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标签 | 网站地图 现代商业杂志社-国内统一刊号:CN11-5392/F,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3-5889,全国中文流通经济类核心期刊
热门搜索:目录 创新 商业银行 影响因素 国有企业 上市公司 应用 发展路径 商业模式 影响

资本运营

当前位置:主页 > 文章导读 > 资本运营 >

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

2025-04-11 14:50 来源:www.xdsyzzs.com 发布:现代商业 阅读:

王思逸

江西财经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对外开放加深,跨境资本流动扩大,提升投资水平,但也带来风险。文章研究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采用20102023年中国41家上市商业银行面板数据,运用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发现跨境资本流动显著降低银行信用风险,从具体机制看,跨境资本流动增强银行业务运作能力,降低信用风险水平。异质性检验发现跨境资本流动显著降低股份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直接投资账户显著降低了银行的信用风险。最后,文章为政策制定者和银行业务实践者提供建议。

关键词:跨境资本流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资本项目开放稳健,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水平提升,外资渠道优化;服务业外资开放涵盖金融行业多个方面。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对外开放程度的日益深化,跨境资本流动规模不断扩大,一方面提升了国内各行业的投资水平,另一方面也隐含着诸多不可预测的风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跨境资本流动作为推动世界经济繁荣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动态变化不仅深刻影响着各国的金融市场稳定与经济增长,还直接关系到全球经济的健康运行与风险防控。当前,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内外金融形势错综复杂,风险挑战加剧。唯有有效应对后疫情时代所带来的外部经济冲击,才能避免中国经济系统性风险的急剧上升。如果中国对金融开放加速阶段可能引发的风险缺乏警惕,那么将无法预防和解决这些风险,无法确保金融的安全与稳定,也无法为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持。因此,在金融开放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的信用风险问题,具有迫切的现实需求。

二、文献综述

已有的学术研究深入探讨了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所构成的复杂关联与影响。何英与华桂宏(2024)基于2010至2021年间中国42家上市银行数据表明,跨境资本流动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并通过加剧流动性错配进一步提升了这一风险。[1]谭小芬、耿亚莹与苟琴(2024)基于53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数据发现跨境资本涌入改变了银行的风险承担行为,通过国际风险承担渠道提高了银行信贷配置风险,从而降低了银行体系稳定性。[2]谢贤君和郁俊莉(2023)经过深入研究,基于20102021年中国4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数据研究发现提高跨境资本流动强度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系统性。[3]Ashraf2018)发现,贸易自由化与金融自由化对不良贷款率的影响各异。具体而言,贸易自由化有助于降低不良贷款率,而金融自由化则可能增加银行面临的风险。[4]

不少学者对银行信用风险相关领域进行了更具体地剖析。丁敬雯(2024)以20102021年140家商业银行为研究对象,发现战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对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短期影响不明显,业务数字化转型的“信用风险加剧”效应在短期较为明显。[5]薛秋霞和余珂(2024)选取了20112020年全国314家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加剧了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银行治理结构起到抑制作用,良好的治理结构能够降低信用风险。[6]李金花和李玉娟(2024)发现,金融创新显著增加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金融创新的过度发展会增加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7]为了深入理解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与信用风险的影响,以下文章将以前述分析为基础,进行综合性考察与探讨。孟祥慧、朱沛华以及李军林(2022)在其研究中,基于2010-2018年间中国248家商业银行的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进行研究,指出国际资本流动的增加将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8]

现有的学术文献在研究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文章往往独立地探讨了跨境资本流动的基本影响因素以及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但缺乏对这些因素之间潜在联系的深入分析。文章旨在填补这一研究空白,揭示跨境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理解二者的动态关系提供更为全面的视角具体做法如下:首先,文章通过文献综述梳理了理论机制;接着,文章利用中国4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随后,文章进一步对不同类型的金融账户以及不同类型的银行进行了异质性检验;最终,文章以存贷款比率作为中介变量,进行了机制检验。文章不仅为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政策制定者和银行业务实践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帮助他们在面对跨境资本流动的复杂性时,能够更为准确地评估和控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

