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的条件分析
唐琼 中共湖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2014年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阶段性成果。 摘要: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是指长沙利用位于“东部沿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过渡带、长江开放经济带和沿海开放经济带结合部”的区位优势,向东、向南、实现中部崛起的战略发展。全面分析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面临的有利因素和存在的主要困难,可更好的增强长沙城市的集聚效应和辐射功能,改善民本民生,提升居民幸福指数。 关键词:核心区 有利因素 存在困难 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将充分依靠长沙与周边省市既有的双多边机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区域合作平台,充分利用“毗邻广东、同时又处于以浦东开发为龙头的长江开发开放带”的有利条件,主动迎接“两东”的经济辐射,在思想观念、政策措施、交通运输等方面全面对接,以大开放带动大发展为长沙的发展注入新的内涵和活力。 一、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发展的有利因素 (一)交通枢纽优势。2013年,国家发改委出台《促进综合交通枢纽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需基本建成42个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其中长沙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一同入选。从“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的重大项目可以看出,长沙地区有武广高铁与沪昆高铁两条客运专线交会于此,形成一个“大十字”,其支撑的高速客运交通网络将北至北京,南抵深圳,西达昆明,东至上海。成为全国性交通枢纽,将大大提升长沙在中部的物流优势,为承接东部与南部沿海的产业转移创造更好的“硬件”。 (二)经济基础优势。经过多年的积累与发展,长沙的工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价值链不断延长,发展质量不断提升。经济基础呈现出特色鲜明、门类较全、充满活力的特点,为构建现代产业结构体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发酵,现代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转移加速,对于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长沙来说,承接产业转移面临着全新机遇,也具备良好的基础优势。 (三)科技支撑优势。现代产业体系需要前沿科技、高端人才和创新环境支撑。目前,长沙共有55所高校,47名两院院士,300余家科研院所,42万多名专业技术人才,万人拥有大学生数全国第一。最近几年,长沙的科技发展专项经费年均投入增长29%,增长速度、投入占财政收入比重均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国际专利申请量列省会城市第1位,科技竞争力排名全国第6。此外,长沙凭借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这个平台,一举成为中部地区承接技术转移中心,为构建“一带一部”体系提供了强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四)城市投资环境优势。从政务环境看,长沙通过深入推进规范权力运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办事难”专项治理、行政效能投诉和行政问责等专项行动,强化了全程代办、限时办结、“两帮两促”等服务措施,营造了良好的创业环境。从2011年起,长沙政府透明度排名全国第12位,荣膺“2011中国最佳投资服务城市”。从竞争实力来看,2012年长沙城市综合竞争力居全国第七位;城市综合经济实力、科技竞争力、文化竞争力分别跻身全国省会城市第5位、第6位和第10位,荣获中国首届最具有软实力城市、十大创业之城、十大品牌城市、全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和生态建设示范试点城市称号。 (五)区位成本优势。长沙处于上海、广州、重庆、武汉四大中心城市的交错地带,是支撑沿海、沿江开发的后方基地,也是促进内地和西部开发的先导城市。近年来,长沙交通枢纽地位进一步提升。黄花机场为全国第五大空港,2014年完成旅客吞吐量1300多万人次,稳居中部地区首位。高铁开通、城市轻轨的建设和高速路网的完善,使长沙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成为省内、西南邻省及粤港地区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主要聚集地。 (六)政策支持优势。作为中部中心城市,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开始向长沙倾斜,国家级重大项目建设快速推进。长沙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13年被批准为全国首批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十一五期间长沙地区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87亿元,年均增长34.6%;仅2011年就实施三“十”重大工程项目就达96个,完成投资402亿元,再加上中部崛起战略的深入实施,“ 3+5”城市群、“长江开放经济带” 等区域经济体的扩张,长沙面临政策叠加优势。 二、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面临的主要困难 (一)总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长沙属于内陆中部城市,同国内沿海发达先进城市群相比,长沙地区的经济总量偏小、经济效益和结构升级还有待提高。