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李博 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 摘要:本文在对湖南省城市化率的时间差异和空间差异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度分析方法,揭示了区域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率之间的关系与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 城市化率;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前言 城市化是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经济发展多元化的一种演化形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各个区域之间,区域经济持续均衡的整体发展。分析和研究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湖南省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提高城市发展质量,使湖南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一、湖南省城市化的时空差异和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湖南省城市化率的时间差异 湖南位于我国的中南部,在地理位置上紧挨长江,与广东、广西毗邻,交通位置位于南北交界、东西贯通的核心地带。根据湖南省统计局的数据,到2012年底,湖南省的城市人口由1978年的593.86万人增加到2012年的3349.41万人,城市化水平从11.5%增加到 46.65%,平均每年城市化水平的增加率为1.03。 (二)湖南省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湖南省城市化发展进程很明显的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年-1993年):城市化的稳步发展阶段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湖南省的第二、第三产业得到不断发展,带动城市化的发展,从1978年到1993年,城市化发展稳步推进,城市人口数量从593.86万人扩大到1205.95万人,城市化率提高7.81%,年平均增长率为0.52,低于全国的城市化增长率0.78。 第二阶段(1994年-2012年):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阶段 从1994年开始,湖南省城市化率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工业化的稳步推进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2012年底,湖南省城市人口达到33.39.41万人,城市化率达到46.6%,年桔增长1.31个百分点,城市化的发展速度已经快于全国的平均发展水平。 (三)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现状 湖南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27048.5亿元,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1.6∶46.2∶42.2,第一产业增加值3148.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2481.9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1417.8亿元,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3%、47.5%和47.2%。分区域看,长株潭地区生产总值11555.9亿元;湘南地区生产总值5568.1亿元;大湘西地区生产总值4520.6亿元;洞庭湖地区生产总值6436.7亿元。 二、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实证分析 (一)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对城市化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评价采用熵值法。城镇化由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发展质量综合反映,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水平综合“目标—子系统—领域—指标”等四个不同等级构成,构建城市化率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发展质量领域层组成。城市化水平包括城市化率、建成区面积;城市发展质量包括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人均绿地面积、城市燃气普及率、单位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拥有道路面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质量三个领域层,经济发展水平包括人均GDP、地区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包括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经济发展质量包括工业总产值、进出口总额、地方财政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的计算 1、采用直线型无量纲化处理。公式为: X'=(X-X平均)/R, Y'=(Y-Y平均) /r 其中,X'表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标准值,Y'表示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值,X平均表示经济发展水平原始指标的平均值,Y平均表示城市化水平原始指标的平均值,R、r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指标的标准差。 2、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层次分析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步骤: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构造判断矩阵、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层次总排序及其一致性检验。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出湖南省城市化、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城市化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中领域层权重为:城市化水平(0.213157),其中指标层:A1:城市化率(0.084388),A2:建成区面积(0.128769);城市发展质量(0.786842),指标层:B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0.127393),B2:城镇登记失业率(0.137685),B3:人均绿地面积(0.057135),B4:城市燃气普及率(0.083186),B5:单位人拥有医生数(0.205312),B6:每万人拥有道路面积(0.083519),B7: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0.092612)。湖南省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为:领域层经济发展水平(0.223769),其指标层C1:地区生产总值(0.115052),C2:人均GDP(0.108717) ;产业结构(0.150175),其指标层D1:第二产业产值比重(0.085633);D2:第三产业产值比重(0.064542);经济发展质量(0.626058),其指标层E1:工业总产值(0.122752),E2:进出口总额(0.106581),E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0.136718),E4:社会消费品批发零售贸易总额(0.120388),E5:固资产投资总额(0.139619)。 3、利用上面给出的层次分析法,我们可以得出各指标计算的权重,然后根据权重进行加权计算,得出各个子系统中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计算出城市化和区域经济两个子系统各自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 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演变 4、结果分析 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总体上看,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水平指数 2003-2013年基本呈稳步上升趋势,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迅速. (2)根据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水平演变关系,湖南省城市化发展水平 2003 年高于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但随着年份的推移,湖南省的区域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城市化,并且在2013年超越了城市化水平。 (三)城市化与湖南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分析 通过相关研究进行比较究分析,采用杨士弘提出的协调发展度计算公式,计算两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与协调发展度。将湖南省 2003-2012 年10年来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度的发展等级进行划分,得出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级划分与协调类型的结果:2003为失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4为失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5为失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6为濒临失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7为勉强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8为初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09为初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10为中级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11为良好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12为优质协调状态,区域经济滞后;2013为优质协调状态,城市化滞后。 结语 文章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引入协调发展度分析方法,对湖南省2003-2012年城市化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状况进行探究,分析结果表明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在2003-2012年经历了一个由失调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协调类型的角度来看,两者之间先出现城市化滞后,然后出现区域经济滞后的状况,但两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可以认为湖南省城市化与区域经济相对协调。 参考文献 [1]霍利斯·钱纳里,莫伊斯·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88. [2]宁越敏,李健.让城市化进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国外的经验与启示[J]. 求是,2005(6):61~63. [3]许学强,周一星,宁越敏.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26-37. [4]丁建臣,刘亚娴,孟大伟.我国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分析[J].经济决策分析,2012(5):32-35. [5]Henderson J V.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J]. Annals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 2003(4):275-3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