三、理论机制

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的信用风险的直接影响如下:(1)跨境资本流动使得银行可以将其资产组合多元化,通过在不同国家或地区投资,分散地缘政治、市场周期等特定风险,从而降低单一市场的信用风险。[9](2)跨境资本流动可以帮助银行更有效地分配资源,通过引入外资,增强银行抵御信用损失的能力。(3)跨境资本流动能够借鉴科学的监管经验和技术资源,有助于增强银行的风险控制能力,从而实现降低信用风险的目标。(4)外资的进入可能带来更高的信用标准,促使银行提高贷款审批的门槛,改善资产质量,降低不良贷款率。

从具体的作用机制来看,跨境资本流动在金融领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主要通过影响信贷市场、盈利能力以及汇率稳定性这三个关键方面的不确定性,进而有效地降低银行业的信用风险。

1.对于信贷供给市场而言,当跨境资本流入时提升银行的存贷款比率,进而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具体而言,跨境资本流动能够为银行吸引更多的存款,尤其是当国际投资者对国内银行体系抱有信心时,会促使大量资金的流入。[10]这将加强银行的存款基础,提高存贷款比率,从而增加银行可用于贷款的资金。这种能力的提升使得银行能够向更多的客户提供贷款服务,从而扩大其业务范围和客户基础。因此,银行可能会提高信贷审批的标准,以减少不良贷款的风险。此外,跨境资本流动有助于银行优化其资产负债结构,增加高质量资产的比例,同时减少低质量资产,进而提升银行的资产质量,相应地降低信用风险。

2.对于银行盈利能力而言,在跨境资本流入时,银行通过投资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市场,可能会获得比国内市场更高的投资回报。这种更高的投资回报能够显著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当银行的盈利能力得到提升时,它们能够更加有效地积累内部资金缓冲,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潜在财务风险。这种资金缓冲的增强有助于减少因贷款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进而降低信用风险。因此,跨境资本流动不仅为银行带来了更高的投资回报,还通过增强其盈利能力,提升了整体的财务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这种机制的存在,使得银行在面对全球经济的复杂多变时,能够更加灵活地调整其投资策略,从而在保持盈利的同时,也确保了其财务的稳健和可持续发展。

3.在金融市场中,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市场操作来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以减少汇率波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跨境资本流动是影响汇率波动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相对通货膨胀率理论,当大量资本流入一个国家时,可能会导致该国货币升值。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币升值,银行的外币贷款风险会相应降低。这是因为借款人偿还外币债务的成本会减少,因为他们需要用较少的本币兑换更多的外币来偿还债务。这样一来,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也会降低,因为借款人偿还债务的能力提高了。因此,汇率稳定性机制通过调节跨境资本流动和汇率波动,有助于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降低银行和借款人的风险。[11]总之,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是多维度的。因此,监管当局需要密切关注跨境资本流动的动态,并采取相应的宏观审慎措施来维护银行体系的稳定。

四、实证分析

1.数据来源

文章选取了2010年至2023年中国41家上市商业银行的面板数据作为分析样本,涵盖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银行微观数据的来源为CSMAR(国泰安)数据库,而衡量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关指标则基于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为了确保数据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文章采取线性插值法填补个别缺失的数据点。

2.变量定义

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控制变量及中介变量的相关定义如表1,表2则呈现了这些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1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表1  变量的定义与说明

2  描述性统计

表2  描述性统计

3.模型构建

面板数据模型包括混合模型、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三种。文章运用F检验和Hausman检验进行模型选择判别。

3  F检验与 Hausman检验的结果

表3  F检验与 Hausman检验的结果

由表3可得,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回归后,得到F检验结果为F(40,519)=2.11,Prob=0.0001<0.01,表明在1%的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混合模型),因此,应放弃混合模型。Hausman 检验得到Prob=0.0022<0.01,表明在1%的水平下显著,拒绝原假设(选择个体随机效应模型)。基于以上分析,文章最终选择采用个体固定效应的回归模型,具体模型如下:

模型构建

其中,下标i表示银行个体,t表示年份。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Riskit作为被解释变量,参照薛秋霞和余珂(2024)[12]的方法,选用商业银行披露的不良贷款率作为衡量银行信用风险的变量。financet 代表当期的跨境资本流动的相关指标。在具体回归分析中,跨境资本流动指标用非储蓄型金融账户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来表示。其中,非储蓄型金融账户余额来自国际平衡收支表。Xit为一系列的银行个体特征变量,旨在控制个体异质性因素的影响。文章选用不良贷款拨备覆盖率、贷款增长率、股权集中度以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代表银行特征的控制变量。ρi 表示银行个体固定效应,α0α1α2为待估参数,εit为残差项。

