进缓慢

国有企业曾在东北地区占到经济总量的2/3以上,这些国有企业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央企。近十几年来,国有企业改革取得了不小进步,但问题依然存在。东北地区由于退出计划经济体制时间晚,造成了市场经济意识还不够强烈,依然普遍存在“等、靠、要”等问题,导致企业缺乏创新,技术革新进程缓慢。政府相关部门既当出资人,又是监管者,导致一些国企改革流于形式,政企不分,政资不分的情况依然存在。同时国企经济效益的下降,导致了国企的大量裁员,大量的国企退休下岗员工的福利待遇,社会保障问题的出现,造成了较大的社会负担。此外,国企占比太大,导致民营企业生存空间小,发展环境艰难,现存的很多制造业民营企业都和国企形成了依附关系,产业结构改革难度很大。

(四)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约束

建国以来,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高耗能、高污染及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辽宁省的鞍钢集团,黑龙江省的大庆油田,吉林省的长春一汽等许多全国知名的重工业企业都在东北地区。重化工业对于资源和能源的需求量大、消耗高,东北地区资源,能源逐渐减少,使得资源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面临严峻的考验,大庆油田近年来从地下提取的石油中水分的含量越来越大。重化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十分巨大,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需要将大量的资金和精力放在环境的治理方面。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都在一定程度上约束了东北的经济发展。

三、解决“新东北现象”的对策建议

20年来,出现的“东北现象”和“新东北现象”反映出,想要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彻底解决东北经济发展问题,就不能一味看GDP,而要实现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结构优化。根据这一目标,结合中央历年出台政策、东北地区具体情况和“新东北现象”的成因,对解决“新东北现象”提出以下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加减乘除”解决东北存在的问题,实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针对东北地区第二产业比重过大,第一和第三产业生存和发展空间不足,可以利用 “加法”和“减法”来解决。“加法”为,扩大经济总量,“减法”为,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结构转型升级。在优化过程中,要注重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加强创新,注重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大力培育信息技术催生的现代新兴服务业,最好发展出一批有特色,有影响的服务业聚集区;大力支持新兴产业发展,根据生态环境,资源禀赋,着重发展节能环保、绿色产业,变“东北制造”为“东北创造”;抓住“新常态”的政策机遇,着重培养、扶持民营企业。

(二)增加消费、出口比重

投资的资金链断裂或者其他一些问题发生,会造成GDP的“悬崖式”下降,引发经济危机,十分不利于社会稳定。因此扩大内需,增加消费的比重以及在对外出口方面寻找突破是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同时,要减少投资力度,严把“投资关”,避免出现“城市荒地”、“烂尾楼”等现象。扩大内需的主要途径是加快城镇化步伐,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欲望自然增长。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三架马车”之一,东北经济的发展应当抓住机遇,积极响应国家政策,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当中,积极建设和发展“中蒙俄”经济走廊,。鼓励企业“走出去”,在国外投资办厂,培养一批具有品牌、质量、服务优势的跨国企业。

(三)加快国有企业改革进程

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是创新。首先,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增加对专业,职业教育的投资力度,培养大量专业技术过硬的工人并投入生产一线,为其中的优秀人才提供出国深造的机会。要着重吸引或培养一批有领导才能与创新精神,同时具备过硬的相关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其次,加强企业创新意识。企业要积极响应国家“万众创新”的号召,培养创新精神与意识,形成“全民创新”的良好创新氛围;最后,加快科技体制改革。强化自身的技术研究,与国内外技术前端科研单位互通有无,提高技术研发和创新水平,突破技术瓶颈。对技术研究进行科学的分类管理,给予科研单位更多的资金和自主权利,对有突出研究贡献的人员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

(四)坚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伴随着常年重工业发展带来的是越来越严峻的环境情势,东北应当加快城市转型,由工业文明转型为生态文明,加大实施“蓝天工程”和“碧水行动”的力度,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首先,缓解当前资源环境恶化的趋势,要求那些重污染企业进行技术升级,屡教不改者应当及时关厂停产,给予处罚;其次,培育,扶持环保产业,给予相应优惠政策,加强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再次,积极宣传环保理念,提升人民的环保意识;最后,针对现有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着重解决空气污染、土壤污染、水污染等社会关注问题。在环境保护问题上,地方政府不能做出任何让步。

(五)着重转变政府职能

要彻底解决东北问题,彻底摆脱“新东北现象”,转变政府职能、重塑政府行为模式是必由之路。一是政府职能要从根本上进行转变,将过去的生产型政府逐步转变成集创新、法制、廉洁为一体的服务型政府;二是重塑政府行为模式,政府应当遵从市场法则、遵守经济规律,加大简政放权的力度,进一步放开市场的手脚,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三是政府要防范并解决改革中遇到的问题和风险,以保证市场的平稳运行,经济的稳步增长;四是政府眼光要放长远,有大局观。在优化资源配置过程中,不能只着眼于国内,要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资源配置。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为经济转型提供平等,公平的法制环境,为建立自由、创新的市场经济氛围而努力。

参考文献

[1]于平.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解析[J].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15,(4):57-60.

[2]胡飞,郭铁,郑旭.加减乘除破解“新东北现象”[J].人民周刊,2015,(6):33-33.

[3]赵昌文.对“新东北现象”的认识与东北增长新动力培育研究[J].经济纵横,2015,(7):7-10.

[4]丁晓燕.怎样改变“新东北现象”[J].中国经济报告,2016,(6):97-100.

[5]张墨宁.“新东北现象”预警中国经济[J].南风窗,2015,(10):28-30.

[6]张占斌.经济新常态下“新东北现象”辨析[J].人民论坛,2015,(24):14-18.

[7]国平.在主动适应新常态中开启未来[J].决策探究,2014,(24):9-9.

[8]陈楠枰,汪旸,崔丽媛.“一带一路”串联世界新梦想[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5,(8):22-29.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