由于地处内地,经济开放程度低,经济增长方式仍然依靠的是内生性增长,不是外源性的增长。在各项指标上长沙及至湖南要远低于上海、江苏、浙江等沿海经济发达城市,这些反映出中部地区外向型基础较为薄弱。产业结构也有待优化。工业增长过分依靠部分支柱产业增长,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受外需不旺的影响。近年来,工程机械增长放缓,直接对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压力。农业则还处于低端、粗放经营,且以种养业为主体,产业化程度总体不高,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能力较弱,现代农业发展还需进一步增量提质。服务业方面,物流、商务服务、科技服务、金融、信息服务、涉农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不高,与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占全部服务业近50%的水平还有较大差距,但也面临着其它省会城市强有力的竞争。 (二)周边城市之间产业结构的趋同性,高端产业比重有待提高 长沙在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明显地存在着与周边区域产业结构趋同这一长期阻碍和制约长沙中部核心区的形成和整体经济实力提高的突出问题,一方面造成城市产业分工与协作的淡化,另一方面造成各地区对市场、资源的争夺和地区行政壁垒,不利于统一大市场的形成。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场的封锁和诸侯经济等现象,是在多元利益机制驱动下产生的,由于条块分割现象尚未完全消除,政策法规不健全,生产要素市场被分割,各种要素难以向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流动。产业结构雷同,造成地区内部过度竞争严重,投资分散,背离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和合理分工的原则,直接影响了规模效益、集聚效益和分工效益。高端产业比重有待提高。长沙目前虽然在部分行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但尚未形成完整产业链和成规模的产业集群,真正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终端产品和企业少,不仅缺乏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力的知名品牌,而且缺少实力强大的著名企业,产品在国际高端市场上缺乏竞争力。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发展不充分,大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企业,产业形态比较粗放,缺乏影响力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和服务品牌。 (三)区域合作机制不健全,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构 区域影响力有待增强。城市产业的结构、规模与层次与区域对外的影响力直接相关。虽然长沙在省内首位度较高,达到了27%以上,财政收入占全省一半以上。但站在中西部来比较,从城市聚合力、吸引力、引领力和辐射力来看,长沙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还有较长的路要走。目前,长沙与周边区域的城市合作机制还很不健全。从合作层次看,政府间合作多,企业和非政府组织间合作少;政府间省会城市合作多,非省会城市合作少。企业间贸易和金融类企业合作多,其他企业合作少。非政府组织间商会和学术组织合作多,其他组织合作少。从合作组织形式看还比较松散。很多合作项目涉及到责任主体问题、资金问题。同时,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长沙经济开放带和长沙中游城市群各自的一体化处于“打基础”阶段,时效性强的合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由于缺乏实体性合作推进机构,区域合作很难落到实处,而且对落实合作项目工作也没有明确的问责机制,合作事项落实情况往往不能影响各地政府或部门工作绩效,因此有时被摆到边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从合作的利益协调看,相关机制不够健全。长沙与东部、中西部对接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乏相应的利益协调机制,各地出于加快自身发展的考虑,往往从本地区、本城市的利益出发,对整体协调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在产业发展方面,长沙与南边各城市分工衔接不够,横向联系层次较低、配套水平不高,不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在市场方面,区域内部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资源流动还没有足够畅通。另外,各地保障制度不统一,使得社会保障在区际之间的转移阻碍重重;科技、教育、人才、资本等资源分散。如何从区域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协调区际利益,建立行之有效的区域联合协作机制,是长沙建设“一带一部”核心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1]苗圩.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三点思考[J].中国经贸,2013,(11). [2]陈飞燕.南宁机场扩建打造面向东盟航空门户枢纽[J].广西城镇建设,2014,(1). [3]李莉.天津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1,(11). [4]黄枫,吴纯杰.中国省会城市工资溢价研究——基于分位数回归的空间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