文章对个体固定效应模型进行了更为精细地处理,以便更深入地深入探讨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首先,为了评估不同类型银行的信用风险如何受到跨境资本流动的影响,文章对银行样本进行了分类,包括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其次,文章对金融账户类型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包括直接投资账户、证券投资账户以及其他投资账户(涵盖金融衍生账户),以评估不同的金融账户类型对于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此外,文章使用两步法进一步检验跨境资本流动的作用机制,基于面板固定效应的中介效应评估模型如下:

中介效应评估模型

在文章中,中介变量是Mediatorit。由于跨境资本流动会影响商业银行的业绩,文章采用了银行的存贷款比率作为中介变量,而待估参数β0γ是核心的中介效应参考系数。

4.回归结果

1)基准回归

基准回归结果如表4(1)所示。文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一结果表明,跨境资本流动的活跃性能够显著降低银行业的信用风险水平。具体来说,当金融账户余额与GDP的比率较高时,表明跨境资本流动较为频繁,这有助于提高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和质量,从而降低不良贷款率。

4  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信用风险

表4  跨境资本流动与银行信用风险

注:*、**和***分别表示估计值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括号内为回归系数的聚类稳健标准误,下同。

2)稳健性检验

文章采用了两种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稳健性检验,以确保研究结果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首先,系统性因素可能同时影响跨境资本流动和金融风险。为了控制潜在的互为因果关系以及遗漏变量所引起的内生性问题,文章采用滞后一期的跨境资本流动指标来估计系数。文章通过对变量进行滞后处理,观察到变量在不同时间点的影响,实证分析如表4(2),进一步证实了两者关系的稳健性。  

其次,文章使用了不良贷款余额替代不良贷款率作为被解释变量。实证分析结果展示在表4(3)中。根据表4的结果,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这一结果基本回归的实证结果一致。

5.跨境资本流动对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的异质性分析

鉴于抗风险能力和竞争力的差异,在金融自由化环境下,不同种类的商业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变化表现出一定的异质性。文章通过对样本进行分类,并对结果进行回归分析,如表5所示。分析结果显示,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比率在大型商业银行、城市银行以及农村商业银行中的估计系数均未显示出统计学上的显著性,然而,该比率对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从分类视角来看,大型商业银行主要由五家国有控股银行组成。股份制银行的范畴则包括了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共计十一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阵营中,囊括了北京银行、上海银行等十六家银行。至于农商行由张家港行、瑞丰银行等九家银行组成。股份制商业银行与城市银行相比,通常具备更为庞大的经营规模和更广泛的业务覆盖范围。这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采取了更为严格的措施,以确保其业务的稳健运行。特别是在跨境资本流动频繁的时期,股份制商业银行所遭受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因为它们具备更为灵活和多元化的业务模式来应对市场波动。当市场竞争加剧时,股份制商业银行更有可能扩展其业务能力,通过多元化和创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来吸引更多的客户。这种业务能力的扩展有助于降低信用风险水平,因为银行可以通过分散风险来减少对单一业务或市场的依赖。因此,跨境资本流动实际上有助于降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使它们在面对全球市场的波动时更具韧性。跨境资本流动对大型商行的估计系数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跨境资本流动的规模过大或速度过快,这可能会导致信贷市场的过度繁荣,促使银行过度放贷,反而增加了信用风险。跨境资本流动对农村商业银行的估计系数同样不显著。原因可能在于农村商业银行在信息获取及专业知识方面存在不足,难以对跨境投资项目进行充分的信用风险评估,从而导致其在风险辨识与控制方面的能力受限。由于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特定地区,可能对国际市场的认识和经验不足,这限制了其进行跨境投资的能力。

5  跨境资本流动对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表5  跨境资本流动对不同类型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6.不同类型的金融账户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异质性分析

文章通过对金融账户中的直接投资、证券投资以及其他投资项目净值进行深入地分析,计算出不同金融账户的相关指标。通过实证研究,文章揭示了不同类型的金融账户指标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性,具体的结果数据如表6所示。研究结果显示,直接投资的账户净值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显著降低了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这是因为直接投资通常涉及将资本直接注入企业的经营项目中,通过这种方式,投资者能够取得企业的控制权。这样一来,资本的注入可以直接转化为企业的固定资产,从而为企业带来长期的生产能力提升。同时,这些固定资产的投入使用,能够进一步转化为企业的营业收入,增强企业的盈利能力。因此,随着直接投资的增加,与之相关的企业信贷融资风险系数也会相应地降低。这是因为直接投资通常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能够为企业提供更为可靠的现金流支持。

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账户净值比重估计系数不显著,可能的原因如下:银行的投资组合涵盖股票、债券、基金等,信用风险分散于不同市场和行业。证券投资账户净值波动可能源于市场或特定行业、公司问题,非必然反映银行信用风险。证券市场受市场情绪、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等因素影响,导致净值短期波动,但未必与银行信用风险直接相关。其他投资包括现金流、存贷款和往来信贷。贷款有多种形式,往来信贷则是贸易双方的延期收款和预付款。这些投资受宏观经济波动影响大。

6  不同类型的金融账户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表6  不同类型的金融账户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

7.机制检验

文章以存贷款比率(LDR)作为中介变量进行分析,该比率反映了银行的业务运作能力。从盈利角度分析,较高的存贷款比率表明银行具有较强的盈利潜力;相对地,较低的存贷款比率则暗示银行的盈利潜力较弱。研究中选取了非储备性质的金融账户余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率作为核心解释变量。中介效应的估计结果如表7,跨境资本流动的频繁性对银行存贷款比率产生了显著的正面效应。孟祥慧、朱沛华以及李军林(2022年)的研究指出,银行存贷款比率的提高能够显著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跨境资本流动能够增强银行的业务运作能力,并通过这一机制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水平。

7  机制检验

表7  机制检验

五、结论与建议

文章的研究结果揭示了几个关键点:首先,随着跨境资本流动的增加,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显著降低,这有助于减少金融风险的累积。然而,不同类型跨境资本流动对银行风险的影响存在差异。直接投资对降低银行风险水平有显著作用,而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则未能显著降低银行风险。其次跨境资本流动显著降低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最终,经过机制验证,跨境资本流动被证实能够提升银行的业务能力,并通过该机制降低银行的信用风险程度。

因此,为了进一步巩固金融开放带来的积极效应并降低潜在风险,首先,商业银行需强化内部管理,提升风险识别与应对能力。通过建立和完善内部风险评估体系,银行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跨境资本流动对自身业务的影响,从而制定出更为有效的风险管理策略。其次,推动金融市场的多元化发展,降低对单一资本流动渠道的依赖。通过鼓励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减少间接融资对银行体系的依赖。最后,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因此需要加强国际的政策协调和信息共享。通过建立跨国监管合作机制,各国监管机构可以共同应对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风险,确保全球金融市场的稳定。综上,通过优化金融业务结构、加强内部管理、完善监管机制以及推动国际合作,国内银行业可以在金融开放的背景下,更好地利用跨境资本流动带来的机遇,同时有效控制和降低潜在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英,华桂宏.跨境资本流动对中国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影响——兼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J].亚太经济,2024(3):51-62.

[2]谭小芬,耿亚莹,苟琴.跨境资本流动、信贷配置风险与银行体系稳定[J].经济研究,2024,59(1):129-147.

[3]谢贤君,郁俊莉.跨境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系统性风险[J].当代经济科学,2024,46(1):1-15.

[4]ASHRAF B N. Do trade and financial openness matter for financial development? Bank-level evidence from emerging market economie[J]. 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18,44(4):434-458.

[5]丁敬雯.数字化转型与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效应分析与国际借鉴[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4(4):138-153.

[6]薛秋霞,余珂.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4,38(2):37-44.

[7]李金花,李玉娟.金融创新对我国上市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基于16家上市商业银行数据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4(1):135-138.

[8]孟祥慧,朱沛华,李军林.国际资本流动对银行信用风险的影响研究——来自中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亚太经济,2022(5):42-50.

[9]吴婷婷,张翊昂,应尚军.跨境资本流动监管的国别经验及启示[J].亚太经济,2020(5):69-76.

[10]施建淮,杨雨晴.跨境资本流动与中国商业银行信贷投放——基于银行竞争视角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22(10):82-98.

[11]陈旺,黄家炜,汪澜.金融开放与银行风险承担的异质性研究——基于98个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20(1):33-43.

[12]薛秋霞,余珂.数字金融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的影响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24,38(2):37-44.

上一篇:国有企业投资后评价体系研究
下一篇:没有了
推荐内容
相关内容
发表评论